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临床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论文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论文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2009年~2011年收治的3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诊断、治疗经过,手术采用内固定治疗。

结果:36例术后随访2~24个月,骨盆骨折解剖复位27例,复位满意8例。

无痛、行走活动正常者20例,轻度疼痛、轻度跛行但不需扶拐者13例,中度疼痛、须扶拐行走者3例,无严重不能行走者,优良率达92.3%。

结论:骨盆骨折内固定可使全骨盆稳定,迅速减轻患者疼痛,利于早期活动,便于护理,利于止血,减少出血量,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内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中图分类号】r68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21-02不稳定性骨折是指骨盆的前后环均损伤并发生移位,如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韧带损伤、髂骨翼后部直线骨折、骶孔直线骨折。

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骨盆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尽管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选取2009年~2011年收治的3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治疗效果也较满意。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7~60岁,平均36.3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2例,高空坠落伤14例,挤压伤2例。

按tile 分型[1],垂直旋转不稳定28例,旋转不稳定8例,患者入院时间为伤后1h~10d,25例在伤后8h内入院。

伤后至手术时间为5~12d,平均7.4d。

1.2 诊断:骨盆旋转移位和/或体格检查中发现的肢体缩短;软组织损伤、肿胀严重的后部损伤;触诊发现骨盆不稳定;x线检查作为筛选和较轻骨折检查,提供原始材料。

ct水平横截面图和重建图最佳,数字减影可了解血管损伤情况。

1.3 治疗:入院后首先予积极抗休克治疗。

对于骶髂关节脱位>1cm;髂骨、骶骨骨折移位明显;耻骨支骨折,巨大移位。

采取后方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病人侧卧,骶髂关节脱位或骨折侧在上,对骶髂关节损伤用后侧直切口,显露后复位无大困难,用长100mm,粗3.5mm、4.5mm或6.5mm拉力螺丝钉自髂后向骶骨椎体中拧入,对骶骨骨折可自坐骨大孔插入手指触摸复位,亦自髂后向骶骨椎体拧入大螺丝钉,而 tile则用横栓固定双侧后髂骨,自骶后软组织穿过。

不稳定骨盆骨折29例围手术期护理论文

不稳定骨盆骨折29例围手术期护理论文

不稳定骨盆骨折29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骨盆为一完整的闭合骨环,结构坚固,多因挤压、撞辗或高处坠落等高能量外力所致。

骨盆骨折常因出血量大而引起休克。

对一些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但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降低伤残率,2008~2010年收治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29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2010年收治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14~78岁,平均38岁。

合并失血性休克9例,膀胱及后尿道损伤4例,直肠损伤2例,腹腔后血肿3例,骶丛损伤2例。

损伤原因:交通事故19例,高处坠落伤6例,砸伤4例。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给予补液、补血进行抗休克治疗,给予留置导尿,怀疑有膀胱破裂者请泌尿科急行会诊后行修补术或造瘘术。

根据病情,对于骨盆骨折移位不明显者行骨盆悬吊牵引,而不稳定性骨折均需行骨骼牵引术暂时固定复位,待病情稳定,伤后7~10天手术。

护理合并伤的观察:①失血性休克:骨盆各骨主要为松质骨,且血液供应丰富,骨折后极易引起失血性休克。

如合并脏器损伤更加重休克程度。

应尽量减少病员的搬运,防止骨折端擦伤血管、神经,加重或继发损伤[1]。

快速建立2条以上有效的静脉通道,且静脉通道应建立在上肢或颈部,以免出现下肢血管损伤后,液体不能有效进入血液循环。

最好能建立一条中心静脉通道,这是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的基础。

急行配血、输血,快速补液,同时作好术前准备,一旦具备手术条件,立即入手术室进行手术。

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在进行各种抢救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表情、皮肤色泽、尿量等。

