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捷径调查 Pathfinder survey
儿童:5岁 青少年:12岁、15岁 中年人:35-44岁 老年人:65-74岁
样本含量的确定
N=K×Q/P N: 受检人数 P: 预期患病率 Q:1-P 当允许误差为10% K=400 当允许误差为15% K=178 当允许误差为20% K=100
2010年——北京市口腔流调
调查目的
1.调查北京市城乡不同人群的口腔健康 状况及影响因素,了解龋病和牙周疾病 的患病趋势;为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 状况报告提供最新信息。
2.调查了解北京市不同人群口腔卫生保 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其口腔卫生服 务利用情况,评估口腔卫生需求,为政 府决策部门提供相应依据;
系统抽样 (Systematic Sampling)
又称间隔抽样,机械抽样。将抽样对象按次 序编号,先随机抽取第一个调查对象,然后 再按一定间隔随机抽样。
1k
N
u u+k u+2k u+3k
抽样调查
分层抽样 (Stratified Sampling)
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个“层”,即组 别或类型等,再在每个层中用随机方式抽取 调查对象,再将每个层所有抽取的调查对象 合成一个样本,称分层抽样。
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一般为1-2天或1-2周,对 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又称全面调查。
优点:发现调查人群中的全部病例。
要求:应查率>95%;漏查率高结果可靠性差。
缺点:工作量大,成本高,适用较小范围内。
抽样调查
从目标地区的总体人群中,按统计学随机抽 样原则抽取部分人作为调查对象。被抽到的 人群称为样本人群。抽样调查是用样本人群 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人群的现况。前提条件 是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口腔健康调查实施方案模板

口腔健康调查实施方案模板

口腔健康调查实施方案模板一、调查目的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为了解人群口腔健康状况,制定口腔健康政策和促进口腔健康教育,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口腔健康现状,为口腔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本次口腔健康调查范围包括全市范围内的居民,涵盖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多个群体。

三、调查内容1. 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包括口腔健康基本知识、口腔疾病预防知识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口腔疾病发病情况调查:包括龋齿、牙周疾病、口腔粘膜病等口腔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患病率。

3. 口腔卫生习惯调查:包括口腔清洁习惯、饮食习惯、吸烟和饮酒习惯等口腔卫生相关习惯。

4. 口腔健康服务利用情况调查:包括口腔健康服务需求、口腔健康服务利用情况、口腔健康服务满意度等方面。

四、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采用结构化问卷进行调查,包括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以了解被调查者口腔健康知识水平、口腔疾病情况、口腔卫生习惯和口腔健康服务利用情况。

2. 体格检查:对被调查者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的体格检查,包括口腔疾病检查、口腔卫生状况检查等。

3. 访谈调查:对口腔健康服务机构和口腔健康服务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口腔健康服务的供给情况和服务质量。

五、调查实施1. 调查前准备:制定调查方案、设计问卷、培训调查人员、确定调查时间和地点等。

2. 调查实施:按照预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调查人员进行问卷发放和收集、体格检查和访谈调查等工作。

3. 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制作口腔健康调查报告。

六、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编制口腔健康调查报告,包括口腔健康现状分析、口腔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口腔健康服务需求分析、口腔健康政策建议等内容,并向相关部门提交口腔健康调查报告,为口腔健康政策制定和口腔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七、总结口腔健康调查是了解口腔健康现状、促进口腔健康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实施方案和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口腔健康情况,为口腔健康政策制定和口腔健康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口腔健康调查方案

口腔健康调查方案

口腔健康调查方案简介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而口腔健康调查则是了解和分析人们口腔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适用于不同群体的口腔健康调查方案,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了解本地区或特定群体口腔健康状况,为制定口腔健康促进计划提供参考。

目标群体本方案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职业的群体,例如学生、工人、农民、老年人等。

调查内容本方案包括以下调查内容:一、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通过问卷方式,了解被调查人是否了解口腔健康知识、是否有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并在问卷中加入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职业的专业建议。

二、口腔疾病通过口腔检查或问卷方式,了解被调查人是否患有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疾病、口腔癌等,同时了解患病情况的严重程度及对口腔健康的影响。

三、口腔保健用品使用情况通过问卷方式,了解被调查人使用口腔保健用品的情况,包括牙膏、漱口水、牙刷等,是否有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

调查方法本方案的调查方法包括以下方式:一、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针对目标群体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口腔健康知识、口腔疾病、口腔保健用品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二、口腔检查通过专业医疗机构或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进行口腔检查,对口腔疾病进行诊断,并记录诊断结果和建议。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被调查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口腔健康促进计划提供参考。

