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能够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仿写、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1. ◦ ◦ ◦2. ◦ ◦ ◦3. ◦ ◦ ◦ 1. ◦ ◦ 2. ◦ ◦ 1. ◦ ◦ 2. ◦ ◦ 3. ◦ ◦4. ◦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仿写法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革命烈士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革命烈士?他们有哪些英勇事迹?引出课题《囚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五个生字的书写及组词,并能正确书写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4、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学习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含义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介绍时代背景1、师:同学们,上周我们领略了别致有趣的地名文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与尊严有关的首篇课文《囚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在囚室,监狱里面写的。
“囚”在这里指的是1942年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内写的。
)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下叶挺将军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呢?(指名回答,师补充)2、介绍时代背景作者叶挺曾担任过国民党革命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
此后叶挺被长期羁押,长达五年。
1942年初,叶挺被押到重庆。
蒋介石、陈诚先后出面以高官厚禄相诱,叶挺一次又一次严辞拒绝。
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完全破产后,就把叶挺长期囚禁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
《囚歌》是他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于1942年11月21日,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展现了一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小节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人”和“狗”各指什么?“一个声音”又指的是什么呢?(人—革命者、真正的人;狗—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国名党反动派卑鄙无耻的威逼利诱)(板书:威逼利诱)2、师:真不错啊,那你们能说说“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指什么吗?这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和真正的人走的门;为狗爬出的洞—指让叛徒走出牢房,只要他出卖革命,就给他所谓的“自由”)(对比,将人和狗对比)3、师:是啊,当我们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威逼利诱和丑恶嘴脸,朗读这一小节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你们先试着读一遍,一会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试试(其中“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句诗写出了敌人对革命者的诱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读出敌人的阴险狡猾,所以“自由”要读的虚伪、轻浮、声音要拖长些)4、师:真不错啊,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一小节,把该体现的语气和感情都读出来。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囚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含义。
(2)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难点(1)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自由”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知识,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革命烈士英勇斗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问学生对革命烈士的了解和感受,引出《囚歌》这首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叶挺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
(2)讲述《囚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狱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他坚定的信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诗歌讲解(1)逐句分析诗歌的含义,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人”“狗”“门”“洞”等象征意义。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渴望“自由”,却又坚决拒绝“爬出”牢房?(2)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追求真正的“自由”?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力量等。
(2)探讨诗歌的结构,如对比、呼应等手法的运用。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8、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革命诗歌,进行阅读和交流。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囚歌》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
了解《囚歌》的背景和主题
理解《囚歌》中的情感和意义
分析《囚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囚歌》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囚歌》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相关的文学资料和批注
教学步骤
步骤一:《囚歌》的背景和主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囚歌》的背景和主题,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步骤二:《囚歌》的情感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囚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例如对自由的渴望、对困境的反抗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步骤三: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师讲解《囚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效果。
步骤四: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囚歌》的文学鉴赏活动,例如朗诵、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囚歌》背景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囚歌》情感和意义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展示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组织学生进行其他诗歌的鉴赏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叶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囚”的含义,以及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坚定信念。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叶挺。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叶挺将军为了革命事业身陷囹圄,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囚歌》,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壮丽诗篇。
2、初读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3、理解诗歌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囚歌”,谁能说说“囚”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对啦,“囚”就是被囚禁、被关押的意思。
那叶挺将军为什么会被囚禁呢?(给学生讲述叶挺将军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了解背景)诗歌的第一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里的“人”和“狗”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人”指的是革命者、真正的人,“狗”指的是叛徒、走狗。
这两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敌人的威逼利诱。
第二节“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个“声音”是谁的声音?(是敌人的声音,敌人想让叶挺将军叛变投降)那叶挺将军是怎么回应的呢?“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他坚定地拒绝了敌人的诱惑,表现出了他的坚贞不屈。
第三节“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里的“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又指什么呢?(“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活棺材”指牢房,也象征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叶挺将军渴望在革命的烈火中获得永生,展现了他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精神。
《囚歌》教学设计4篇

《囚歌》教学设计4篇《囚歌》教学设计1一、学生情况分析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
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
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
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
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主题,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法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欣赏法欣赏法: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诵、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叶挺将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叶挺将军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课题:《囚歌》。
2. 讲授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断句。