给予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动态观察bp、p、r、spo2,准确记录。

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腹部情况,注意有无腹痛、腹胀、腹膜刺激症等。

如出现较剧烈的腹痛,并伴有腹肌紧张,及时汇报医生。

观察尿液的颜色,是否有血尿,以及肛门处是否便血或滴血,早期发现膀胱、尿道和直肠的损伤。

综合护理干预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护理效果评价论文

综合护理干预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护理效果评价论文

综合护理干预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护理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护理效果有无差异。

结果综合护理干预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及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不稳定骨盆骨折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64-02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多由直接暴力挤压骨盆所致。

多见于车祸碾压、塌方和机械碰撞。

因其特殊的解剖作用,不稳定骨盆骨折症状重,常并发其它脏器损伤,致残率高,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而,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首要目标。

我院2008年5月~2010年2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于常规护理组进行比较,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2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56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9.3±7.2岁)。

实验组即综合护理干预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9.7±6.7岁)。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按骨盆骨折常规治疗和护理。

包括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尿管。

1.2.2 实验组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具体如下护理措施.1.2.2.1 急救护理患者入院后,安排2名护士,1名高年资责任护士负责评估患者,根据病情给氧、进行心电监护、测量生命体征、选取合适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作好护理记录。

1名辅助护士予以建立两条可靠静脉通道(留置针),输液通道建在上肢而不宜在下肢,以免液体不能有效进入血液循环。

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对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方法:选取122例2013年8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1例,对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参照组[8.20% vs. 27.87%];就护理总满意度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93.44% vs. 73.77%],因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骨盆骨折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骨盆骨折;临床护理骨盆骨折这种临床常见的骨骼创伤较为严重,以局部的肿胀、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并且患者通常合并多种程度不同的头部、四肢、腹部、胸部等损伤,这种骨折类型主要是由于车祸伤、高空坠落伤以及砸压伤等原因导致的[1]。

本院将综合护理应用于2013年8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中,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122例2013年8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是65例和57例;患者中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4岁和77岁,中位年龄:(44.23±5.8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摔伤以及其他伤患者的人数分别为49例、33例、29例和11例。

应用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法将上述患者按照摸球法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1例,上述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间没有较大差异,因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等给予密切关注,对患者合并脏器损伤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对血容量、无机盐、水等电解质尽快补充,为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等;实验组患者除应用上述措施外还给予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2.1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突发性的创伤,由于对自身病情、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的不了解,因此经常存在较为严重的恐惧心理,再加上身体机能以及生活生理能力的影响,患者紧张、烦闷、焦虑等不良情绪较为严重。

骨盆骨折护理论文

骨盆骨折护理论文

骨盆骨折的护理[关键词] 骨盆骨折护理[中图分类号] r274.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03-01骨盆骨折是指骨盆壁的一处或多处连续性中断。

骨盆骨折多由强大的外力所致,也可通过骨盆环传达暴力而发生他处骨折。

常见的病因是创伤,如压砸、轧碾、撞挤和高处坠落等;其次为肌肉的撕脱伤。

常合并膀胱、尿道、直肠及髂内外动静脉损伤造成大量内出血,因此常有不同程度的休克。

发病率占全身骨折总的1%-4%,是临床上较多见的骨折之一。

由于骨盆具有负重,保护盆腔内脏和传递人体载荷的作用,因此严重的骨折不仅会造成内脏损伤,而且对人体的负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在我科2009年-2011年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2-56岁,交通事故伤26例,高空坠落伤10例,砸伤4例。

骨盆边缘骨折16例,骨盆环骨折14例,其中并发尿道损伤5例,腹膜后血肿3例,其他部位骨折2例,胸腰椎骨折6例,脾破裂1例。

1.2 临床表现骨盆骨折多由强大暴力造成,并可合并膀胱,尿道和直肠损伤及髂内外动静脉损伤造成大量内出血,因此常有不同程度的休克。

严重骨盆骨折还需注意有无胸、腹、颅脑损伤及其他部位的多发骨折,观察腰围盆腔出血情况。

2 护理2.1 急救骨盆骨折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必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情况、表情、皮肤黏膜等。

