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

合集下载

汀州客家迁徙文化

汀州客家迁徙文化

汀州客家民系迁徙文化汀州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来自中原和北方,具体的说多源自黄河流域。

北人南迁入闽,早自秦代。

史载:“秦始皇开发岭南,衣冠八族入闽”。

汀州客民则始自晋唐,而以唐末至两宋则大批的客家先民迁徙入汀,以后延续至明清。

汉人与当地土著结合程度是各不相同,在迁徙的不同历史基础上,会带上若干不同的特质,即不同的文化特点。

入汀客家先民,把北方文化习俗保留下来,随着时代的推移,在迁徙过程中,形成南方文化中一支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客家先民多是因避乱,避役求安生之地而入汀的。

这种“筚路蓝缕”的逃难生活,迫使这些南迁的客家先民凝结成具有较坚强抗御力的群体。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群体的聚结,以姓氏家族来维系,所以客家人重视族谱的编纂。

早在宋代已经风行修谱之举,客家人族谱是较完整的.被称为谱牒文化。

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很典型,他们无论迁徙到哪里,人厅里挂着祖宗的绘像或祖宗谱系的牌位,或红纸写的祖宗谱系。

较大的宅第,人门挂有雕刻或油漆写的姓氏堂联。

一般的也贴上红纸的姓氏联。

如王姓“三槐新世第,两晋旧家风”、“太原望族,东晋名家”。

李姓“西陇望族,北海名流”、“龙门世德,柱史家声。

”刘姓“彭城世德,禄阁家声。

”陈姓“颍川世第,太傅家声”。

在春节还新挂姓氏堂名的灯笼。

这是客家人宗族观念的反映,这种宗族观念都是迁徙后形成的。

汀州城古代民居建筑特点,有的是中原士大夫庭院建筑形式,青砖风火过栋(防火)。

高大的平房,突出的长汀九厅十八井,还保留着中原建筑文化艺术的特色。

汀州过年的风俗有“蒸岁饭”,在饭甑上周围插筷子、蒜和一朵饭花。

现在中州和鄱阳湖一带还有筷子巷,这是客家先民在长期迁徙中,不忘中原风俗的原因。

正月十五元宵节多数地方吃汤丸圆宵,而汀州城却吃焦春卷。

蒸岁饭、开大门、插筷子、煎春卷就是中州一带的风俗,形成了源于古代的迁徙文化客家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氏族谱古序

吴氏族谱古序

吴氏族谱古序吴氏族谱古序(一)人之生也,由皇王以来,而姓氏于是乎。

而得居方以来,而其业于是乎。

创业得姓氏,则吾人所本。

创基业,则吾人知所止本焉?而不知宗,是谓无亲止焉?而不知居,是谓无家。

吴氏泰伯之后,唐太史兢公之流派也。

则其所从来之本远矣,地有丰之金斗,吴氏之所肇基也。

生于斯,长于斯,萃国族于斯,死者感于山葬焉。

后有天井湖之待伏,前有丰水之汪洋,茂茂葱葱,毓秀特异,牧牛羊之岗,浴群骥之池,皆其胜据也。

斯则地之所止,徙来久矣,本之是家止之。

是居非旦无亲,不亲之罪而蒙,不知之非者可沦矣,于是乎序。

皇宋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赐进士及弟待御史梅溪王十朋撰吴氏族谱古序(二)慨至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门阀,故以谱牒为重。

近世此事稍寝废,予每为之浩叹!今观吴氏族谱,根源于泰伯,仲雍,溯派于兢公,宣公,千支万叶,缕缕不阙。

自隆兴,衣冠灿然,盖升于学者,二十有三,举于乡者五十有七,荐于朝者三,奏于礼部精究者九。

而特科恩封,世尝拜爵者又三十有四,犄歟盛哉!自昔以智力,持世功起家者,有道份所忌,传之数世而泯。

惟诗书之译,绵绵延延愈久而不坠,赫赫而彰,孰君循循而至哉!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

