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

合集下载

中国贸易比较优势.doc

中国贸易比较优势.doc

中国贸易比较优势1比较优势(1)继续发挥外生性比较优势的作用。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尖锐,未来政策重心在于充分就业,并注意开发小容量的细分市场。

发挥外生性比较优势的作用,需要完善市场机制,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低层次产品的饱和,意味着应当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把重点放在现有比较优势的特定产业上,“在发展新的投资项目时,以各个产业区段的技术结构为主;在改变现有的资本分布格局时,对缺乏比较优势的项目引入资本,以弥补因资本价格高昂而带来的自生能力低下的问题。

”利用加工贸易,提高附加值,有意识地培养长期竞争优势。

(2)将内生性比较优势置于主导地位。

随着外生性比较优势重要性的不断下降,内生性比较优势在贸易格局中越来越重要。

内生性比较优势是人为创造的比较优势,其核心是通过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知识、技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下,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既可发挥垂直分工中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又可获得水平分工中的技术外溢和管理经验等好处,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速度,实现动态比较利益。

2竞争经济(1)产业集聚。

这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公司在地理上集中在一起。

这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主要从四个方面获取比较优势:①整体的外部经济效益;②内部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③内部竞争带来的学习与创新效应;④产业群的品牌与广告效应。

(2)结构调整。

竞争优势来源于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我国今后进行致力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适应型”调整。

也就是说,充分发挥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明确进行“有进有退”的结构性调整,即重点发展已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行业,着力培育具有潜在竞争力的行业,积极放弃在可预见的未来难有竞争力的行业。

由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增加创新投入,强化人力资本积累,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利用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实现产业的跨越式进步。

以产业升级带动部分产业和企业的退出,以技术结构升级的调整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贸易自由化与经济

贸易自由化与经济

贸易自由化与经济一、引言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成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贸易自由化意味着国际贸易的边界和障碍的减少,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资源配置以及其他方面的长期利益。

二、贸易自由化的概念与原因贸易自由化指的是降低或取消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使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和交换。

其主要原因包括:1. 促进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可以刺激全球贸易的增长,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2. 优化资源配置:自由贸易可以促使各国根据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来安排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提升国际竞争力:贸易自由化可以使企业和产业迎接来自全球的竞争,激发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贸易自由化的利益与挑战贸易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利益,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1. 经济增长:通过自由贸易,各国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机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2. 就业机会:自由贸易可以刺激劳动力的需求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以帮助解决大量的贫困问题。

3. 提高生活水平: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多种类的优质商品和服务。

然而,贸易自由化也面临一些挑战:1. 贫富差距:自由贸易可能加剧国内贫富差距,使一些弱势群体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收入不平等问题。

2. 国家间竞争:贸易自由化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因为竞争优势失去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从而影响国内产业和经济结构。

3. 环境影响:自由贸易可能导致过度开采资源和环境污染,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四、贸易自由化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家。

1. 中国: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贸易自由化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

贸易自由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贸易自由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趋势。

贸易自由化指的是在国际范围内,取消或降低对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限制,让市场自由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贸易自由化对国家经济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 积极影响贸易自由化有助于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国家收入和就业。

首先,贸易自由化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加速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这样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其次,贸易自由化可以逐步降低与国际市场的隔离程度,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竞争力。

最后,贸易自由化能够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提高就业率,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中国为例,贸易自由化使中国出口增加,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与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使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有了更多的竞争,推动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这些积极影响对经济的发展和改善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 消极影响贸易自由化并非一帆风顺,它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给国内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第一,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一旦与本地企业产生竞争,就会对后者产生冲击,导致其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第二,贸易自由化可以导致国内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部分人员和行业发生落后,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稳定面临的压力。

然而,应该认识到,这些消极影响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

如果能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积极探寻解决方法,就可以缓解这些消极影响。

例如,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竞争力。

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多样化的选择。

综上所述,贸易自由化对国家经济有重要的影响。

虽然存在消极的影响因素,但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贸易自由化还是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自由贸易逐渐成为国家间经济合作的主流。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国于2013年开始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陆续在多个地区设立了这样的区域。