如患者感到口渴、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等,应加快输液、输血,给予保暖,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必要时2个或多个通道,且输液通道应建立在上肢或颈部,而不宜在下肢,以免液体不能有效进入血液循环。

根据病情转icu。

2.2 病情观察骨盆骨折后,骨折断端可大量渗血,骨盆壁及邻近软组织撕裂出血,盆腔内静脉丛损伤、脏器损伤及骨盆内血管损伤出血等,均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原因。

故早期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骨盆骨折合并症护理论文

骨盆骨折合并症护理论文

骨盆骨折及合并症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骨盆骨折及合并症的护理。

方法:回顾总结55例骨盆骨折及合并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

结果:55例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满意。

结论:积极的抢救配合,细心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骨盆骨折;合并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08-01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导致,常合并全身多发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对于骨盆骨折的治疗不仅仅在于抢救生命,也要注意减少长期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

治疗上需多学科协作救治,对护理来说也具有挑战,对基层医院来说,积极的抢救配合,细心的临床观察,切实落实护理措施,对抢救患者生命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自2006年以来共收治55例骨盆骨折的外伤病人,现就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55例病例,男性3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3.5岁(18~52岁)。

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交通事故、挤压。

就诊时间在1~8小时内,其中14例伴有失血性休克、8例行剖腹探查脏器修补或切除、18例性骨盆固定术。

2 护理2.1 病情观察与急救:骨盆骨折多由强大暴力造成,并可合并膀胱、尿道和直肠损伤及髂内动脉损伤造成大量出血,因此常有不同程度的休克。

入院后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未梢血运差、脉细弱、表情淡漠等休克症状,致休克体位,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抗休克处理。

快速补液、补充血容量、完成交叉配血。

安置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立即给氧气吸入4~5升/分,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2~3个,且输液通道应建立在上肢或颈部,而不宜在下肢,以免液体不能有效进入血液循环。

最好行深静脉插管,确保输液通道通畅,可为抢救赢得时间。

密切观察腹痛或腹痛加剧情况,有无急性腹膜炎症状及肛门出血疼痛、触痛情况,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排尿情况,若出现排尿困难、血尿及尿道口溢血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处理。

80例骨盆骨折手术的临床护理探讨

80例骨盆骨折手术的临床护理探讨

80例骨盆骨折手术的临床护理探讨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手术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骨盆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就两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中优良率为95%。

对照组40例患者中,优良率为7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优良率(P<0.05)。

结论:在骨盆骨折手术中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治疗成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标签:骨盆骨折;手术;护理干预临床多发性损伤中,骨盆骨折比较多发和常见,护理干预是手术治疗中的关键环节。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骨盆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就两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64例,女16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8.9±2.6)岁。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3例,交通意外伤40例,挤压伤12例,其它5例。

合并后腹膜血肿4例,尿道损伤6例,肾挫伤1例,肝破裂1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为单纯骨盆骨折无合并伤时均为稳定性骨折类型,行牵引、外固定或卧床休息治疗。

空腔或实质脏器破裂出血者行剖腹探查术,患者为失血性休克者积极行抗休克治疗。

依据病情对颅脑创伤的患者行保守治疗或开颅手术对血块进行清除。

血气胸行肋骨外固定治疗胸腔闭式引流。

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心理护理:患者创伤均为突然发生,意外事件使身心均承受着较大痛苦,加之对手术效果及远期预后的担心,表现为恐惧、紧张、烦躁、焦虑等负性心理。

7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护理分析

7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护理分析

临床医学论文7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护理分析骨盆骨折在骨科中较为常见,是严重的创伤性疾病,主要因暴力导致。

不稳定骨盆骨折主要时受到高能量所引起的复杂性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多同时出现程度不等的休克、腹腔脏器损伤以及多发损伤,如果及时的得到治疗,积极的进行护理,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伤残率[1]。

