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精美语句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 囚歌 的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 囚歌 的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囚歌的笔记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

秃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

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

一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

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开阔空间。

随后的“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了了八个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

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

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律已的法则。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

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

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却无法与之结合。

牢狱从来就不是梦幻情调的温床,阴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

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结尾,迂慨而悲壮。

《囚歌》

《囚歌》

原文版囚歌(根据作者手迹抄录)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课文版《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作品简介:《囚歌》是近代革命者叶挺被囚禁在重庆的渣滓洞时期作的一篇白话述志诗。

这篇诗作于一九四二年。

该诗分为上下两节,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着一典,犹如脱口而出,但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

这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诗中的那股凛然正气而震撼,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

版本注释:①原文版:该文收入在重庆大学出版社的《黑牢诗篇》里,对照其诗句,与原件无异,这首诗稿现在存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注释:这首诗是叶挺囚禁在重庆红炉厂秘密囚室时写的。

由叶夫人李秀文探监时带出。

②课文版:这是中国小学语文中的一篇课文原文。

文字与原诗略有不同,该文与中国中央电视台2003年8月18日发表的《囚歌》内容一样。

注释:这首诗收入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

该文是第18课《革命烈士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同时也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中。

写作背景: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非人的酷刑,仍坚贞不屈。

在国民党的种种利诱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他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广泛传诵的千古绝唱。

作品赏析诗的上半节,作者以“人”与“狗”、“门”和“洞”作对比,鲜明的阐述了革命者对于人的气节的崇高追求。

《囚歌》课文

《囚歌》课文

《囚歌》课文嘿,大伙儿,今儿咱们聊聊那首老歌儿,就像是从老一辈嘴里传唱下来的故事,带着铁窗的寒气,却也透着股子不屈的劲儿——《囚歌》。

想象一下,那年头,世道不太平,有的人啊,一不小心就踏进了那四面高墙里头,阳光只能从铁丝网的缝隙里偷摸进来那么一丢丢。

可就算是在这暗无天日的地儿,有人的心啊,比那外面的天空还要辽阔,还要明亮。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话听起来糙,可道理深着呢。

就像咱们平时说的,正道难行,歪门邪道倒是畅通无阻。

但有些人,骨头硬气,他们知道啥是尊严,啥是底线。

就算门儿关得再严实,洞儿开得再大,他们也不瞅那眼儿瞧,心里头跟明镜似的,清楚得很。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那声音啊,尖锐刺耳,就像是夜猫子在深夜里叫唤,让人心里头直发毛。

可咱们这位老兄,他笑了,是那种看透了世事,却依然淡然自若的笑。

他说:“我渴望自由,但我更知道,自由不是靠出卖灵魂换来的。

”这话,掷地有声,比那铁锤砸在石头上还响。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他反问,语气里带着不屑,也带着坚定。

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咱们有脊梁,有骨气,有那么一股子宁死不屈的劲儿。

哪怕身陷囹圄,哪怕前路茫茫,也不能丢了这份尊严,这份骄傲。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是他的誓言,也是他的信仰。

他相信,总有一天,正义会战胜邪恶,光明会驱散黑暗。

而他,虽然肉体被囚禁,但精神却是自由的,是永恒的。

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那熊熊的烈火,去照亮那黑暗的道路。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咱们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这位老兄啊,他就是用这口气,撑起了自己的尊严,也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他的故事,就像那首《囚歌》一样,传唱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所以啊,朋友们,不管咱们遇到啥困难,啥挫折,都别忘了挺直腰板儿,守住底线。

因为咱们是人,不是狗;咱们要的是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

五年级五单元《革命烈士诗两首》

五年级五单元《革命烈士诗两首》

满街狼犬: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和 特务们。
遍地荆棘:指当时的社会现状,人 们生活在一块没有安全感的土地上。
今夜, 我要与你永别了。 满街狼犬,
遍地荆棘,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今后——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把祖国的荒沙,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四人小组: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是什么意思?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 人民革命的力量。
“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 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这节诗的意思:就是革命者为了坚守 革命气节,宁愿献出生命,让革命的烈火 把这样的牢狱连同自己一起烧毁!
叶挺同志是一个为了推 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 出自己生命,并且具有革命 精神和壮志豪情的革命者!
从荒沙中来, 到荒沙中去。
写出了儿子出生时,祖国和人民正处于 水深火热之中,到处荒芜,兵荒马乱,父亲 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向自己一样投身到革命 事业的洪流之中,和众多革命者一起拯救这 片土地。
你——耕荒, 我亲爱的孩子; 从荒沙中来, 到荒沙中去。
今夜, 我要与你永别了。
满街狼犬, 遍地荆棘,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耕荒
蓝蒂裕,重庆梁平县 人,人称蓝胡子,中 共党员。1948年12月 被捕,全身被烙刑烙 得皮焦肉烂,始终坚 贞不屈。囚于渣滓洞 监狱,积极参加狱中斗 争,是“铁窗诗社” 成员。1949年10月28 日牺牲于重庆大坪刑 场,时年33岁。
耕荒
你——耕荒, 我亲爱的孩子; 从荒沙中来, 到荒沙中去。
囚歌
同学们,请你们自由读 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体会这首诗的意思和 思想感情。

