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性能导航_PBN_
基于性能的导航(PBN)程序运行优势的思考

基于性能的导航(PBN)程序运行优势的思考随着区域导航(简称RNAV)技术的逐渐推广使用和航空器机载设备能力的提高以及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国际民航组织(ICAO)提出了,“基于性能的导航(PBN) ”概念。
此项技术的实施必将使航空业在保证飞行安全、扩大系统容量、提高运行效率、实现机场和空域使用效率最大化等方面将明显提升。
作为我国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PBN的实施也是实现我国民航强国战略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收集和学习国内外PBN相关资料,分析了PBN的概念以及组成特点,同时以厦门机场为例,通过实际成效证明了PBN程序相较于传统程序的诸多优势。
第六节一、实施背景由于传统导航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其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民航事业的发展要求。
在此背景下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整合世界各国区域导航(RNAV)和所需导航性能(RNP)运行实践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技术—基于性能的导航(PBN)。
PBN概念源于ICAO定义的“新航行系统”(CNS/ATM)概念,PBN既是一个导航概念,也是一个运行概念。
PBN已被ICAO选定为下一代飞行导航方式,并敦促各签约国进行推广。
PBN的推广具有巨大好处,特别是RNP(AR)、CDO、APV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效益。
积极推广PBN技术,对我国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可能成为民航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厦门高崎机场PBN的设计实施走在我国PBN计划的前列。
厦门机场PBN程序从规划设计到正式投入使用历时近2年。
从2012年开始进入PBN程序试运行阶段,现已实现日常运行以PBN程序为主,传统程序为辅的模式。
第七节二、 PBN的三要素及优势PBN基本概念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导航设施(Navigation infrastructure),导航规范(Navigation specification),导航应用(Navigation application)。
基于性能的导航(PBN)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整合各国区...

序基于性能的导航(PBN)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整合各国区域导航(RNA V)和所需导航性能(RNP)运行实践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运行概念。
它将飞机先进的机载设备与卫星导航及其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涵盖了从航路、终端区到进近着陆的所有飞行阶段,提供了更加精确、安全的飞行方法和更加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
PBN是飞行运行方式的重大变革,能有效促进民航持续安全,增加空域容量,减少地面导航设施投入,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是我国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迈进,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中国民航局决定按照ICAO的有关要求和亚太地区实施规划,加快这项技术的应用,组织全面实施。
本路线图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明确了中国民航从当前到2025年期间实施PBN的政策和总体工作计划,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指南,促进全球标准统一和国际合作。
希望有关各方在该路线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提出修正意见,使之不断更新完善,适应中国民航快速发展的需求,并成为中国民航航行新技术发展的标志性规划和国际航空界的蓝图范本。
民航局PBN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目录1. 背景..................................................................................................................................- 1 -1.1 PBN概念..................................................................................................................- 1 -1.2 作用及优势.............................................................................................................- 2 -1.3 ICAO要求................................................................................................................- 2 -2. PBN实施路线图目的.......................................................................................................- 3 -2.1 明确决策和计划.....................................................................................................- 3 -2.2 帮助沟通和理解.....................................................................................................- 3 -2.3 确立职责和分工.....................................................................................................- 3 -3. 