结语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的口腔健康调查方案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职业的群体,为了解口腔健康状况和制定口腔健康促进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高校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高校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高校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口腔健康是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应表现为无口腔颌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溃疡、先天性缺陷如唇腭裂、牙周(牙龈)疾病、龋病、牙齿丧失以及影响口腔的其他疾病和功能紊乱。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对未来社会的口腔健康保健具有引导性作用。

为了解高校学生口腔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医学健康指导,为进一步完善口腔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某高校学生进行了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吉林省白城市某高校学生1320名,男558名(42.27%),女762名(57.73%),年龄20~24岁。

1. 2 方法按照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方法[1],对1320名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采取逐一检查并填写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龋病、氟斑牙、牙龈炎、釉质发育不全、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等。

氟斑牙诊断采用最新氟斑牙诊断标准(WS/T208-2011),龋病、牙龈炎、釉质发育不全及第三磨牙萌出情况采用临床口镜直视检查进行诊断。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2. 1 龋病1320名学生龋病检出率为59.09%(780/1320),其中男生检出率为47.11%(277/558),女生检出率为66.01% (503/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04,P<0.01)。

2. 2 氟斑牙1320名学生氟斑牙检出率为13.64%(180/1320),其中男生检出率为13.08%(73/558),女生检出率为14.04% (107/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2,P>0.05)。

2. 3 牙龈炎1320名学生牙龈炎检出率为27.27%(360/1320),其中男生检出率为34.41%(192/558),女生检出率为22.05%(168/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15,P<0.01)。

口腔健康调查方案

口腔健康调查方案

口腔健康调查方案背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

然而,现有的口腔健康调查方式并不完善,无法全面分析口腔疾病的特点和趋势,也无法提供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因此,本文旨在提出一套完整的口腔健康调查方案,为口腔健康的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地区等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健康意识,掌握口腔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建议,促进口腔健康管理的落地。

参与人群本次口腔健康调查主要针对年满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包括男女性别,不论职业和地区。

调查内容1.口腔健康知识调查:对被调查人进行口腔健康知识问卷调查,重点涉及口腔疾病的类型、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2.口腔疾病发病情况调查:对被调查人进行口腔疾病发病情况的详细询问,包括口腔疾病的种类、发病时间、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等。

3.口腔检查:通过专业的口腔检查设备,对被调查人的口腔进行检查,主要检查牙齿、牙龈和口腔黏膜等方面的健康情况。

4.生活习惯调查:对被调查人的生活习惯进行问卷调查,重点关注口腔健康方面的生活习惯,如口腔清洁、饮食、吸烟等情况。

调查形式本次调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线上部分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视频通话检查等;线下部分主要到诊所等场所进行现场口腔检查和生活习惯调查。

操作流程1.宣传策划: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吸引更多的被调查人参与。

2.调查工具制定:分别制作线上和线下调查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视频通话检查和现场口腔检查工具等。

3.调查工具测试:在调查正式开始前,对调查工具进行测试和修改,确保调查顺畅进行。

4.调查进行:在指定时间内,对参与调查的被调查人进行问卷调查、视频通话检查和现场口腔检查等。

5.数据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汇总,分析口腔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6.报告撰写:按照调查结果,撰写本次口腔健康调查的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口腔健康调查方法

口腔健康调查方法

口腔健康调查方法
口腔健康调查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 口腔检查:由口腔专业人员进行,包括观察口腔内部情况,检查牙齿的健康状况、牙龈的颜色和形状,检查口腔内是否有溃疡、出血等症状。

2. 口腔问卷调查:设计相关问题,针对受访者的口腔健康情况进行调查。

问题可以包括牙齿健康状况、刷牙频率、口腔疼痛情况等。

3. 口腔影像检查:通过X光片、CT扫描等技术来观察牙齿和口腔骨骼的情况,检查是否有龋齿、牙齿错位等问题。

4. 口腔健康宣教:通过向受访者提供有关口腔健康的知识、正确刷牙方法等,了解他们对口腔健康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

以上方法可以综合运用,了解受访者的口腔健康情况,为口腔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口腔健康调查方法