吴氏代有人焉,将有优者,出于其时可矣。

咸淳九年(1274年)宋承相,信国公,文天祥撰吴氏族谱古序(三)周之初,泰伯,仲雍封吴,子孙以国为姓。

则至三代以来,为名氏远矣。

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星罗其布,不可纪矣。

至唐太宗时,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者,一百九十姓,一千六佰五十一家。

而吴姓氏与首耳焉。

今唐太史兢公传至宣公附马时,遂江南右族,而吴之姓氏灿如也。

当时海内钟鸣,鼎食之家,而皆莫与之京,嗟呼!世之名氏有二,人品与家世而矣。

人品不足,而家世独足,不足以振之家世之兴。

人品无添,于所生吴氏,子孙并有之矣。

宋西山道人,著名理学家,诗人,副宰相真德秀撰。

吴氏族谱古序(四)静观古史,考诸姓氏,自唐虞以下,迄周武王其分封兄弟之国十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殆亦众矣。

客坊《龙门墨田刘氏历届族谱序》

客坊《龙门墨田刘氏历届族谱序》

客坊《龙门墨田刘氏历届族谱序》共和癸酉十四修序国史、方志、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事业。

史志官修,谱牒民篡。

谱者,上溯千秋源流,下传万代血脉。

支分派别,班班可考。

婚娶生育,殁葬迁徒,道德才学,功名成就,阅卷详明。

一修为始,世世续之。

悠悠万世,唯此为大。

孝子慈孙,岂可荒殆!我族之源流,系出帝尧苗裔。

在秦得姓,自汉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胜公一脉而来。

传至楚公,避乱由京兆洪固里迁居福建建阳麻沙。

至我一世祖乔公,仕宋,官抚州路提举司,升福州太守。

太守移驾过宁都,往拜平山金陵始祖仁号公墓,眺得一脉龙气奔腾入闽,由平西到得邵武军建宁县孝义乡客坊,望碧水丹山,豁然心怡。

里堡龙门,屏耸东山、南峙金龙、北流石马、印浮两涧,陂池之如油兮平畴以旷衍。

致仕,乃择墨田地构屋立基,于五龙山讲学处鼎建家学书院,曰“五龙山精舍”,以诒子孙耕读。

或曰,墨者郁郁葱葱也。

又曰墨田者,翰墨书田,耕作不辍也。

当是时,尚未完全开辟。

及至乔公七世孙我祖冀公,以名进士第尹开封府。

值靖康之变,赞辅徽宗九子康王即位,是为宋高宗。

高宗因恐金破二帝回朝,而以妥协求和为基本国策,唯求偏安东南。

绍兴八年戊午,即公元一一三八年,遣使跪接金人诏书,屈膝称臣。

我祖冀公力排和议,直谏犯颜。

为避奸相秦桧所害,乃化名韩公,弃官遁迹,循海滨归隐客坊龙门墨田,永奠厥居。

仲弟异公,迁隐南丰龙池慈田。

季弟翼公,迁隐石城龙角福村。

三支鼎立而彬彬称盛焉。

冀公又诞生三子,长孟一公仍居客坊龙门墨田,次孟二公迁广昌龙济后塘,幼孟三公迁南丰龙荫古竹,又呈三足鼎峙,连两名都成三望族矣。

尔后裔孙不断播迁转徒,散布闽、浙、湘、赣、苏、鲁、豫、皖、黔、桂、楚、鄂、粤、台各州府县。

天涯海角,番邦异域,皆有我墨田族类。

莫不上荷天荫,下承祖庇,瓜绵椒蕃,人文蔚起。

兹考我龙门墨田刘氏,汉时有宗人府所编《诸王世谱》,唐以前有朝庭所颁白绫家书,之后又有氏族谱牒以载入泮出宦者。

明洪武已已年,以开国辅臣基公贵,钦敕合刻《彭城刘氏麻沙奕世图》。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本族谱展示了张姓家族繁衍生息的88代的主线历程,我们还会发现其中很多的历史名人赫然在列,诸如唐朝著名的才子张九龄等。

中文名:张氏族谱外文名:暂无包含代数:88代历代名人:张九龄,张继等张姓始祖:张辉公目录家谱序言家谱编修张氏祖训张氏起源张氏迁移张姓祭祖歌1.张氏字辈2.郡望3.堂号家族网·张氏1.家族网简介2.张氏字辈张氏名人展开编辑本段家谱序言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张氏图腾大庄。

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

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

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

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

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

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

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

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

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

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

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

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

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

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

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

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

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

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编辑本段家谱编修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

