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使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经验。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为此,构建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灵魂”。
还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节内容,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
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如何让数学课回归生活

如何让数学课回归生活永春县湖洋中心小学黄秋玲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一观点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句话说明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提醒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中组织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家园”(小学数学第一册)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头上没帽子,全身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
”让学生在小鸭子的带领下,进入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感,较好地使学生理解了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1.导入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 话音刚落,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分得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 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笑着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2.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山楂(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练习生活化,体验、感悟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太阳()从西边落下.(2)鸟()生活在水里.(3)一个星期()有7天.(4)明天()下雨.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二、让生活数学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活数学化.1.一日活动“数学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学生来学校后,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每班来了多少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家庭生活“数学化”学生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3.社会生活“数学化”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外出参观,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 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应试教育观点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而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今天的知识学习和储备是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服务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所以我们要认真展开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
“百分数”是小学数学中学习的一种数,也是我们生活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数,它最能体现生活于数学之间的鱼水关系。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节课中是如何体现数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现实情境中体悟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所以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在“百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中,我在讲台上摆出了伊利酸酸乳、三一牛奶、天友炼乳三种牛奶,然后请两名学生担任超市营业员,我以消费者的身份来购买牛奶,请两名“营业员”给我推荐一种牛奶。
两名“营业员”从价格、数量、口味上给我推荐了伊利酸酸乳。
接着我请两名“营业员”从营养的角度(蛋白质指标)给我推荐牛奶。
两名“营业员”才拿起牛奶,仔细阅读上面各项营养指标。
然后我把三种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写在黑板上:伊利酸酸乳2.5克三一牛奶2.3克天友炼乳4克。
我引导全班同学讨论,在讨论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出示第二组数据。
牛奶总重量:伊利牛奶250克、三一牛奶100克、天友炼乳100克。
数据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快通过已有的知识求出了各种蛋白质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分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最后比较出了三种牛奶营养成分的高低,从而得出应向消费者推荐哪一种牛奶。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其基本理念是: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并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善于挖掘教材,让数学凸显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玩具店一角挂图说:“玩具店又新进了一批玩具,如果你有钱你最想买什么?”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聪聪跟你一样想买这辆36元的赛车,可只有8元,他还要攒多少钱才能买?谁来帮帮聪聪。
生:我来帮聪聪,他可以用“36-8”就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到底还要攒多少钱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棒来摆一摆,可同桌交流。
学生都摆开了,与同桌交流了自己的摆法,通过自己动脑筋汇报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
在帮助聪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体会到了数学就在现实生活中,扎根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和探索数学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我们往往对生活中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的,那种想了解它的愿望非常强烈,然而,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生活数学”情境,为学生展现生活化的课堂,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1.模拟生活假设情境在课堂中模拟生活,也就是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空间。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1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勇于创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有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质可供学生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2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然后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
