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传家家训 出处你都知道吗
名人的家风家训

名人的家风家训名人的造就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家风家训的传承。
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会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积极影响。
因此,各位家长需要潜下心学习一些名人的家风家训。
名人的家风家训:1、曾国藩家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
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
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2、诸葛亮。
千古第一良相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
其实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并入选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3、王阳明。
师法圣贤,以“致良知”为人生根本。
王阳明自提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后,无论是对门人弟子,还是对家人子弟,皆谆谆教之以“致良知”,这个良知,便是孔孟之“仁”,程朱之“天理”。
“致良知”,既是阳明学派的门风,也是王阳明一家的家风。
4、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
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
我国著名家训及主要内容

我国著名家训及主要内容
中国家训,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各个时代广泛应用的家庭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家训在历史上是以文献的形式写给家人看的道德教育读物,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家训及其主要内容:
1. 《颜氏家训》:由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所著,主要讲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容涉及教育、道德、礼仪、处世之道等,被誉为中国家训的开篇之作。
2.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柏庐所著。
主要讲述如何治家、修身、处世等,强调了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尊敬师长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3.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训著作,收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写给父母、兄弟、子侄的家信。
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中华文化珍品之一。
这些家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10条中华经典家训

10条中华经典家训家是什么?是那两张日渐苍老的熟悉容颜,是牵在一起就奔着一辈子去的双手,是牙牙学语的孩子,是儿孙满堂的热闹……也是那个你每天抱怨无数次,却不许别人说半点不好的地方!组建家庭是一种本能,维护家庭是一门学问。
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些经典家训吧!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灵感,让日子越过越好,让家庭越来越和睦、兴旺!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朱子家训》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础;勤俭节约,都在小处体现。
也许节约一粒米、一件衣服,不能让你发家致富。
但你总有一天会发现,生命中正好缺了被你浪费掉的一粥一饭、半丝半缕。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无论社会多么纷乱,保持本心,是一种安家、安身的根本。
佛系也好,鸡汤也罢,一句话能够流传千年,总有它的道理。
3、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出处:安徽绩溪《章氏家训》无论富贵与贫贱,劳动与读书,都是传承一个家庭的根本,勤俭节约,是一种可贵的本能。
如果有摩擦怎么办呢?退一步,海阔天空。
事实上,对于亲人来说,“忍让”不是一种退缩,而是一种保护。
4、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出处:福建龙岩客家家训追梦是一辈子的事,追热点也是一辈子的事。
当一个家庭里所有人都为梦想努力的时候,你会看到“家”最繁盛的模样。
5、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出处:王阳明家书《示宪儿》无论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高,谦卑和容忍,都是必备品。
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有了吞尽天下江河的胸襟啊!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君子必慎交游焉。
出处:《颜氏家训》与靠谱的人交朋友,你也会变得更加靠谱。
7、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
出处:纪晓岚临终遗训无论你听了多少“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都不要停下翻书的手。
【传统文化】我国历史上著名的20大家规家训

无锡鸿山钱氏(原籍浙水),先祖吴越王钱鏐。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逊……包括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三十多世,仅遍布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钱氏家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七,《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年~591年),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传统文化】我国历史上著名的20大家规家训
【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20大家规家训
家规家训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股和你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拏,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家教的传统,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家训,从治学持家、为人处世,都有规矩可循。
一、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出处:安徽绩溪《章氏家训》释义:“耕”“读”两字是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发家之道,“让”“忍”两字是安家之本。
二、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出处:王阳明家书《示宪儿》释义: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
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朱子家训》释义:人吃的每一粒米饭,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人穿的每一件衣服,要时常想到它在制作时的艰难。
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君子必慎交游焉。
出处:《颜氏家训》释义: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
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释义: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
做不到恬静超脱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六、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出处:福建龙岩客家家训释义:要振作精神,从少年到老年,每时每刻都要为远大的志向奋发努力;建功立业是不容易的事,必须毕生振作努力,时时刻刻关切身边的、周围的、天下的事。
简而言之,就是要从小立志,努力成才,胸怀天下。
七、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wú)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wú)贻(yí)后悔。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家风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所有高素质的人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家庭的教育方式除了吸收现代家庭教育的优秀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每一代长辈的言传身教,也就是我们说的“家风家训”,只是大部分现代家庭都没有形成文字的训条。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1、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压有才华的官员,很多有识志士被关进牢里。
政局混乱,民不聊生。
有一位少年名叫陈藩,从小立有大志,决心长大后为国效力,为天下百姓谋福利。
他独自住在一个小院里,每天闭门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管,就连自己的庭院和房间都懒得收拾。
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看他。
见陈藩住的房间乱七八糟的,薛勤不禁皱起眉头问:“年轻人,为什么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再接待客人?”陈藩昂起头,不以为然地回答:“男子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做打扫房间的小事?”薛勤虽然为陈藩年少就有澄清天下之志感到敬佩,但他很不赞同不爱整洁的理由,反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藩一时无言以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
家训家规起源(共5则)