我院选择20xx年9月~20xx年9月间诊治的7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xx年9月~20xx年9月间诊治的7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其中40例为男性,34例为女性;年龄在17~59岁之间,平均为(38.6±5.8)岁;损伤原因:50例为车祸伤,10例为被重物砸伤,14例为高处坠落伤。

38例患者其它部位同时伴有骨折,8例同时存在尿道损伤,6例同时存在腹部脏器闭合性损伤。

1.2方法所有入院的患者均立即进行相关治疗,包括抗休克和支持治疗,患者同时存在其它疾病给予积极的处理,当情况好转后进行其它的治疗。

2护理措施2.1抗休克护理早期入院的患者首先进行积极的抗休克治疗,立即进行输血、输液以及扩容等治疗。

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有必要可进行吸氧治疗,同时注意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性质、颜色等,如有异常立即进行相关检查,防止出现肾功能衰竭症状。

2.2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的护理2.2.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手术都有一种恐惧心理,特别是通过阴道实施手术,患者心理上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紧张、焦虑情绪。

这时护理人员应及时的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多向其讲解成功的案例,介绍手术相关的知识,参与手术的人员以及手术的优势,使患者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手术,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检查和治疗。

2.2.2早期固定制动和牵引的护理应尽快将不稳定骨盆固定,以免出现骨折端移位现象,这样不但能够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有助于纠正患者的休克症状[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盆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方法:通过对80例骨盆骨折病人急性期、稳定期及并发症的护理。

做好疼痛、心理、牵引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结果: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护理效果满意。

结论:骨盆骨折患者活动性出血得到控制,休克得到控制。

骨折固定牵引有效,内脏损伤得以修复,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

无褥疮,无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等,病人能说出功能锻炼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关键词:骨盆骨折;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4-0343-01
骨盆骨折是指骨盆壁的一处或多处连续性中断,常见的病因是外伤,如压砸、轧碾、撞挤和高处坠落等。

骨盆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移位的骨片可能会刺伤其周围的血管、神经、输尿管、尿道、膀胱、直肠等结构,造成严重的合并损伤。

由于骨盆具有负重、保护盆腔脏器和传递人体力线的作用,因此,严重的骨盆骨折不但会引起盆腔脏器损伤,而且对人体负重会造成严重影响[1]。

经过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焦虑或恐惧心理减轻;皮肤完好,无压疮发生,骨折愈合良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或自理能力提高;掌握功能锻炼的知识,并积极进行锻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骨盆骨折患
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22~69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45例,高空坠落伤26例,压砸伤9例。

入院时并发失血性休克15例,5例合并尿道损伤,3例发生腹膜后血肿,急诊入院时间为伤后0.5~4小时。

1.2 治疗与结果:骨盆边缘性骨折,只需卧床3~4周;骨盆环单处骨折,骨盆兜悬吊牵引5~6周;骨盆环双处骨折,骨盆外固定架固定;骨盆环多处骨折,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护理效果满意。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由于骨盆骨折病人起病急,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意外受伤,受伤后疼痛以及对预后的担忧等因素,会引起病人的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感,担心生命危险及残疾。

应积极消除伤员思想顾虑,鼓励伤员积极配合治疗,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住院治疗的安全感,使其早日康复。

因术后卧床时间长,易产生厌烦情绪,应多开导,并取得家属的支持,共同为病人制定比较周密的康复计划并督促实施,适时鼓励,提高病人治疗的积极性。

2.2 疼痛护理:卧硬板床休息,防止疼痛加重或骨折再移位。

关心病人,鼓励病人诉说有哪些不舒适感,并给予心理安慰,指导病人做松弛疗法。

对疼痛剧烈者,可适当应用镇痛药物,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注意动作要轻柔、准确,避免粗暴剧烈而引起或加重病人的疼痛。

