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阴阳学说谈太极拳的虚实
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

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中和之道,含义有二:一日修阴阳中和之气,二日把“中和”立为尚德精武之大道,名出有二,实则为一。
它的本质内涵,构成了太极拳的灵魂,表明了太极拳取名“太极”之本意。
下面随店铺一起了解一下太极拳的灵魂,欢迎阅读。
一气与二气诸家太极拳都注重炼气,但炼气的内容及心法,却各有千秋。
本门的练功总诀说:“修阴阳中和之气,炼天地至柔之术”,表明本门太极拳炼的是阴阳中和之气。
所谓修阴阳中和之气,就是通过练拳练功,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进行中和,融合为一,返归太极一气,还要与自然界的精灵之气,内外交感,中和为一,并且循环往复,生生日新,不断优化,以常葆青春登寿域。
太极拳的内劲及技法,也要通过分阴分阳,阴阳平衡,阴阳中和,合为太极一气的炼气过程,才能培植聚集内劲,练成“阶及神明”的技法。
所以,炼阴阳中和之气,是太极拳体用兼备的必由之路,是武当丹派武功的根基。
这里说的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源于中国古代的太极学说。
太极拳是依循太极哲学原理创造出来的拳术,人称“哲拳”。
弄清有关哲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分析一气与二气,乃至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一词,原本是古代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生成过程中使用的哲学概念。
但真正成为哲学理论,始于《周易》,而集其大成并发展完善者,则是北宋的理学祖师周敦颐。
先哲们认为,宇宙生成的第一个序列,是无形无相的“无极”状态,学者们称之为太极一气,混元一气,又称先天之气。
经过漫长时间的动静变化,“太极”内部孕育着阴阳的萌芽,但他们仍然处在太极一气的统一体中,尚未分别出来,其性质依然是太极一气,目前流行的阴阳鱼图形太极图,是这一状态的一种表象。
后来,阴与阳成熟了,就分阴分阳,分别而出。
这时,它们的性质变成了阴阳二气,已不是原来的太极一气了。
阴阳分,天地判,阴阳成了宇宙生成的第二个序列。
这就是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的由来。
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谱》所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名词解释

太极拳名词解释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起源于明代娄擎《太极拳论》。
它以养生健身为主要目的,通过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耐力。
太极拳的名词解释如下:
1. 太极:太极是道家哲学中阴阳两极的象征,表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相互转化和协调。
太极拳通过模仿太极图的阴阳变化,运用连续的、流畅的动作和稳定的站位来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
2. 拳:拳指的是拳法和拳术。
在太极拳中,拳法包括拳、腿、手、指等动作的技巧和方法,拳术则是具体的实践运用。
太极拳的拳法注重身体的内外协调,通过练习拳法可以培养出太极拳独特的柔和和流动性。
3. 阴阳: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表示事物的阴暗和阳光两面。
在太极拳中,阴阳的变化体现在身体的动作和力量上。
动作中有缓慢和迅猛、松和紧、上和下等对应的变化,力量中有贯通和分离、柔和和刚硬等对应的相互作用。
4. 动静:太极拳的练习包括动作练习和静坐冥想。
动作练习用来锻炼身体的柔软度和力量,静坐冥想则用来调节内心的平静和集中。
太极拳强调动静相结合,通过动起来的练习来达到静的状态。
5. 行气:行气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点之一,指的是在练习太极拳动作时通过呼吸来调整和引导体内的气。
太极拳强调吸气时收
敛和紧实身体,呼气时放松和舒展身体,通过行气来增强身体的气血循环。
总之,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通过柔和、流畅的动作和深度的呼吸来提升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
在练习太极拳时,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太极拳中的名词和概念,以便更好地体验太极拳的内涵和功效。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阴阳也成了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明白太极拳的阴阳相济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吧!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介绍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练太极拳一定要体会拳论中的阴阳变化,在阴阳变化中找到练拳的意。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势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势说解成十三个姿势,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太极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