家训家规起源(共5则)第一篇:家训家规起源家训家规起源(一)先秦至六朝——萌芽及发展时期此期的家训大抵是一些保存在子书、史传、文集和类书中的只言片语或单篇文章,其篇幅大多不长,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的有的放矢之论。
其特点是因事生教,一事一议,语言精辟,发人深省。
就形式而言,主要有三种:一是口头训诫,由后人追记而流传。
如周文王“诏太子发”、周公诫成王“无逸”、孔子的“过庭之训”等。
二是遗令、家书,晏婴的《楹书》或许是家训史上第一篇由本人写下的教子遗书。
其后历汉魏六朝,这类家训层出不穷。
如汉高祖刘邦《手敕太子》、刘向《诫子歆书》、刘备《遗诏敕后主》、诸葛亮《诫子书》等。
第三种是戒铭类,如班昭的《女戒》、严光的《十戒》、蔡邕的《女戒》、魏收的《枕中篇》等,其教育对象已具有了一些超越本家子女的普遍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期出现了用诗教子的形式,陶渊明的《训子》诗和《责子》诗,为唐人教子诗的大量出现开了端绪。
(二)隋唐时期——成熟时期此期的首要特点是出现了单行传世的家训专著,代表作是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和中唐柳玭的《序训》。
这几部著作的教育对象由具体的人事扩展到整个家族乃至后世子孙,如唐太宗的《帝范》,亦是针对掌管家天下的李氏子孙而言,可见它们是各家族世代相传的家训教材。
第二个特点是以诗教子,初唐有王梵志的《世训格言白话诗》;盛唐有李白的《送外甥郑灌从军》,杜甫的《宗武生日》、《又示宗武》;晚唐有杜牧的《冬至日寄兄子阿宜》等。
第三个特点是家训在社会上的进一步普及,这方面首先要提到产生于唐中宗、武则天时代的李恕所作《戒子拾遗》,此书首标“兼教男女”之宗旨,把妇女教育提到与男子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次要提到敦煌写本《太公家教》,该书产生于中唐时期,大致为通俗易懂的四言韵语,其“小序”称:“为书一卷,助幼童儿。
”其书在唐中后期传播甚广。
再次要提到宋若昭姐妹二人所作的《女论语》,它全面阐述了女子立身处世应遵循的原则和应具备的才能,是汉代班昭《女戒》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妇女教育专著。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一、孔子家风家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家风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强调家庭的和睦相处和家族的传承。
他提倡“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常。
这表明孔子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并倡导家族的道德传统。
二、司马光家风家训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家风家训以勤俭节约为核心。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勤劳奋发,不浪费财物,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同时,他也强调家族的廉洁和诚信,反对贪污腐败行为。
司马光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家族传统的弘扬。
三、朱熹家风家训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家风家训注重家庭的教育和修养。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德和才能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注重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朱熹提倡的家庭教育理念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天祥家风家训文天祥是元末明初的抗元英雄和文学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家族的忠诚和正直。
文天祥的祖父文澜曾经官至御史大夫,他在家族中树立了廉洁正直的榜样。
文天祥的家风家训中强调了家族成员要忠于国家、忠于民众,追求正义和公平。
他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社会道德的高度要求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
五、梁启超家风家训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家风家训注重家庭成员的独立思考和追求进步。
梁启超主张家庭成员要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力,不盲从从众。
他倡导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梁启超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自由思想和个人发展的重视。
六、鲁迅家风家训鲁迅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革命家,他的家风家训强调家庭成员的独立精神和社会责任。
鲁迅主张家庭成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批评和反思社会现象。
他反对家庭的封闭和保守,倡导家庭成员要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鲁迅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传家家训出处你都知道吗
“传家有道惟存厚”,本是曾国荃所写的一幅楹联,“忠厚传家,率真处世”便是他家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之道。
往往,百年氏族的传承,不是靠财富,而是德行,家训不仅代表了各个家族的生存智慧,也是各家繁衍壮大的真实写照。
刘氏家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敕后主辞》诸葛氏家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朱氏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梁氏家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梁焘《家庭谈训》高氏家训: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高攀龙《高氏家训》李氏家训: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
——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颜氏家训: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颜之推《颜氏家训》袁氏家训: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袁彩《袁氏世范》姚氏家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姚舜牧《药言》方氏家训: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吴氏家训: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
——吴麟徵《家诫要言》吕氏家训:传家两字,曰
读与耕。
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吕坤《孝睦房训辞》张氏家训: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便是好人家。
——张履复《训子语》孙氏家训: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
——孙奇逢《孝友堂家规》司马氏家训: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训俭示康》爱新觉罗氏家训: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爱新觉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欧阳氏家训: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欧阳修《示子》何氏家训:学业在我,富贵在时。
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俟之。
——何耕《示子辞》林氏家训:“住美国房子,娶日本老婆,请中国厨子”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
——林语堂曾氏家训: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家书》如果您对书法、文学、诗词等方面感兴趣并希望展示自己的作品与才华,欢迎关注合作微信公众平台:sfahzzj (微信平台、今日头条平台同步展示推广,一切免费!)即日起关注公众号还免费赠送74G高清书法资料书法爱好者交流QQ群:434916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