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的文化形势分析

合集下载

近10年来文化产业领域社会效益恶劣案例分析

近10年来文化产业领域社会效益恶劣案例分析

近10年来文化产业领域社会效益恶劣案例分析作者:吴旭晖来源:《卷宗》2016年第03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然而,近十年来,文艺工作者吸毒、文艺作品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文艺作品抄袭等现象严重。

文章将总结近十年造成恶劣影响及社会效益极差的案例。

1 文艺工作者吸毒去年,大陆歌手李代沫、导演张元、编剧宁财神和港星张耀扬接连因吸毒被捕,四起事件引发热议;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而走红的柯震东,证实因为吸毒,已被北京警方逮捕拘留;房祖名,也在这次的扫毒行动中,和柯震东一起被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艺人吸毒都会受到极大关注:1997年7月,大陆女歌手罗琦在南京突然毒瘾发作,拦下出租车要求司机带她去买海洛因,结果被拉到了派出所。

2011年4月15日,香港籍男演员孙兴因涉嫌吸食大麻、K粉和冰毒,以及藏毒、提供毒品和制毒等在北京被捕,随后接受了19天的强制戒毒。

艺人是文艺作品的生产者。

艺人吸毒的社会影响更大主要来源于艺人的特殊身份以及群众对明星吸毒的默许。

有些人对明星吸毒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个性的表现;有的明星也认为这是私人品行,并无悔意。

另外,在圈内还盛传吸毒可以带来艺术灵感,吸毒还可以起到短时间内迅速减肥瘦身的奇效,这些无疑深深诱惑着很多渴望出人头地、一夜成名的艺人们。

由于这些不成文的原因,艺人吸毒往往容易得到观众的包容,这也是艺人吸毒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的原因。

这样的后果且不说对吸毒者自己是何种的鼓励,又会对社会造成何种影响呢——那就是吸毒是可以接受的事儿,甚至可能被粉丝当成一种时髦。

2 文艺作品破坏意义之源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习近平直言:现在也有不少谍战影视剧不尊重历史,给观众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一部影视剧中红衣女子从自己裤裆里掏出一只带把的手榴弹,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这样“大义凛然的英雄壮举”,播映后遭到观众的集体抗议,对此,广电总局发出了“停止播出、整治修改”的禁播令。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解决思路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解决思路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解决思路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其特点是创意性强、产业链长、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最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对消费者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观有很大影响,它不仅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培育,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面临着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众多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从国家层面加强制度设计、出台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党中央提出“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后,文化建设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旺盛,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文化产业主要门类都实现快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一是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自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从2004年的3100亿元、占GDP的1.94%增加到2012年的18071亿元、占GDP的3.48%,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速超过23%,比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高出约6.6个百分点。

2012年,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5%。

各地文化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多数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

例如,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经超过5%,率先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2012年总量达270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近1/6,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市将文化产业列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50亿元,占GDP的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当代文化过度商品化现象

当代文化过度商品化现象

当代文化过度商品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受到批判和否定之后,当代文化,包括当代文学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思想解放了,禁区被打破,文化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化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过度商业化使当代文化,特别是当代文学面临灭顶之灾。

面对这一严酷现实,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过度商业化在当代文化中的表现过度商业化的当代文化,即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忽视、甚至不顾及社会效益及其教化功能,过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和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文化现象。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文化与商业产生了密切联系,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这是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但是,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不但具有商业价值,还有精神属性和教化作用。

然而,随着金钱崇拜、娱乐至上风潮的盛行,文化产品越来越忽视其精神属性和教化功能,片面强调和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文化垃圾充斥市场,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信仰的缺失,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最终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遭受创伤,因此,对过度商业化的文化现象,必须认清其危害,并采取果断措施切实改变这种局面。

过度商业化在当代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如下:(一)忽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当前,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演艺活动等各项文化事业中,普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教育人民、为人民服务都只是冠冕堂皇的口号。

例如:电视节目把收视率看作生命。

收视率的高低是评价节目优秀的主要指标,也是领导考核下属工作效绩的标准和兑现工资奖金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提高收视率,许多电视台的节目连篇累牍地播放娱乐节目、名星逸闻、奇闻怪事、武打凶杀、男欢女爱等内容。

出版部门发行书刊杂志,也同样首先考虑发行量的多少,以迎合社会上的各种新潮和时尚。

影视剧的制作、发行和上映也都把上座率(票房)看成是唯一标准或重要标准。

谁的上座率高,谁的造势大,谁就受到热捧。

于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文化产品从孕育到生产、从问世到推销,都离不开经济利益。

近十年来中国内地焚书坑儒研究总结与问题前瞻

近十年来中国内地焚书坑儒研究总结与问题前瞻

近十年来中国内地焚书坑儒研究总结与问题前瞻近十年来中国内地焚书坑儒研究总结与问题前瞻引言:焚书坑儒作为中国古代一段历史,近十年来在中国内地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总结近十年来中国内地焚书坑儒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并对未来面临的问题进行前瞻。

一、近十年来中国内地焚书坑儒研究的现状1. 焚书坑儒的历史考证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学者对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考证。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揭示了焚书坑儒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同时,也对具体发生焚书坑儒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辨析,对于焚书坑儒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焚书坑儒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在对焚书坑儒的研究中,除了对其历史进行考证外,学者们还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焚书坑儒事件的细致分析,研究者们发现,焚书坑儒既是一种政治手段与行为,也是文化传统与精神观念的碰撞。

这一研究视角的提出,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焚书坑儒的文化内涵与特殊的历史价值。

