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常用穴位
三伏天艾灸可以治疗的疾病和注意事项1

三伏天艾灸可以治疗的疾病和注意事项三伏天艾灸治疗的疾病1、三伏天治妇科病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2、三伏天治慢性咳嗽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那么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取穴:肺俞穴。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3、三伏天治腹泻拉肚子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4、三伏天美容养颜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等问题。
取穴:合谷、太溪、水分、三阴交、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
作用:加速血液循环、美容养颜。
5、三伏天治空调病长期呆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肩颈椎病。
颈部正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
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
而督脉那么主一身之阳。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散寒。
6、三伏天艾灸治皮肤问题夏季湿气重,细菌、真菌、蚊虫、螨虫活动实力增加,是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
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可采纳艾灸来治疗。
另外还要勤晒被褥、保持房间和自身卫生,饮食以清淡为主,幸免饮酒、吃牛羊肉等发物。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作用: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7、三伏天治暑湿症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病症,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病症。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三伏天艾灸四大留意事项1、提前问诊再贴天灸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淤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中体质,天灸对阳虚质和气虚质的人效果很好,但对阴虚质和体质湿热的人就不适合天灸,天灸所用都是性温通、温阳的药物,体质湿热的人一旦贴药,就像火上浇油。
艾灸时辰养生对照表

艾灸时辰养生对照表一年当中最适合艾灸养生的时间段当属三伏天,那么,在一天当中,什么时候艾灸对人体是最好的呢?其实自从西周时候起,古人已经把每天养生的时间段做了划分,也就是古人常说,现代人大都稍微了解的十二时辰。
因为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体的血气运行规律,是随着一天当中温度、湿度等等的变化而变化的。
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摸索出了每个时间段的当令经络,也就是当班或值班的经络,在该时间段,气血主供该经络,通过艾灸等方式来调理该经络,效果会事半功倍。
巳时:脾经当令艾灸调理推荐穴位:阴陵泉、血海、太白、公孙、商丘、隐白。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
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
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是靠阳气,推动脾胃运转,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
脾是什么呢?脾字的右边是一个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但是每个地方都少不了她。
在五脏六腑里,脾就像个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们五脏六腑这个大宅门就都不舒服了,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说糖尿病什么的。
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午时:心经当令艾灸调理推荐穴位:神门、灵道、少海、少冲、少府、巨阙。
午时是指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
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
这个时候一定要睡一会儿,对身体有好处。
未时:小肠经当令艾灸调理推荐穴位: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未时是指下午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
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消化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
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
023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

2023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三伏天艾灸一般选择上午11点左右的时间,为最佳时间。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选择每伏的前3天来进行艾灸,这个时候效果最好,然后再选择11点左右的时间,因为在一天中11点是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自身的阳气加上自然界的阳气,天人合一达到最佳的补阳效果。
三伏天艾灸是基于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选择在三伏天阳气最充盛的时候,治疗在冬季容易出现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常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以及受凉后关节疼痛加重的疾病,像膝关节炎、肩周炎等。
此外,还可以调理消化系统疾患,像受凉后出现的胃痛、泄泻等,以及妇科疾病,如原发性痛经、月经不调,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也适合三伏天艾灸。
对于体内寒湿较厉害的人群,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患者,还可以在三伏天进行督灸,督脉为阳脉之海,全身阳气汇聚于此,能够调节全身阳气、通达一身气血,同时艾绒又发挥温热与特殊的香味,能够较快的刺激经络,共同发挥温阳补肾的功效,同时还可以配合针灸和穴位贴敷等方法。
三伏天艾灸主要灸哪些地方?在三伏天进行艾灸时,可以主要灸一些具有清热解暑、疏通经络的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平衡和舒缓身体不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三寸,是一条重要的气血调节穴位,艾灸足三里可以清热解毒、益气补血、调节脾胃功能。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是人体的气海穴,艾灸关元可以温中补阳、益气固表、调节免疫力。
气海穴:位于胸骨下凹陷处,是气血调节的重要穴位,艾灸气海可以舒缓心脏疲劳、调节呼吸系统功能。
太渊穴:位于足心中央,是清热解毒的穴位,艾灸太渊可以清热祛湿、舒缓压力、促进睡眠。
膻中穴:位于胸骨中央,是调节气机的重要穴位,艾灸膻中可以平衡气血、舒缓心脏负荷。
太冲穴:位于足趾头第一和第二趾骨之间的凹陷处,是疏通经络的穴位,艾灸太冲可以舒缓头痛、缓解眼疲劳。
请注意,在进行艾灸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并掌握适宜的艾灸时间和方法。
三伏天灸哪里最好

