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西林原料药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4
阿莫西林工艺开发报告((Amoxicillin))

阿莫西林工艺开发报告1.产品开发理由阿莫西林(Amoxicillin)是葛兰素史克研制开发的半合成青霉素,作为第二代青霉素的主要品种,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之迅速变为球形而破裂溶解。
由于杀菌力强,毒性小,目前作为一线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阿莫西林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酶法。
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化学合成工艺。
它以6-APA和羟邓盐为基本原料,经过(羟邓盐)混合酸酐反应、(6-APA)溶解反应、缩合反应、水解反应、结晶反应得到阿莫西林。
该法需要用到较多的有机化学物质(如:溶剂二氯甲烷、吡啶、二甲苯胺等),且反应条件苛刻,如需无水条件,反应温度低(有的需低至-400C),反应步骤多,产生大量的三废需处理, 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阿莫西林酶法合成工艺是以6-APA与D-对羟基苯甘氨酸为基本原料,经过(D-对羟基苯甘氨酸)酯化反应、缩合反应得到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酶法合成工艺,反应流程短,步骤少,反应条件温和,减少了危险化学原料的使用,生产过程中带进成品的杂质少,产品质量优越,并且生产能实现固化酶的回收和重复利用,提高了生产中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了三废的排放,环境污染小,有利于节能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
荷兰帝斯曼公司最早将阿莫西林的酶法合成工艺应用到工业化生产中。
我公司的阿莫西林原料药是国内首个以酶法工艺生产并获得注册批件的产品。
阿莫西林酶法生产工艺由我公司自主研发,工艺中所用青霉素G酰基转移酶由印度FBL公司提供。
经过大量的小试实验,最终确定了目前的成熟工艺。
将此工艺进行了三批中试放大试验,产品质量达到预期水平。
生产车间生产的三批产品进行工艺验证,表明产品的工艺稳定,质量可控,产品的稳定性好,收率高。
在进行质量研究时,我们不仅和国内化学法生产的阿莫西林进行了质量对比研究,也和DMS生产的酶法阿莫西林做了质量对比研究。
此外还与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做了质量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我公司采用酶法生产的阿莫西林,质量优于化学法生产的阿莫西林,杂质种类和数量与DMS公司酶法合成的阿莫西林基本一致,残存蛋白及杂质谱与DMS公司产品相当。
阿司匹林原料药的生产工艺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阿司匹林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抗炎性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关键词:抑制、抗炎性、解热镇痛前言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2]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阿莫西林合成工艺实验

阿莫西林合成工艺实验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阿莫西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于有机合成反应以及化学药品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首先,了解阿莫西林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阿莫西林是一种半合成的抗生素,化学名称为(2S,5R,6R)-6-[(R)-(-)-2-Amino-2-(p-hydroxyphenyl) acetamido]-3,3-dimethyl-7-oxo-4-thia-l-azabicyclo [3.2.0] heptane-2-carboxylic acid。
阿莫西林的化学结构图如下图所示:阿莫西林的分子式为C16H19N3O5S,分子量为365.40g/mol。
它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效果。
阿莫西林的合成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苯乙酰氯和氨甲基苯甲酸酯的反应制备出关键的中间体,再通过环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得到阿莫西林。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1. 苯乙酰氯+ 氨甲基苯甲酸酯→ 苄青霉素(关键中间体)3. 6-羟基舒芙霉素+ 亚硫酰氯→ 阿莫西林实验步骤如下:1. 将氨甲基苯甲酸酯(10g)加入干燥的四氢呋喃(THF)中,搅拌溶解;2. 加入三乙胺(1.2mL)和N,N'-二环已基卡巴酰亚咪唑(DIC)(2.7mL),继续搅拌反应30min;3. 在零下5 ℃的温度下,加入苯乙酰氯(10.2g),缓慢滴入至反应溶液中;4. 反应60min后,室温下加入1mol/L盐酸,调节酸碱度至酸性;5. 用1mol/L氢氧化钾调节反应溶液至pH=10,过滤出N,N-二甲基苯甲酰胺、碳酸二苄标及剩余的苯乙酰氯,将滤液浓缩至干燥;6. 将浓缩后的反应物溶于1,2-二氯乙烷中,加入丙酸酐(5.6g),室温下反应1h;7. 加入亚硫酰氯(6.4g),反应继续进行4h;8. 用1mol/L盐酸调节反应溶液至pH=3,用丙酮提取沉淀物,得到阿莫西林晶体,水洗,滤干。
【精品】阿莫西林合成新工艺的研究