本文将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

一、机遇1. 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先针对的是海外投资者。

它们为外国企业在我国持续稳定地发展提供了一个加速器。

首先是放松外资的准入限制,比如外国投资者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入简化、投资管理更加开放,执行负面清单管理,使外国投资者获得了更好的投资环境。

使国际化的资本和人才更加容易地走进中国,在营商环境中享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2. 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善我国的营商环境,从而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当地政府将会更为注重营商环境的创新改革,尤其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减少企业的税负成本,完善企业诉求的反映机制,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市场监管等。

这样一来,就能够减少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国家的创新动力.3. 引导产业升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各自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

例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依托主要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等优势,而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依托自有比较优势,深圳自由贸易试验区则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

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推进工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创新和科技的发展等方面也提供了机会,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提高制造业质量行动计划的出台,应运而生,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挑战1. 市场风险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开放的市场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市场的风险。

一些企业或投资者未曾面对过的风险将在这里挑战他们的创新理念和经营模式。

这就要求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在平衡风险与机遇方面做到更为理性和合理。

2. 制度创新风险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全国公共管理制度不一样,将在落地实施中面临许多制度创新方面的风险,需要勇于尝试,大胆实践,但又不能草率行事,导致制度和经济的大范围崩溃。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贸易的驱动力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贸易的驱动力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贸易的驱动力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是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是推动贸易发展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驱动力。

本文将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探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在贸易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比较优势的定义和原理比较优势是指在资源配置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更低的机会成本。

这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所付出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基于经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世纪提出。

他的研究表明,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其他国家高效时,只要它在某些产品上的相对效率更高,它仍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比较优势贸易的驱动力1. 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比较优势贸易引导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领域转移。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它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这些领域,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2. 扩大市场规模:比较优势贸易使得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来实现生产规模经济。

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益。

3. 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比较优势贸易鼓励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其他具有不同专业和技术优势的国家合作,可以加速技术进步、知识转移和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三、绝对优势的定义和原理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所有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的效率都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

与比较优势不同,绝对优势是基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所有领域都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技术能力。

绝对优势的概念由另一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

他认为,一个国家通过完全专注于自身的特定优势领域生产,可以实现更高效率和更大规模的生产,并在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

四、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比较1. 范围差异: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些产品或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而绝对优势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所有领域都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浅析比较优势

浅析比较优势

浅析“比较优势”——关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及其发展历程关于比较优势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

现代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中国的比较优势现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

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然而中国在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

根据比较优势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内容,基于中国各类重要资源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应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适度进口中国长期相对紧缺的农业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粮食)、能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密集型产品(如铁矿砂),积极引进先进国外实用技术,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主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

中国比较优势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在初级产品如农产品上失去比较优势的同时,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成品上的比较优势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

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助于中国工业化的真正实现,而且有助于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贸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者。

从比较优势视角来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如何?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概念、中国的比较优势以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资源配置和生产领域内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概念,后者指的是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中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比如,假设一个国家同时能生产A、B两种产品,但另一个国家只能生产B产品,那么前一个国家在生产A产品方面就拥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有各自的相对优势,互相依存、互相合作,将有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全球化,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的贸易总额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增长,到2019年已达到4.62万亿美元。

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制造业领域。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工人和劳动力资源,且人力资本相对便宜,这让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中国的出口额中,高达85%以上都是来自于制造业。

在诸多制造业中,中国的互联网、通信设备、纺织品、电子、机械等行业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三、中国的比较优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的比较优势成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优势之一,也是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重要原因。

中国制造业的发达和某些领域的比较优势,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加工中心和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比较优势下的制造业,增加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和稳定性。

中国的制造业以品质优良、价格低廉、交货期可靠等特点在全球市场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

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

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

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

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认识国情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础。

从国际角度看,认识国情的重要内容是了解一国各类经济资源在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国际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发展的潜力。