3. 焚书坑儒的社会影响与当代启示近十年来,研究焚书坑儒的学者们还开始关注焚书坑儒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试图探索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动态的分析,学者们发现,焚书坑儒事件不仅仅是一种旧时代的政治手段,更是对文化自由、学术独立与知识普及的威胁。

这种认识引发了学界对当代知识传承和知识保护的思考,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知识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近十年来中国内地焚书坑儒研究存在的问题1. 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尚不完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遗留了大量的史料与文献。

然而,近十年来中国内地焚书坑儒研究中,对于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并不充分。

受限于资源与时间,学者们在史料使用与分析过程中仍面临较大困难,这给后续研究的深入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2. 研究视角相对单一近十年来,焚书坑儒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考证与文化意义等方面,而在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上较为欠缺。

中国经济文化现状

中国经济文化现状

文化的战略地位
(1)文化维系着社会的稳定。 (2)文化承载着民族命运。 强国必使文化强: 亡国必致文化亡: 文化带来尊严: (3)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先进文化力的主要作用:
理论指导力; 理想凝聚力; 道德教化力; 舆论导向力; 科技创造力; 法纪整合力; 艺术熏陶力;
我国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 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 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 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 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 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 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 ,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 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 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尽管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每年能提供的 新增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毕业找 不到工作也正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求职者供过 于求的现象也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3、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以 牺牲环境和资源高度消耗为代价的,地大物博 的中国,即使拥有广阔的国土和相对较多的自 然资源,但我国其实国土地形复杂,资源分布 不均,水土资源也较为缺乏,加上人口众多, 经济发展过程中浪费现象普遍。 过度开发水资源、破坏自然植被和乱垦滥 伐等现象,贯穿着整个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过程,自然环境已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矿 产和原油资源也被大量开采使用,中国经济发 展的代价确实很大。
我国文化发展的问题
一、统一规范,有序竞争的现代文化 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 业的正常发展。 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 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 市场不够发达,这种状况无疑阻碍 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 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 深入发展。

十年动乱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影响

十年动乱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影响

十年动乱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的某些特定时期以它们所带来的战争和动荡而闻名。

而中国历史上的十年动乱便是其中之一。

这段时期的动荡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十年动乱让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调整。

在动乱之前,中国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以皇权为核心,地主阶级或者士大夫阶级作为统治阶层。

然而,十年动乱打破了这一结构,引发了群雄逐鹿的局面。

各地的军阀和起义军纷纷崛起,威胁到了原有社会结构的稳定。

尤其是在北方,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纷纷兴起,迫使王朝不得不出兵镇压。

这些农民领袖在军事实力上逐渐崛起,威胁到了原有统治阶层的地位。

这种权力的分散和重新组合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其次,经济领域也受到了十年动乱的损害。

动乱导致了战争频繁,商道不通,使得许多城市陷入混乱和停滞。

贸易受到限制,农田废弃,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同时,动乱还导致人口大量流离失所,大规模的移民和难民现象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这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导致了社会的脆弱性增加,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此外,十年动乱也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动乱期间,人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社会道德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这一时期,个人的生存和利益成为了人们最优先考虑的事情,以至于道德和伦理观念的瓦解。

同时,动荡也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的多元化。

在战乱中,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制度的问题,对现有体制提出了质疑。

这场动乱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变革奠定了基础,催生了新一轮的变革浪潮。

然而,十年动乱也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动乱导致了权力分散,使得土地重新分配,并促进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平等。

从某种角度来说,十年动乱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清朝帝国较以往更加庞大,更加稳定,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和成就121万亿元: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经济大盘——“稳”。

1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12741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1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2012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

这一期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于首位。

发展质量——“升”。

10年来,我国从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绿色成为经济发展鲜亮底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第一大引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7%,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稳’的基础持续巩固,‘进’的动能不断集聚,谱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

9899万:消除绝对贫困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9899万,平均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

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10年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

10年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如何以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代表有自己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核心提示:现在有一种文化乐观主义,认为中国的国力增强了,那么国家命运和文化命运的分离,甚至是背离终于可以克服了,中国人不必再处处从思想上去仰人鼻息了。

我尊重这些人的意愿,也乐观其成,但是不同意这种估计。

现在我们文化的状态和趋向并不好,而真正的出路应该在于改变思想方式,从古代一直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都是这个中华独特的政治与文化智慧的表现。

其实早就该有文化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一国多制,让一个国家有多种文化体制并行。

这是我所看到的中国文化的出路。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本来是计划讲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今天也还是以那个题目为主,当然最后我会再谈一点衰落之后中国文化的出路。

这个题目我曾在某个地方讲过,包括十个部分,再加上出路。

我去年在德国讲学的时候给德国学生开过一门课,名叫“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危机”。

这次讲座会引用那门课中的一些观点,所以比较长,不像我以前的讲座。

我尽量在限定时间内讲完,最后能留一点时间,大家来提问题。

因为我知道问题会很多,这里的很多观点只是一己之见,和主流的看法很不一样,所以希望大家多提尖锐意见,我也愿意回答。

首先,中国人缺少对自身历史处境的基本认识到目前为止流行的多种对人类历史处境的描述,无论是历史唯物论、进化论,还是乐观的全球化,总之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观,都是非中国的。

而且民族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非民族文化的,也就是政治化、党派化或者意识形态化的。

太多令人痛苦的东西被遗忘、被压抑了,后果是精神和思想的失神。

关系国家和文化命运的讨论,往往打不到点子上。

一个民族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成长不起来的。

我用一个比喻,就是像精神分析讲的:在童年期,如果受过重大创伤,造成了一些压抑性的遗忘,就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这其实也包括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的成长。

所以真实的历史,包括文化,是一个民族迎得自己的精神健康和深邃的思想能力的前提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