目录一、前言—---——-——-—-——————-——----—--———----—————-——-———--——----21、阿莫西林的简介-——-—--—-—--———-———--—------————---—--—-—-——-—2(1)阿莫西林的药理与作用--—-—---—---—-—---———————-—————-—--———3(2)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以阿莫西林胶囊为例)—--————--—-----—--42、阿莫西林的合成方法介绍—-—-——--—-----—-—-——--—--—-————-—--——-6二、实验部分-—--——----——-——--———-—-—-——---—————-——-—--—-—-——---61、合成路线—--———--—-—--—-—----—--——-—--—-—-—-—-————————-————--6(1)混酐制备反应---—-———-———-——-——--—-——-----—---—-————-—--—--7(2)缩合反应-—-——---—-----——-——-—---——-—-—————-----——-———-——-—82、仪器及试剂-----—----———-—--—-—---——----——————-——-——-—--———--8(1)仪器--—-—————-—-————-—-—-—-——-——-—--——--——-————---——-—--—-8(2)试剂—-----——----———-——--—-—--—---—-———-—-—-—----—-—-—--——-93、实验步骤-——-----—---—-—-—---—-—---—--——-———---—---——--—-—-——9(1)混合酸酐的制备-———-—-—-——-—--—-——----——---——--——-——---—-——9(2)6-APA盐液的制备-———-—-----—-——-—-——-——---—--—-—---—-——————10(3)缩合反应—-—--—-—-—-——--——-—--—-——---——---——-——--—--—-—-———10(4)水解反应—-----—--—--——-—-——————-—-—--—--—--—--——-—-——----—10(5)结晶反应—----———-—-——-——-—---—----—--——---———-—————————-—-104、结果与分析——-—-——-———--——-——---—------—---—-—-—-—--—-—-—-—--10(1)混酐时间的影响———-———---———-——-—--—-———--————-——--—-—————-10(2)混酐温度的影响---—---—-————-—-————-—-——----—-—-———-——---—-11(3)缩合时间的影响—-—-—--—-———--—-———--—-——-——---—--——--———--—11(4)缩合温度的影响————————-—--———-—-——-—---—----—--—-————-----12(5)催化剂的影响--—--——---————-———————-----—-—————-——---—-—--—12(6)助溶剂的影响---—--—-——--——--—-—-—---—-——-——-—----———----—-13(7)保护剂的影响--—-——--—-——-----—-—--——-————-————--—--—--——--13三、讨论--———-—-----——----—-————-——————-—-——-—-—----——--—-—-—--14参考文献-—--———-—-—————-——-——-———-—-—-———--————--—-—————--—--14致谢—-—-—----———-—---—--—-———----——-——-———-————-—--——--—--—-—15阿莫西林合成新工艺的研究朱玲儿0802化学制药技术[摘要]本文介绍了阿莫西林的新合成工艺,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催化剂、保护剂、助溶剂等,得到了阿莫西林的最佳工艺条件:混酐时间是100分钟;混酐温度是—30~-25℃;缩合时间控制点为120分钟;缩合温度为—30~-25℃;吡啶为催化剂;乙酰胺为助溶剂,在此工艺条件下产品质量和收率都明显提高。
酶法制备阿莫西林的工艺优化研究

