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西林工艺规程
阿莫西林工艺开发报告((Amoxicillin))

阿莫西林工艺开发报告1.产品开发理由阿莫西林(Amoxicillin)是葛兰素史克研制开发的半合成青霉素,作为第二代青霉素的主要品种,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之迅速变为球形而破裂溶解。
由于杀菌力强,毒性小,目前作为一线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阿莫西林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酶法。
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化学合成工艺。
它以6-APA和羟邓盐为基本原料,经过(羟邓盐)混合酸酐反应、(6-APA)溶解反应、缩合反应、水解反应、结晶反应得到阿莫西林。
该法需要用到较多的有机化学物质(如:溶剂二氯甲烷、吡啶、二甲苯胺等),且反应条件苛刻,如需无水条件,反应温度低(有的需低至-400C),反应步骤多,产生大量的三废需处理, 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阿莫西林酶法合成工艺是以6-APA与D-对羟基苯甘氨酸为基本原料,经过(D-对羟基苯甘氨酸)酯化反应、缩合反应得到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酶法合成工艺,反应流程短,步骤少,反应条件温和,减少了危险化学原料的使用,生产过程中带进成品的杂质少,产品质量优越,并且生产能实现固化酶的回收和重复利用,提高了生产中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了三废的排放,环境污染小,有利于节能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
荷兰帝斯曼公司最早将阿莫西林的酶法合成工艺应用到工业化生产中。
我公司的阿莫西林原料药是国内首个以酶法工艺生产并获得注册批件的产品。
阿莫西林酶法生产工艺由我公司自主研发,工艺中所用青霉素G酰基转移酶由印度FBL公司提供。
经过大量的小试实验,最终确定了目前的成熟工艺。
将此工艺进行了三批中试放大试验,产品质量达到预期水平。
生产车间生产的三批产品进行工艺验证,表明产品的工艺稳定,质量可控,产品的稳定性好,收率高。
在进行质量研究时,我们不仅和国内化学法生产的阿莫西林进行了质量对比研究,也和DMS生产的酶法阿莫西林做了质量对比研究。
此外还与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做了质量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我公司采用酶法生产的阿莫西林,质量优于化学法生产的阿莫西林,杂质种类和数量与DMS公司酶法合成的阿莫西林基本一致,残存蛋白及杂质谱与DMS公司产品相当。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工艺规程

1.目的:1.1.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及GMP要求,规范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的生产,为药品生产车间提供必须遵守的技术准则,以保证生产的批与批之间尽可能与原设计吻合,保证药品在有效期内保持预定的质量。
1.2.提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生产所需要的技术、质量标准。
1.3.明确生产过程中环境、设备、安全、人员、定额、消耗等条件要求。
1.4.提供制定岗位SOP的依据。
2.适用范围:适用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管理。
3.责任者:3.1.贯彻执行本规程是阿莫西林车间、生产部共同责任。
3.2.监督执行本规程是质量保证部的责任。
工艺规程目录产品概述 (3)生产工艺流程 (4)处方和依据 (5)工艺过程及条件 (5)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11)技术安全、工艺卫生及劳动保护 (12)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及控制 (13)包装要求及标签、说明书的贮存方法 (14)人员要求 (14)劳动组织定员与批工时消耗 (14)原辅料规格、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14)半成品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20)成品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20)包装材料,包装规格和质量标准 (21)半成品控制和检查方法 (23)原辅材料、包装、消耗定额 (23)附录(常用计量单位制) (24)4.规程:4.1.产品概述:4.1.1.药品名称:品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7:1)分散片商品名:盛西凯汉语拼音:Amoxilin Kelaweisuanjia FensanPian英文名:Amoxicillin and Clavulanate Potassium DispersibleTablets4.1.2.类别:本品为抗菌素类药。