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

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

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乡土文化之旅(岁月风尘

乡土文化之旅(岁月风尘

乡土文化之旅(岁月风尘在人类社会中,人口流迁是通常的社会现象之一。

一个国家即使是在和平安定时期,人口的多方位性流动也是不可避免的,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吧,解放初大批北方干部随军南下,而大部都留籍江南,60年代广大知识青年下乡扎根农村,多批量的支边人员,属于全国和区域性分配的历年大(中)专毕业生,还有在外地落户的打工仔(妹),在“出国热”中涌出国门的数十万留学生和定居海外的侨民,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更是频繁不已。

总之,群体性的和分散性的、官方指派和民间自发的人口流迁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石城50年代初期的人口数在10万左右,属清末以前来邑定居的姓氏约100姓。

石城属客家常住县之一,这些客家子民的祖先几乎全是古代的中原汉人。

远至秦末起,石城地域就开始有南迁的中原汉人居住,此后经过晋唐以后的历代移民终至形成石城的居民格局。

1991年以来,为了追溯客家源流这一历史课题,我走访了全县15个乡镇,发现县内尚存74姓谱牒,另有五姓族谱因“文革”、“破四旧”而焚毁。

这74姓的现有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5%左右。

这些谱牒多数肇修于宋明二代,少数初修于唐季,它对于研究古代移民的客家史无疑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石城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之一,石邑客家姓氏的流迁史也正是古代中原汉人南迁的缩影。

缘此,特作如下札记文字,浅谈古代中原汉人之南迁。

大迁移的起因人口流迁虽属通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就应有其特殊的引发缘由。

秦始皇曾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镇守岭南,还有任嚣、赵佗率领的四五万楼船水师都是最早进入南国的中原汉人,其中大部分留籍赣粤,诚然,这些仅仅是官方“移民”,其后裔也不能算“客家先民”,真正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是从东晋初年开始的。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惠帝期间,内部发生“八王之乱”,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怀帝永嘉五年,汉国刘聪遣石勒歼东晋军十余万人,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此“永嘉之乱”,促使晋室南迁,也牵动了广大士民的大规模迁徙。

广西客家迁桂历史

广西客家迁桂历史

?
客家迁桂的历史回顾
要研究广西客家,首先应弄清楚:客家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为什么迁入广西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的情况如何?又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互为关联,必需进行综合的考察。为了叙述方便,且以有关志书、谱牒、时人著述与实地调查采访为据。从秦至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逐一简介以后。
桂东北的苍梧县,地处桂江、浔江和西江的交汇处。五方辐辏,北人来者甚早。宋代,邑之巨姓如陈、李、黄、钟、黎等,皆云来自广东珠玑巷。蒙姓则于宋末从江西迁来。(22)
在陆川县南部的清湖、良田、乌石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还有一些被人称为“老地丁”的客家人。据实际调查采访,经他们确认和当地群众世代相传:他们是宋皇佑年间(1049-1054年),狄青率军南下镇压侬智高以后,有些落籍地方的官兵后裔。主要有杜、丁、郑、包、邹、黄、李、邓等姓。他们迁入的时间早,居住多属僻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人丁不旺,没有族谱,不修祠堂,但语言和风习与当地客家完全相同。(23)
北方汉人成批南下及于广西的,始于秦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八年),秦军号称五十万分五路攻略岭南,并以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徙中州居民实之。广西地区归秦王朝所有。汉武帝发兵平南越,将秦置三郡改置九郡,其中桂林、苍梧、合浦诸郡在广西境内。其后历经晋代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以及唐末的黄巢起义,北人南下如潮。虽然从晋、冀、鲁、豫等地南下的“青徐流人”和“司豫流人”,其南下主流不在广西而在鄂、湘以东的广大地区,但来自秦、晋和陇中各地的不少“秦雍流人”,却通过两湖到达了桂东、桂南直至桂中及至粤西广大地区。而自从秦开五岭以后,入岭之途有五,其中自湖南道州入广西贺州,自全州入静江两途,即中原通广西陆路。①灵渠的开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广西从此可浮湘江北通中原,沿贺江、漓江可入珠江,或顺肃江、南流江可南出海洋。汉代岭南的番禺(今广州)、徐闻和广信(今梧州)、布山(今贵港)、合浦等处已是重要的商贸港口。从三国至唐、五代时,造船和航海技术进一步提高,南北通航日益频繁,北人南来日有增加。在桂东北出土的一块砖石上面,刻有“永嘉世,天下乱;但江南,皆太平”十二个字,反映了从东汉至南北朝,尤其是晋永嘉年间的社会动乱,而南方却是避乱的世外桃源。客家既为中原的重要居民,是以从秦汉至隋唐、五代的千余年间,从北方南来广西的中原游民、士族、商贾、戍卒以及被

