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囚歌设计1

囚歌设计1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的选择,体会诗歌两个“自由”的内涵。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的选择,体会诗歌两个“自由”的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革命英雄是谁?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英雄事迹。

生:学生汇报。

教师一边出示图片学生一边介绍他们的英雄事迹,第三张是叶挺的图片,不作介绍。

师:同学们,他是谁?生:是叶挺。

师: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有关叶挺的资料,快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生(小组交流)师:好,谁来说一说(学生汇报)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叶挺在监狱中写的一首诗《囚歌》,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首诗。

(出示课件:课文朗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囚歌》,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词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由读文)师:现在我找三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一会给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指名读)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给他们作评价)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纠正的部分。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是叶挺被关押的地方,你是怎么想的?生:……师:是啊,叶挺被关在囚室中也想拥有自由,但是敌人给他自由,他却不要,这是为什么?文中的两处自由一样吗?(出示课件上的问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读第一、二小节,讨论屏幕上的问题。

师:这两处自由一样吗?生:第一个自由指从狗洞子里爬出来得到的自由,第二个是叶挺渴望得到的自由,是人被释放的那种自由。

《囚歌》教学设计4篇

《囚歌》教学设计4篇

《囚歌》教学设计4篇《囚歌》教学设计1一、学生情况分析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

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

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

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

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主题,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法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欣赏法欣赏法: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诵、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叶挺将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叶挺将军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课题:《囚歌》。

2. 讲授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断句。

让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诗歌的第一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二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三节写了什么?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囚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囚歌》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囚歌》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如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囚歌》原文。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囚歌》的背景介绍视频。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与《囚歌》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囚歌》与其他囚禁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囚禁情节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囚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囚禁题材的诗歌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背诵《囚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囚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九、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囚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能够背诵并默写《囚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囚歌》的作者、创作年代和背景。

分析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倾向。

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囚歌》的诗歌形式、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开头、结尾和过渡部分,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和意象的解读,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囚歌》的主题思想和诗歌形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和理解。

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囚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2. 诗歌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朗读《囚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读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囚歌》,并默写其中的重要句子。

要求学生根据《囚歌》的创作技巧,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评估学生对《囚歌》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囚歌》的主题和形式。

2. 利用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检查生字1、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棺(棺木)敝(敝帚自珍)因(因为)官(官司)敞(宽敞)2、辨析多音字。

热血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

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3)人:坚定的革命者。

(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6)活棺材:监牢。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1、了解作者生平。

(1)师:《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叶挺)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2)指名回答。

(30教师简介作者。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

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2、解题。

(1)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诗歌读一遍,想一想,课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2)指名回答。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师: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朗读《囚歌》1、指名朗读诗歌2、师:朗读着首诗歌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相信大家在理解诗歌内容之后肯定会明白的。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囚歌》。

2. 写一篇关于《囚歌》的读后感。

3. 调查了解我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状况,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囚歌》的背景,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历史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囚歌》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

4.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含义。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含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创设情境(根据写作背景)引出课题2、板书课题3、读题、破题(1)读准“囚”的字音。

(2)“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板书:失去自由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3、生评4、大家齐读诗歌,争取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三、精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两处“自由”我们知道“囚”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节诗歌中,把它圈出来。

第一处: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2、这种据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3、你是从文哪句话知道的?4、怎么这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的是什么人?(革命队伍中的判徒)叶挺用狗来比喻判徒,表现他对判徒痛恨厌恶。

体会读: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指名读,师评,齐读)这里的“人”指的是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感情?(敬佩、崇敬)让我们带着对判徒的痛恨,对革命者的敬意再读这句话。

(练读——指名读——生评——分组5、敌人是怎么对待这两种人的?(对革命者是监禁迫害,给判徒所谓的自由)你从哪体会到?(“紧锁”“敞开”)这是一组什么词?6、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分男女读这句。

7、这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师引读)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高叫”是什么意思?这个让你想象敌人是怎样一副嘴脸?(阴险)他们在叫什么?(爬出来吧……)这个“爬”是真的爬吗?是什么意思?假如你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读——抽读——生评、再读齐读)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引读第二小节)(二)理解第二处自由1、这是第二次提到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从哪个词看出?2、师:是呀,谁不向往自由?谁又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敌人给的是所谓的自由,叶挺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3、那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叶挺愿意吗?所以,他怎么回答?(人的身……)这是一句反问句,请你换一种说法改成陈述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歌》教学设计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
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

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
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

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

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

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

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指名读第1节。

划出一组对比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1)“人”和“狗”各指什么?(作者把叛徒比作狗)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爬”,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5)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面对威逼)
2.学习第二节。

(1)轻声读第二节。

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2)讨论思考题。

(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3)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


(4)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5)“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6)“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7)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8)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立场坚定)
3.自学第3节。

(1)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

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②“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反动统治崩溃的一天。


③“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④“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
4.试讲诗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维护了谁的尊严?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八、教学反思
1.本诗内涵较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意时,讲述较多,就四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讲得太多太深。

2.革命者捍卫信仰的尊严,学生体会时不如捍卫国家民族人格的尊严更可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