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合集下载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大夫,我最近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去医院检查也没啥问题,是怎么回事?”钱先生今年43岁,这段时间总是觉得腹胀不舒服,同时大便也出现溏薄的状态,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什么问题,这让他很苦恼。

于是今天,他就想试试中医,把把脉,看到底有啥问题。

“从你脉象上看,你是脾胃虚弱,运转不利,脾胃对我们人体是很重要的,平时要注重脾胃的保养,但学会如何运脾胃更重要。

”钱先生一听懵了,脾胃保养这么重要吗?他又该怎样运脾胃呢?中医解释脾胃的重要性中医所说的“脾”,并不是西医上的脾脏,而是包括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在内的综合功能。

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简单来说,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黄帝内经》中说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

”意思也是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

《脾胃论》一书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书中说道:“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

”这是说感染了风邪,就会生病,但不管生什么病,都可以从脾胃调理入手。

小孩想长身体,女人想保持苗条的身材,男人想体格健壮,老人想健康长寿,都需要进行脾胃保养。

6法“运脾”我国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一旦脾胃运行不畅,就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善于调理脾胃的人,可杜渐防微,预防疾病侵袭。

那么,中医是如何运脾的呢?具体来说,有运脾化湿法、运脾和胃法、理气助运法、温运脾阳法、益气助运法和养胃助运法6种方法。

1.运脾化湿法运脾化湿法主治小儿脾虚湿滞,比如不爱吃饭、便秘、腹泻舌苔发白等病症。

古代医学家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特别是对于小孩来说,由于脏腑尚未发育成熟,脾胃薄弱,如果饮食不当,就很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食欲不振、感冒、咳嗽等病。

儿科泰斗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儿科泰斗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儿科泰斗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

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

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

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偾事。

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

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

运与化,是脾的功能。

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

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运脾”一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其补脾与运脾的区别,在于白术的性能是守而不走;苍术的性能是走而不守。

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脾胃疾病,在儿科中占重要发病地位。

由于脾运失健而产生的脾胃病变,临床上更为多见。

因此,对“运脾”法的探索研究,无论从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其现实意义。

脾失健运与生理病理的关系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其精华之气,经脾气之升发,散津于五脏,敷布于六腑。

清者属阴,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为营气;浊者属阳,性剽悍滑利,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肉之间,是为卫气。

所以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

此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

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的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盲目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越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或先天禀赋不足,环境气候的变迁等等,皆能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的脾胃病变。

常见脾失运化的小儿病证很多,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有关,最突出者为“疳症”与“厌食症”(皆有慢性营养障碍的表现)。

脾不健运的根源有二:一是脾气难升,一是脾湿过重

脾不健运的根源有二:一是脾气难升,一是脾湿过重

脾不健运的根源有二:一是脾气难升,一是脾湿过重展开全文脾的性格,教材一般把它表达为生理特性。

什么叫生理特性?也就是指那个脏腑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有刚猛的,有安静的,有温柔的。

脾的性格是什么?一、脾的第一重性格:脾气主升脾气主升,指的是上升、升举,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上升为主。

脾气能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脾气上升的意思,应该与天地交感中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象模式中的“地气上为云”有关。

脾属土,应坤地,地气上升,在人体就应该是脾气当升。

脾气主升的正常、异常表现脾气的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升水谷精微与津液这一功能也叫“升清”。

脾主升清是指脾将水谷精微与津液向上输送到心肺与头目,它所化生的气血,经心脉运载,尤其是肺的宣发与肃降,布散到全身上下内外。

这就是脾与肺的协调,在“地气上为云”之后再接“天气下为雨”,而起到一个精微物质与津液如“雾露之概”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

升清,实际就是对脾运化的“运”的大方向上的概括。

生理上,脾功能正常,则脾气上升。

这样,脾运化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就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就不会有脏腑失养,或水湿痰饮停聚。

