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带参考答案)
【免费下载】答案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一、概论1、信息化教育的含义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1)五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递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2)三性(开放性非线性交互性)4、信息化教育的作用(1)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增进学生健康、有利于学生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2)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比率、记忆比率、注意比率听觉:54.6% 视觉:81.7%(3)扩大教育规模:利用广播、网络系统发展开放性学校;多种现代教学媒体为自学者提供方便(4)促进教育改革: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变革;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促进教材观念和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
5、教育技术的含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6、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的关系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7、几种与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密切相关的学与教理论的代表人物四种学习理论:(1)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R.Rogers)(4)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加涅(Rober.M.Gagne)四种教学理论:(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2)布鲁纳(J.Bruner)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4)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四种传播理论:(1)贝罗(D.K.Berlo)的传播过程4要素理论(2)罗密佐斯基(A.J.Romisjowski)的双向传播理论(3)宣伟伯(W.Sehramm)的传播效果理论(4)罗杰斯(Eerrett M.Rogers)的创新推广理论8、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答案!超级重点~!

一、信息化教育概论1.信息化教育的定义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2.信息技术的内涵(1)手段:物化形态的技术,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2)方法:智能形态的技术,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储存、处理、传输的方法3.教育资源包括的内容(1)教育信息(2)教育媒体(3)教育人员(4)教育环境等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最主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和现代教学信息资源;即信息化教育环境和教学信息资源开发4.信息素养包括的内容(1)信息意识(2)信息知识(3)信息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的8种能力(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它深深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是个人寻找职业、融入社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4)信息道德等5.信息化教育的本质特征(指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信息化教育环境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这里的“现代技术媒体”是指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电子技术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多媒体系统。
~教育是一个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信息化的教育系统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学习者+教育媒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
6.信息化教育的作用(1)提高教学效率(2)扩大教学规模(3)提高教育质量(4)促进教育改革7.教育技术定义(名词解释)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8.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目标与具体内容(1)目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2)主要内容: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3)总体目标: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用几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显著提高二、信息化教育媒体与教学过程1.信息化教学媒体的两层含义(1)信息时代开发的标志性教学媒体(即网络媒体)媒体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电子媒体阶段:试听媒体阶段(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阶段(网络媒体——信息时代开发的标志性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会引起教育的根本变革——所以教育进入网络教学媒体阶段即是进入一个信息化教育的新阶段(2)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主要使用的教学媒体任何一个新阶段都是将本阶段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和以往几个阶段的媒体重叠使用或组合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考试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理论考试每份试题共50道题目,除5道填空题外,其余均为选择及判断题。
填空题仅限“第七章教学设计”内容,其他章节内容只出现选择题及判断题。
第一章1、教育技术的定义P1-2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P23、什么是学习资源?P24、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5、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哪些?P26、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研究目的是一致的。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区别在于现代教育技术更强调和关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7、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8、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9、教育技术对评价体系的影响10、教育技术对师生角色的影响P511、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P712、教师需要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P713、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内容P714、师范生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P8第二章1、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2、什么是程序教学?3、系统科学理论包括哪些理论?4、什么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理论是什么?5、什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理论是什么?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代表观点7、传播理论的基本模式8、视听教育理论的核心理论(经验之塔)及相关内容9、数码相机:镜头的分类P34 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及远摄镜头的特点相机结构中,可以控制曝光量的是快门和光圈图像传感器的作用取景器的作用P35 数码照相机的调焦大多是利用电子测距器自动进行的。
