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合集下载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篇1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

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

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

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

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

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我们仨》读后感篇2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

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

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

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

《我们仨》读后感10篇

《我们仨》读后感10篇

《我们仨》读后感10篇《我们仨》读后感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迈,独居一角,静静翻阅岁月装订而成的书。

我一个人,将那些琐碎重拾。

你们着旧时的衣裳,夜夜入梦来,那沓书稿上,还分明散落着昨日的.灰尘。

启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后世,尽绵绵相思。

2、“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

她把“我们仨”的生活用文字轻轻描摹。

想是思念费神,不必刻意遣词造句,这是顺回忆流淌而成的__。

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她与钱钟书先生在不安的年岁里几经波折,家,从未是一个固定的居所。

两位老人挂着年迈的容貌载着一颗不知疲倦的心。

在工作中有游走,住处的流窜,从未影响那一叠厚厚的书稿,铺满每一个新居。

我想正是他们对治学的严谨,钻研,热爱,使得这个家弥漫着学者气息,萦绕着挥不去的书香气。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玉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书中体悟最多的,是“我们仨”于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钱钟书先生颤抖着写下著作,我看到“我们仨”在分离时记下小小的琐事,然后将这些“小石子”投掷彼此。

我看到钱瑗一人承担着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们互相请教,赠与昵称,看到杨绛先生带着行动不便的钱钟书先生去附近“探险”。

看到他们各自守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严谨治学。

他们不曾沾染名利的气息,即使名声蜂拥而至,杨绛先生也只是用谦和的笑轻轻推脱了。

他们未落凡俗,独享别致的学者气息。

他们将日子过得朴素,物质世界的匮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还好,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

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从不唱爱国调。

非但不唱,还不爱听。

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我们仨》读后感11篇

《我们仨》读后感11篇

《我们仨》读后感11篇《我们仨》读后感11篇【第1篇:《我们仨》读后感】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

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用心记叙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

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

但若你想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书中丝毫没有伤痛欲绝的诗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的。

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

她通过这部书,用文字向天上的亲人无声的倾诉着时他们的怀念。

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

有爱就有家,尽管现在杨绛先生自己一人独处,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女儿的爱,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温馨的家园。

今年是杨绛先生100岁的寿辰了,在此也祝愿老人家安好!【第2篇:《我们仨》读后感】打开看了看却愈发上瘾,杨绛先生的文字平淡却包含深情。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

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

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我们仨》读后感1《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佳作。

主要讲述了杨绛夫妇和其女瑗的一些往事,可以算是一篇回忆录。

整个文本分三部,其中第二部以“梦”为主导,也引发了我较多感想……将第二部通读下来,我并未读出如预其那样有一种温馨、欢快的愉悦感。

相反,我感受到其更多的是一种悲凉、孤寂的一种伤感。

初读时,我在疑问:这到底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有一处的内容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虽说这是梦,但也从某种角度看出杨绛对他们一家人的关心。

他已经老了,她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牵挂他人,以至于在梦中也为他人着想,可见其品质高尚。

书中有一处描写了一年四季柳树的变化,也是其中难得的景物描写,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时光飞逝,岁月无情。

一转眼又来到了杨绛先生求学的时候,他因为经济原因,无法上自己想上的大学,只能撇下家人当旁听生来完成学业。

在此期间,她与钱锺书的深厚情谊与信任也体现了出来。

比较吸引我的还是第二部中的情节,因为有时候梦也会是人内心中的'真实想法,锺书对杨绛说:“人老了就会做那样的梦。

”那样的梦?根据书中所讲,那样的梦,就是年老以后所牵挂的东西太多了,总是会担心下一刻会失去它。

因此“那样的梦”,就是你在梦中在寻找的某种东西,寻找的那个东西恰恰是你最害怕失去的东西。

人老了以后的思想会怎样?人老了以后世界又是怎样?人老了以后的梦又是怎样?这一切,也许只有等到老的那一刻才会体会到!《我们仨》读后感2用了三个小时停不下来的节奏看完。

在读完《围城》之后品读这本书,才能领悟这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的感情。

一开始的小船客栈和不断的噩梦是形容作者女儿和丈夫疾病缠身一程一程的送他们走,其中的悲伤无法言喻,文章大部分都是易懂的白话,每个简单的小菜谱每封寄托思念的家信和每次见面互相取乐的`“小石子”。