所以,脾的功能以能上升来彰显它的健旺,就有了“脾以升为健”的说法。

如果脾气虚衰或脾气被湿所遏,那么,它的升动转输就会失常。

清气不得上达以养头目,可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或者耳鸣。

这里提示一下,很多人一看耳鸣两个字,下意识地就觉得一定是肾虚,其实不一定啊!耳鸣一般先分虚实:实证的耳鸣,一般是急性起病,耳鸣的声音很大,用手捂住耳朵,声音更大,这一般是肝胆火,循着胆经上炎。

因为,耳朵是胆经所经过。

慢性的耳鸣或者耳聋,是虚证。

而虚证之中,大部分是属于肾虚,但是虚症之中也有脾气虚的可能,是由于脾气不升,清气不能上养清窍所致。

如果清气不升,停留在中焦,就见腹胀满闷,不想吃饭。

如果清气不但不升,反而下降,那么就容易见到便溏、泄泻,或者大便之中见到饭粒菜渣,或者其他没有消化的东西;甚至人体的精微物质从下窍而出,也算清气下陷,比如随小便而出的蛋白量,或尿有甜味等。

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

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

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脾失健运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体质表现,是指人体的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营养物质无法被充分吸收利用,导致多种症状的发生。

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较为复杂,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

首先,饮食不当是导致脾失健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所以过多的湿气容易侵袭脾胃,导致脾失健运。

例如,长期饮食过于油腻、寒凉、生冷及过多含糖的食物会造成脾胃消化力下降,导致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状。

此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嗜食生冷食物等均会对脾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引发脾失健运。

其次,情志不畅也是脾失健运的重要原因。

情志不畅包括情绪波动大、忧郁、烦躁等不良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运行。

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下,脾胃会受到损伤,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维持脾胃健康非常重要,有利于预防脾失健运的发生。

此外,生活习惯不健康也是导致脾失健运的因素之一。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部分人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吃零食、饮酒过量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都会对脾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熬夜会干扰脾胃的正常运转,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吃零食和饮酒过量则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影响其正常运行。

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都是预防脾失健运的重要措施。

除了上述因素外,脾失健运的发生还与体质和环境因素有关。

体质方面,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差异会导致脾藏气血营养之力的强弱。

例如,先天禀赋薄弱的人容易出现脾失健运。

环境方面,大气候的湿热、湿寒、寒湿等具有潮湿特性的气候条件也会导致脾气孤横,使脾失健运更易发生。

因此,人们应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和所处环境,采取相应的调养措施,提高脾胃的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脾是后天之本,故养五脏必先养脾,病从脾中来

脾是后天之本,故养五脏必先养脾,病从脾中来

脾是后天之本,故养五脏必先养脾,病从脾中来脾乃五脏生化之源气血之源故养五脏必先养脾病从脾中来脾是后天之本,对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匮要略》有云:“四季旺脾不受邪”,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脾,只有脾健康了,人体才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婆婆语:我们摄取的食物进入体内后,需要消化成营养物质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而脾就担任这一重任,运化水谷精微。

脾还将食物按酸、辛、甘、苦、咸五味分就担任这一重任,运化水谷精微。

脾还将食物按酸、辛、甘、苦、咸五味分类。

五脏对五味,人体的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肝喜酸,脾喜甘,心喜苦,肾喜咸,肺喜辛。

所以脾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所谓的“后天之本”是相对于“先天之本”而言。

中医认为,父母将生殖之精藏在肾脏之中,是先天给予的,所以说肾是先天之本;而水谷精微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进入身体的,是后天摄入的,所以说脾是后天之本脾胃是生发元气的源泉,元代李东垣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

”元气推动了人体生长、发育,温煦五脏六腑、经脉、四肢等。

一个人只有元气充足才能健康不生病。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还说:“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

”可见,所有疾病的源头都是脾胃的问题所以,一个人如果在平时的饮食中不注意调养脾胃,饮食过量,过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就会脾胃受伤,导致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人体的元气就会衰弱,当外邪侵体时就不能很好地抵御,各种疾病就会接踵而来了而调养脾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五谷杂粮了,五谷杂粮是我们每日饮食的基础,也是预防疾病产生的根本。