中国民航运输系统..........................................................................................................- 4 -3.1 现状.........................................................................................................................- 4 -3.2 挑战.........................................................................................................................- 4 -3.3 未来发展.................................................................................................................- 6 -4. 实施具体工作..................................................................................................................- 7 -4.1 总体目标.................................................................................................................- 7 -4.2 关键任务.................................................................................................................- 7 -4.2.1 规章标准的制定...........................................................................................- 7 -4.2.2 航路规划和飞行程序设计...........................................................................- 7 -4.2.3 航空运营人运行能力的建立.......................................................................- 8 -4.2.4 宣传与培训...................................................................................................- 8 -4.2.5 国际协调.......................................................................................................- 8 -5. 实施时间表......................................................................................................................- 9 -5.1 近期(2009-2012).............................................................................................- 9 -5.2 中期(2013-2016)...........................................................................................- 10 -5.3 远期(2017-2025)............................................................................................- 11 -6. 通用航空........................................................................................................................- 12 -6.1 现状.......................................................................................................................- 12 -6.2 发展策略...............................................................................................................- 13 -7. 航空器能力....................................................................................................................- 14 -7.1 现有机队总体情况...............................................................................................- 14 -7.2 机载设备标准.......................................................................................................- 16 -7.3 机队PBN能力现状...............................................................................................- 16 -7.4 机队改装计划.......................................................................................................- 17 -8. 导航基础设施................................................................................................................- 19 -8.1 现状.......................................................................................................................- 19 -8.1.1 传统导航设施.............................................................................................- 19 -8.1.2 GNSS导航设施............................................................................................