囚歌三首

囚歌三首

拓展阅读《囚歌》、《就义诗》、《我的“自白”书》文本解读:这三首诗都是作者在身陷囹圄之时,面对着国民党的血腥迫害,坦然面对死亡,宁死也不愿背叛人民、背叛党的英雄写照,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时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正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这三首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富含深情,表达作者的豪迈气概和一腔爱国热情。

课前预习:1.运用诗歌的朗读技巧,熟练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背景。

3.初步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及其相关背景。

2.运用诗歌的朗读技巧,熟练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体会作者为信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评价任务:1、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结合诗句作品中作者为信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回顾革命英雄: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伏契克的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就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的为信仰视死如归的赤子之心,今天我们学习几位革命者的诗篇,来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认识革命英雄:学生介绍:★学生1: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现代革命烈士写的诗

现代革命烈士写的诗

现代革命烈士写的诗《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身躯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烈火冲腾,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一、衍生注释:“为人进出的门”象征着革命志士所追求的光明正大的道路,通往自由和尊严。

“为狗爬走的洞”则是指敌人威逼利诱革命者投降所设的卑躬屈膝的道路。

“地下的烈火”可以理解为革命的熊熊烈火,终将烧毁旧世界的黑暗。

二、赏析:这首诗以一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将“人”的道路与“狗”的道路进行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气节。

诗中的呐喊充满力量,拒绝敌人的诱惑,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的执着追求,最后诗人高呼在烈火与热血中永生,这是一种伟大的革命情怀的升华,震撼人心。

三、作者介绍:叶挺,北伐名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在抗日战争中任新四军军长。

后因皖南事变被国民党扣押,他严词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这首大义凛然的《囚歌》。

四、运用片段:在一次关于革命精神的演讲比赛中,小明说:“大家想想,就像叶挺将军在《囚歌》里写的那样,我们的革命先辈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们可不会像那些软骨头一样,去走那狗洞般的投降道路。

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无论敌人怎么折磨,都不会熄灭。

我们今天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这怎么能行呢?我们得像革命先辈们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一、衍生注释:“恨不抗日死”,表达了诗人对不能在抗日战场上战死的遗憾。

“留作今日羞”,这里的“羞”是指在日寇侵略国土之时,自己却未能战死沙场,还遭受迫害而感到羞耻。

二、赏析:短短四句诗,却充满了强烈的情感。

诗人以一种悔恨和激愤的心情开篇,恨自己未能在抗日杀敌中牺牲。

然后话锋一转,看到国家破碎的现状,表达出自己为了国家大义,头颅又何足惜的豪迈气概。

囚歌的收获和启迪

囚歌的收获和启迪

囚歌的收获和启迪囚歌是一首引人深思的诗歌,在读完之后,人们不仅会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悲情,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到了一些深刻的启示和教训。

以下是囚歌带给我们的收获和启迪:1. 虚假的希望会带来更深的失望诗歌中的囚犯在面对严冬的时候抱进秡堆躲避寒冷,却在夜晚爆发出来时,发现即使是无法承受的玻璃的光都比眼前的一片漆黑好得多。

这暗示着希望有时会是一种虚假的幻象,它让人们产生了更深的失望。

因此,我们必须小心谨慎,避免被虚假的希望欺骗。

2. 心态决定一切囚歌里的囚犯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积极地面对困境,并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个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张: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和结果。

遭遇艰苦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失去信心,反而要坚定信念,积极面对和改变。

3. 感悟生命的真谛囚犯在这首诗里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认为跟随自己的内心和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在困境中认识到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它让他们重新审视他们的生活和人生的价值。

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在我们日常的经验和感悟中。

4. 珍惜自由和尊严囚歌中的囚犯与外部世界失去了联系,但他们仍然能保持他们的尊严和自由感。

囚犯们很清楚地知道他们永远不能脱离牢狱,但他们仍然有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这让我们想起了自由和尊严的重要性。

