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

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4

2019-09-10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

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4

2019-09-10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

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

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4

2019-09-10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

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4

2019-09-10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

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

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4

2019-09-10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

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4

2019-09-10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

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

境。34

2019-09-10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

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4

2019-09-10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

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4

2019-09-10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

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六、品位鉴赏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34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12唐诗五首教案

12唐诗五首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 知识与能力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背景资料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3.知识链接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址黄鹄矶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黄鹄矶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个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4.检查预习 重难字 东皋.(gāo) 犊.(dú) 徙倚 ..(xǐyǐ) 崔颢.(hào) 萋.萋(qī)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3.唐诗五首—导学案

13.唐诗五首 国学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 ..()萧.关(xiāo)..()驱犊.( ) 芳草萋萋 燕.然()采薇()侯骑() 答案:gāo xǐyǐ dú qī qī xiāo yān wēi jì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东皋薄暮 ..望() (2)山山唯落晖 ..() (3)晴川历历 ..汉阳树() (4)芳草萋萋 ..鹦鹉洲() (5)征蓬 ..出汉塞() (6)长河 ..落日圆() 答案:(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2)落日。(3)分明的样子。(4)茂盛的样子。(5)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6)指黄河。 3.文学常识填空。 “天下绝景”之称。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杜甫评价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答案:(1)《王绩诗注》唐王绩眺望原野(2)《崔颢集》崔颢唐岳阳楼滕王阁(3)王维唐朝诗佛。 4.将下列诗句补写完整。 (1)树树皆秋色,。 (2)黄鹤一去不复返,。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征蓬出汉塞,。 (5),长河落日圆。 答案:(1)山山唯落晖(2)白云千载空悠悠(3)晴川历历汉阳树(4)归雁入胡天(5)大漠孤烟直 5.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相顾无相识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归雁入胡天 (4)白云千载空悠悠 答案:(1)相顾/无相识(2)日暮/乡关/何处是(3)归雁/入胡天(4)白云/千载/空悠悠 合作探究 6.结合《野望》的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7.简析《野望》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案: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学习《野望》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2.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第二课时

《唐诗五首》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印象深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首唐诗,继续领略唐诗的魅力。 二、学习《使至塞上》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听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二)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

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4)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5)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6)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7)长河:指黄河。 (8)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9)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10)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2.现代文对照。 我只身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察看,途中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感觉自己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又像展翅北飞的归雁,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缕青烟,孤然直立,黄河边上如镀了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报告说)都护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 (三)文本探究。 1.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通过叙述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沿途风光,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 2.找出诗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原创】 13《唐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 《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注释】 ⑴东皋(g āo ):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 ǐy 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 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

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唐诗五首》教案

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与过程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 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 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 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 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 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 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 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 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 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 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 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 宿的向往。 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重点)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 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 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 (一)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 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 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 教学《黄鹤楼》 教学《使至塞上》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12 唐诗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黄鹤楼》,指导学生自读《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 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黄鹤楼》 1、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

12 唐诗五首 一、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二、教学过程 野望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 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三)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四)背景探寻 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五)问题思考 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写的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黄鹤楼》公开课教案_10