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都是指这十三法。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之道,太极拳具有教育意义。
怀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种手法,而这八种手法又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对应关系。
太极拳理属内家拳种。
因此,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
这样在太极拳运行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
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但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养肝护肝的作用。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还能防治骨质疏松,降低摔跌风险。
为了使大家确切了解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现按八法顺序详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八法中此字主掤劲。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
八法中此字是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
此穴属肝经。
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4.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
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5.採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虚实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虚实虚实是太极拳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具体的技术体现也很丰富。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如何理解太极拳的虚实。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虚实首先,在动作上要分清虚实,每个太极拳的式子,无论是过程还是定式,都有明显的虚实结构,脚、手都分虚实,身体上的这种虚实是最基本的,要清清楚楚。
第二、在技击意识上有虚实,战术招法上,攻有虚实,守也有虚实。
这里面有兵法,有哲理。
第三、在劲力运转上有虚实,蓄劲、发劲,开合鼓荡都有虚实。
第四、虚实是个动态的概念,在一个瞬间为虚的因素,下一个瞬间可能就是实,要注意这种转换。
虚实的变化就是动态平衡。
虚实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虚实因素。
对于初学者来说,虚实分明和虚实转换是重点掌握的两个要点。
什么是虚?虚就是灵活松软轻灵含蓄。
什么是实?实就是紧张坚实沉稳厚重。
虚实在太极拳中是相辅相成的,如白鹤亮翅左脚在前足尖点地为虚,右脚全足着地为实。
虚脚松落于地面而不着力实脚承受全身重量,不能似虚非虚似实非实。
从生理学来讲,如果肌肉长时间紧张收缩会使生化过程发生阻碍很快疲劳,神经系统长时间兴奋也易产生保护性抑制降底肌肉工作能力。
因此运动时肌肉应当协调有序地工作紧张与放松交替,这样不仅能训练中枢神经和身体的机能,而且在有节奏的周期性工作中肌肉紧张与放松交替还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工做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虚和实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虚和实是不断转化的,特别是这种转化不是突变而是渐变的。
如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里的单鞭左手由右到左从起点到终点应看作“由虚到实”。
身体和腰腿也要与手的虚实相配合,如含胸总是随手的收回而逐渐扩大,弓步和坐腰坐腿也须与手的速度相适应。
脚落步时足跟先着地然后随手的接近终点而全脚徐徐踏实。
李亦畲说:“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举一身而言,谁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劲,非身子乱挪手脚乱换也”,又说“虚实即开合”。
中华道家太极文化解说

《中华道家太极文化解说》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特别有趣的中华道家太极文化。
你们看,公园里好多爷爷奶奶在打太极拳,动作慢悠悠的,可好看啦!这太极拳就是太极文化的一种表现呢。
太极文化说起来很神奇哟!它就像一个大大的圆,里面有黑有白,黑的里面有一点白,白的里面有一点黑。
这就告诉我们呀,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只有好或者只有坏,好的里面可能有一点不好,不好的里面也可能有一点好。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考试没考好,这看起来是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呢,如果他能从这次没考好里找到自己的问题,努力学习,下次就能考好了,这不好的事情里就有了好的一面。
小朋友们,太极文化是不是很有意思?《中华道家太极文化解说》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中华道家太极文化哟!太极文化里还有阴阳的说法。