郑字的来历

郑字的来历

编辑本段郑zhèng <名> 1(形声。

从邑,奠声。

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

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2同本义[Zheng state]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

从邑,奠声。

宗周之灭,郑徙缯洧之上,今新郑是也。

——《说文》至于南郑。

——《穆天子传》。

此旧郑也。

郑穆公使视客馆。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3周西都畿内地。

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于此。

在今陕西华县境。

其后犬戎杀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武公迁居东都畿内,都新郑,即春秋之郑国。

战国时为韩所灭。

又如:郑声(郑国音乐);郑风(《诗》十五国风之一);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 4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后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淫邪之音” [wanton music]改华服以就紫,变雅音而入郑。

——《惟皇诫德赋》5又如:郑音(本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后多指俗乐) 6姓编辑本段一、寻根溯祖姓氏:郑祖籍:河南祖宗:郑桓公郡望:荥阳郡分类:以国为姓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

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

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

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

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

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

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

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

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

大埔县志

大埔县志

大埔县志第一章民族姓氏第一节民族据大埔出土的新石器晚期文物,证实境内在4000年前已有人群聚居。

清乾隆三年(1738)置丰顺县,大埔以风吹磜等六处益之,即今丰顺县畲族聚居地;又百侯松柏坑、高陂河唇街下侧曾有“狗头王宫”(50年代废),据此,古时其地当有畲族。

而现有的居民通行客家话,属汉族。

一、汉族客家居民系客家是自北南迁的中原汉族,其南迁可分为五个时期。

就大埔而言,主要有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发生在公元4世纪,即晋永嘉之后,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之时。

按范锜(三河人)、罗香林(兴宁人)的考证,其时“原有汉族,尤其是一般士大夫阶级惨遭戮辱,晋室君臣被迫南迁;中原士族因亦沿长江、赣江南下,或由闽越转至岭表,定居于湘、赣、闽、粤、桂各省相接之边区。

”这次迁移长达一百多年,时间最长。

民国《大埔县志》引《舆地纪胜》文载:“潮州古迹义招县下引《南越志》云:…义安郡有义招县,昔流人营也,义熙九年立为县‟。

”又《方舆纪要》载:“义招废县治在今县南之湖寮村。

”义招是大埔的古县名,建于413年;流人营中的流人即南迁的中原人。

民国《大埔县志·人群志》说:“特置义招一县以为安置,其故城在吾邑之湖寮乡,此为初来时最显著之事实。

”第二时期发生在公元9世纪。

其时正值黄巢起义,先后有许多河南人成群结队南迁,沿途经过了许多困难曲折和长期的漂泊,来到闽粤赣边山区,即今宁化、石城等地定居下来。

据大埔姓氏谱牒,多是迁自宁化县石壁村,以及汀州所属八县。

第三时期在南宋及宋亡前后。

许多北方汉民沿江、浙、闽、赣,流徙到广东梅州、潮州。

民国《大埔县志》载:“宋代播迁之祖,各族均保有坟墓,而世系亦历历可考,转徙之迹历世不亡,族谱记载尤极详确。

”大埔汉族各姓氏居民,自肇基祖始一般已传20几代,多者30余代。

由此推知,多是南宋或宋亡前后迁来,而以前之居民谱系亡脱,至为憾事。

二、少数民族大埔县各乡镇均为汉族客家人聚居地。

因工作、婚姻关系,有少数民族人口迁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
据《元和郡县志》载:“唐代开元年间时已有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一户客家先民近十万人入闽。

”可知在唐开元年间已有中原南下避乱、避役百姓入汀垦荒开居的客户。

石壁村一地,在客家先民迁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南方乃至后来远播世界各地,几乎都经过了汀州府宁化石壁及汀江航行远播海外。