么发现? 学 生 自然 会 发 现 所 做 的 三角 形 又 能 够 完 全 重合 。 此 时 教 师 启 发 学 生 总 结 出“ 角边角 ” 这个条件 , 通 过 让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既 活 跃 了课 堂 气 氛 , 又 激 发 了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使 抽 象 的 数学知识蕴含于简单实验中 . 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 加 深 了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解 和构 建 。 四、 注重 应 用 过 程 。 让 数 学 回归 生 活 生 活本 身 就 是 一 个 广 阔 的 数 学课 堂 ,生 活 中存 在 大 量 的 数学现象。捕捉生活现象 , 精选生活素材 。 巧 妙 地 把 数 学 知 识 和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紧 密 地 联 系 起来 ,用 生 活 经 验 和 熟 悉 素 材 在 数 学 知识 和 学 生 之 间 架 起 一 座 沟 通 的 桥梁 ,让 学 生 沿 着 这 座 桥 学 习数 学 知识 , 掌握数学方法 , 感 受 数 学 学 习 的意 义 , 体 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 从 而使 枯 燥 的数 学 内 容焕 发 出 生 命 活 力 。 例如 : 学 习了“ 直角三角形 ” 后, 鼓励学生说 出测量 山高 、 河 宽 的方法和步骤 ; 学 习了圆的知识后 , 让学生 想办法找 出盆底 、 锅盖 等物体 的圆心等 ; 学 习 了“ 垂线 段最短 ” 后, 利 用 体 育 活 动 时 间让 学 生 跳 远 , 并 测 出 自 己跳 远 的 成 绩 : 学 了“ 相 似 三 角 形” 后, 把 学生带到操场上 , 让 学 生 测 量 旗 杆 的 高 度 等 。通 过 这些实践活动 , 学 生不 仅 增 长 了 知识 , 而 且 锻 炼 了能 力 。从 而 激 发 起 学 生 的 学 生 兴 趣 ,更 好 地 使 学 生 理 解 和 掌 握 所 学 的 知识 。
让数学回归于生活

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
C ia d c to In v to H r l hn E u a in n o a in e ad
2 1 g
走 的 路 程 =两 地 距 离 。 出 甲 乙 的 速 度 和 同 给 行 的时 间 , 学 生列 出算 式 , 由算 式 中简 让 再 算 推 导 出解 决 相 遇 问 题 的 公 式 。 让 学 生 再 演 示 背 向 而 行 、 行 与 后 行 、 遇 与 不 相 遇 先 相 等 等 。 节课 在 学 生 的 演 示和 讨论 中进 行 , 整 气 氛 积 极 而 且 热 烈 , 情 趣 与 理 趣 的 交 融 在 中让 课 堂 焕 发 出 了生 命 的 活 力 。
新 的 《 学 课程 标 准 》提 出 : 加 强 数 数 应 学 与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相 联 系 , 学 生 的 生 从
括 经 验 和 已 有 的 知 识 背 景 出 发 , 系 生 活 联
《 学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 老 师 应激 发学 数 “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向学生 提供 充 分数 学 活动 的 机会 , 帮助 他们 在 自主 探 索和 合作 交 流 中 1 学 习 内容 回归 生 活 , 学 生 提 供 有 真 正理解 和 掌握 基 本 的数 学知 识 与技 能 、 为 数 价 值 的 数 学 学 思想 方法 , 得 广泛 的数 学 活动 经验 。 课 获 ” 数 学 知 识 具 有 高 度 抽 象 性 , 些 深 奥 、 堂 教学是 师 生互 动 的活 动 过程 , 一 是学 生生 活 难 懂 的 数 学 语 言 , 常 让 学 生 听 得 云 里 雾 的 一个重 要 经 历 , 常 这个 经 历应 该是 富 有情 趣 是 还 里 , 如 听 天 书 一 般 。 与 小 学 生思 维 的 具 的 , 获 取 知 识 掌握 技 能 的 过 程 , 是 获 得 有 这 也 思 体 形 象 性 产 生 矛 盾 。 抽 象 的 数 学 面 前 学 成 功 体 验 与 自信 的 过 程 , 是 学 生 潜 能 、 在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 到 无 能 为 力 , 而 产 生 恐 惧 感 , 至 厌 维 能 力 得 到 开 发 与 培 养 的 过 程 。 就 是 说 课 从 甚 也 能 情 德 恶 学 习 数 学 。 了 消 除 学 生 此 种 心 理 , 师 堂 教 学 是 实 现 知 识 、 力 、 感 、 育 等 诸 项 为 教 数学 中转 化 、 代换 、 计等 思 想 统 要 从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和 已有 知 识 背 景 出 目标 的过 程 。 发 , 植 一 些 学生 所 熟 悉 的 生 活 片 断 , 这 在 : 中常有 体现 , 多补 少 、 移 把 生活 移 平移 、 多加要 些数 学 语 言 用 一 些 鲜 活 的生 活 场 面 展 示 出 减 等具 体 方法 随处 可 见 。 了帮 助 学生 对这 为 来 ; 学 生 借 助 生 活 中 的 实 际 情 景 来 学 习 些 抽象 的 、 性 的思 想或 方 法有 一 个直 观 的 使 理 数 学 、 解数学 , 导学 生探索 、 考 、 理 引 思 交 了解 , 更好 地 把 握 知 识 的来 龙 去 脉 , 们 必 我 生 , 流 , 而切 实理 解 和 掌握 抽 象 的数 学 知识 。 须 找 出 它 们 的 “ 活 原 型 ” 帮 助 学 生 积 累 数 从 如 在 教 学 “ 遇 问题 ” , 先 让 一 个 学 的 学 习 经验 。 相 时 我 学 生 上 台从 教 室 门 走 到 对 面 墙 壁 , 学 生 让 例 如 , 教 “ 计——最 喜 爱吃 的 水 果 ” 在 统 课 时 , 在 组 织 学 生 对生 活 实 际 、 活情 我 生 了解 一 个物 体 运 动 。 让 两 个 学 生 分 别 从 再 门 和 对 面墙 壁 相 对 而 行 , 同时 走 , 可 可不 同 况 的 调 查 与 统 计 的 过 程 中 , 学 生 生 活 中 用 时走 , 中途 相 遇 , 学 生 了解 两 个 物 体 运 接 触 最 多 的 不 同 颜 色 积 木 代 替 不 同 的 水 让 动 , 解 “ 时”、 相 向 ”、 相遇 ” 数 学 语 果 , 一 块 积木 代 表 一 位 同学 最 喜 欢 的水 理 同 “ “ 等 而 在 言; 并说 出 求 路 程 的 方 法 : 甲走 的路 程 +乙 果 。 搭 积 木 的 实践 活 动 中渗 透 统 计 的 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回归生活
——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通州市张芝山小学周丽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眼,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我们生活中就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真切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
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
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前提和精神。
日常生活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等长方形的长于宽,并设计一下作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又满足需要。
在数学内部,也充满着各种问题。
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加以正确理解,明确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是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再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底面的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
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亲自实践体验,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的许多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里的实践活动,如学生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
出有关问题:你家一周共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收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如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一种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另一种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发展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适时地有意识的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