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设计(详细讲解)]囚歌的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囚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含义。
(2)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难点(1)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自由”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知识,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革命烈士英勇斗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问学生对革命烈士的了解和感受,引出《囚歌》这首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叶挺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
(2)讲述《囚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狱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他坚定的信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诗歌讲解(1)逐句分析诗歌的含义,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人”“狗”“门”“洞”等象征意义。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渴望“自由”,却又坚决拒绝“爬出”牢房?(2)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追求真正的“自由”?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力量等。
(2)探讨诗歌的结构,如对比、呼应等手法的运用。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8、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革命诗歌,进行阅读和交流。
《囚歌》教学设计(详案)

《囚歌》教学设计2教学准备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4分钟)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七单元“尊严”。
同学们会读这个词吗?当老师写下这两个字时,心里有一种神圣感,一起读一读。
你能用“尊严”组个短语或说一句话吗?(1—3生)简单评价:是的,尊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超越生命。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父亲叶挺遭到国民党长期无理拘押。
这首《囚歌》,浓缩着他对牢狱生涯的体验和对生命、自由及尊严的悲壮思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尊严”的诗歌。
(出示课题:《囚歌》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朗读课文)3.解析“囚”字。
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诗歌里的“囚”是指的哪里吗?(关押革命者的牢房,渣滓洞)“囚”的人是谁呢?(叶挺,革命者)4.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叶挺,板书)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叶挺将军的资料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叶挺将军?(一生答)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谁再来简要地说一说。
(一生答)教师简单评价。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
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叶军长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耍尽了手段,可叶挺坚贞不屈。
蒋介石气急败坏的把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
在那里,叶军长受尽折磨和迫害,过着非人的折磨。
更使叶挺苦恼的是身居囚室,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他越想越气,越想越怒,因而,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正气浩然的《囚歌》。
)思考: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讨论)7.指名回答(1—2生)。
好,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囚歌》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
了解《囚歌》的背景和主题
理解《囚歌》中的情感和意义
分析《囚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囚歌》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囚歌》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相关的文学资料和批注
教学步骤
步骤一:《囚歌》的背景和主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囚歌》的背景和主题,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步骤二:《囚歌》的情感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囚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例如对自由的渴望、对困境的反抗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步骤三: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师讲解《囚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效果。
步骤四: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囚歌》的文学鉴赏活动,例如朗诵、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囚歌》背景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囚歌》情感和意义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展示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组织学生进行其他诗歌的鉴赏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叶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囚”的含义,以及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坚定信念。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叶挺。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叶挺将军为了革命事业身陷囹圄,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囚歌》,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壮丽诗篇。
2、初读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3、理解诗歌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囚歌”,谁能说说“囚”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对啦,“囚”就是被囚禁、被关押的意思。
那叶挺将军为什么会被囚禁呢?(给学生讲述叶挺将军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了解背景)诗歌的第一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里的“人”和“狗”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人”指的是革命者、真正的人,“狗”指的是叛徒、走狗。
这两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敌人的威逼利诱。
第二节“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个“声音”是谁的声音?(是敌人的声音,敌人想让叶挺将军叛变投降)那叶挺将军是怎么回应的呢?“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他坚定地拒绝了敌人的诱惑,表现出了他的坚贞不屈。
第三节“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里的“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又指什么呢?(“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活棺材”指牢房,也象征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叶挺将军渴望在革命的烈火中获得永生,展现了他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精神。
《囚歌》的教学教学设计

《囚歌》的教学教学设计《囚歌》是中国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秀散文。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份针对《囚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囚歌》的作者及其生活背景;2.理解《囚歌》的主旨和意义;3.分析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使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写作。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可以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2.提问学生对囚徒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囚徒可能经历的困难和痛苦。
步骤二:讲解作者及背景(15分钟)1.介绍《囚歌》的作者朱自清,包括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2.通过讲解朱自清先生的生活背景,如他曾数次遭受政治迫害并被关押,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步骤三:朗读与分析(30分钟)1.教师出示《囚歌》原文,可将课文分成若干段落,组织学生进行轮流朗读。
2.在朗读后,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3.组织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步骤四:小组合作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展示给全班。
2.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互相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
步骤五:写作任务(20分钟)1.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囚歌》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六: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可以将其中优秀的篇章进行集体展示。
2.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再次强调《囚歌》的主旨和意义,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表达来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的能力。
《囚歌》教学设计4篇

《囚歌》教学设计4篇《囚歌》教学设计1一、学生情况分析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
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
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
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
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主题,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法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欣赏法欣赏法: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诵、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叶挺将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叶挺将军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课题:《囚歌》。
2. 讲授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断句。
让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诗歌的第一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二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三节写了什么?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囚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囚歌》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囚歌》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如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囚歌》原文。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囚歌》的背景介绍视频。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与《囚歌》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囚歌》与其他囚禁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囚禁情节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囚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囚禁题材的诗歌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背诵《囚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囚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九、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歌]教学设计(详细讲解)]囚歌的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囚歌的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使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理想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4、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有关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一)释题,介绍作者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
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
评价读得怎么样?
3、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因此在朗读上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为下一环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读文质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
(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
相机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喻意。
体会如果从狗洞中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
3、指导朗读第一、二节诗
(1)(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
们之间会说什么?(生自由说,感悟第一节内容)
(2)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却作了坚定的回答!(生齐读第二小节)(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在牢房内的生活照)假如你就是叶挺,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说)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无限崇敬的来朗读这一节。
(师引读该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以读为主感知课文。
这样不仅增加了读
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
)
4、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1)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
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你怎么理解这节诗?(同桌讨论,汇报)
(2)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师板书)
(本环节旨在采用情景串联,说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象,诗歌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
力求达到在读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
巧妙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使学生在“读,思,议”中感受诗歌内容。
)
二、积累内化
背诵诗歌。
三、识字写字
认识要求会认的字,组词。
四、练习
书写生字,背诵诗歌。
五、板书设计
囚歌
叶挺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