阴就像晚上,安静、凉凉的;阳就像白天,热闹、暖暖的。
比如说,我们睡觉的时候就是阴,活动玩耍的时候就是阳。
而且阴阳还会变化,就像白天慢慢变成晚上,晚上又慢慢变成白天。
有个小故事,说有一只小兔子很胆小,总是怕黑,觉得晚上很可怕。
可是有一天晚上,它看到了漂亮的星星,听到了小虫子的歌声,突然觉得晚上也没那么可怕了。
这就是阴阳的变化,不好的也能变成好的。
小朋友们,你们能感觉到阴阳的变化吗?《中华道家太极文化解说》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说中华道家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还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太着急,要慢慢地、稳稳地。
就像打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要慢慢做,才能做好。
比如说,小朋友们搭积木,如果太着急,积木可能就搭不好,会倒下来。
但是慢慢地、认真地搭,就能搭出漂亮的城堡。
还有,我们和小伙伴相处,也不能着急生气,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成为好朋友。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慢慢体会太极文化的奥秘吧!。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9篇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9篇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由于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与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头学习太极拳。
刚开头我以为太极拳是特别简单学的,由于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洁,没有什么挑战性。
但其实并不然,我跟随教师学习之后才发觉,太极拳真的。
大有学问,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严密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都是太极阴阳的详细表现,比方看似简洁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如何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渐渐地专心思悟,去体会。
由于自己没有一点功底,所以刚开头学习时感觉比拟吃力,教师每次上课都会一个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讲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仿照教师的动作,但即使这样,也常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不能将动作连贯。
听了教师的建议后,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家中反复练习,就这样在教师的急躁指导和鼓舞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间内有如此快的进步。
以此,我想共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急躁,所以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留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大门槛。
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缘由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假如不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头学习时主要先练形,就是紧随教师的授课进度,不管是跟着教师反复仿照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记忆,切忌心急。
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听教师的教导,比方某个动作需要留意什么,是虚步还是实步,是扣脚还是开脚,是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
这些要牢记在心并且不断的练习加以稳固。
教师订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明白,并且之后尽快改正,假如在初学阶段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习惯,后面就很难再改正来了。
太极心得体会

太极拳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为世人所喜爱。
谈起太极拳,人们总把它和“四两拨千斤”的防身技击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健身、养身与修身等方面的作用,作为窥传几百年的优秀拳种,其内涵博大精深,实非人们想象之简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养身之疗效,而且兼具防身、技击之功能,修身之妙法,而修身应为练拳学的起点和归宿。
初学太极拳的时候,只是凭着对武术的爱好而执着学习,随着练习的深入,以及接触了大量的太极拳书籍以后,我逐渐发现,太极拳的拳理对个人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太极拳修炼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言行举止,个性发展,品质修养都有很深的影响。
