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关键词】:

数学回归生活自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

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呈现文化用品超市内购物场景图,接着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情况中谁买文具用去的钱多?

①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4.□□元;

②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5.□□元;

③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8□元;

④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2□元;

⑤小明用去15.24元,小红用去15.82元。

上述问题依次呈现,学生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都比较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观察五组小数,组织讨论: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小结得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尽管语言表述与课本中不同,但简洁的十个字,却揭示出了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关键点。学生对于他们自己发现的“成果” 格外珍视,特别兴奋。

再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这样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发挥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支持作用,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儿童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教师教得简约而活泼,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教材中有这样一题:

一台收割机,作业宽度1.9米。按每小时5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收割多少平方千米?

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看着题目发呆,原来他们不理解什么是“作业宽度”?我灵机一

动,想出了这样一个“点子:我先在黑板上迅速用粉笔涂上一大片,学生纳闷:老师这是要干嘛?然后我拿着黑板擦:“这好比收割机。”学生先是惊讶,继而一个个哈哈大笑起来。我继续往下说:“黑板上涂的这一大片就好比金黄的麦子。”随即将黑板擦按在黑板上。“开始收割!”黑板擦慢慢地前进,黑板上渐渐地出现了长方形空白。我指着空白:“黑板擦的长相当于空白部分的宽度,也就是收割机的“作业宽度”。我再布置学生课后观察收割机收割,加深印象。以后学生再次遇到“作业宽度”时,已经不需要我帮忙了。

再如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我用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拍球个数的多少让孩子们比较,孩子们是争先恐后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因为“别出心裁”的情境创设,使得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我们数学教师,是否可以做一做“数学教学点子公司”的“经理”,开发出更多的对数学教学有益的“点子”来呢?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卖西红柿……,一元钱三斤。”这一句简单的叫卖,就有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现象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盘的数量,爬楼梯时数一数层数,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再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再如我们平时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把洗衣机打开,把米饭先做上,再去写作业,这样比先写作业再去洗衣服、做饭来得快。“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同样能找到答案… …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三、让数学在生活实践中动起来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

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

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爱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贲友林:《此岸与彼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苗佳娜:《让数学走进生活》,新世纪的足迹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1年版134页。

3 谭德礼:《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4、张启华:《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1993年03期。

5、戴晓华:《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新世纪的足迹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1年版,154页。

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巩义市米河镇高庙小学 马艳灵

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字:数学、生活情境、实际、趣味、事物、实际问题、培养、能力、教学数学 生活是学习知识的源泉,我们的生活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与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知道时间的用途,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又如,在分发作业时,让学生进行分配,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计算。 二、让数学从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展开。 公园、动物园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玩具物品、设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马路上鏻次栉比的建筑等,这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环境,都是教学数学的好材料,充分利用这些环境展开教学,就能有效的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比如,孩子对秋天的落叶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想出了用几何图形在树上贴标记来区分落叶的和非落叶树的方法;在分组实地探索中,又通过个人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积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6-05-27T15:15:17.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作者:金雷[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266700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课程资源要生活化,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要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如教学《全家福》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爸爸妈妈及亲人关爱自己成长的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家中找来一张张温馨而又快乐的全家福照片制成课件。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一张张照片,请学生自己谈谈当时全家人在一起时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爱”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一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快乐,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庭的爱和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生动而又真切。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实现。 1.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边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行人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他为什么朋友多》,在“说说你的朋友”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你是谁的好朋友?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只有关爱他人、努力学习、帮助他人、宽容大度的同学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时,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西侧的现河污染较为严重:河上游有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常见烂菜叶、枯树枝;河水呈黑绿色,散发着腥臭味,让人避而远之。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呢?于是,我们联系现河管委会,开展了“现河清清”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上游水库这一段河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小区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只有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奇妙的回归——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记差点下不了台的一节数学课 余姚市舜水中学沙红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互动的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特征。同时,数学课堂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数学课堂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设性。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注重课前精心预设,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思考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新课改中,我接受了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洗礼,下面我把一次送教下乡经历的一课案例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案例描述: 一、不遗余力精心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感 七年级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第1课时2.1轴对称图形是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对我来说是第二次上课,自己觉得胸有“轴对称”,内容也较丰富,应该是一节很容易展开的新授课,于是,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作出它的对称轴,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性质。并仔细思考了预设内容: 1.收集身边的几个轴对称图形,与同学交流。 2.观察生活中见到的几个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准备课堂上交流与探究。 3.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几体图形,想一想: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4.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许多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事例,你认为它有什么作用? 5.分层例题,阐述分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