4.1.3.剂型:片剂4.1.4.规格:228.5mg4.1.5.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为阿莫西林(C16H19N3O5S)和克拉维酸(C8H9NO5)。
4.1.6.批量:75万片。
4.1.7.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淡黄色。
SC-GY-g阿莫西林胶囊工艺规程

海南海力制药有限公司目的:建立0.25g阿莫西林胶囊工艺规程,使产品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均一和有效。
范围:适用于0.25g阿莫西林胶囊的生产过程和中间控制。
职责:生产技术部负责本规程的起草、修订、培训。
质量管理部、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生产车间、工程部负责本规程的审核。
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负责本规程的批准。
质量管理部负责监督本规程的实施。
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生产车间人员负责执行本规程。
内容:1.制定依据:0.25g阿莫西林胶囊注册申报资料《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参考文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药品GMP指南——口服固体制剂》(2011年)2.产品概述:2.1药品名称2.1.1通用名称:阿莫西林胶囊2.1.2拼音名称:Amoxilin Jiaonang2.1.3英文名称:Amoxicillin Capsules2.2产品代码:CP0012.3类别:本品为抗菌素类药。
2.4剂型:本品为胶囊剂2.5规格:0.25g2.6主要成分:阿莫西林2.7性状:本品内容物为白色至黄色粉末或颗粒。
2.8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2.9包装规格:铝塑包装12粒/板×3板/盒×300盒/箱;10粒/板×2板/盒×300盒/箱;10粒/板×5板/盒×300盒/箱;12粒/板×15板/盒×100盒/箱。
2.10有效期:24个月2.11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60207053.基本处方与生产批量备注:(1)因阿莫西林有高致敏性,每批按整袋(13袋,每袋25kg,共325kg)计发料,不做退库。
(2)辅料用量:万粒用量×批量(按原料用量折算批量后再计算,保留1位小数。
)3.2生产批量:3.2.1根据阿莫西林原料的水分及含量,按325kg折算,保留1位小数。
3.2.2批量(万粒)计算公式:325 ×(1-水分)×干品含量×1000÷0.25÷100004.生产工艺流程图D级洁净区一般生产区5.生产条件及主要设备6.产品的法定质量标准和内控标准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7.1制剂前准备7.1.1人员:生产人员必须是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制药要求并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能熟练地操作本岗位的设备。
阿莫西林工艺设计步骤

阿莫西林工艺设计步骤阿莫西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在工业生产中,阿莫西林的制备涉及多个复杂的步骤和反应,以下是阿莫西林工艺设计的几个重要步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1. 原料准备:工艺设计的第一步是准备所需的原料。
制备阿莫西林的原料主要包括氨苄青霉素(6-APA)、对氨基苯甲酰氯(PAA-Cl)等。
这些原料需要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确保其纯度和稳定性。
2. 丙烯酸酯酮化:首先,将氨苄青霉素与醋酸丙烯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生成丙烯酸氨苄酯。
这一步骤是阿莫西林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3. 对氨基苯甲酸化:接下来,将酯化产物与对氨基苯甲酰氯进行反应,生成阿莫西林前体化合物。
这个步骤是将氨基苯甲酸基团引入到丙烯酸氨苄酯分子中的关键步骤。
4. 酶促转化:在前体化合物中引入氨基苄青霉素的醛基后,通过酶促转化将其转换为阿莫西林。
这个步骤需要合适的催化剂、适当的温度和反应时间。
5. 结晶分离:阿莫西林合成液中的杂质和溶剂需要通过结晶分离进行分离和提纯。
可以使用冷却结晶、溶剂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得到高纯度的阿莫西林晶体。