口腔健康调查方法
用这种方法。
8
8
样本含量
• 一般来说,调查对象变异大、患病率低、调查 者对调查要求的精确度高和把握度大所需样本 含量就大,反之则小。
• 常用公式N=K*Q/P,P为某病预期的现患率, Q=1-P;K为系数,当误差等于10%时K=400;当 误差等于15%时K=178;当误差等于20%时K=100;
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误差,结果产生了偏倚,称 信息偏倚。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因检查器械等造成的测量偏倚 2、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 3、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
标准一致性试验:选检查者
• Kappa值 可靠度 • 0.40以下 不合格 • 0.41-0.60 中等 • 0.61-0.80 优 • 0.81-1.0 完全可靠 • 公式 K=2(ad-bc)/p1q2+p2q1
本人群中的受检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 接受检查,如果应答率仅有70%,结果法:在调查前做好组织工作,对 受检者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努力改善调查方式, 使受检者积极配合。
(三) 信息偏倚 (information bias) 在调查中虽然应答率很高,但在获得信息
6
6
4、整群抽样 (Cluster Sampling) 以整群为抽样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
若干群为调查单位,然后对每个群内所有对象 进行检查。
7
7
5、多阶段抽样 (Multistage Sampling) 在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常把抽样过程分为
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可将以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 使用。我国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均采
5
5
3、分层抽样 (Stratified Sampling)
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个“层”,即组别或类型等, 再在每个层中用随机方式抽取调查对象,再将每个层所有抽 取的调查对象合成一个样本,称分层抽样。常用的分层类别 有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将调查人 群分成若干组。还可分成等比例(按比例)和不等比例(即 最优分配)两种分层随机抽样。

口腔健康知识调查记录

口腔健康知识调查记录

为了了解口腔健康知识,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以下是调查记录:1.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儿童及其家长、社区居民等。

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调查等方式进行。

3. 调查内容:a. 口腔健康基本知识,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口腔健康的定义、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等。

b. 口腔保健方法,如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时间、牙膏选择等。

c. 口腔疾病认识,如龋齿、牙周病、口腔溃疡等疾病的成因、症状和预防方法。

d. 口腔健康产品使用,如含氟牙膏、漱口水、口腔护理器械等。

e. 口腔健康态度和行为,如定期口腔检查、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等。

4. 调查结果:a. 大部分受访者对口腔健康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细节方面仍有待提高。

b. 部分受访者表示,虽然知道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坚持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

c. 受访者普遍认为,口腔疾病会对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咀嚼功能和美观方面。

d. 大部分受访者使用口腔健康产品,但对其功效和适用人群尚不十分了解。

e. 受访者中表示,愿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但实际行动中仍有不少人未能坚持。

5. 调查结论:a. 口腔健康知识普及程度较高,但细节方面仍需加强宣传和教育。

b. 提高口腔健康素养,需要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正确的保健方法。

c. 加大口腔健康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d. 提醒人们重视口腔健康,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口腔疾病。

e. 倡导全面口腔健康观念,关注口腔健康与身心健康的密切关系。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口腔健康的关注程度。

这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次调查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由省口腔卫生指导中心设计制定。

其中的龋病检查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四版)的标准。

一、调查表格的填写方法
在填表时请遵照以下的原则进行,以保证填表记录正确和数据录入准确无误。

(1)调查表及其所列项目都必须使用标准代码,即使调查表中某些项目的资料没有被收集或记录,某些项目暂时不适合于所检查的人群时,代码亦须保持不变。

表内未使用的项目,用代码9填写在相应的栏目,表示不作记录。

(2)凡属于方案中规定不作检查的项目,表内方格可以空着,否则表内各项方格都必须有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

(3)表格内代码填写必须清晰、规范,如零应写成“0”。

如连续几个牙位的检查符号相同时,则中间可以用直线代替,但直线两侧符号必须一致。

如:
0 0
(4)表格的设计为便于以后计算机进行处理,均有记录代码的说明。

为了减少错误,所有进入计算机的数字必须填写清楚,有的数字常易混淆,如1和7,2和4,6和0,为了避免混淆和保证统计结果准确,数字应按下列方式以印刷体书写:
1234567890
采用字母作代码时,例如记录乳牙牙列状况的检查结果,必须用大写字母如下:
ABCDE
根据国际牙科联盟(FDI)两位数字系统,两位数字代表特定的牙齿,第一位数字代表口腔的象限,第二位数字代表牙位。