音乐(心得)之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音乐论文之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新课程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运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将音乐融入自然 有一“音乐模仿自然起源说”,即音乐模仿大自然音响产生。既然音乐源于大自然,那么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回归自然。“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新课程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我们该怎样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呢? (1)激发音乐兴趣 新课堂最离不开的是什么呢?——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他是成功大门的钥匙,而它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应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起来的。 大自然是音乐的宝库。让学生走出课堂,使一颗颗美丽的心飞向旷野,来到清澈的小溪旁、幽静的竹林中、丰收的稻田里……去聆听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沙沙的树叶声和花香鸟语中去听音乐、学音乐。让他们认识到音乐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无处不在,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扩展音乐领域 课外音乐活动就是音乐与生活相连接的桥梁,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受时间、空间和教材的限制,让学生走出”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充分解放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广阔的音乐领域中自由地飞翔,愉快地感受、欣赏和表现音乐,发展音乐才能。 例如,在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时,让学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读节奏,在快乐的小动物叫声中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在游戏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节奏教学,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开展音乐活动 记得我在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手大擂台“的活动,这个班上有一名女同学胆子特别小,平时说话都小心翼翼,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她,你可以请一个小伙伴一起唱。一曲下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发现胆小的她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我便进一步引导,”你们的歌声真动听,大家都陶醉了,你可以单独再来一曲吗?“教室中,掌声再次响起。面对同学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我也及时投予了信赖的眼神,当我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时,我顿时感觉爱心是可以融化冰雪的。 二、从生活中提炼音乐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是一种不具想的艺术,音乐的这样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

[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总给人一种枯燥、刻板的印象。尤其是小学数学,认数、读数、数的混合运算等等,在孩子们的眼里,总是“0―9”这几个数字的组合、变换、计算,而这与他们直观生动、充满情趣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位长辈曾对我说起一件自己亲历的事:当年他在一个非常偏远的山区教书,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他问学生7+8等于几,学生们有的耷拉着脑袋,有的昂首仰望天花板,被 叫起来回答的学生半天也说不出一个数来。这位长辈很困惑,下课后去问那个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7角加8角等于多少?出人意料的是,这学生想都没想马上说出了“一块五”的答案。这个故事,让我感触颇多,回想自己的课堂,难道不是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吗? 有次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直接引用了书本的例题:学校鼓号队要购置鼓号服,按队员身高的不同订制大、中、小码,下面是30名鼓号队员的身高,请你完成统计表并说说各个码数各需要订多少套鼓号服?在学生进行统计的过程中,我虽然一再强调按顺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可还是有几个学生的统计数据出错了。我当时想,可能是统计的数目太多,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判断吧。现在回想起来,问题应该出在我的身上,是我在给孩子们数据时没能让他们经历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书本上这种信手拈来的数据,或许可以节省我们教学的时间,但结果是为统计而统计、为判断而判断,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更别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 有了这次失败的经历,后来又上这节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收集同学身高数据及商品价钱的任务。当时学生反应不一,有的说找不到数据,有的说没办法测量。我不予理会,还是把难题抛给了学生。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有的学生向家长求助,有的和同学一起到学校周边去收集数据,这简直就是一次像模像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同学们都亲身经历了这次数据收集的过程,而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从生活中抽取数学问题,再把问题放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而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聊起了下面这个话题。“同学们收集的数据都很准确,可是服装厂的厂长说大家身高不同,如果每人一个标准制作校服,难度太大、成本太高。同学们能不能帮忙想出一个好办法呢?”听说要他们帮厂长解决问题,学生的劲头上来了,开始主动与同桌交流。这是一个学生出于需求自发形成的合作场面!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像制作鼓号服那样,将身高分段,每一段选用一种模型,这样制作衣模就比较容易了。想出了办法,学生就开始行动了:有与同学交流,收集、统计数据的,有将同伴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段、制作统计图的,就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到了活动中。最后我发现,每个学习小组做出来的统计图都很完整,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数学的价值得以凸显。看似简单的数据收集,却关系到每个学生所要穿的校服是否合适,商家如何制作,买家如何挑选,哪里的商品比较实惠等内容。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渗透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分数,还有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教学提纲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工作总结 张艳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经受了观念上的洗礼和行动上的冲击。课改犹如一缕轻风吹皱了传统数学教学这一池“止水”。然而,课改既不是“新瓶装旧酒”,也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课改并非“另起炉灶”,它需要数学教师进行理性的反思,厘清传统数学教学的优缺点,在承旧纳新中走向和谐。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实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的和谐 在课改大背景下,追求“新”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不和谐。课改中不少“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在课前都进行了适度的包装。听课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反而会丢弃了教学本原的东西,这就得不偿失。教师需要在“教学包装”与“教学本原”之间作出理性的思辩,即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借鉴、移植、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人云亦云”、“生搬硬套”。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但