数码相机的输出方式P36 影响景深的因素P40 顺光、侧光、逆光的特点不同景别的特点P39 拍摄点的选择拍摄方位拍摄高度10、投影器的使用11、视频展示台的使用第三章1、话筒的种类2、话筒的指向性及话筒的选择3、彩电制式P524、了解电视机的接口P53第四章:1、常见的现代教学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哪些?2、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3、校园网的功能4、常见的校园网络教学应用系统5、双绞线能有效传递的距离(10米、50米、100米)6、校园广播系统的常见类型7、校园教育电视系统的功能8、卫星教育电视的特点9、校园广播的功能10、什么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系统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微格教学的实施内容是什么?第五章只复习多媒体素材的常见格式及获取方式第六章1、按照功能分类,计算机教育的应用方式有哪些?P1662、按照应用对象分类,计算机教育的应用方式有哪些?P1673、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被认为是人类教育史上继语言技术、文字技术、印刷技术之后的第四次革命。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答案

复习提纲第一章:1、教育技术94定义是什么?【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教育技术04定义是什么?【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3、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是什么?每一个范畴各包含哪些内容?【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应该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具体的研究内容。
设计: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分析;评论: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利用:媒体的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并制度化、政策与法规;开发:文印技术、音响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综合技术。
】4、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哪些?1.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进入教育领域,为建立新型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使教育的全民化、终身化、多样化、自主化、国际化成为可能。
2.现代教育技术同任何其它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一样,也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有自身的特征与要求,遵循着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高低并存、点面渗透不断向高层次系统化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与三个层次特征。
1、课堂辅助教学。
2、多媒体网络教学。
3、远程教育。
5.三种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修正”的过程。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修正的过程,而是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2)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
(3)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景中。
】6、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课程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方式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2.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3.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4.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5.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6.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7.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8.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9.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10.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11.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第二章:1、什么是媒体、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媒体: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或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教学媒体:用以存储或传递以教学或学习为目的的信息的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技术1.(2)“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2.(2)简单的说,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它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①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核心;③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目的;④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⑤教育信息技术产业;保障⑥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3.(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
①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②从教育的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育立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与协同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系统开放化。
4.(4)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信息素养包括:①基本信息素养;②多媒体素养;③网络素养;④课程整合素养:Ⅰ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Ⅱ全面、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Ⅲ合理地鉴别吸收、归纳存储的能力;Ⅳ创造、生成、交流和输出的能力;Ⅴ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5.(6)①AECT1994的教育技术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7)②AECT2005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6.(8选择题,看教材)教育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起步阶段(20世纪20年代):1922年美国成立了“视觉教育协会”。
②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30—40年代):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家伊嘉·戴尔撰写了《视听教学法》,提出了早期视听教育理论——“经验之塔”理论。
③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自动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迅速兴起并风靡一时,教育电视迅速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辅导老师:黄明发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形成;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2、教育技术学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现代建构的学习特征: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
5、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方式: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学习的资源;使用合约;利用社区;同伴教学;分组学习;探究训练;程序教学;交朋友小组;自我评价。
第二章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1、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2、制约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学习基础、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风格。
3、教学系统过程的四要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资源。
4、教学的三种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5、学习资源的表现形态:教育人员、教育材料、教育工具、教育设施、教育信息、教育策略。
6、教学媒体的特性:固定性、传播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
7、网上教育资源的特点:多样性、便捷性、共享性、时效性、交互性、丰富性。