一.比较优势与显示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则视为动态“比较优势”下降。

二.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1980~1994年)表1列出了中国农业密集产品、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密集产品、矿产密集产品共四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的变化。

计算样本年分别为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4年。

表1 中国不同资源密集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变化(1975~1994年)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进口农业密集 1.223 2.022 0.7195 1.202 0.8639资本密集 1.323 1.215 1.488 1.141 1.170劳动密集 0.7617 0.9006 0.9636 1.099 0.8996矿产密集 0.3633 0.1349 0.2133 0.3552 0.5710出口,,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均小于单位1,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品仍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采取“高度自给自足”模式,没有充分发挥进口比较优势。

2.出口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1980为1.665, 1994年为1.023,但仍具有比较优势。

安德森等人认为,一个国家越是缺乏耕地资源、经济增长越迅速,其农业比较优势下降速度就越快。

〔3 〕中国在粮食出口方面已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非粮食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水果、蔬菜、烟草等)出口仍具比较优势,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在下降。

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1980年为3.292,1994年为3.561。

资本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1980年为0.3592,1994年为0.5358。

矿产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1980年为0.8728,1985年上升为1.251,而后不断下降,到1994年已降至为0.5459(见表1)。

这表明,1980年以来,出口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农业密集产品也较优势系数。

表2 中、美、日、澳四国显示比较优势系数1990澳大利亚中国日本美国进口农业密集 0.5437 1.202 1.656 0.6146资本密集 1.186 1.141 0.5466 1.019劳动密集 0.9428 1.099 0.7802 1.134矿产密集 0.4981 0.3552 2.188 1.073出口农业密集 2.243 1.267 0.0959 1.222资本密集 0.2220 0.5487 1.570 1.196劳动密集 0.1510 3.019 0.5026 0.4753subscript i represents reporting country isubscript k represents commodity ksubscript w represents worldsubscript t represents total of commodity groupof interestT represents trade (either export or import)Sourc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表3 东亚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变动年份日本香港南朝鲜新加坡台湾中国1965 2.982 7.129 3.207 0.7518 1.711 2.4751970 2.141 6.755 4.663 0.7161 3.669 2.5021975 1.854 6.928 4.853 0.8324 4.569 2.4811980 1.176 6.688 4.958 0.9242 5.240 3.2921985 0.820 5.241 4.698 0.6144 4.313 3.323和和;于澳大利亚的0.3943;矿产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5358,大大低于澳大利亚的2.837,略高于日本的0.1794、美国的0.3535。

总的说来,80年代以来实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政策,使得中国在出口方面发挥了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可以视为成功地利用“比较优势”战略的国际范例。

3.未来中国仍将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与日本和“四小龙”相比,1994年中国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3.56,低于1980年香港为6.688、南朝鲜为4.958、台湾为5. 240的水平。

这表明,中国劳动密集产品还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与日本和“四小龙”所不同的是,中国不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日本和“四小龙”地域狭小,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产业结构变动迅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较快,必然要将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境外转移。

而中国则不需要跨国境转移,仅是跨区域转移,即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60而国家发展目标。

比较优势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内容是:基于中国各类重要资源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适度进口中国长期相对紧缺的农业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粮食)、能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密集型产品(如铁矿砂),积极引进先进国外实用技术,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主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

上述战略的目标是:在下世纪初期(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贸易大国。

这一战略包括如下要点:1.有效地开发和进口农业、能源、矿产资源1994年日本和美国总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2%和4.7%;日本农业密集产品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12.64%,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为9.59%;美国矿产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16.27 %,成为世界第一大矿产品进口国,日本为13.13%;而中国农业密集产品占世界总量的2.38%,矿产地。

2.有效地生产和出口丰裕资源密集产品,“以资源换资源”中国农业资源十分多样,有耕地面积9,497万公顷,宜农荒地3,535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6,303万公顷,可利用草地31,333万公顷。