其本原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学变化的实质是为学生负责、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虽然时代不同,功利性、政治色彩不同,但教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任何时期的教学都要为教学本原服务。因此,课改不能以丧失教学效益为代价。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整合,这应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聚焦的话题。二、走进教材与重组创造的和谐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来教”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在重组创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重组教材的能力,还没有真正从数学课本中“走个来回”,就开始对教材内容进行所谓“重组创造”,导致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情境创设——雾里看花;自主探索——蜻蜓点水;小组合作——浮光掠影;游戏活动——走马观花。教师片面追求外在形式的华美,对教材内容的审视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学设计也缺乏应有的内涵。这样的数学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的。 特级教师顾汝佐老师曾经说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但不是不可改变的经典,毕竟是人为编造的,过去教师

回归自然让生活更美妙精选作文

回归自然让生活更美妙精选作文 回归自然让生活更美妙 雨后的清晨,我站在咸阳湖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是那么的美妙而清新。想起今年从春节开始,PM2。5就高居环境监测榜,今年三月底四月初时,居然到达了10的高值。一个春天都灰蒙蒙的,风沙肆虐,春雨也不肯光临,呼吸时总感到空气中有尘土的味道。这都是因为人类肆意毁坏大自然,现在开始自尝恶果了。 现在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拯救地球,重建我们的‘美妙大家园’呢?那就必须是低碳环保的生活,爱护环境回归自然,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妙。 什么是‘低碳’呢?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地进行人与自然的交流。这是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生活。但是对我来说,就是节约和环保,就像现在,我洗脸的水留下来洗衣服、拖地,而淘米、洗菜的水也可以用来浇花、冲马桶。我们平常出门也尽量的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平常出去吃饭尽量自备碗筷,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在能看见是尽量不要开灯,不用的东西可以送给别人让他循环再利用……总之,低碳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做我们都能做到的,去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地球,在目前是唯一合适人类居住的星球,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子孙后代,我呼吁:大家都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来,回归自然,从我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妙。【写作指导:演讲稿与精选作文跟讲话稿的区别】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煽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⑴演讲和表演、精选作文有的区别 首先,演讲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习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的听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次,精选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 ⑵演讲稿类属于讲话稿 演讲稿类属于讲话稿,这要求它遵从讲话稿的一般写作规律,而演讲不同于一般讲话的区别,又决定了演讲稿的独特性:首先,演讲稿更加注重选材立意,在选材上多属主动型,切实根据听众的愿望和要求,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