6. 干燥粉碎:将阿莫西林晶体进行干燥,去除水分,使其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
然后,通过粉碎和筛分等工艺,获得符合规定要求的阿莫西林颗粒。
7. 包装贮存:最后,将阿莫西林颗粒进行包装,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合理的包装方式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并方便其在医药市场中的存储和销售。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阿莫西林的工艺设计可以实现高效且持续的生产。
然而,一个成功的工艺设计不仅涉及到这些步骤的选择与操作,还需要考虑环保与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和环境保护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安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阿莫西林的工艺设计是一个专业和复杂的领域,需要在严密的实验室和工业条件下进行实施。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依靠专业的化学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来制定和执行工艺设计方案,以确保生产的安全和可靠性。
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毕业设计

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毕业设计
阿莫西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其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而
又精细的过程。
首先,阿莫西林的生产需要原料,主要原料包括苯
甲醛、氨基苄醇、氢氧化钠、氯乙酸、氰化钠等。
生产过程一般包
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发酵,首先,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将原料转化为阿莫西
林的前体物质。
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值、通气量等。
2. 提取,将发酵产生的混合物中提取出阿莫西林的前体物质。
这个步骤一般采用溶剂提取的方法,需要对溶剂和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3. 结晶,将提取出的阿莫西林前体物质进行结晶,得到粗品。
这个过程需要控制结晶条件,包括温度、搅拌速度等。
4. 精制,对粗品进行进一步的精制,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阿
莫西林产品。
这个过程一般包括结晶、洗涤、干燥等步骤。
5. 包装,最后,将得到的阿莫西林产品进行包装,以便储存和运输。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参数,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纯度。
同时,需要注意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可以通过改进反应条件、提高产率、降低能耗等方面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总的来说,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阿莫西林生产工艺流程

阿莫西林生产工艺流程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
以下是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制备PenG酸。
PenG酸是阿莫西林的前体药物,需要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生产。
选取一株高产的真菌菌株,如放线菌属,将其培养于含有适当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
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培养,并提供充足的氧气。
放线菌会分泌出PenG酸,经过发酵过程,培养液中含有大量的PenG酸。
接下来,进行PenG酸的转化反应。
将培养液中的PenG酸通过过滤等方法分离出来,然后加入适量的有机溶剂,使PenG酸溶于有机溶剂中。
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加入阿莫西林抑制剂,触发PenG酸的转化反应。
反应过程中,PenG酸的侧链会被打开,并与阿莫西林抑制剂的结构相结合,形成阿莫西林的结构。
然后,进行阿莫西林的分离纯化。