酶法制备阿莫西林的工艺优化研究作者:王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08期摘要:目的:酶法合成阿莫西林工艺优化和稳定性研究。
方法:利用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为侧链在青霉素酰化酶催化下,与底物6-氨基青霉烷酸合成阿莫西林;对温度、pH、侧链与底物投料比、投酶量等条件进行优化;取化学法和酶法阿莫西林进行6个月加速实验,对比含量变化,考察成品稳定性。
结果:工艺优化后阿莫西林摩尔收率达84.3%;6个月加速实验后酶法阿莫西林含量平均下降值比化学法少0.78%。
结论:酶法阿莫西林工艺流程简单,方法绿色环保,杂质少,产品稳定性优于化学法。
关键词:酶法;制备阿莫西林;工艺优化阿莫西林又名安莫西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半合成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当前我国生产量最大的药品之一。
阿莫西林主要呈半丝粉末,半衰期为61.3分钟。
在酸性条件下,其为胃肠吸收率在90%左右,其穿透细胞膜的能力较强,并且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阿莫西林制剂主要有胶囊、片剂、颗粒剂和分散片等多种,就当前医药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通常情况下与克拉维酸合用制成分散片。
阿莫西林在实际制备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制备工艺,一是化学法,二是酶法。
1 酶法制备阿莫西林概述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酶法耦合反应以水介质为主要依托,在此种情况下,青霉素酰化酶会被固定于颗粒状的载体内部,在发生反应后能够受到反应的作用,进而在溶液内部结晶和沉淀。
就整体情况来看,产品、固定化酶颗粒与母液三者之间保持着相互分离的关系,其悬浮液也会在最终实现分离,因此任何阶段的反映过程都可能对阿莫西林的收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由于酶法在实际生产制备过程中,主要以低粉尘性结晶的阿莫西林为主要原材料,能够获取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酶法制备的阿莫西林所含的杂质与化学法相比,具有更好的纯度。
通过酶法来对阿莫西林进行制备时,其产品的味觉与嗅觉方面与传统化学法制备的阿莫西林相比,药品内部活动成分得到了可靠的保证,药品质量和药性满足国家药品质量监管部门的实际要求,并且酶法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酶法制备阿莫西林受到了医药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毕业设计

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毕业设计
阿莫西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其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而
又精细的过程。
首先,阿莫西林的生产需要原料,主要原料包括苯
甲醛、氨基苄醇、氢氧化钠、氯乙酸、氰化钠等。
生产过程一般包
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发酵,首先,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将原料转化为阿莫西
林的前体物质。
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值、通气量等。
2. 提取,将发酵产生的混合物中提取出阿莫西林的前体物质。
这个步骤一般采用溶剂提取的方法,需要对溶剂和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3. 结晶,将提取出的阿莫西林前体物质进行结晶,得到粗品。
这个过程需要控制结晶条件,包括温度、搅拌速度等。
4. 精制,对粗品进行进一步的精制,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阿
莫西林产品。
这个过程一般包括结晶、洗涤、干燥等步骤。
5. 包装,最后,将得到的阿莫西林产品进行包装,以便储存和运输。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参数,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纯度。
同时,需要注意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可以通过改进反应条件、提高产率、降低能耗等方面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总的来说,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酶法制备阿莫西林的工艺优化研究

酶法制备阿莫西林的工艺优化研究酶法制备阿莫西林的工艺优化研究摘要:目的:酶法合成阿莫西林工艺优化和稳定性研究。
方法:利用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为侧链在青霉素酰化酶催化下,与底物6-氨基青霉烷酸合成阿莫西林;对温度、pH、侧链与底物投料比、投酶量等条件进行优化;取化学法和酶法阿莫西林进行6个月加速实验,比照含量变化,考察成品稳定性。
结果:工艺优化后阿莫西林摩尔收率达84.3%;6个月加速实验后酶法阿莫西林含量平均下降值比化学法少0.78%。
结论:酶法阿莫西林工艺流程简单,方法绿色环保,杂质少,产品稳定性优于化学法。
关键词:酶法;制备阿莫西林;工艺优化阿莫西林又名安莫西林,是一种比拟常见的半合成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当前我国生产量最大的药品之一。
阿莫西林主要呈半丝粉末,半衰期为61.3分钟。
在酸性条件下,其为胃肠吸收率在90%左右,其穿透细胞膜的能力较强,并且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阿莫西林制剂主要有胶囊、片剂、颗粒剂和分散片等多种,就当前医药领域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通常情况下与克拉维酸合用制成分散片。
阿莫西林在实际制备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制备工艺,一是化学法,二是酶法。
1 酶法制备阿莫西林概述通常情况下,大局部的酶法耦合反响以水介质为主要依托,在此种情况下,青霉素酰化酶会被固定于颗粒状的载体内部,在发生反响后能够受到反响的作用,进而在溶液内部结晶和沉淀。
就整体情况来看,产品、固定化酶颗粒与母液三者之间保持着相互别离的关系,其悬浮液也会在最终实现别离,因此任何阶段的反映过程都可能对阿莫西林的收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由于酶法在实际生产制备过程中,主要以低粉尘性结晶的阿莫西林为主要原材料,能够获取比拟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酶法制备的阿莫西林所含的杂质与化学法相比,具有更好的纯度。
通过酶法来对阿莫西林进行制备时,其产品的味觉与嗅觉方面与传统化学法制备的阿莫西林相比,药品内部活动成分得到了可靠的保证,药品质量和药性满足国家药品质量监管部门的实际要求,并且酶法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平安性,因此酶法制备阿莫西林受到了医药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比拟广泛的应用。
阿莫西林的高效合成方法研究