从客家人的姓氏谱牒和《客家源流考》中可见端倪。

《刘氏族谱》:“始祖讳祥公,妣张氏。

唐末僖宗乾符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汀州府宁化石壁洞。


《廖氏族谱》:“唐时我祖避乱,由于都迁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避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遂众。


《江西罗氏大成谱》:“唐僖宗之末。

…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隐居,因家吉丰,长子景新,迁赣州府宁都州。

历数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梅县《邓氏族谱》:“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全一。

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迁宁化石壁乡是矣。


《丘氏族谱》:“河南丘氏,先世自东晋五胡云扰,渡江而南,入闽而汀之宁化石壁。


《曾氏族谱》:“洪立十五传孙纡惇,宋政和壬辰年由南丰迁福建宁化石壁,生子仲辉。

辉子桢孙,因宋元兵扰,由宁化迁广东长乐县。


《庐江何氏族谱》:“我祖大郎公,原直属南京……自修公郡庐江,三十七传至大郎,生于唐末昭宗四年,至后梁开平元年入学,五年中进士,贞明七年岁辛巳选授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尹。

公遂居宁化石壁村。


《黄氏族谱》:“九十八世黄裳,生三子、果、敬、敏,由兴州迁居邵武和平县……一百二十世,化生子五……住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刁氏渊源》:“始祖刁清,原名法瑛,生子四:文甫、信甫、明甫、悦甫。

元末明初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揭阳蓝田村。


《伍氏族谱》:“始祖伍宗于元末由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迁入松口溪南。


《钟氏渊源》:大将钟全慕是随从中原光州渡江南下入闽。

王审知喜其骁勇善战而有谋略,官至节度使,任汀州刺史。

夫人马氏逝,营冢寄枢于汀州署衙后园。

后全慕孙钟翱能经济而善骑射,以功继为汀州刺史。

钟氏后裔乃留居汀州。

现长汀濯田同睦坑钟氏为钟翱后裔,分迁汀城、武平、蕉岭、兴梅,发展至台湾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陈氏渊源》:陈期皇室后裔陈叔明家族聚三干余口,称为臣族。

宋廷猜忌,圣谕凡巨族分居。

叔明有九子散处九州,故有“九子分九州,满予封汀州”之说。

据《陈姓通书》:“陈叔明第六子陈魁,字参琬,救封大夫,携家室九十七口入汀州。

”陈魁为长汀陈姓始祖。

墓在汀城黄屋后山。

《李氏族谱》:李氏后裔于宋末南迁汀州府宁化李家坪。

李珠生金、木、水、火、土五子。

第四予火德、五子土德,第二子木德后裔先后迁长汀河田,火德复迁上杭稔田乡丰朗村。

传至八代德玉公,又迁永定金丰里开居,分居大溪乡奥杳楼下。

至十七世财生公渡海至台湾。

台湾、新加坡李姓是汀州,上杭、永定李氏后裔。

《崇正同人系谱》:“宋末有徐一郎者自宁都迁汀州、上杭、二郎迁连城,传五世……迁广东长乐(五华)”。

南宋迁徙入汀而后分迁杭、永、武而入广东者有:
魏氏自石城入汀,留居长汀、宁化、上杭而后分居广东五华、龙川。

巫氏由赣入汀,留居长汀、宁化、上杭而入广东,分居于梅县、兴宁,后有一系迁移曲江。

邹氏自泰宁入汀定居四堡,后裔分迁闽、粤、赣、桂。

也有自汀城播居台湾者。

华氏自宁化迁连城、上杭、长汀、分迁、武平入江西安远、龙南、复迁,“东始兴等地。

张氏自汀州宁化迁长汀、上杭而入广东蕉岭,梅州一带。

历史学者家吴福文为文说:“从地理环境来说,宁化与江西宁都、石城相邻,江西于都、瑞金与福建长汀相接。

其间由江西入闽,有较为平坦的狭长地带作为通道。

这不仅为南迁
的中原移民提供了迁徙的方便,而且居于其中相对安全。

从氏族迁移史来看,宁化石壁、汀江上游的长汀,可以确定客家人多数氏族的族谱都提到祖先曾定居于汀州石壁,这说明客家祖地石壁,客家首府汀州,对于客家入,有着普遍意识的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