三伏天灸哪里最好文章目录*一、三伏天灸哪里最好1. 三伏天灸哪里最好2. 三伏天艾灸有哪些好处3. 三伏天艾灸能治哪些病*二、三伏天艾灸要注意什么*三、三伏天艾灸有哪些禁忌三伏天灸哪里最好1、三伏天灸哪里最好 1.1、大横穴大横穴位于肚脐旁开4寸的位置,这个穴位对于治疗便泌、泄泻、腹痛等效果非常好。
1.2、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刺激这个穴位对于治疗瘀血脉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的面部疾病有着非常显着的效果。
1.3、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这个穴位能够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症状。
1.4、丰隆穴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2横指的位置,能够治疗各种炎症,比如肥胖等。
1.5、腰阳关穴腰阳关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对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男性阳痿以及遗精等效果非常好。
1.6、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的位置,能够增强人体消化以及吸收食物的能力,而且还能治疗胃痛、胃酸以及呕吐。
2、三伏天艾灸有哪些好处 2.1、解暑祛湿,祛寒降火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
”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寒邪不祛,炎症不愈。
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2.2、充盈元气阳气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吃冷饮之类。
冬不怕寒冷,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力、打击力强,这也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
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补品等无法体会到的。
三伏天艾灸祛病愈病快速,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2.3、修心养性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痛逐渐解除,智慧越来越多。
三伏天艾灸灸哪里

三伏天艾灸灸哪里文章目录*一、三伏天艾灸灸哪里*二、三伏天艾灸要注意什么*三、三伏天什么人不能艾灸三伏天艾灸灸哪里1、三伏天艾灸灸哪里1.1、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1.2、关元穴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
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
2、三伏天艾灸的功效2.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2.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3、三伏天如何艾灸要视体质而定3.1、阴虚质大多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常有灼热感,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多喜饮冷;唇红微干,冬寒易过,夏热难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数。
阴虚艾灸:三阴交太溪穴然谷穴3.2、阳虚质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病则易发高热,脉洪数有力,舌红苔薄黄;不易患病,一经患病,多为急性病、暴发病;运动量也要大一些,让体内积蓄的阳气尽快散发出去。
阳虚艾灸:大椎穴命门穴关元穴3.3、气郁质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黄或苍暗;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动,或忧郁寡欢;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舌淡红苔白,脉弦;平时应常去旅游,以使心胸愉快,从而排除多愁善感的抑郁状态。
气郁艾灸: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三伏天艾灸要注意什么1、三伏天艾灸时需要注意保暖三伏天进行艾灸的时候要注意身体保暖,尽管三伏天天气很炎热,但是艾灸的时候仍然要避免着凉,特别是要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的情况下避免穿堂风吹。
三伏天艾灸穴位,不同年龄段,艾灸的穴位应有不同!快收藏

三伏天艾灸穴位,不同年龄段,艾灸的穴位应有不同!快收藏中医艾灸是用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凝聚了中医数千年智慧的艾灸根据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艾灸也应有所侧重。
三伏天艾灸穴位,不同年龄段,艾灸的穴位应有不同!快收藏儿童期:艾灸身柱穴艾灸用于小儿保健起源较早,古代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的记载。
小儿艾灸保健方法简单易行,没有任何副作用,绿色安全既能防病治病,又能提高小儿免疫功能。
身柱穴小儿保健灸的主穴,属督脉,通于脑髓,它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的功效。
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
灸身柱穴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肺结核、哮喘、惊风、发育不良等,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
身柱穴也是小儿三伏灸的要穴。
一般每次灸10至15分钟,开始可间日1次,以后可每周灸2-3次,可使儿童不易患病,身体健康。
三伏天艾灸穴位,不同年龄段,艾灸的穴位应有不同!快收藏青少年期:艾灸风门穴、三阴交、肺俞17岁左右灸风门穴,以预防呼吸疾病的发生,提高体质;24岁左右,灸三阴交,以避免生殖系疾患,增强生殖能力;30岁前灸“肺俞”。
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
固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
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30-50岁:艾灸足三里30~50岁灸“足三里”增强脾胃功能,预防一切疾病。
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
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
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有养生有态度有生活有定制一次体验的关注中医艾灸之所以走人寻常百姓家中,与简便的操作、显著的治疗功效、经济实惠和就地取材是分不开的。
艾灸除了治病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这是其它治病方式所不具备的功效,并且无副作用,正因为如此,成为广大患者选择,深受百姓喜爱,千年流传至今。
文末上周养生粥福利公布了,耐心看完人们对于身体上的十二条经脉众多穴位很是头疼,让了解这么多穴位也是很困难的,为了更好的掌握穴位,本编结合穴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病症等方面相互结合,取身上的重要的30个重要穴位,供各位艾灸朋友了解。
了解好这30个重要的穴位,便能够掌握解决身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症。
【百会穴】:百会穴位于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久泻久痢等。
【肩井穴】:位于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主治疾病: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症。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热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风疹等。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好!隔姜灸神阙,百病自会灭(肚脐耳穴胃三阴交荨麻疹)