让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诗歌的第一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二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三节写了什么?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囚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囚歌》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囚歌》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如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囚歌》原文。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囚歌》的背景介绍视频。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与《囚歌》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囚歌》与其他囚禁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囚禁情节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囚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囚禁题材的诗歌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背诵《囚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囚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九、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叶挺将军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1、播放图片,音乐配合:同学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
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之中,正义与邪恶进行着殊死较量。
虽然他们的生命失去了,但革命者的精神永存。
如今在渣滓洞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保留着叶挺将军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囚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囚”是本课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带读。
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囚”的字音。
3、释题:这首诗名叫“囚歌”,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失去了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
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板书:失去自由。
4、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叶挺,关于叶挺你了解多少?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资料,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生汇报)他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
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带领“叶挺独立团”,为第4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
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非法扣押,长达五年之久。
这五年是叶挺经历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
在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狱其中的许多革命战士被活活烧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讨论的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词认读情况:囚歌紧锁敞开活棺材3、读整首诗。
(个别读,齐读。
)4、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
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赶快到书中画一画,读一读,找一找,谈谈你的感受并作好批注。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1)谁来说一说?(我是从第一个自然段这句话找到的:生读。
第一个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充当叛徒,出卖革命,才能得到的自由。
)找2个人谈。
(2)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谈一谈。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4)理解“人”与“狗”分别指什么?(人:坚定的革命者。
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门”指革命者坚持探求革命真理的道路,“洞”指叛徒背叛革命、放弃尊严的道路)所以这个“自由”是建立在出卖革命,充当叛徒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不是真正的自由。
(5)我们这样想,敌人又是怎样对待“人”和“狗”的呢?(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这是一组什么词?(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腐蚀革命战士的灵魂,消磨革命战士的意志,诱惑革命战士投降。
)这是个什么句子?引导分析对比句(“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形成对比。
对比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读出这种感受。
(8)还有吗?接着汇报。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你能从“高叫”这个词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11)理解“爬”的意思(卑躬屈膝,不要尊严)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12)齐读这首诗歌。
过渡: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一样吗?(不一样)那叶挺要的是怎样的自由?谁来说一说?7、真正的自由,革命胜利了,人民获得了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1、理解“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的意思吗?分两组比较读这两句话。
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哪个句子更好?再带着体会读,读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读出坚定的语气。
8、用上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更加体会到了叶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
)让我们引读:是啊,如果不屈服死路一条,对这一点叶挺是深深的知道,但是他无数次的问自己-----------读叶挺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他心中一直明白一个道理 ------读9、看来敌人用“自由”来诱惑革命者,根本无法达到让革命者投降的目的。
此时,你觉得敌人还有可能用哪些办法让革命者投降?(学生充分想象)(7)是啊,当敌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死亡相威胁。
当年蒋介石派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叶挺投降,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接着蒋介石又让叶挺的亲人去劝降都一无所获。
无奈之下,他只有亲自出马。
威胁叶挺说:“你服从我,你一定可以得到成功。
不然你就算完了。
”而叶挺却回答到:“我不能这样做,你枪毙我吧!”图片过渡:不管是敌人威逼还是利诱。
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能换个词吗?(换词宁当玉碎不屈不挠至死不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样的革命者会得到------(生:永生)(板书:失去自由得到永生)过渡:既然不能得到所渴望的自由,那么叶挺将军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让我们齐声朗读第三小节,体会叶挺将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者的尊严。
再来谈谈你的感受1、,想想:你能读懂些什么?思考“永生”的意思。
永生”什么意思?(指虽死犹生,浩气永存,精神不朽)3、是啊!有的人死了,他的一切就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
而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因为他们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给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
他们为了国家、人民不惧煎熬、不惧死亡。
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希望、有个信念——“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他们盼望哪一天?4、“有一天”是哪一天?师:就是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也就是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的那一天。
本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活棺材”(不仅指牢,更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力量)理解这小节。
(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4、①是啊,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所以,叶挺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读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读7、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三、课文延伸同学们,除了叶挺你还知道哪些像叶挺这样誓死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人吗?(如:刘胡兰、王二小)简单说8、根据学生的回答融入下面一段话,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边说边放图片。
小萝卜头,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烈士。
当他一岁的时候便和爸爸、妈妈一起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睡的是潮湿的牢房。
吃的是有毒的米饭。
以至于他长到八、九岁时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身体也长成了一个头大身细的畸形儿童。
就是遇害时,他也仅仅只有9岁。
江姐:中国人民心中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
她的许多名言曾激烈了无数人的心。
当她受刑时就曾说:“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而我们共产党员的意志却是钢铁!”烈士陈然受尽种种酷刑,始终坚持所有全部是他一人所为——他决心牺牲自己,保护组织和同志们,特务们用威胁利诱的办法要他写自白书,陈然拿起笔,写下了惊天动地的诗篇——《我的“自白”书》:写下《我的“自白书”》的陈然:师生配合读,在国际歌的伴奏下配乐。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9、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革命而英勇献身。
他们的名字也永远地留在了这烈士名册里,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让我们齐读整首诗歌。
四、总结1、拓展;孩子们读了这首诗,面对叶挺画像,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们应珍惜革命先烈们为鲜血与生命为我们换取的幸福生活,表表你的决心:学习革命先烈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沿着梦想前行,学习上的苦我们不怕,生活上的苦我们笑着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在我们坚定的信念面前都算不了什么。
一切的磨难我们都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豪情面对。
让我们一起努力,坚定心中的信念朝梦想前行吧3、说的太好了!同学们,一首歌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可歌可泣的年代,正是有了这样无数个宁死不屈的先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4、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捍卫尊严,重于泰山,勿严失。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望珍惜。
五、板书设计《囚歌》叶挺失去自由得到永生鞍山市旧堡小学王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