因此,即使处于逆境之中,我们也必须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骄傲。

5. 无私的友谊和宽容囚歌中的囚犯之间存在着一种无私的友谊和宽容,在他们间通过交谈,相互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情感。

这些人可能因为不同行为而被判刑入狱,但他们却通过交流,相互关怀,建立出了更深的人际关系。

这告诉我们,一种真正的友谊和宽容超越了个人和群体的认知和关系。

总之,囚歌是一首极具启迪性的诗歌,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意义,也给人们带来了人生哲学和思考的深刻启示。

无论处在任何环境中,我们都需要保持警醒,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智慧和人生的真谛。

《囚歌》完美版

《囚歌》完美版

朗读感悟、划分节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 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他在国民党渣滓洞集中营的牢房里写下囚歌这铿锵作响的诗句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坚强意志
叶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挺, 北伐将领,新四军军长。
叶挺在“皖南事变”中 被国民党反动派无理扣押, 敌人把他关押在一个终年 不见阳光的山洞里。无论 敌人怎样威逼利诱,叶挺却 始终坚持真理,毫不屈服。 他在国民党渣滓洞集中营 的牢房里写下《囚歌》, 这铿锵作响的诗句显示了 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 和坚强意志。
叶挺将军囚居旧址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 作者做出怎样的回答?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改为陈述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决心?
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 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 屈的革命气节。
自由读第三节 合作探究: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道: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自由”既然那么珍贵,作 者为什么要舍弃它呢?
“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革命的力量。 “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 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 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歌精美语句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作者简介
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县客家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

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创作背景
1941年1月,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
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苦刑,仍坚贞不屈。

于1942年,他写下了这首《囚歌》。

此诗有多种版本,诸本略有不同,原诗稿现存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该诗作是叶挺写在被囚禁的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的,手稿则由叶挺夫人李秀文探监时带出。

诗歌赏析
这是一篇白话述志诗,分为上下两节。

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着一典,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更没有用一个典故,但音韵嘹亮,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壮美,让人读后被作者那股凛然正气所震撼。

这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诗中的那股凛然正气而震撼,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

诗的上半节,作者以“人”与“狗”、“门”和“洞”作对比,鲜明的阐述了革命者对于人的气节的崇高追求。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有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之名句,表达出了人对自由的执著追求。

国民党反动派也正是想利用人的这种本能的渴望,来征服他们用酷刑所无法征服的革命者。

然而,他们又怎会知道,他们所给予的“自由”和革命者渴望的“自由”之间有着何等的差别?这种诱惑在像诗人这样坚贞的革命者面前,起不了任何作用。

革命者正是因为要为更多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是身陷牢狱,也义无反顾。

虽然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如果失去这种“小自由”而能换来更多人的“大自由”,那有什么可以顾惜的呢!古人说:“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

”而诗人正是这样一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堂堂正正的革命志士。

他写道:“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所以当他面临着“自由”和“囚禁”的选择时,为了保持一个“人”的尊严,为了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他宁可选择“囚禁”。

诗人伟大的人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诗的下半节,诗人以激昂的语气来回答了那个在外面高叫的声音,告诉了他们自己的选择,用激烈的话语表达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志向和无畏的气概。

在诗中诗人用“活棺材”来比喻这座囚禁革命志士的人间炼狱,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残酷迫害革命志士,屠杀共产党人的暴行;另一方面,也以此来揭示国民党反动统治必将走向灭亡的最终结局。

诗人坚信革命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盼望着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烧毁这人间的炼狱。

他愿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让自己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而得到永生。

我们仿佛看到,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起来,光耀千秋。

本诗是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成的雄壮乐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更没有用一个典故,但音韵嘹亮,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壮美,让人读后被作者那股凛然正气所震撼。

作者遣词造句极其精炼以“人”与“狗”、“门”和“洞”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在面临自由和囚禁的选择时,为了捍卫人的尊严,为了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宁可选择囚禁的决绝态度和牺牲精神。

作者的伟大人格在这里得到“诗性”的升华。

生动的比喻也是此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之,诗人用“活棺材”比喻那些囚禁革命志士的牢房和反动派的统治,又用“地
下的火”比喻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诗人盼望着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烧毁这人间的炼狱,并且希望能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本诗所体现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伟大爱国精神,将永垂青,激励和教育着成千上万的革命后代。

这是一首用热血写成的诗,这是一个革命者用生命谱成的雄壮乐章,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但音韵嘹亮,读起来是那样的铿锵有力,令人回肠荡气。

新中国成立后这首诗被选为小学生课本的课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崇高的革命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本诗所体现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伟大爱国精神,激励和教育着成千上万的革命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