许多社会生活中的困惑都可以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到释然。
从而涤虑身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现实生活中,疾病会时不时困扰着人们,烦恼也会经常缠身,身体上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来解决,而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压力依靠药物却难以医治,只能靠全身去调整、化解。
修炼太极拳除可以清除躯体上的某些疾病外。
更重要的可以使人心境平和,调节个人的心理。
使人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
一个研究生曾经对我说:“想不到太极拳这么好,我患神经衰弱多年,吃药总不见好转。
可是每当我来到这个草坪,练拳以后,头脑总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心情就舒畅了很多,神经衰弱的病症就有所好转,好象换了一个人似的。
”这几年来,我通过练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肠胃病、腰椎劳损、轻度的神经衰弱,使我瘦弱的体质增强了许多。
但更重要的是在太极拳的熏淘下,我总算从现实社会生活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事已多考虑对别人的影响。
不以一己之好恶而随意伤害别人。
如今的我已能保持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心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拳著云:“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太极拳既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人类文化培育、滋润的一朵奇葩,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社会学、兵学、佛家、道家、儒家、医家、戏剧、艺术等息息相关。
太极拳与权术——真假虚实与伪善狡诈

真 - 虚 实 与 伪 善 狡 诈 『 殴
太 极 拳 是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它 发 展 了 中 华 武 术 , 之 更 加 完 使 整 , 精 法 密 的 太 极 拳 展 现 了 中 华 武 学 之 博 大 精 微 。 它 充 满 哲 理 , 中 国 传 统 医 理 与 学 有 血 缘 关 系 , 中 国 人 民 性 灵 智 慧 和 万 情 气 概 的 结 晶 。 它把 道 家 “ 法 自然 ” 是 道 的 辩 证 思 想 与 儒 家“ 庸 之 道 ” 处 世 哲 学有 机 地 融 为 一 体 , 为一 种 修 身 、 性 、 中 的 成 养 尽 性 、 天 、 家 、 国 、 天 下 的做 人 之 本 和 入 世 之 道 。集 道 家 , 家 、 学 、 术 知 齐 治 平 儒 医 武 之 大 成 。人 的 运 动 规 律 基 本 上 体 现 了 宇 宙 万 物 运 行 的 规 律 , 极 拳 总 结 了人 体 的 太
曲就 伸 。人 刚 则 我 柔 谓 之 走 , 顺 人 背 谓 之 粘 。动 急 则 急 应 , 缓 则 缓 随 。虽 变 化 我 动 万 端 , 理 唯 一 贯 。 以 心行 气 , 气运 身 , 动 行 动 , 到 气到 , 到 劲 到 , 由 内 而 以 意 意 气 劲 换 。 柔 中有 刚 , 柔 相 继 , 静 制 动 , 柔 克 刚 。 以 小 力 打 大 力 , 不 以 拙 刀 取 胜 。 刚 以 以 从 避 实击 虚 , 而 不 发 , 蓄 引进 落 空 , 活 弹 抖 的 独 特 技 击 风 格 , 守 为 攻 , 退 为 进 。 松 以 以 不偏 不倚 , 隐 忽现 , 动 一静 谓之 道 , 柔相 推 生 变化 。随 着对 方 的 动 作 而采 取 忽 一 刚 攻 防 动 作 , 据 客 观 情 况 的 变化 来 屈 伸 进 退 , 妙 无 穷 。 根 奥 太 极 拳 注 重 快 与 慢 、 与 柔 、 与 短 、 与 灵 、 与 紧 、 与 直 、 与 缩 、 化 与 刚 长 稳 松 曲 伸 打 、 与 实 、 与 静 的 辩 证 关 系 。 其 动 柔 和 圆 转 连 贯 , 灵 流 畅 , 慢 相 间 . 重缓 虚 动 轻 快 轻 急 , 活 弹 抖 。上 下 相 随 , 实 分 明 , 人 以 大将 风 范 , 闲 酣 畅 , 势 如 巍 巍 群 山 松 虚 给 悠 其 连 绵 不 断 , 长 江 大 海 滔 滔 不 绝 , 云 雾 中 天 飘 忽 不 乱 , 体 如 在 水 中 行 , 扎 深 象 似 人 根 土 心 自宁 。 太 极 拳 不 仅 可 以 强 体 健 身 、 身 自卫 、 冶 情 操 、 是 一 种 美 的 享 受 , 防 陶 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首先从身体 重心 的转移来体现 , 由于攻防 的需要 , 人体
重 心时刻 发生 着变化 , 当重 心偏 于左 腿时 , 左腿 “ 实” , 右腿 为 “ 虚” , 身体重心偏 于右腿 时 , 右腿 变为“ 实” 而左腿 为“ 虚” , 这时
春秋战国时代 , 我国思想界产生 了阴 阳学说 。所谓 阴阳 , 最 早来 自阳光的出没 。 古典哲学认 为 , “ 万物负 阴而抱阳。” 宇宙间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互既对立又统一两个方面 ,古人将其概括 为“ 阴阳” 。 阴和阳是对 自然界相互关联 、 相互对 立的事物与现象
的辩证 思想论证 了太极拳的内在拳理 。道家先哲老子在其著作
武术 、 中医学 、 书法 、 建筑等等诸 多领域 。 战 国时期法 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日: “ 阴者见云不见 日, 阳者云开而见 日。 ” 阴阳学说认为 ,
太极拳 家讲 : “ 阴 阳分 , 天地判 , 始成太极 。” 所谓阴阳分 是指
