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 优秀教案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1、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
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
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3、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
《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
《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
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
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
实验教材与修订教材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4、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
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
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
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三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三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小学生学习《白杨》一文的学路一般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性,最后领悟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在边疆扎根成长的崇高精神。
把握了文路和学路后,教师如何组织教路呢我认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串联全文的作用,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
于是我把这三个问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然后顺着三个问句学习全文。
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探幽览胜,渐入佳境。
力争教路、学路、文路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教书育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生活教科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
如何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把文与道的关系处理好呢我在动之以情、潜移默化上做了文章。
教学时,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力求让学生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得到艺术享受,这是教学设计的又一指导思想。
二、教学特点1.“图文并茂”,创设情境教材需要图文并茂,教学也需要“图文并茂”。
“图文并茂”的教学能给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学生尽快入境。
如我教学《白杨》第一节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沙漠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蒙。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课文(三)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 3篇

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 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 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 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 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 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 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 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整体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选修《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选收了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
他们中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广。
选文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
借此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
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敬业的老李帮家人们整编的14篇白杨礼赞的教案,仅供借鉴。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白杨礼赞教案篇二授课教师秦秋丽授课题目茅盾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简介: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
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三)生字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juàn dài)恹恹(yān)
晕圈(yùn quān)参天(cān)潜滋暗长(qián)不折不挠(náo)
婆娑(pó suō)虬枝(qiú zhī)
(四)整体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扫清文字障碍
2.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4.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老师朗读第一部分,请同学思考:开头的这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5.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1)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2)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五)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作业布置】
1.掌握本文的生词
2.完成本课的练习
3.预习本文第3、4、5部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
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并思考: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2.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3.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4.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朗读第四部分,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自由阅读思考并讨论: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明确: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明确: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1)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2)第四部分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思考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
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作业布置】
练习册本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