2.3 症状护理:压疮维持骨盆兜带悬吊有效牵引,牵引量以臀部
抬高床面5cm为宜。

在骨盆两侧的兜带内置衬垫,以预防压疮。

鼓励病人多饮水,2000~3000ml/d,多食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经常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利于排便。

术前日必须排除肠道内淤积的大便,以利手术操作,减轻术后腹胀。

2.4 牵引护理:骨盆悬吊牵引吊带要保持平坦完整无皱,并要保持吊带宽度适宜,且不要向上、下移动位置;大小便时注意不要使之污染。

下肢牵引时一般都是双下肢同时牵引,因为如果只牵引患侧一方,易使骨盆出现倾斜,容易造成肢体内收畸形,影响以后的走路功能,并可发生腰疼和髋部疼痛。

2.5 术后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与麻醉科医生交班,了解病人术中情况,予以特别护理,应使用心电监护仪器,每15min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留置导尿,准确记录尿量;注意病人神志及皮肤黏膜出血征象,并做详细记录,为抢救提供有利依据;监测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楔压,如有严重休克发生,应转入icu病房实行全面监控治疗。

观察伤口敷料情况,若有渗血、渗液情况,应及时更换,保持敷料清洁干燥,以防感染。

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2]。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折叠、脱落,保持负压引流瓶适当负压,以便及时引流出伤口积血,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做好记录。

2.6 并发症护理
2.6.1 休克的护理:取仰卧中凹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尽量减少搬动病人。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减轻组织缺氧症状。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必要时行静脉切开,及时补充血容量。

2.6.2 腹膜后血肿及内脏损伤的护理: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腹部情况,注意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胀、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等症状。

在抗休克时应迅速查明出血原因并进行对症处理,做好急诊手术的术前准备。

若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多为血肿刺激引起肠麻痹或神经紊乱所致,可给予禁食、肛管排气、胃肠减压等处理来缓解症状。

2.6.3 膀胱及尿道损伤的护理:应妥善固定导尿管,以防脱落。

导尿管及尿袋应低于身体,每日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尿管,防止感染。

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日用生理盐水250~500ml进行膀胱冲洗1~2次,预防血块及分泌物堵塞尿管。

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尿液的排出。

尿道不完全撕裂时,留置导尿管2周并妥善固定;对于行膀胱造口的病人,须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或折叠。

造口管一般留置1~2周,拔管前先夹管,观察能否自行排尿,如排尿困难或切口处有漏尿则延期拔管。

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每日用温水擦洗会阴部,并用活力碘棉球消毒尿道外口,2次/d。

对于会阴部软组织开放性损伤的病人,在分泌物多时,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冲洗擦干,及时更换敷料。

2.6.4 直肠损伤的护理:行直肠指诊,以明确直肠有无损伤。

明确诊断后应给予禁食,静脉输液,应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做好
直肠修补、造瘘手术的术前准备。

对于造瘘术后病人,应注意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洗后外涂氧化锌软膏,注意及时更换敷料。

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和组织有无感染的征象,以及体温的变化[3]。

给予高营养饮食以补充机体需要量。

2.6.5 神经损伤的护理:仅出现神经如坐骨神经痛时,可进行保守治疗,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配合理疗。

出现下肢肌力下降时,应鼓励并指导病人做抗阻力肌肉锻炼,同时作按摩、理疗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废用性肌萎缩。

出现足下垂时,用软枕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防止跟腱挛缩。

2.6.6 压疮的护理:为防止骨折移位,切勿随意搬动或更换体位,但应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而导致压疮的发生,可每2h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皮肤;合理使用防压器具,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所以要防止并发症发生。

病人床铺要保持平整、干燥、无碎屑,保护骨隆突处,可每2h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皮肤,合理使用防压器具,以防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6
[2] 蔡郑东.骨盆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5-77
[3] 庄丽玲,陈夏平,林静静,等.骨盆骨折的护理[j].中医正骨,2006,18(5):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