- 20 -8.2 GNSS未来发展......................................................................................................- 22 -8.2.1“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22 -8.2.2 GPS现代化...................................................................................................- 22 -8.2.3 GLONASS现代化.......................................................................................- 22 -8.2.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3 -8.3 导航设施规划策略...............................................................................................- 24 -8.3.1 过渡计划.....................................................................................................- 24 -8.3.2 地基导航设施.............................................................................................- 24 -8.3.3 GNSS导航设施............................................................................................- 24 -9. 安全实施原则................................................................................................................- 25 -10. PBN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及展望...................................................................................- 26 -10.1 通信技术.............................................................................................................- 26 -10.2 监视技术.............................................................................................................- 26 -10.3 其他进近着陆能力.............................................................................................- 27 -10.3.1 “北斗”终端导航........................................................................................- 27 -10.3.2 有垂直引导的进近(APV)........................................................................- 27 -10.3.3 GBAS着陆系统(GLS)..........................................................................- 27 -11. 路线图的修订..............................................................................................................- 29 - 附件A-PBN导航规范简介..............................................................................................- 30 - 附件B-PBN整体规章标准框架......................................................................................- 32 - 附件C-国际PBN实施整体概况......................................................................................- 33 - 附件D-术语......................................................................................................................- 35 - 致谢.....................................................................................................................................- 38 -1. 背景1.1 PBN概念在航空飞行中,传统导航是利用接收地面导航台信号,通过向台和背台飞行实现对航空器的引导,航路划设和终端区飞行程序受地面导航台布局与设备种类的制约。
《现代导航技术与方法》6 基于性能的导航(PBN)

直线航线缩短飞行距离 定义随机航线,增加飞行的灵
活性 缩小间隔,提高空域利用率 增加平行航路,提高流量 减少陆基导航台站建设 采用卫星导航,运行覆盖全球
6.3.6.3 PBN作用及运行优势
01)(2011年4月19日)
第6章 基于性能的导航
6.3 基于性能的导航概念
6.3.1 PBN概念
RNAV概念
区域导航(RNAV)是一种导航方式,允许航空器在陆基导 航设施信号覆盖范围之内,或者在机载自主导航设备的工 作能力范围之内,或利用GNSS或二者组合,沿任意期望 的路径飞行。
RNAV运行特点
PBN运行中,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主用导航设施 陆基导航设施在PBN运行中,可能有离台距离使用限
制等要求,并且一般无法满足RNP APCH等运行要求 NDB台不能用于PBN运行
第6章 基于性能的导航
6.4 机载性能监视与告警
6.4 机载性能监视与告警
PBN运行的主要目的是严格控制和充分发挥航空器 的导航性能,以符合不同导航规范下航路、终端区、进 近等各飞行阶段飞行运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飞行运行 安全性和效率。
导航规范是一组对航空器和机组人员的要求,以满足在 规定空域概念下,沿指定航路、仪表飞行程序飞行运行 时导航应用的需要。
导航规范内容