在确定某一牙齿的位置时,建议首先读出象限的代号,然后读代表牙位的数字,如右上侧第二切牙读“1、2”,不读“12”;左下第三磨牙读“3、8”不读“38”。

建议调查组每个成员人手一份检查标准和各种代码含义说明。

2、调查表的识别记录及一般情况栏目
姓名:受检者姓名用中文填写。

出生日期:按阳历填写出生年月日。

检查日期:检查时应将年、月、日填入表内,日期的记录则便于当调查者需要查阅调查的原始记录时,有助于回忆当时的情况。

二、临床检查(牙列状况)
仅检查牙冠情况。

恒牙和乳牙均检查。

检查应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

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和5号探针,必要时可以借助棉签擦去软垢。

检查应该按顺
序从16开始,至26,再至36,最后到46,从一个牙或缺牙间隙到相邻牙或缺牙间隙逐一进行检查(根据口腔内牙列的实际情况)。

1.牙冠情况和记分方法:
(1) 无龋(A, 0):牙冠健康,无因龋所做的充填物,也无龋坏迹象的完整牙冠记为无龋牙。

龋洞形成前阶段及其类似的早期龋情况,因诊断不可靠,故都不作为龋坏记录。

以下情况不诊断为龋齿:
1)白垩色的斑点
2)牙冠上变色或粗糙的斑点,用探针探测未感觉组织软化
3)釉质表面点隙裂沟染色,但无肉眼可见的釉质下潜行破坏,探针也没有探到洞底
或沟壁有软化
4)中到重度氟牙症所造成釉质上硬的、色暗的凹状缺损
5)牙釉质表面的磨损
(2)有龋(B,1):牙齿的窝沟点隙或光滑面有明显的龋洞、或明显的釉质下破坏、或明确的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记为龋齿。

牙齿上有暂时充填物按龋齿计,窝沟封闭同时伴有龋者也按龋计。

要使用探针来证实咬合面、颊舌面视诊所判断的龋坏。

若有任何疑问,不能记为龋齿。

(3)已充填有龋(C,2):牙冠上有一个或多个永久充填物且伴有一个或多个部位龋坏者记为已充填有龋。

无须区分原发龋或继发龋(即不管龋损是否与充填体有关均使用同一代码)。

(4)已充填无龋(D,3):牙冠有一个或多个永久充填物且无任何部位龋坏,记为已充填无龋。

因龋而做冠修复的牙齿也记这个记分。

(因非龋原因进行的冠修复记为G,7)。

(5)因龋缺失(E,4):因龋而拔除的恒牙或乳牙。

对于8岁年龄组儿童乳牙的丧失,该记分仅用于不能以正常替牙来解释的乳牙缺失。

(6)因其它原因缺失(X,5):因先天缺失,或因正畸、外伤等丧失的乳恒牙。

(7)窝沟封闭(F,6):牙冠的咬合面已做窝沟封闭或咬合面窝沟用圆钻或“梨形”钻扩开并放置复合树脂材料。

如果已做窝沟封闭的牙齿有龋,用代码B或1。

(8)桥基牙,特殊冠或贴面、种植牙(G,7):牙冠成为固定桥的组成部分,即桥基牙。

此记分也用于那些非龋原因而进行的冠修复、覆盖牙齿唇面的贴面,这些牙齿无龋或充填物存在。

种植牙做的桥基牙也用此记分。

桥体用于修复已失牙,牙冠应记为“4”或“5”。

(9)未萌牙(-,8):这一记分仅用于恒牙未萌且没有乳牙存在的缺牙区。

这项记分不参与与龋病相关的计算。

未萌牙不包括先天缺失或因外伤等造成的牙齿缺失(后面二种情况应被记录为-或5)。

(10)外伤(T,T):牙冠因外伤而使部分牙面缺失且无龋坏的证据。

(11)不作记录(-,9)这一记分用于任何原因(如正畸带环、严重发育不良等)造成
的已萌出的牙无法被检查。

有关的解释和说明:
(1)多生牙不检查,融合牙按2颗牙记录。

(2)可疑龋按无龋计。

除非牙面视诊发现明确龋洞或借助探针发现明确龋洞或明显釉质下破坏,否则不记录为龋。

不能明确诊断的早期龋不记录为龋。

(3)静止龋按龋齿计,釉质发育不全基础上发生的龋按龋齿计。

(4)牙齿的永久充填物包括银汞、复合树脂、复合体等。

氧化锌、磷酸锌水门汀和玻璃离子等为暂时充填物。

(5)不是因龋做的牙体修复不按龋齿计。

(6)已充填的牙,充填体折断,如无继发龋,则按已充填牙无龋计。

(7)牙齿萌出的标准是:只要在口腔内见到牙齿的任何一部分,就应该认为这颗牙已经萌出。

(8)若一颗恒牙和乳牙同时占据一个牙位间隙,仅记录恒牙情况。

如果恒牙先天缺失或未萌出,只有乳牙存在时,则记录乳牙。

(9)死髓牙记分方法与活髓牙相同。

(10)戴固定矫治器时,如牙齿可见部位占牙冠1/2以上,则作冠龋检查,牙冠可见部位占1/2以下则记为“9 ”(不作记录)。

(11)在难以区分未萌牙(8)和缺失牙(4或5)。

可借助牙齿萌出规律、缺牙区牙槽嵴外观、口内其他牙齿的龋坏情况予以鉴别。

(12)为方便起见,全口无牙的情况下,可以在牙列两端的格内填入“5”,用直线连接,直线两端的代码必须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