8、网上教育资源的分类:教育网站、网上电子期刊、网上新闻组和电子公告牌、网上数据库、网上电子图书。
第三章视听觉媒体教学基础1、传声器的性能指标:灵敏度、频率特性、输出阻抗、方向性。
2、传声器的使用注意事项:阻抗匹配、连接线、工作距离与近讲效应、声源与话筒之间的位置、传声器的使用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提纲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提纲教学内容的分类教学内容通常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三大类(1)认知学习是对知识、智力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其特点是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加涅对认知学习结果的分类:①言语信息:“是什么”,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以及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事实,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
②智力技能:是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与规则的能力,以及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③认知策略: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即学习者调节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的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2)动作技能学习类(习得的能力)(3)情感学习类(态度和品德)教学评价的类型1、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2、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3、按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基于自主学习的学习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1、案例评价学习者参照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2、量规评价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3、文件夹评价学习者将自己学习过程的有关材料放入一个文件夹,从而清楚了解学习者的表现与收获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信息交流等能力信息知识:有效地利用信息,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判断与创造能力,信息免疫能力信息意识: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信息道德:负责任地创造和使用信息综合能力: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学媒体的整合能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一)多媒体素材的制作1、文本素材的制作(1)文字的获得: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使用文本编辑软件(如Wps、Word等)输入文本,或者用扫描仪进行扫描。
多数情况下使直接在多媒体制作软件中直接输入。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附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一、概论1.教育技术的含义 P17(名词解释)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教育技术“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的关系P16-17(论述题或选择题、判断题)(区别:(1)“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和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5)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三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相同。
可以互相换用)•(过程)(结果)•信息化教育 = 电化教育 = 现代教育技术(新名称)(旧名称)(通用名称)•教育技术 > 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概念)(国产概念)•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如何教学)(学习技术为主)3.信息化教育中应用的三种现代信息技术 P12(填空题)①现代媒体技术②现代媒传技术③教学系统设计技术补充: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理论:(1) 现代教育媒体理论(2) 现代媒传教学理论(3)现代教学设计理论4.信息化教育的作用 P14(简答题,或可作为论述题要结合实际说明)①提高教育质量②提高教学效率③扩大教育规模④促进教育改革5.与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密切相关的学与教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P27-33(选择题)4种学习理论:①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④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伯特·加涅4种教学理论:①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②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③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4种传播理论(1)贝罗的传播过程4要素理论(2)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3)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4)罗杰斯的创新推广理论6.现代教学媒体的含义P41(名词解释)(也可答P61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现代教育媒体是指教育中应用的以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信息化教学环境
25.概念:信息化教学环境P113
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现代教学环境,其能实现教学信息获取途径和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利于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P113,第14—16行)
22.以“信息化教学工具”为主题,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并说明思维导图的特点及作用。P81-83
23.信息化教学工具与一般教学课件有哪些异同点?
信息化教学工具≠课件
后者以承载教学内容信息为特征;后者则不必承载教学内容信息。
24.在课堂中如何结合教学课件和工具软件进行教学?请以某种工具软件加以说明。
例1,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某一教学内容的“演示-讲授”教学,一方面可借助P99-102中介绍的教学评价工具Free Quizmaker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间进行形成性评价,以及时掌握学生理解掌握该教学内容的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2016年12月20日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
1.概念: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1994定义)P3
AECT 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从教师、环境、资源、设计、过程等方面加以理解)P9
多功能型在标准型的基础上增加:①摄录像装置、②学习反应信息测试分析系统(P117,倒9—3行)
学科专业型在简易型或标准型的配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满足学科教学特殊需要的设备。(P117,倒1行)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功能:(1)展示事物投影。(2)播放幻灯片投影教材。(3)广播与录音。(4)电视广播与录像重播。(5)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试验与研究。(P118,第6—16行)
3.根据刘雍潜提出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教师能力应包含哪些方面的能力(从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应用能力三方面进行理解)P11
刘雍潜根据TPACK模型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学科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是指教师的专业功底和与教学基本环节相对应的教学能力,有“教学法—内容知识”(PCK)形成。具体包括:①……⑥。(P11第5—9行)
13.自主学习型课件的技术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导航设计)P44
自主学习型课件的技术设计
(1)结构设计自主学习型课件的结构是指教学信息的组织与表现方式,它定义了课件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联系的方式,反映了整个学习课件的框架结构和基本风格。(P44,倒8—6行)