通过重结晶、溶剂萃取等方法,将反应混合液中的阿莫西林分离出来。
再通过色谱层析等技术,将阿莫西林与其他杂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阿莫西林。
最后,进行阿莫西林的制剂制备。
将纯化的阿莫西林与适量的辅料混合,通过混合、制粒、压片、包衣等过程,制备成片剂或胶囊剂等成品药物。
最终,对成品药物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阿莫西林的纯度和药效符合要求。
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PenG酸的制备、PenG酸的转化反应、阿莫西林的分离纯化和制剂制备等步骤。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掌握好反应条件,加强对微生物发酵和药物分离纯化技术的研发和改进,以提高工艺流程的效率和产量,保证阿莫西林的质量和供应。
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推动药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阿莫西林合成工艺实验

阿莫西林合成工艺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掌握阿莫西林的合成工艺,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实验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1.准备工作:将苯甲酸、氨、β-内酰胺酶、甲醛、氯化钾等物质按照一定比例称取并备好。
2.反应:将苯甲酸、氨、β-内酰胺酶、甲醛加入反应瓶中,并在搅拌的同时缓慢加入氯化钾,反应温度控制在50℃左右。
3.水解:反应后的产物用水进行水解处理,使其水解为阿莫西林。
4.提纯:将水解后的产物进行过滤、结晶等处理,得到纯净的阿莫西林。
5.检测:对制备的阿莫西林进行质量分析,包括纯度、熔点、元素分析等指标的测试。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加深对阿莫西林的认识和了解其合成工艺,同时也可以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
- 1 -。
阿莫西林的制备工艺概述

阿莫西林的制备工艺概述
阿莫西林是一种常用的β-内酰胺类广谱抗生素,其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初步制备青霉素G:
利用链霉菌属真菌发酵生产,将尿路感染草履虫和肺炎链球菌菌种分离,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大规模发酵产生青霉素G。
2. 青霉素G酶解:
将初步制备得到的青霉素G经过酶解处理,使用酶把青霉素G的侧链断裂,得到青霉素核。
3. 氨苄酸酯化反应:
将青霉素核与氨苄酸进行酯化反应,生成氨苄青霉素,同时与环结构生成。
4. 清除青霉素残留物:
通过一系列的提取和洗涤工艺,去除制备过程中的青霉素残留物,以确保纯度。
5. 氢化反应:
将氨苄青霉素与己内酰胺进行氢化反应,生成阿莫西林。
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酰胺键断裂,青霉素母核保留母核二胺,生成的酰胺与氨苄青霉素胺成键。
6. 提取与纯化:
利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提取,并经过过滤、浓缩、结晶、干燥等步骤,得到纯净的阿莫西林晶体。
7. 质量检测和包装:
对阿莫西林进行质量检测,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质量等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包装,使其符合药品质量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莫西林工艺规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阿莫西林工艺规程班级:学号:姓名:一、本产品有关介绍1.1.1.药品名称:品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7:1)分散片商品名:盛西凯汉语拼音:Amoxilin Kelaweisuanjia FensanPian英文名: Amoxicillin and Clavulanate Potassium DispersibleTablets1.1.2.类别:本品为抗菌素类药。
1.1.3.剂型:片剂1.1.4.规格:228.5mg1.1.5.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为阿莫西林(C16H19N3O5S)和克拉维酸(C8H9NO5)。
1.1.6.批量:75万片。
1.1.7.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淡黄色。
1.1.8.包装规格:铝塑包装,外套铝箔袋,12片/板,1板/盒,10盒/包,40包/箱。