区域导航系统在精度、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方面必备的性能; 为达到所需性能,区域导航系统需要具备的功能; 整合到区域导航系统中,能满足所需性能的可用导航传感器; 为达到区域导航系统运行性能,必备的飞行机组程序和其他程序。
——
不低于75m (250ft)
不小于800m 不小于800m
设施 仅有航向台(ILS下滑台GP不工作)
PBN概述 (2)

LOC 1150 1150
NOZ NTZ NOZ
2000
1000 1000 1150 1150
4300
LOC
10 nm max without vertical separation
13
PBN优点
RNP程序双跑道运行
Future Approach Path Separation Using RNP
25
PBN概念组成部分
导航应用
RNAV X
GNSS VOR/DME
RNP X DME/DME
导航规范
导航设施
……
26
导航应用范围
27
RNAV10
最早用于北太平洋、Tasman海 间隔50NM 不需要任何地面导航设施
两套远程导航系统(IRS/FMS、INS、GPS)
三亚责任区
58
精密进近PA
沿最后进近下降轨迹,提供水平和垂直引导 传统程序
ILS MLS
RNAV:GBAS(GLS)
59
RNAV的精密进近PA
在最后进近段同时有水平引导和垂直引导
采用GNSS传感器。 仅使用地基增强系统GBAS增强 程序标题为GLS(GNSS Landing System)
例如:GLS RWY 13
包容区
包容区
46
FMC提供的RNP
FMC从可用的导航数据库中提供现行航路飞行或终端 区程序的RNP值 如果在导航数据库中没有可使用的RNP值,FMC将根 据现行的导航阶段,提供如下默认值: –Approach 0.5 or 0.3NM –Terminal(below 15,000’) 1.0NM –Enroute(domestic) 2.0NM –Oceanic 4.0 or higher 飞行机组可以选择不同的RNP默认值 如果航路飞行或终端区程序没有指定的RNP值, FMC提供的默认值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基于性能导航_PBN_技术介绍_蔡清毅

表 4 R N P 导航性能精度分析
性能精度要求 GPS可提供的定位精度
4NM
0.1km
1NM
0.1km
0.3NM
0.1km
0.1NM
0.1km
结论 满足运行要求 满足运行要求 满足运行要求 满足运行要求
4. 环境 避开噪音敏感区域,比如 RNP (AR) APCH 能提供带有转弯 的复飞程序,避开噪音敏感地区。 5. 可进入性 改进机场或空域在恶劣天气下 的可进入性,或者高原复杂机场(如 林 芝) 的 可 进 入 性 。 比 如 RNP APCH 能实现更低的落地标准。如 延安。 6. 经济性 节约用于维护基于导航台的航 路和程序的费用。比如,移动或者 增加一个导航台,就要修改所有与 此导航台相关的航路和程序。 每当导航设施有新的技术进 展,就要发展新的运行方式,但 是,在 PBN 中,系统的性能要求 不再是是否安装了某种设备,而是 设备或设备的组合能否满足特定 PBN 运行的系统性能要求。所以, 每当导航设施有新的技术发展,只 需要看它是否满足现在 PBN 系统 性能要求即可,不需要为它设定特 定的运行方式。 四、PBN实施计划 目前,美国许多机场都提供基 于 GPS 的 RNAV 飞行程序,例如 华盛顿杜勒斯机场、亚特兰大哈兹 菲尔德-杰克逊机场,FAA 出台了
源容差、机载接收机容差、显示器 容差和飞行技术容差。以 RNAV1 为例,其标称值即为 1NM;
(2) 完整性要求,在适航条例 中,航空器导航设备故障被归类为 严重故障 (即,每小时 10-5);
(3) 持续性,如果航空器操作 者可以转换到不同的导航系统,并 且继续飞行至某一合适的机场,失 去功能就被归类为较小故障;
基于性能导航_PBN_技术研究_王党卫

2013年2月第1期现代导航・5・基于性能导航(PBN)技术研究王党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西安 710068)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RNA V、RNP和PBN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并分析了PBN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最后,探讨了我国民航在PBN方面的发展需求和技术趋势。
关键词:基于性能导航;区域导航;所需导航性能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76-(2013)01-005-06 Research of Performance-Based Navigation TechnologyWANG Dangwei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RNA V, RNP and PB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technology trend of the PBN of Chinese civil aviation.Key words: Performance-Based Navigation (PBN); Regional Navigation; Required Navigation Performance (RNP)随着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和航班架次的剧增,空中交通流量日益饱和,航路和终端区空域资源趋于紧张。
空域资源的改善无法满足航班流量的增加,现已成为导致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空域容量利用率和运行效率,满足民用航空运输飞行量不断增加的需求,一种新的航行技术应运而生——基于性能导航技术(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PBN)。
随着航空器机载设备能力的提高以及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提出了PBN的概念,发布了基于性能导航手册(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 Manual,PBN手册),用以规范区域导航的命名、技术标准,指导各国实施该新技术,并已经与各缔约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达成共识,将PBN作为未来全球导航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简析PBN(基于性能的导航)运行

简析PBN(基于性能的导航)运行一、PBN的概念中国民航业发展速度快,空中交通流量与日俱增,传统的路基导航方式对地面导航台过度依赖,对于空域流量的增加产生瓶颈。
区域导航技术应运而生,并体现出了自身强大的优势。
但各个国家对新的导航方式的应用程度及水平参差不齐,各国的的导航规范和标准各不相同。
为了全面统一规范,阻止概念不断扩张,国际民航组织提出了PBN的概念。
PBN——基于性能的导航(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是RNA V和RNP 的总称。