和父亲亲如哥们的钱媛女士工作认真生活中可爱,为父亲画像画的尤其是好,在病痛之中还总是形容自己丑圆,自己吃不下饭还担心爸妈。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仨》读后感篇1古驿道、客栈、小船、梦境——虚虚实实地暗喻了钱钟书先生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

“我们仨”在古驿道上合家团聚,但女儿却先一步走失。

每天杨绛先生就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寻小船,下榻新的客栈一程一程地相送。

她希望这是一场梦,一场长达万里的梦,然怅然一梦终有醒,梦醒时分,“我们仨”相失、天人永隔,家已不复是家,真的成了一个客栈。

没有撕心裂肺、痛贯心膂的文字描述,但读之心会痛到泪水夺眶而出。

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杨绛先生采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无矫饰,平铺直叙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记录着“我们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还有风风雨雨,但读者仍能从轻描淡写的叙事中,感受到“我们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

“我们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赏、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面对困难、疾病,幽默风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寻常人家一生向往的美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让我们以一种认真的态度与未来同行,且行且珍惜!《我们仨》读后感篇2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

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

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

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

学习是探险,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四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四篇

【导语】《我们仨》就像翻开的⼀⽚纸张,朴素稚嫩,⽆声息的融⼊整个⼈⼼⾥,仿佛是要在⾎管⾥流畅过的都是发了柔韧之⼒的波浪。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我⼀个⼈思念我们仨。

”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句话。

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抹清风,拂过⼼间,温柔的,凉凉的。

思念是⼀杯咖啡,⼊⼝苦涩,却⽢之如饴。

思念是⼀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

思念这样甜,却⼜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

如此,⽅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步踏⼊此书,似⼊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般,不知⽅向,⼜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明,⼀切开始步⼊正轨…… 随杨绛⼥⼠沿着时光⾛到了她和钱先⽣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见倾⼼。

就这样,俩⼈携⼿⾛上了共同⽣活的道路。

后来,⼜喜得⼀⼥,钱瑗,开始了三⼈的⽣活。

钱先⽣童⼼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直到暮年仍是如此。

⼈这⼀⽣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过来了。

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都先她⽽去,独留杨⼥⼠⼀⼈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中总有⼀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给⼈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师⼿笔,就是给⼈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在⼀起的⽇⼦,⽆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

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带着⼼中的思念,⼀路⾛下去。

【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

在这个家中三个⼈互相守护的感⼈故事。

它好像⼀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我们仨》读后感15篇《我们仨》读后感1“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

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

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我们仨》读后感2世间所有感情中,唯亲情的爱最为热烈,最为持久,最为真挚。

真情流露的文字,总能打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好像没有什么能够比得过和家人在一起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更为强烈的感觉了吧,因为亲情,总是血浓于水的。

虽然平淡,但是真实。

百味人生,才叫日子。

当爱情在生活的蹉跎下,依然保鲜,融入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真真正正的变成亲情之后,依然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才是真爱。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1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

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

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

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

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

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2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才隐约知道她是谁,之前只是听说过,可能因为我读的书很少。

开始还以为是个男人,估计也有人和我一样会好奇,明明是个女人为何以先生自称?先生的含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是对医生道士等等。

对女性称之为先生时,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我们仨》读后感
——亲人无价
易德宝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

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

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

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

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文中杨柳的描写不断出现,写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秃柳:"驿道上又满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

"柳树是古代诗歌表达离情别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是中国抒情传统中的分离树,它所含的韵味是苦涩的。

面临生离死别,杨绛自然使用了这一传统的象征意象。

与一般离别不同,杨绛笔下的是寒柳和秃柳,暗示死神日渐逼近,象征的是死别和永别。

秃寒二字折射出作者内心极为孤单和忧伤的悲情。

亲人逝矣,作者也变成柳树的一片黄叶,脱落飘零,"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悲情。

"景因情而生,情由景而传。

情是悲到极致,景亦写尽凋零败落,两者相融,岁也觉黯然消魂,但情借景调节了强度,景因情有了韵味,两者中和便有了艺术的含蓄蕴藉,营造了"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悲凉意境。

文章结尾处“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着实令人唏嘘,让人动容。

阳光雨露也好,风雨飘摇也罢,甚至生离死别都不怕,总之是心念爱恨全都攒在一处的一家人。

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大的幸福呢!
所以我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吗,和对生命的留恋,对家人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