1.1.9.药理作用:本品由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钾以7:1配比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阿莫西林与安苄西林的抗敏感微生物作用相似,主要作用在微生物的繁殖阶段,通过抑制细胞壁粘多肽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克拉维酸钾具有与青霉素类似的β-内酰胺结构,能通过阻断β-内酰胺酶的活性部位,使大部分细菌所产生的这些酶失活,尤其对临床重要的、通过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这些酶通常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抗药性改变有关)作用更好。
1.1.10.适应症:本品可用于治疗如下条件中指明微生物的敏感菌株引起的感染:1.1.10.1.下呼吸系统感染:由β-内酰胺酶产生菌嗜血杆菌或摩拉克菌引起。
1.1.10.2.中耳炎:由β-内酰胺酶产生菌嗜血杆菌或摩拉克菌引起。
1.1.10.3.窦炎:由β-内酰胺酶产生菌嗜血杆菌或摩拉克菌引起。
1.1.10.4.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由β-内酰胺酶产生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克雷白杆菌引起。
1.1.10.5.尿路感染:由大肠杆菌。
克雷白杆菌或肠杆菌引起。
1.1.11.贮藏:密闭,在阴凉处保存。
二、生产工艺流程.四、工艺过程1.1 工艺过程及条件:1.1.12.本产品的粉碎、过筛、配料、压片、内包装均应在30万级区域进行,控制温度18℃-26℃、湿度≤48%,空调净化系统必须提前1小时开启。
洁净区内各操作间清场合格,有发放的《清场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内,方可开始生产。
原辅料领料依据生产指令,填写需料送料单,从库房领取原辅料。
1.1.13.本产品的外包装在一般生产区进行。
1.1.14.粉碎过筛1.1.14.1.1.1.14.2.行自检,经车间工艺员确认合格后准予生产。
1.1.14.3.称量、复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微粉硅胶、糖精钠、桔味香精粉、硬脂酸镁的名称、数量、件数、合格证号、外观性状,符合要求准确无误后,将相关信息分别记入批生产记录。
1.1.14.4.称取处方量的阿莫西林150.0kg、克拉维酸钾21.375 kg、微晶纤维素45.0kg、预胶化淀粉22.5 kg、糖精钠、3.75 kg桔味香精粉1.125kg加入二维混合机中,干混10-15分钟,至混合均匀后取出粉碎过80目筛。
粉碎过筛后的物料称量后装入内衬PE膜(聚乙烯膜)的不锈钢桶中存放,桶内外均贴上标签。
1.1.14.5.按规定清场,填写粉碎过筛记录。
五、设备一览表六、设备流程和设备检修1.1.14.6.制粒。
1.1.14.7.制粒前,操作工对工作区域、设备、容器、工具、衡器进行自检,经车间工艺员确认合格后准予生产。
1.1.14.8.称量、复核已粉碎过筛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微晶纤维素等混合物料的数量。
1.1.14.9.制粒:将混合物料加入干法制粒机中,启动设备,调整送料速度和挤压力,使制得的颗粒硬度适中。
1.1.14.10.将制得干颗粒,过24目筛整粒。
1.1.14.11.干颗粒和处方量的硬脂酸镁、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微粉硅胶加入二维混合机中,混合10-15min,制得颗粒中间体。
测定颗粒中间体的松密度,堆密度,用标准分样筛进行粒度分析,不能有粒度大于24目的颗粒。
1.1.14.12.制好的颗粒中间体装入内衬PE膜的不锈钢桶中,每桶25kg,桶内外均贴上中间产品标签,加盖密封,交中转站贮存。
填写中间产品交接单,通知过程控制人员取样送检。
1.1.14.13.按配料岗位清场SOP进行清场,生产过程中及时填写生产记录。
1.1.14.14.压片1.1.14.15.压片前,操作工对工作区域、设备、容器、工具、衡器进行自检,经车间工艺员确认合格后准予生产。
1.1.14.16.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专用冲头,安装好GZPK132高速压片机模具并清洁消毒。
1.1.14.17.从中转站领取检验合格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颗粒中间体,控制片重为0.365g,先调节好填充量,然后调节压力,使压出的素片片重(0.365g±5%)、厚度(3.5-3.7mm)、硬度(≥6kg/cm2)、脆碎度、外观等符合质量要求。
1.1.14.18.压片过程中,每20min测量一次片重、片厚、硬度,每小时测脆碎度一次,控制片重差异在±5%之内,随时检查片子外观。
1.1.14.19.压片结束,压好的素片装入洁净内衬PE膜(聚乙烯膜)袋的不锈钢桶中,每桶25kg,桶内外均贴上中间产品标签,加盖密封,交中转站贮存。
填写中间体交接单,通知过程控制人员取样送检。
1.1.14.20.按压片岗位清场SOP进行清场,生产过程中及时填写压片制造记录。