基于性能的导航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整合各国区域导航(RNA V)和所需导航性能(RNP)运行实践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运行概念。
它将飞机先进的机载设备与卫星导航及其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涵盖了从航路、终端区到进近着陆的所有飞行阶段,提供了更加精确,安全的飞行方法和更加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PBN概念明确了特定空域概念下拟实施的运行,对航空器RNA V系统的精度、完好性、可用性、连续性和功能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PBN概念标志着由基于传感器导航向PBN的转变。
导航规范中明确了性能要求,以及可选用于满足性能要求的导航传感器和设备。
二、PBN的组成部分及其区别PBN概念包涵两类基本导航规范,即:区域导航(RNA V)和所需导航性能(RNP)。
PBN概念的提出体现了目前导航方式从基于传感器导航向基于性能的导航的过渡的一个趋势。
RNA V(regional area navigation)区域导航:能使航空器在导航设施的有效范围内,或在自备领航设备的领航能力限制内,或二者结合,在任何预定航径上运行的领航方法。
这样就脱离了传统向台与背台飞行飞行方法,可以实现导航区域的自由飞行。
RNA V程序可以采用的导航源包括:INS/IRS、VOR/DME、DME/DME、GNSS。
目前RNA V程序主要用于基础终端区的仪表进场程序与仪表离场程序。
导航系统-基于性能的导航PBN

PBN需要飞行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和经验,同时需要完善的导航数据库 支持。
03
导航系统技术
03
导航系统技术
定位技术
01
02
03
卫星定位
通过接收来自GPS、 GLONASS等卫星的信号, 确定地面接收点的位置信 息。
无线信号定位
利用无线网络信号,如 Wi-Fi、蓝牙等,进行定 位。
混合定位
实时通信与监控
pbn导航系统可以实现无人机与控制中心之间的实时通信和监控, 确保无人机配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无人机配送
飞行路径规划
pbn导航系统可以用于无人机配送的飞行路径规划,确保安全、 快速地完成配送任务。
禁飞区管理
通过pbn导航系统,无人机可以自动识别和规避禁飞区,确保合 规飞行。
实时通信与监控
详细描述
为了获取高精度地图数据,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激光雷达、摄像头、GPS等。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高精 度地图数据更新机制,以确保地图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此外,应该加强高精度地图数据的共享和交换,促进 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多传感器融合与协同定位
总结词
多传感器融合和协同定位是PBN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提高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可靠 性。
实时空域管理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空域进行 实时监控和管理,优化航路安排, 提高空域使用效率。
5G通信技术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1 2 3
高带宽数据传输
利用5G通信技术的高带宽特性,实现导航数据 的快速传输,提高导航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低延迟通信
5G通信技术的低延迟特性,使得导航系统能够 实时获取飞行数据和气象信息,为飞行员提供更 准确的导航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导航监视 /CNS
系统不仅对航空器机载导航设备有 要求,对支持相应 RNP 类型空域的 导航设施的精度也有一定要求。
RNP 类型是用相应的精度值来 表示的。航空器方面,精度值是受 到导航源误差、机载接收误差、显 示误差和侧向的飞行技术误差 (FTE)等影响,在其 95%的飞行时 间内侧向和纵向总的系统误差 (TSE)必须小于 规 定 的 RNP 精 度 值。空域方面,指定空域为达到导 航性能精度值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导 航设施。航空器导航精度不符合某 空域 RNP 精度值要求时,通常不允 许在空域内飞行。航空器和空域方 面的要求具有相互独立性。导航性 能精度比某一空域 RNP 值高的航空 器不一定就能在该空域内运行。例 如,航空器的导航性能精度是基于 某些导航设施而言的,那么该航空 器可能并不符合精度值相对较差的 空域的要求,因为该空域可能不提 供同样的导航设施。
换为 RNP 运行。
RNP-2 航路,进一步降低 T 航路最
RNAV 标准和 RNP 标准都包含 低高度,完成从陆基导航到基于性
了对导航功能要求,这些功能要求 能导航系统的过渡,开始使用国家
包括:提供与航迹相关的飞机位置 基准系统 (NRS),以实现自由航路
的连续指示、显示各航路点的距离 的理念。该阶段,FAA 将逐步取消
和 RNP 航 路 的 区 别
见图 1 所示。
从发展的角度
来看,导航应用将
由 2D 向 3D/4D 过
渡,这就要求机载
监视与告警性能必
须在垂直导航方面
加以完善。这两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功能可以保证机组
图 1 传统航路、RNAV 航路和 RNP 航路比较
人员随时确定导航系统是否达到 准,并逐步将 Q 航路转变为 RNP-2
所有飞行阶段提供 RNAV 和 RNP 程 限于地基导航设备位置,为更有效
序,并继续制定有关运行标准和指 的设计程序和使用空域提供了条
南。该阶段,美国将在总结 Q 航路 件。第一条 Q 航路是建立在墨西哥
和 T 航路运行基础上降低 T 航路最 湾,代替以前的传统航路,此后,
低运行高度, 制 定 RNP-2 技 术 标 Q 航路就在美国西部、南部以及加
10-5 的 完 整 性 。 虽 然 目 前 很 多 航路。期间,非区域导航航路将继
RNAV 系统不具备监视和告警功能, 续使用。
但同样实现了很高的精度并具备多
中 期 (2011-2015 年 ), RNAV
种 RNP 系统功能因此,RNAV 和 RNP 将成为美国国家空域系统中的主要
运行将会共存多年,最后都逐渐转 导航方式,在 FL290 以 上 均 使 用
( 二) RNP 所需导航性能 (RNP)是对指 定空域内运行所需要的导航性能精 度的描述 (RNP 类型)。RNP 数值根 据航空器至少有 95%的飞行时间能 够达到预计导航性能精度的数值来 确定,与 RNAV 概念结合,能够提 高导航精度和运行安全水平。RNP
10
《空中交通管理》2007 年 第 7 期