吃好五谷杂粮,调养好脾胃,大病小病都不沾。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原则,同时也说明了五谷杂粮在饮食中的主导地位下面介绍几个调养脾胃食疗方:材料:淮山50克,糯米60克做法:①糯米淘洗干净,侵泡3-4个小时,将淮山去皮,洗净,切成小块②锅内加水适量,放入糯米,五成熟时加入淮山块.再煮至粥熟即成淮山:健脾固肾的山珍妙药淮山肉白而坚,又叫做山芋、山薯、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运脾开湿滞,调气血,和阴阳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运脾开湿滞,调气血,和阴阳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运脾开湿滞,调气血,和阴阳“脾健贵在运”的指导思想应用于临床,要求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恶,按照脾胃病各种证候的特点,又采用相应的调治方法,以达到脾运则健的目的。

在运脾的治疗中,首重苍术。

苍术味微苦,气味芳香而性温燥,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性。

前人论苍白二术,黄元御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其消食纳谷、止呕治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张隐庵进一步指出:“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兼施,则相兼而用?”在多年的临床中,我们以苍术为运脾主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多个方剂,或作煎剂便于加减灵活运用,或作散剂、合剂、糖浆、冲剂便于久服,用于多种小儿脾胃病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以往有人虑及苍术辛烈刚燥,恐有劫阴之忧。

叶天士认为:“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

我们在临床上通过数以千计的病例观察,并未发现因使用苍术而伤阴耗液者。

因此,只要是脾失健运,而无阴伤见证者,即可应用。

常用之运脾及补运兼施法如下。

1. 运脾化湿法用于湿困脾土证。

证候表现:胸闷纳呆,脘痞腹胀,口腻不渴,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厚腻等。

盖湿浊之由来,有外感时令之湿,有内伤生冷瓜果之湿,有脾弱失运而留滞中焦之湿。

脾性喜燥而恶湿,湿阻中州则脾气困遏,导致脾阳失展,运化无权,产生本证。

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

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健矣。

苍术燥湿运脾,宣阳化浊,是为运脾主药,其他如佩兰、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朴花、半夏、车前子等,皆属常用之品。

若湿蕴化热者,又可适当配以生薏苡仁、青蒿、六一散、黄芩等清化之品。

2. 运脾和胃法用于乳食积滞证。

证候表现:脘腹胀满,嗳气酸馊,泛恶厌食,腹痛泄泻,大便腐臭,夹不消化食物,时时啼哭,睡眠不宁,舌苔多垢腻,起病前常有饮食不洁史。

证由乳食过量,壅滞中脘,积而不消形成。

脾性喜运而恶滞,乳食壅滞不化,则脾气困遏,浊气不降,清气不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谨记!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谨记!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谨记!导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太仓,水谷气血之海。

有道是,脾胃不好百病生,脾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良好,则气血旺、体格壮;脾胃虚弱,百病从生。

很多时候,调理脾胃或许才是关键!然,该如何调理脾胃?正文中的八大方法且学且记好!道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

然而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

道医中的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胃主消化,旧说脾有助胃消化的功能,故每并称。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云笈七签》卷三六:“﹝仲秋﹞是月肝藏少气,肺藏独王,宜助肝气,补筋,养脾胃。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鲜于同﹞回归寓中多喫了几杯生酒,坏了脾胃,破腹起来。

”道医认为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

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

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长大以后学习、工作、娱乐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转化为气血能量。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以及生命的存亡,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形气俱虚,无阳以护其营卫,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风寒,说明了不论外感内伤,皆以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

李东垣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又从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叶天士的滋养胃阴,更为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增添了新的内容。

赵献可《医贯》提出:“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热,脾能化食,全藉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

”主张补脾不如补肾。

但在实践中,不少仍主张补肾不如补脾,更能切合临床实践,如张景岳说:“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资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中医知识:脾

中医知识:脾

中医知识:脾脾位于腹中,主管消化吸收,是化生气血津液的源泉,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根本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人体出生以后才体现出来的,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包括主运化和主统血两方面。

1.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能够消化饮食,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和水液,然后再转输至心肺的功能。

