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合集下载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2)能力目标:通过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且比较抽象,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读书指导法、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用多媒体播放“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视频,引发学生的讨论:他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进而引入今天的新课《细胞生活的环境》。

以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图和人体循环系统整体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血细胞、大部分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学生派代表交流本小组的成果,进而揭示出内环境的定义。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篇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沈阳市第120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2. 能力目标1)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能认识到小组工合作的重要性,认同本小组的荣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属于为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的成分,组成和理化性质,这些内容,是课标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而必修三的内容又与必修一模块的内容联系较多,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课本中的问题探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围绕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加深对内容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内容学生在初中虽然就已经学过,但是掌握情况不好,需要教师予以提示。

学生也会有手脚磨出泡的生活经验。

体内细胞吸收养料排出废物的过程,学生也有一定认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五、授课类型任务驱动小组教学六、教学准备1.教师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的教学设计、学生学案及课堂讨论的问题,准备本节课的PPT与相关教学材料。

将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每组6-7人。

每组设组长一名,组织组内讨论活动;记录人员一名,记录组内讨论过程中组员发言;纪律维持人员一名,负责控制讨论过程中的组内纪律;计时人员一名,负责控制小组内讨论时间;发言人两名,负责代表本组发言;如7人小组则再设副组长一名,帮助组长协调工作。

2.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学案,并基于学案内容思考讨论问题。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材料)教学目标: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里“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资料分析所提供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成分时参考。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可修改全文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可修改全文
的队友手臂大面积烧伤,需要 植皮(人造皮肤)
怎么办? 怎么办?
因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
能量
为什么灰 太狼总是 要吃羊呢?
哈哈,我长 那么壮都是 小羊的功劳!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上两个图片,提出 相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 兴趣。从而引出细胞的生活也需要物 质和能量。
(二)细胞中的物质
• 1、设计学生演示红糖水扩散的实验以及观察相关蔗 糖扩散动画,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观察蔗糖扩散动画,得出分子 之间有间隙,分子是运动的。

无机物


无机盐


糖类

质 有机物 脂肪 蛋白质
核酸
小分子 一般不含碳
大分子 一般含碳
3、通过学生演示燃烧种子的实验,感知物质中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通过以上几个环节,有 利于学生感受到微观的知识,理解细胞中的物质。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细胞膜控制物 质进出的过程,增加直观效果,使 学生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
• 1、说教法:教学中运用演示法、讨论法、类比法、 推理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突出重 点和突破难点。
• 2、说学法 : 教学中设计以学生自学探究和小组合 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学习目标(重难点)
• 1、能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认识细胞膜具有控制 物质进出的功能。
取核
去核
组合
培养 植入
三只羊分别提供了什么?
大黑母羊: 去核卵细胞 大白母羊: 细胞核 大灰母羊: 培育胚胎的场所
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课。

在这次说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细胞这一生命基本单位的内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细胞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细胞。

细胞是构成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从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它们的结构和功能都是由形态各异的细胞组成的。

细胞具有完整的生命活动能力,能够进行物质的进出交换、能量的转换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细胞的内环境。

细胞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部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质是一种半流体物质,其中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这些细胞器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核则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含有遗传物质DNA,负责指导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功能表达。

细胞的外环境,又称为细胞外液,是指细胞外的液体环境。

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

这些液体为细胞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是细胞代谢产物的排放场所。

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和受体与细胞外液中的分子进行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进出和信息的传递。

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对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这种稳定状态被称为“稳态”(Homeostasis)。

细胞通过各种生理机制来调节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

例如,通过主动和被动的运输机制来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控制代谢反应的速度,通过信号传导途径来响应外部刺激等。

然而,细胞生活的环境并非总是理想的。

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都可能对细胞产生影响。

细胞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以保证生存。

例如,在缺氧的环境下,一些细胞会通过增加无氧酵解的强度来维持能量供应。

在极端酸性或碱性环境下,细胞会通过调节内部pH值来保护自己。

此外,细胞生活的环境还受到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度: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合理的教材分析对教授新课极为重要,接下来我将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高中必修3第1章第1节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与后面其他章节内容联系紧密,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作用。