阴静 阳动 、 阴息 阳生 ; 天 地判是指 清浊之 气 、 阴 阳相 交 、 化生 万 物。 开与合 、 动与静 、 刚与柔 、 进 与退 又同属 阴阳的范畴 , 所 以说 , 虚实也就是开合 , 虚实就是动静 , 虚实就是刚柔 , 虚实就是进退 。
中说 的“ 道生一 , 一生二” 。 道生一 , 一是太极 , 根据道 家先哲 的说
法, 太极是混元之气 , 万物之母 , 是万物化生之伊 始 , 也是万物归
之终一 ; 一生二 , “ 二” 即为阴 阳, “ 阴阳交感 、 生生不 已” , 体现在 太极拳 的功法理论上 , 就是虚实变换 , 相应不断 。太极拳功法理
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 究方法, 从道家阴阳学角度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明、 虚 实转换进行剖析及总结, 旨 在 丰 富太极 拳功 法理论 。 关 键词 : 太极 拳 虚 实 阴阳学说
中图分 类号 : G 8 5
1 道 家 哲学 思想 之 阴 阳 1 . 1 阴 阳 学说 理 论
搏击・ 武术科学
2 0 1 4 年l 1 月
第 1 1 卷 第 l 1 期
【 传统武术研 究 】 来自从道 家阴阳学说谈太极拳 的虚 实
纪 晓 宽 (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2 2 )
摘 要 : 阴阳学说 最早 出现 在春 秋 战 国 时代 , 是 中国最具 特 色和代 表 性 的道 家哲 学 思 想之 一 , 阴 阳理 论 深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 对太极拳哲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 , 也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 文章运 用文
身体重心转移 的过程 , 就是 阴阳变换 的过程 。 如二 十四简化太极 拳 的左野马分鬃 , 上体左转 , 左脚 向左前方上一步 , 脚跟轻着地 , 上体挺直 , 继续左转 , 重心移至左腿 , 屈膝成左 弓步 , 右腿 自然蹬 直, 即右腿由实变虚 , 左腿 由虚变实 。同时两手前后分别 向左上
面。 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 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 的结果 。 《 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说 : “ 阴阳者 , 天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纪 , 变化 之父母 , 生 杀之本始 , 神 明之府也 ” 。 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 物
的生长 、 发展和消亡 , 无不是事物本身 阴与 阳不断变 化和相互作 用的结果 。 因而 , 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 识和揭示 自然界规律的一
种 思想 方 法 。 2 太 极 拳 中的 阴 阳 和虚 实
和右下 两个 方 向分开 , 左手随转体经左胸 到达 , 高度与眼平 , 右 手按至右胯旁 。此过程中 , 左手 由实变虚 , 右手 由虚变实。
2 . 2 虚 实在动作 身法和劲路上的体现
以杨式太极拳“ 左单鞭” 为例 , 定式动作为 “ 实” , 动作变换过 程为 “ 虚” ; 从 整个动作来看 : 左侧为实 , 右侧为虚 ; 从局部动作来 看 ,主要支 撑体重 的腿为实 ,辅助 支撑或 者移动换 步 的腿 为
的概括 , 它既可 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 的事物 , 也可以代表一个事
物 内部所包含的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 1 . 2 阴阳学说理论存在 于一切 事物
论认为 , 当我立身 中正不动 时便浑然一太极 , 稍动就分 阴阳 、 产
生了虚实。
早至最古 老 的《 易传 》 再到老 子的《 道德经 》 中都有提 到 阴 阳。阴阳理论 已经渗透 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 面面 , 包 括宗教 、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 、 互 根互用 , 并 不是静止不变 的 , 而是始终
处于不断 的相互作 用和运动变化 中。 这种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 , 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 ,叫做
演练太极拳的全过程 , 也就是虚实不 断变化 的过程 。 离开了虚与 实, 就谈不上太极拳 ; 离开 了阴 阳虚实就不是太极 了。阴阳虚实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5 6 4 3 ( 2 0 1 4 ) 1 1 —0 0 3 4 _ _ 0 2
现 。阴阳学说理论应用 到太 极拳功法原理上就 是 , “ 阳不 离阴 , 阴不离 阳。 阴 阳相济 , 方为懂劲” 。 这里从古典哲学 的“ 阴 阳相济”
是太极拳的灵魂 , 对阴 阳虚实的领悟是练好太极拳 的关健。
2 . 1 身体 重心 的虚 实变 换
“ 生化不息” 。 “ 万物负阴而抱 阳 , 冲气以为和” 说的不仅仅是万物 生长靠太 阳的道理 , 也是负阴而抱阳 , 负阳而抱 阴的意思 。也就 是说 , 阴阳是统 一于事物 内两个方 面 , 因而无休止 变化 的缘故 , 它们 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 的、 暂时 的、 过渡 的。因而是 相对的 。 “ 冲气” , 就是对 万物重要 的调控作用。 “ 和” 就是 阴阳消长平衡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