1.1.14.21.内包装(铝塑包装):1.1.14.22.安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铝塑包装机模具,结束后清场。
1.1.14.23.铝塑包装前,操作工对工作区域、设备、容器、工具、衡器进行自检,经车间工艺员确认合格后准予生产。
1.1.14.24.设定铝塑包装机设备参数,设备进行预热。
1.1.14.25.领取PVC和铝箔,复核数量、件数、质量。
1.1.14.26.从中转站领取检验合格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中间体,复核批号、规格、数量、件数、质量。
1.1.14.27.根据工序制程传递卡更换生产批号,将PVC和铝箔装入工位,并经车间工艺员确认合格。
1.1.14.28.设定热封温度200-220℃,上板温度135-155℃,下板温度130-150℃,运行频率28,成型空气压力0.6-0.8Mpa,待设备参数达设定数值后,开机试压,试压出的铝塑板检查批号、外观、气密性,合格后将片子中间产品加入铝塑包装机加料斗内开始包装。
1.1.14.29.铝塑包装生产过程中,主操作要对封合质量、批号、填充状况及PVC、铝箔的质量连续检查,并每小时检查一次铝塑板气密性和铝箔背面文字。
1.1.14.30.包装好的铝塑板经挑拣,整理,计数后,每10板用皮筋扎为一捆,装入周转筐内,每周转筐40捆。
筐内、筐外均贴上中间产品标签,交中转站贮存。
填写中间体交接单,通知过程控制人员取样送检。
1.1.14.31.按铝塑包装岗位清场SOP进行清场,生产过程中及时填写铝塑包装生产记录。
1.1.14.32.外包装材料准备:1.1.14.33.喷码:(小盒喷印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1.1.14.33.1.喷码前,操作工对工作区域、设备、容器、工具、进行自检,经车间工艺员确认合格后准予生产。
1.1.14.33.2.领取小盒,复核小盒批号、数量、件数、质量。
1.1.14.33.3.开启自动喷墨打码机,按工序制程传递卡设定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至,经车间工艺员确认后开始喷印。
1.1.14.33.4.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喷印在小盒的侧面,字迹清晰,间距适宜,本产品的批号、生产日期及有效期的编码方法举例说明如下:批号:由6位数字组成,前二位为年份,第3,4位为月份,后两位为本月产品顺序号。
如:030602为本厂2003年6月份该产品生产的第二批产品。
生产日期:以本批产品的配料日期为本批的生产日期,年份为四位数,月份为二位数,日期为二位数,格式举例说明如下:2003年06月01日有效期:年份为四位,月份为二位数,日期为二位数。
本产品有效期为一年半。
举例说明如下:如批号030602批,生产日期2003年06月05日,则本产品的有效期为2004年12月04日;如批号030601批,生产日期2003年06月01日,则本产品的有效期为2004年11月30日。
1.1.14.33.5.喷码过程中,及时拣出喷码不合格及漏喷的小盒,不合格的小盒计入废盒中,漏喷的小盒重新喷码。
喷码合格的小盒计数后,每100个扎为一捆,每四捆编一个序列号(序列号按顺序编号,由三位数字组成,不够三位数的前面用零补齐,例如:001、002、…、088、…、101等),序列号写在小盒周转标签上,将该序列号标签捆在该序列号小盒上面,将其放入周转盘中存放。
1.1.14.33.6.生产结束后,将喷印好的小盒按数量交入外包中转站,废盒子按规定程序进行销毁。
1.1.14.33.7.按喷码工序清洁标准操作规程清场,生产过程中及时填写生产记录。
1.1.14.34.折说明书1.1.14.34.1.折说明书前,操作工对工作区域、设备、容器、工具、进行自检,经车间工艺员确认合格后准予生产。
1.1.14.34.2.按需料送料单领取说明书,复核说明书批号、数量、件数、质量。
1.1.14.34.3.对说明书正反两面逐张进行检查,拣出不合格说明书,每400张扎为一捆,计数存放。
1.1.14.34.4.用折纸机按规定的折叠方法折叠说明书,每400张扎为一捆即为一个序号(序列号编号方法同小盒),将该序列号标签捆在说明书上面。
生产结束,将折叠好的说明书按数量交外包中转站。
不合格说明书按规定程序销毁。
1.1.14.34.5.按折说明书工序清洁标准操作规程清场,生产过程中及时填写生产记录。
1.1.14.35.纸箱印批号、填写装箱单。
1.1.14.35.1.开始生产前,操作工对工作区域、设备、容器、工具、进行自检,经车间工艺员确认合格后准予生产。
1.1.14.35.2.领取纸箱、装箱单,复核产品名称、规格、数量、质量等,不合格品退库房进行更换。
1.1.14.35.3.按工序制程传递卡的要求,在纸箱上相应位置采用黑色油墨用规定大小的号码(高5mm宽3mm)印上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至、序列号(序列号印在“防潮图标”右下侧的黑色直线上方,序列号按顺序编号,由三位数字组成,不够三位数的前面用零补齐,例如:001、002、…、088、…1.1.14.35.4.生产过程中损坏或印错号码的纸箱、装箱单按规定程序进行销毁。
1.1.14.35.5.生产结束按工序清洁标准操作规程清场,生产过程中及时填写生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