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

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

另一方面,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一般将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运化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但是,由于在脾的消化、吸收和转输过程中,运化精微和运化水液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这两方面的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病理上也往往相互影响。

脾主运化的功能,除了与脾阳的温煦作用有关外,主要依赖于脾气的推动作用;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中医学有"脾主升清"的说法。

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饮食中的精微物质。

脾主升清,即通过脾气的作用将饮食中的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

因此,脾主升清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充足,人体的生命活动就能保持旺盛的生机。

另一方面,"升"还具有升提、托举之意。

脾气上升,还能固摄内脏,维持内脏恒定的位置而不致下垂。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称为脾失健运。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溏等症;水液代谢障碍,引起水湿内停,可出现痰饮、水肿等症;如脾不升清,可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如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

脾主运化作用示意图2.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指脾能够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其不致逸出脉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杏林耆宿 ・ !!!!!!!
脾 健 不 在 补 贵 在 运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 上 海

江 育 仁
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男, 8:8B 年 """""""""""""""" 汉族, 江苏省常熟市人。 8:CD 年毕业于上 88 月生, """""""""""""""""""""" 海中国医学院。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主 """""""""""""""""""""" 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 """""""""""""""""""""" 全国名老中 名誉会长、 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 """""""""""""""""""""" 医,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专家、 高等中医药院 """""""""""""""""""""" 校教材编审委员、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顾问委员。 """""""""""""""""""""" 8::9 年被国家遴选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 """""""""""""""""""""" 学术经验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授 """""""""""""""""""""" 予终身教授。 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 """""""""""""""""""""" 。 《世界名人辞典》 """"""" 江老从医 B9 余年, 对中医儿科急性热病、 脾胃 """""""""""""""""""""" 肺系疾病等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 疾病、 """""""""""""""""""""" 经验。B9 年代主持制订的麻疹肺炎辨证诊治标准 """""""""""""""""""""" 推行于全国, 以热、 痰、 风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 """""""""""""""""""""" 对历代具有 辨证治疗的经验由国家科委刊行推广, """""""""""""""""""""" 争议的疳症病名, 经过大量病例的验证, 统一了以疳 """""""""""""""""""""" 气、 疳积、 干疳分证治疗的经验载入了大学教材。D9 """""""""""""""""""""" 年代提出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学术观点, 指导以运 """""""""""""""""""""" 脾法为主治疗多种小儿脾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以 “不在邪多, 而在正虚” 理论指导小儿反复呼吸道 """""""""""""""""""""" 感染防治的科研, 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江苏省科技 """""""""""""""""""""" 进步奖和江苏省卫生厅科研成果奖。 """"""""""""""" 江老执教 E9 余载, 8:F: 年开始培养中医儿科学 """""""""""""""""""""" 硕士研究生, 8:DF 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儿科博 """""""""""""""""""""" 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和 士点, """""""""""""""""""""" 教 学术骨干。编写了解放后第一本 《中医儿科学》 """""""""""""""""""""" 材, 是历版全国统编教材 《中医儿科学》 的主要编者, """""""""""""""""""""" 主编、 编著出版 几十年来, 发表了学术论文 F9 多篇, """""""""""""""""""""" 了 《中医儿科诊疗学》 、 《 中医儿科临床手册》 、 《 中医 """""""""""""""""""""" 儿科学》 《实用中医儿科学》 、 等学术著作 79 余部。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们发现某些病证与过去有所不同, 如疳证, 表现为气血虚衰 的干疳目前临床已经少见, 以运化功能失调为主的疳气证占 了大多数; 厌食病中亦以脾失健运证居多。我们对近几年主 要诊治的 (&& 例小儿厌食证患儿作了病机证候分析, 属脾运 脾胃气虚证 ()+#, , 胃阴不足证 -+&, 。 失健证者占 *&+(, , 临床统计结果表明现代小儿脾胃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运化 失健。 治疗小儿脾胃病, 必须掌握证候实质及其转归, 时时以 维护脾气为要。欲使脾健当以调和脾胃、 扶助运化为主要的 治疗法则, “脾健贵在运” 正是针对这一治疗宗旨提出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