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发表时间:2009-06-16T14:21:27.687Z 来源:《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缪昌贵(姜堰市第四中学江苏姜堰 225500) [导读]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 ; 回归生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 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04-01 新课程要“回归”生活,意味着旧课程“脱离”生活。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建设方面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课程过于强调道德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也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把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迫使学生在教学中戴着面具,做着痛苦的表演,致使学生感到无尽的厌倦和压抑,从而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针对旧课程的上述弊端,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强音。新课程设立了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第二个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第三个理念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三个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字里行间充分地体现了课程内容力求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建设,正是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将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和国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生活主题模块;教材内容的呈现,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较好地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教材,为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因此,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教师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放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支配下,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效果低微。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教学不应再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传生的特殊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生活过程。教学活动不应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应成为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 新课程特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全部的课程资源;意味着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和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比,教材的内容受其时空、地域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中引用的案例、材料也难免会显得陈旧、老化。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善于赋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生活是健康的、积极的。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起着深刻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从学科教学的功能来看,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发展,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把握其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回模拟化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辨认、讨论、分析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正确的价值抉择,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我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只有强化生活实践环节,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魅力,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 摘要:数学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基本的 出发点,要去形式化,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更多地注重教学的内容,使得我 们的数学教学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形式多媒体课堂气氛解题思维体系 我们山西的课改将要从明年开始实施,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只有 组织好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很好地渗透新课改的基本思想,很好地培养学生的 数学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良好的基础。 在此,我想先从课堂形式上谈谈自己的认识。在我们近些年的课改中,多数 地方(学校)都是从课堂的形式上入手,展开课堂改革和教学活动。这种思路本 没有错,但是过于强调形式,反而会忽略内容,造成形式大于内容,以至于把数 学最本真的东西弱化了。比如,我们经常在一些教学评价中把教师的课堂分成若 干部分:是否有小组讨论、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等。数学是 训练学生(理性)思维的学科,数学的思维是高级的,有些时候是安静的,(我 们经常会说:“别乱,让我静下来想一想。”)或者说越是高级的思维越是安静的。当然这个时候学生表面上是安静的,实际上他们的大脑是极其活跃的,只不过这 种活跃从表面上是看不见的。另一方面,有的老师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动不动就 让学生小组讨论,我认为首先应该是独立思考,其次才是小组合作、小组讨论。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个人无法解决的再通过讨论 解决,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力的逐步形成。换句话说我们的数学课堂既要 有独立思考又要有小组合作,但独立思考应排在第一位。 接下来,我想聊聊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对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用多媒体替代教学,上课不是“放电影”,无法用传统手段呈现的内容,或者借肋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的内容,我认为才 是多媒体体现其价值的时候,所以多媒体要用得合适。 再有,关于课堂气氛。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上课学生活跃、气氛好、热情高 涨才是参与了教学,教学效果才会好,才是一堂好课。其它科目,我没有资格妄 加评论,但数学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数学的思维是严谨的、有深度的,我们更要 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了我们教师设定的思维活动中,有些知识是需要学 生静静地思考的,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所谓的“活泼、活跃”、“气氛好”,上课不 是玩游戏,我们的学生也不是小学生、初中生,而是高中生,所以一些“发奖品” 式的方式更是显得滑稽。 最后,数学的教学不是教解题,解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知识,发现本质,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高考数学的命题,遵循“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基本原则;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四基”:基础 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提出、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种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大部 分学生都把主要精力花在了做题上面,而缺少及时的总结归纳和必要的反思,以 及对知识的进一步思考,不能做到真正地举一反三,实际效果就会很差。也就是 说大部分学生都在搞题海战术,而对于教材反而不够重视,甚至于在二轮复习的 时候多数同学就直接脱离了课本。2018年高考理科数学第16题是这样出的:求 函数f(x)=2sinx+sin2x的最小值。第16题是考题的前半部分公认的最难的题目,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关键词】: 数学回归生活自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

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呈现文化用品超市内购物场景图,接着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情况中谁买文具用去的钱多? ①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4.□□元; ②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5.□□元; ③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8□元; ④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2□元; ⑤小明用去15.24元,小红用去15.82元。 上述问题依次呈现,学生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都比较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观察五组小数,组织讨论: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小结得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尽管语言表述与课本中不同,但简洁的十个字,却揭示出了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关键点。学生对于他们自己发现的“成果” 格外珍视,特别兴奋。 再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这样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发挥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支持作用,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儿童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教师教得简约而活泼,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