(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二、说学情从知识水平上来说,学生在初中以及学过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

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已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构建“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从认知水平来说,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整理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这对开展新课都有一定的帮助。

(过度:根据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掌握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与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搜集材料能力、知识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过度: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知识点难易程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呼吸系统
back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体外
消化B 系统
O2
体外 CO2
呼A吸 系统
O2
营养物质
内环境
CO2
营养物质
细胞
代谢废物
重吸取
泌尿C 系统
皮D肤
代谢废物
体外
代谢废物
体外
O2 CO2 、少 量的H2O

泌尿系
其它代谢 终产物
统、皮 肤
气体 外
泌尿系统 皮肤

氧气 CO2水
营养物质
食物残渣
2、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体外
组织细胞 内环境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食物 体 外 气体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呼 吸 系 统
呼吸 系统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细胞生活在那里?
血细胞
项目 单细胞生物
血细胞
生存环境
水环境中

获取营养的方式
直接从水中获得所需要的养料和氧 气,并把代谢的废物直接排到水中

观察血液的构成

白细胞


血小板
细 胞
红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 血液
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90%以上 是水,其中含有多个物质,涉及蛋白质、 脂类、糖类、多个盐类、氨基酸、维生素、 激素、抗体和多个细胞代谢产物。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 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 种弱酸和对应的一种强碱盐构成的,如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普通维 持在37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
理意义”的基础。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
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生活的环境》与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本节知识是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是学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重难点突破: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顾原有的知识,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多媒体展示的动画,理解掌握新
的知识。

二、教法应用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直观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
创新等能力。

三、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

学生
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
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
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由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再由新知识提出问题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生
通过教师引导结合教材自学新知→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学生训练→
师生一起分析讲评
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气温怎么样啊?前段时间呢?
冷热变化会不会影响你啊?等问题,利用谈话的方式来讨论这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

2、用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让学生讨论
震惊全国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报道婴儿食用了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出现浮肿,长成大头娃娃。

探究讨论:“大头娃娃”头大的原因是什么?
示图血细胞和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
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用什么工具可以看到这些细胞,要求两个学生上台用显微镜观察狗的血涂片)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讨论3: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
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多媒体显示草履虫与血细胞的比较)。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红楼梦》中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讨论。

那事实上呢,男人呢?
回顾原有知识,生物体内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当然人体内最多的化合物也是水。

我们体内有哪些液体中含水,比如……(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然后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改正。

多媒体显示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讨论1:细胞内液指什么?
讨论2: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合作探究: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我们观看下面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并讨论:(多媒体显示)
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讨论3: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再问: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形成
图示。

多媒体展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关系的动画。

总结:1、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

2、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静脉端。

3、组织液→淋巴:毛细淋巴管。

4、淋巴→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

多媒体显示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图。

人体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具体到某一个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具体是什么呢?
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个体外环境的“外”而言的。

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于细胞的“内”而言的。

两个内外,着眼点不同。

[过渡]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
学成分呢?
细胞外液的成分
多媒体显示p4血浆的化学组成。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
的哪些系统有关。

总结,多媒体显示。

[过渡]hco3—、hpo42—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多媒体显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的图片。

学生思考:
1、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用生理盐水?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

引入本块的知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ph、温度,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习有关的知识。

渗透压的学习:通过利用红细胞、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分析,结合一些习题来理解掌握。

ph和温度的学习:
通过回顾酶的知识来理解ph和温度的相对稳定。

举例分析血浆ph的调节:剧烈运动和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进入血液时血浆是怎样调节ph的。

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理解ph的调节。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对自己和家人一昼夜的体温进行测量。

总结:多媒体显示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引导学生直接阅读教材的文字叙述,认真分析教材的“思考与讨论”,自己独立思考回答有关问题。

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动画。

最后师生一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并总结:内环境与外
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三)小结(多媒体显示)
(四)当堂训练,请学生回答并对评价。

(五)作业布置1、教材p6练习。

2、教材p7“体温变化规律”的调查。

五、教学评价
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体现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通过小结和当堂训练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把握好“度”。

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羊式”。

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教师应充分重视表达与交流——质疑、答辩环节,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在学习本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猜你感兴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