(2)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由“技术—教学法知识”(TPK)形成。(P11,第13—14行)
(3)资源应用能力资源应用能力是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能力,由“技术—内容知识”(TCK)形成,资源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则形成资源开发能力。……包括:①教学资源的收集与鉴别;②教学资源的加工与处理;③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P11,倒6—3行)
7.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根据教学组织方式划分,有哪些常见的教学模式(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络在线学习、混合学习)P18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按教学组织的方式划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络在线教学和混合式学习是三种最常见的教学模式。(P18,倒4—5行)
8.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网络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校际网络协作学习)P21
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应用信息技术转换学习方式方面,主要关注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建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P14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主要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建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4.根据我国教育部2014年5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换学习方式)P13
包括两方面的能力: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主要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练习与反馈等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2)功能设计自主学习型课件的功能设计包括:①教学内容模块、②虚拟实验模块、③在线评价模块、④学习导航模块、⑥协作交流讨论区模块(P44,倒2—1行)
(3)交互设计……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的目的。
主要交互方式:①交互测试、②实时对话、③网上论坛
(4)界面设计
(5)导航设计……学生是通过相关页面间的跳转来达到学习目的的。……导航能为学生确定当前的位置,同时帮助学生快速、便捷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使学生不会在页面转换中迷失方向。
……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活动,如网络课程教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教学、校际网络协作学习(P20,第3—4行)
9.根据你的学习经历,描述你所了解的教育技术,分析教育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可参考第六章作答)
第二章信息化教学资源
10.概念: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P31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有序化的,适合学生发展是有用信息的集合。(P31,第9—10行)
(3)交互性: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交互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实现人机互动式教学。
(4)智能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教学分析,并提供实时的教学支持;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14.概念:什么是微课P55
微课指的是微型教学、微型课件,是指讲授某个知识点、技能、案例等微内容的教学课件,是面向学习自主学习的资源,以视频为主,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与发展能力。(P55,第7—9行)
15.微课的特点(微型化、视频化、优质化、系列化)P55
作用:(1)作为选择、呈现教学内容的工具;(2)作为促进知识结构化的工具;(3)作为发散、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工具;(4)作为学习评价的工具(P79倒2行—P80倒15行)
概念图是一种用结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P89,第6行)
概念图的教学应用:(1)以概念图为只是可视化的表征工具;(2)以概念图为高阶思维的发展工具;(3)以概念图为合作交流的工具;(4)以概念图为促进教学的评价工具;(5)以概念图为一体化教学设计与课件开发的工具。(P89)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主要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建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该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P13,倒5—3行)
(2)应用阶段(略)(图1.8;P17,倒4—3行)
(3)融合阶段(略)(图1.8;P17,倒2—1行)
(4)创新阶段(提升与变革:教师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课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网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与学模式;发展途径:公开课展示与研讨、网络课程学习、网络教研、名师工作室)(P18,第1—2行)
微课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微型化:容量小,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便于碎片化学习;
(2)视频化:形式上以视频为主;
(3)优质化:设计创新,名师授课,制作精良;
(4)系列化:可以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性教学。(P55,第11—13行)
16.微课按照教学方法来分有哪些常见的类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列举5种)P56
微课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28.多媒体教室有哪些类型?它们具备哪些主要功能?P117-118
多媒体教室可分为:简易型、标准型、多功能型、学科专业型。(P116,倒2行)
简易型由:①多媒体计算机、②实物展示台、③数码(液晶)投影机、④银幕、⑤电视机等组成。(P117,第2—3行)
标准型由:①投影机、②录像机、③影碟机、④录音机、⑤话筒、⑥调音台、⑦功率放大器与音箱、⑧多媒体计算机、⑨实物展示台、 数据/视频大屏幕投影机、 视频切换器等组成。(P117,第5—7行)
11.典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哪些?请根据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划分,列举5种以上的资源类型P31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把常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工具、网络课程、教育游戏、专题学习网站、数字教材、数字图书、教学案例、虚拟仿真系统共十类。(P31,倒5—3行)
P32表2.1列举了一些典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同上所述10类)
从教学功能角度,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分类
(1)知识建构工具
(2)信息检索工具
(3)协作交流工具
(4)情境探究工具
(5)虚拟实验工具
(6)统计评价工具
21.请说明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异同。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由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发明,是表达发散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简单却极为有效,是一种革命性感觉。(P79,第15—16行)
6.信息时代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每一阶段中教师有何表现?P18表1.3
信息时代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P17,第11—12行)
(1)起步阶段:教师开始学习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简单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认知与接受: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接受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发展途径:教育技术专项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学习、主题教学工作坊、优课案例观摩)(图1.8;P17,倒6—5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