阿莫西林的高效合成方法研究引言:阿莫西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药物。
它的研究和合成方法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阿莫西林的高效合成方法研究,以期为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阿莫西林的结构和作用机制阿莫西林的化学名称是(2S,5R,6R)-6-[(R)-2-Amino-2-(4-hydroxyphenyl)acetamido]-3,3-dimethyl-7-ox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其结构中包含一个β-内酰胺环和一个氨基甲酸苯酯基团。
阿莫西林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二、传统合成方法的局限性传统合成阿莫西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包括酰化、酰胺化、环化等步骤。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合成出阿莫西林,但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传统合成方法的步骤繁多,反应时间长,产率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其次,传统方法中使用的试剂和催化剂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高效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为了克服传统合成方法的局限性,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开发高效合成阿莫西林的方法。
以下列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展。
1. 生物合成方法:生物合成方法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酶或细胞代谢合成阿莫西林的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阿莫西林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导入到工程菌中,使其具备合成阿莫西林的能力。
这种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等优点,但需要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2. 催化剂辅助合成方法:催化剂辅助合成方法是利用催化剂促进反应进行阿莫西林的合成。
例如,采用金属催化剂可以催化酰化反应,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此外,还可以利用催化剂在反应中选择性地引入或去除保护基团,从而简化合成步骤。
这种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等优点,但对催化剂的选择和优化有一定要求。
3. 新型合成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型合成方法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生产工艺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
一、生产工艺
1、正确校验称量磅秤使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检查并确认混粉场所洁净、干燥。
2、检查并确认MX-601罐底阀门关闭并罐内清洁无物。
3、核对所要投料的克拉维酸钾的批号,正确称取投料所需的克拉维酸钾,通过
MX-601的加料口将其投入MX-601。
4、核对所要投料的阿莫西林的批号,正确称取投料所需的阿莫西林,通过
MX-601的加料口将其投入MX-601。
5、关闭MX-601的加料口,启动搅拌,搅拌混和1小时。
6、检查包装间是否清洁,干燥并无其他产品。
7、正确校验称量磅秤使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检查接受产品的塑料袋是否备齐。
8、正确连接MX-601出料口至出粉机的进料口,用双层塑料袋套在出粉机的出料
口并用封条带固定。
9、关闭MX-601搅拌,打开MX-601的出料口,将混和物放入出粉机,注意不要
溢出,开动出粉机旋转出料,将混和物放入双层塑料袋,调整每袋净重为
19.99~20.04kg。
10、双层塑料袋间放入硅胶并扎紧袋口,外袋上贴上标签,注明批号、桶数、净
重和生产日期。
11、将塑料袋放入外包装袋(聚酯簿膜袋)内并完整封口,外包装袋上贴上和内
外包装袋上同样的标签。
12、将产品放入簿纸板桶并贴上标签,注明批号和总的桶数。
工艺流程图:
二、三批样品的制备规模
对样品做了质量检验,其质量均符合标准,收率稳定,均在99.5%左右,这说明上海安替先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质量良好,工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