此外,还有大面积的滩涂、浅海滩,亚热带地区达48万平方公里。

因此,应当形成多样化农业生产格局与贸易格局。

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生产非粮食的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例如1994年水果和蔬菜出口额达29.4亿美元,显示比较优势系数为1.609;水产品出口额达23.2亿美元,显示比较优势系数为1.763(见表4)。

就中国的利益而言,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进口较多的耕地密集产品如粮食是十分有利的。

中国又是一个多样化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国家,在出口原煤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1994年煤炭及制品出口额为10.5亿美元,显示比较优势系数为1.941,占世界出口市场的5.754%,煤炭出口量2,430万吨,仅占全国煤炭生产总量的2%,1994 0.1223 2.324 0.8448 141488044玉米 1990 0.0891 0.4584 0.2958 475771994 0.0001 0.0019 0.0006 179.0045其它 1990 0.0002 0.0071 0.0046 122.0谷物 1994 0.0000 0.0065 0.0023 104.005水果 1990 0.1558 0.1442 0.0930 83137和蔬菜 1994 0.0892 0.1541 0.0560 103212 06蔗糖 1990 0.7301 2.930 1.891 389475 1994 0.3859 3.126 1.136 446160074茶 1990 0.0132 0.2551 0.1646 7091 1994 0.0016 0.0842 0.0306 1941099食品 1990 0.0697 0.4891 0.3157 37219 1994 0.0585 0.5253 0.1902 67709气及制品 1994 0.2562 0.8223 0.2988 296305 351电力 1990 0.2193 2.657 1.715 117020 1994 0.0930 2.257 0.8203 10757251化学 1990 2.898 1.416 0.9146 1546258制品 1994 2.201 1.982 0.7207 25415756化肥 1990 4.879 20.05 12.94 26031331994 1.665 13.71 4.985 192551658塑料 1990 2.839 2.118 1.367 1514968 制品 1994 4.688 6.217 2.259 542111863木材及 1990 1.057 2.745 1.772 564197 制品 1994 0.8800 3.605 1.310 101741064纸制品 1990 1.396 1.109 0.7161 744784 1994 1.709 2.610 0.9489 1976309685铅 1990 0.0046 0.1719 0.1109 2470 1994 0.0062 0.6248 0.2270 7225686锌 1990 0.0129 0.1624 0.1048 6896 1994 0.0694 2.172 0.7896 80272687锡 1990 0.0046 0.1852 0.1195 2463 1994 0.0253 2.368 0.8608 29298商品总量 1990 100.0 1.549 1.000 53345133 1994 100.0 2.751 1.000 11561362出口占本国贸易占世界总显示比较总值总数比重(%) 数比重(%) 优势系数 1000美元农产品03水产品 2.206 4.099 2.173 13697850.1345 1.272 0.4292 162811112酒 0.0869 0.2830 0.1500 539660.0938 0.4839 0.1632 11360012烟草 0.2745 1.038 0.5508 1704600.5672 3.384 1.141 68635922油料 0.9965 5.986 3.174 6187690.5503 5.500 1.855 666016矿产品28金属 0.2822 0.5305 0.2813 175241矿物 0.0968 0.3710 0.1251 11714232煤、焦 1.215 3.842 2.037 754985 碳、煤球 0.8710 5.754 1.941 1053989 331原油 5.478 1.778 0.9427 34018610.5052 0.8415 0.2839 61140665纺织品 11.59 6.926 3.672 7201610 纱、织物等 9.693 9.262 3.124 11730312 66非金 2.119 1.840 0.9757 1316206属矿 2.085 2.809 0.9477 2523169661水泥等 0.6052 5.081 2.694 375838建筑材料 0.4407 5.833 1.968 53332167钢铁 2.065 1.193 0.6329 12824751.543 1.573 0.5307 1867129681银铂 0.0378 0.2757 0.1461 23510等 0.0131 0.2574 0.0868 15972682铜 0.2023 0.5239 0.2778 1256200.1806 0.8755 0.2953 218541新技术在较长时期内应主要来源于国外,即利用“后发优势”,走“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