古诗《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理解诗意。 3、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图片中的这座造型奇特的楼是_____? 师:对,就是黄鹤楼。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把它的形象定格在自己的心中。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同学们一定对黄鹤楼充满神往,老师为了让你们更多地了解黄鹤楼,准备了关于黄鹤楼的视频,并且请来一位金牌导游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这位导游就是我们班的徐成全同学,同学们掌声欢迎! 师:精彩的视频和讲解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我们感觉到黄鹤楼的美轮美奂!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对黄鹤楼的赞叹吗?句子中必须用一个形容词哦!生:······ 师:我认为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形容词来形容黄鹤楼都不为过,因为它确实很美,“天下绝景”就是它的标签,黄鹤楼如此之美,而崔颢的一首律诗《黄鹤楼》更是让它锦上添花,名扬天下。这到底是一首什么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古诗,请同学们一起试读这首诗。(第一次读诗) 师:还不错,读的很整齐。就是这首诗,让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自感无法超越,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就是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师: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本诗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二、吟读诗句,感知诗韵。 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一) 吟读诗句,感知诗韵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一)读准字音 师:读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预习时,你都发现有哪些要互相提醒的字词。生:“白云千载”的“载”“读“zǎi”而不读“zài” 应该注意“芳草萋萋”的“萋”的读音“qī”,“萋”“容易写错。“鹦鹉洲”的“洲”容易写错为“州”。 师:同学们很用心。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一定要读准字音。 (二)读好节奏师:读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好节奏。这首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节奏呢?请同学们先了解一下七言律诗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 方法提示: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两种划法,你选择哪一种呢?)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或“二二三”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师:同学们拿出笔来,对照方法,划出这首诗朗读节奏。如果划好了,就请举手。 学生试划试读 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此诗的朗读视频。注意节奏、语气、语调和情感。教师播放朗诵视频。欣赏朗读视频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我们带来了深深地震撼,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现在我们来段朗读表演,男女生一唱一和,先请女同学读上句,男同学读下句,尾联合读。把你们所理解体会到的诗人的情感美美地读出来。开始,女生读——师:刚才同学们读书的声音,确实很美。只是,我们刚才的读,更多的是建立在对诗歌语言的直接玩味上,要真正走进诗作内容的深处,去触摸诗人的灵魂,书下的注释可是我们的好帮手。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本诗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三、译读诗句,理解诗意。 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二) 译读诗句,理解诗意。 师:拿出笔来,结合注释,我们译读诗句。课文中的注释很少,老师给大家来了比较多的课文注释,一起读吧!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把这篇律诗诗意地译出来,人人都要动笔,我来观察你们的写作。 师:边巡看,边提示:“诗意地译”要点有三:一是自己的语言;二是合理的想像;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如果写好了就请举手。生自由回答,师适时评价。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赏读诗句,到诗的内容深处去寻找,感受诗人真实的心跳,现在我们进入学习活动的第三个环节。 四、读悟结合,品味诗情。 出示:学习活动(三) 读悟结合,品味诗情。 读好一句诗,领悟一份情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师: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可谓是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请同学们对你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吧!(赏析方法:可以从关键词入手、也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也可以从意象的描写和表达上入手)---------出示《黄鹤楼》诗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导学案12.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流畅、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背景透视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歌鉴赏方法: 赏意象(描绘了什么?)抓特点(怎么描绘的?)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写出正确汉字和读音。 征蓬()萧关()候骑()燕然() 归yàn() dū()护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诗句解释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探究案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说说首联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三、课堂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四、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代: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唐诗五首学案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组 【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内容。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了解作者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作者,书上做好批注。 2、注音或写字: (1)东皋()(2)徙倚() (3)犊()(4)属()国 (5)征péng()汉塞()(6)逢候骑()(7)燕()然(8)萋萋() (9)鹦鹉洲()(10)荆门() (11)马蹄()(12)白沙堤()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一、探究学习《野望》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薄暮()(2)徙倚()(3)采薇() 2、理解诗歌含义,书上做好批注。 3、《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联系作者的生平,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探究学习《黄鹤楼》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悠悠()(2)历历() (3)萋萋()(9)乡关() 2、理解诗歌含义,书上做好批注。 3、“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5、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唐诗五首》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内容。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一、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渡荆门送别》 1、理解诗歌含义,书上做好批注。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记叙。地点、目的)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使至塞上》是一篇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优美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篇。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记叙出行到描绘景色,层层铺叙,突现了塞外风光的壮丽,描绘出单车劳军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幽微难言的感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炼字精到,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运用比喻,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设计思想】 中国文人往往是“诗书画三绝”,苏轼曾评价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的诗更应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加以赏析。 本节课,我从分析王维诗歌写景的意境入手,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大漠风光,又让学生品味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时性优势,从颜色、线条等角度领略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之美,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传达的压抑愤懑之情也不容忽视。 同时,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必经之路。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这首诗的名句恰恰又是写景的典范。 【媒体设计思路】 这首诗的内容极为适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的直观性、形象性是相通的,尤其侧重讲授诗歌的景色描写和遣词炼句(“直、圆”)。 总体说来,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具体化、直观化,增加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素材,达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吟诵、品味赏析诗句,体味诗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唐诗五首》教案

12《唐诗五首》教案 王绩《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赏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