( 三) R NAV与R NP的区别 RNAV和 RNP 系统关键的不同在 于,RNP 标准包含机载设备的监视 和告警导航性能要求,而 RNAV 标 准则不包括。20 世纪 90 年代,大 多 RNAV 系统都提供了机载监视和 告警功能,促进了导航标准的发 展,进而产生了 RNP 系统。RNP 系 统提高了运行的完整性,使航路间 距和保护区缩小、空域资源得到进 一步优化。传统航路、RNAV 航路
延误,提高空域运行效率。 早期的区域导航系统采用与传
统的地基航路和程序相似的方式, 通过分析和飞行测试确定所需的区 域导航系统及性能。对于陆地区域 导航运行,最初的系统采用 VOR 和 DME 来进行定位,对于洋区运行, 则广泛采用惯性导航系统。在不断 的实践中,这样的新技术已逐步通 过了开发、评估和认证。基于此, 国际民航组织在附件 11 《空中交 通 服 务 》 和 《航 空 器 运 行 手 册 》 (DOC 8168)中提出了部分区域导 航设计和应用的标准和建议。
Air Traffic Management/2007(7)
11
专业探索 通信导航监视 /CNS
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大湖地区实施。 “Q”是美国用于指配这些区域导航 航路的代号,按照有关导航规定, Q 航路标准为 RNAV-2。Q 航路依据 FAA8260.3 《美国终端区仪表程序 标准》的规定而划设,航路内相邻 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是 12 海里,最 大距离是 500 海里,平行 Q 航路的 中心线间的最小距离为 8 海里,与 一般的航路相同。Q 航路在运行过 程中,必须采用雷达监控以确保有 效的航路容差。Q 航路可以采用 GPS 或 DME/DME 结 合 IRU 进 行 导 航。如果某条 Q 航路拟采用 DME/DME 运 行 , 就 必 须 进 行 地 基 DME 设备性能的分析,如果 DME 信 号不能覆盖整条航路,则航空器需 要安装 GPS 导航设备。一般来说, 航路交通管制中心 (ARTCC)提出 新辟航路的要求,包括 Q 航路, FAA 负责划设、评估和飞行校验。 目前,FAA 正在修改有关划设 Q 航 路的规章。FAA 的 AC90-100 中描 述了 Q 航路运行要求,包括对航空 器的机载设备要求和机组的训练要 求。
( 三) 日本情况 航路运行方面,日本 1992 年 开始建立 RNAV 航路,于 1998 年在 洋区实施了 RNP10 区域导航航路, 目前共实施了 60 多条 RNAV 航路。 飞行程序方面,1999 年开始在东 京机场实施区域导航进场程序,并 逐步推广到其他 5 个主要机场。 2005 年日本制订了 《RNAV 发展计 划 》,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具 体 为 : 2007 年年底前,完成相关准备工 作,引入国际统一技术标准。2008 年 至 2012 年 , 实 施 RNAV5 航 路 , 同时研究实施 RNP2 航路并逐步推 广到非雷达管制空域,实现大部分 终 端 区 内 实 施 RNAV1 飞 行 程 序 。 20013 年以后,在 FL290 以上全部 实施 RNP2 航路,并在大中型机场 实施 RNP1 飞行程序。 四、基于性能导航 基于性能导航 (PBN)规定了 区域导航系统内航空器沿 ATS 航 路、仪表进近程序和空域飞行时的 性能要求,是通过空域运行所需的
公里 (5 海里)范围内。2004 年 后,欧洲开始 使 用 P-RNAV 技 术 , 应用于终端空域,使终端区设计得 到优化,增强了飞行灵活性,提高 了空域容量。P-RNAV 航路的导航 性能精度相当于 RNP1,但不等同 于 RNP1,要求在考虑各种飞行误 差情况下,航空器 95%的飞行时间 内必须保持在标称航迹左右各 1.85 公 里 (1 海 里 ) 范 围 内 。 P-RNAV 运 行 是 使 用 DME/DME、 VOR/DME、 GNSS、 INS/IRS 等 一 种 或几种组合的导航信息源确定航空 器的位置,但不包括垂直导航功 能。在欧洲的基于性能导航发展规 划中,2010 年后主要航路和所有 的终端区必须实施区域导航运行, 并向 3D 和 4D 的区域导航应用发 展。
虽然 RNP 值本身不能作为确定 间隔标准的基础,但空域规划人员 可以使用 RNP 值帮助确定空域的使 用规定、航路宽度和间隔要求。根据 飞行地区的不同和飞行阶段的不 同 ,RNP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种 类 型 : RNP0.1-0.3、RNP1/2、RNP4、RNP10, 分别用于进近阶段、终端区飞行、 陆地航路飞行和洋区飞行。
航空交通程序,减少空中交通延
此外,在上述三个阶段中,美
误,改善运行效率,提高安全水 国对洋区、终端区和进近范围内基
平;建立运行概念和目标,并确定 于性能的导航发展规划都做了详细
实施步骤和时间表。FAA 将发展路 描述。
线分为三个阶段,具体为:
美国 Q 航路为高空区域导航航
近期 (2006-2010 年),FAA 为 路,提供了灵活的飞行航迹,不受
和方位、显示过航路点的地速或时 一些地面导航设施,重新设计有关
间、导航数据存储功能、提供包括 航路和程序,修改调整间隔标准、
导航设备在内的 RNAV 系统故障指 扇区划设和终端区空域结构。
示。
远 期 (2016-2025 年 ), 在
三、国外发展概况
FL290 及以上均使用 RNP 航路,整
( 一) 美国情况
美国和欧洲等航空发达国家和 地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导航应 用经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 指导手册,各地区采用的区域导航 命名规则、技术标准和运行要求并 不一致,如美国 RNAV 类型分为 A 类 和 B 类 , 欧 洲 RNAV 类 型 分 为 P-RNAV 和 B-RNAV。国际民航组织 ICAO 拟于今年正式发布基于性能 导 航 手 册 ( 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 MANUAL),用以规范区 域导航的命名、技术标准,并指导 各国实施该新技术。
专业探索 通信导航监视 /CNS
浅谈基于性能导航 ( PBN)
Per for mance Based Navigation
民航总局空管局 黄卫芳
一、绪言 为进一步提供空域容量和运行 效率,满足航空运输飞行量不断增 长的需求,新航行技术 -- 区域导 航技术,正被日益广泛应用。从全 球范围看,现行区域导航的技术标 准并不统一,航空发达的欧洲和美 国对区域导航的具体技术要求也存 在差异。为统一认识并指导各缔约 国实施新技术,国际民航组织 (ICAO)拟于近期发布 《基于性能 导航手册》。我国对区域导航技术 也有较深的认识,并正积极在终端 区、航路运行阶段推广应用。 二、背景介绍 传统的航路是基于地面导航设 施位置、逐个连接各导航点而成 的,确保航空器能够依靠导航台的 无线电信号向背台飞行。随着航空 运输的持续发展,传统航路的局限 性渐显严重。航空电子技术的不断 发展使航空器机载设备不断更新, 导航精度也不断提高,促使新一代 导航技术的产生。这种导航技术不 依赖于地基导航设备,可以使航空 器在任意两点之间精确飞行,这就 是区域导航的概念。应用区域导航 技术,能够提高空域容量,减轻管 制员和飞行员工作负荷,减少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