夏天艾灸重在排寒,冬天艾灸重在温补,一年四季均可艾灸。
目前正值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本文精选几个常见病的灸法,希望对大家有用~孔子常“无病而自灸”。
宋《扁鹊心书》提到:“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清《神灸经论》说:“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常灸神阙,百病自灭:神阙(即肚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经络之总枢,乃养生保健要穴。
(隔姜灸神阙)养生谚语指出“常灸神阙穴,百病自会灭”,在脐部施灸(直接灸或隔姜灸),利用此穴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等特点,借助艾火热力,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驻颜及养生延年。
养胃灸冲阳: 冲阳穴是胃经的原穴,艾灸冲阳穴有很好的养胃效果,可以让足阳明胃经的气血运行顺畅,具有暖胃、护胃的功效。
如果您胃不太好,这个方法可以作为平时的保养之法。
每周灸一两次,每次灸10分钟左右,会让胃里暖暖的。
慢慢地,胃痛、腹胀等毛病都会得到改善了。
毫不费力的全身按摩: 灸耳:为什么艾灸小小的耳朵就等于按摩全身呢?肾开窍于耳,为藏精之脏,肾精足则五脏六腑精气充足。
灸耳能温经散寒,温养五脏,运行气血,长期施灸可延缓衰老。
把艾条点燃放入艾灸罐内,对准耳廓灸左,右耳各10分钟,耳廓温热即可,不可过灸,日1次。
耳部有炎症或损伤者禁用。
艾灸治疗荨麻疹: 儿童得了荨麻疹,瘙痒难受。
可用艾灸治疗。
方法:将1根艾条点燃,用食中二指叉开放在荨麻疹瘙痒处两边,目的是感受皮肤温度,防止烫伤。
将艾条放在距离患处大约2~125px,艾灸大约5~10分钟。
艾灸程度:1、患处由痒变成不痒;2、患处皮肤微微发红。
夏天多蚊虫,儿童多受罪。
每每不注意的时候,孩子被蚊虫叮咬几个包。
此时可以用艾条艾灸蚊虫叮咬处。
具体艾灸方法和程度与艾灸荨麻疹方法相同。
湿疹常于夏天加重,全身均可出现,患处皮肤剧烈瘙痒、糜烂渗水,出现红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天艾灸常用穴位三伏天艾灸常用穴位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为什么呢?
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
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
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
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
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有一年青性功能障碍患者,在我的指导下,夏天灸关元穴,在那年夏天后病就痊愈了。
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不妨试试。
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
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可以按摩
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
还有贴药疗法,根据病情把中药研成粉末,用胶布贴在肚脐上,达到治病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脐疗。
4、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
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可以按摩、艾灸疗法。
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赶快行动吧。
5、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穴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阙穴。
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
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在。
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
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
临床上命门火衰的症状基本和肾阳不足(和)是一样的.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
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采用灸法,命门用大艾柱灸,神阙用隔盐灸,不必看灸多少壮,要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
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6、小儿百病之灸点——身柱
身柱在背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线陷中。
取穴时采取俯卧位,先取大椎穴,然定身柱穴。
身柱。
身柱子之意,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中气不足出现的哮喘,大气不足出现的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的腰背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根据临床经验我认为是通治小儿之病。
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特别是三伏灸身柱穴对以上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小儿皮肤娇嫩,艾条相对要小些,因而一定要小心,一般每次灸的时间表10-20分钟,开始是隔日一次,灸一个月后可减少灸的次数,每周期性2-3次,或者每周一次。
根据小儿的身体状况来定。
如果小儿体质太差,易患感冒,还可配合风门、大椎等穴位治疗,加强抗外邪的能力。
7、补肾首选穴位——太溪
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时,脚趾会出现麻木感。
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的腧穴。
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
如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的肢冷、下肢水肿、阳萎等疾病。
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力量大些以脚趾感觉到有麻木为宜,也可用艾灸。
以上这些穴位,如果在三伏天艾灸,会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如果长年坚持会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