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测产及评价
玉米测产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产量逐年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玉米种植技术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23年在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开展了一项玉米测产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方式、灌溉条件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 评估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
3. 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玉米产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2.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肥料、农药、灌溉设备等3. 实验方法:(1)试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
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5.0万株/亩)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6.0万株/亩)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4.0万株/亩)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处理5:常规施肥(2)种植方式:采用条播方式,行距60cm,株距30cm。
(3)施肥:每个处理施用氮肥(纯氮)15kg/亩,磷肥(P2O5)10kg/亩,钾肥(K2O)10kg/亩。
(4)灌溉: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时灌溉。
(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病虫害。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和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的产量均低于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这可能是因为过密或过稀的种植密度影响了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2.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5(常规施肥),这表明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中使用的玉米新品种在处理1、处理2、处理4中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产量潜力。
五、结论1. 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降低产量。
2. 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和灌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玉米测产

农业部高产创建玉米测产方法一、理论测产(一)万亩高产示范田1、取样方法。
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将万亩高产示范田划分为10个左右的自然片,每片随机取3个地块,每个地块随机取3个样点,共取90个测产样点。
2、测算亩收获穗数。
每个样点量10个行距计算平均行距,在10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双行20米,计算株数和收获穗数,计算亩收获株数和收获穗数。
3、测算平均穗粒数。
在每个测定样段内每5穗收取1个果穗,共计收获20穗作为样本测定穗粒数,计算平均穗粒数。
4、产量计算。
理论产量(公斤/亩)=亩收获穗数×平均穗粒数×百粒重(被测品种前三年平均数或品种公告公布数)×0.85×10-5 。
(二)千亩核心展示田在万亩高产示范田测产划分的10个左右自然片中,将千亩核心展示田作为其中1个自然片,其测产结果即是万亩示范田测产结果,也是千亩核心展示田的测产结果。
(三)高产攻关田在高产攻关田中取3个样点,具体测产办法与万亩高产示范田相同。
(四)辐射带动田取高、中、低3个代表性地块,每个地块取3个样点,具体测产办法与万亩高产示范田相同。
二、省级复测在市、县自测的基础上,省级专家组对万亩高产示范田进行复测,对千亩核心展示田、高产攻关田和辐射带动田进行抽测。
万亩高产示范田在市、县自测的地块中,随机取三个地块,每个地块取三个样点进行理论测产。
对其它“三田”,每田随机取3个样点进行理论测产。
三、实收测产(一)取样方法。
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将万亩示范点划分为10片左右,每片随机取3个地块,每个地块在远离边际的位置取有代表性的样点6行,面积≥67平方米。
(二)田间实收。
每个样点收获全部果穗,计算果穗数目,称取所有果穗鲜重,并计算果穗平均鲜重。
按平均穗重法选取20个果穗作为标准样本测定鲜穗出籽率和含水率,并准确丈量收获样点实际面积。
(三)籽粒含水率。
用国家认定并经校正后的种子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率,每点重复测定10次,求平均值。
谈谈玉米大田测产方法及应用

谈谈玉米大田测产方法及应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而要了解玉米大田的产量,首先需要对玉米大田进行测产。
玉米大田测产方法的选用和应用,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科学管理玉米大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玉米大田测产方法及其应用。
一、玉米大田测产的方法玉米大田测产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为常用的测产方法包括田间试验法、模型预测法、经验公式法和遥感监测法等。
田间试验法是一种常用的玉米大田测产方法。
该方法要求在玉米大田选取合适大小的试验地块,对不同的施肥、播种密度、灌溉水量等因素进行田间试验,通过收获计量和统计分析获得玉米大田的产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单个因素进行测产和比较分析。
其优点是可以直接在田间进行测产,结果准确可靠;缺点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时间较长。
模型预测法是一种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对玉米大田进行产量预测的方法。
通过对大田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相关因素进行测定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这些因素对玉米产量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整个生长周期的玉米大田进行准确快速的产量预测。
其优点是可以提前对作物产量进行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缺点是需要建立相对复杂的数学模型,且对相关因素的测定和分析要求较高。
二、玉米大田测产方法的应用玉米大田测产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科学管理玉米大田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测产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应用,以实现科学高效的产量测算和预测。
玉米大田测产方法的选择应该结合实际生产的需求和条件。
对于小范围的试验和比较分析,可以采用田间试验法进行产量测算;对于大范围的产量监测和预测,可以采用模型预测法和遥感监测法进行产量监测和预测。
玉米大田测产方法的应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产量测算和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可以通过应用遥感技术获取大田的相关信息,结合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对玉米大田的实时监测和预测。
玉米测产方法及公式

玉米测产方法及公式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测算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玉米测产方法及其公式,并分析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一、样方法样方法是最常见的玉米测产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通过在田间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统计每个样方内玉米植株的数量和产量,然后进行平均计算得到整个田地的玉米产量。
该方法适用于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均匀性较好的田地。
样方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玉米产量 = 每个样方内玉米植株的平均产量× 样方数量二、标签法标签法是一种比较精确的玉米测产方法,它通过在玉米植株上贴上标签,记录每个植株的产量,再进行统计计算得到整个田地的玉米产量。
该方法适用于玉米种植面积较小、作物分布不均匀的田地。
标签法的计算公式如下:玉米产量 = 每个标签所记录的植株产量的总和三、收获量法收获量法是根据玉米田地的实际收获量来测算玉米产量的方法。
它通过将收获的玉米粒进行称重,再除以田地的面积得到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
该方法适用于玉米种植面积较小、作物分布不均匀或需要精确测算玉米产量的情况。
收获量法的计算公式如下:玉米产量 = 收获的玉米粒的总重量 / 田地的面积四、植株法植株法是一种通过对玉米植株进行抽样调查来测算玉米产量的方法。
它通过在田间抽取一定数量的玉米植株,统计每个植株的产量,再进行平均计算得到整个田地的玉米产量。
该方法适用于玉米种植面积较大、植株分布较为均匀的田地。
植株法的计算公式如下:玉米产量 = 每个植株的平均产量× 植株数量以上是几种常用的玉米测产方法及其公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算玉米产量可以提高测算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在选样或抽样时注意随机性,避免产量估算结果的偏差。
此外,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
玉米测产方法及公式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选择合适的测产方法并进行准确计算,可以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玉米的测产方法粮油,栽培技术

玉米的测产方法粮油,栽培技术理论产量:万亩高产田取90个测产样点。
每个样点67平方米,计算亩株数,在每个测定样段每5穗收取1个果穗,共收20穗作为样本测定穗粒数,计算平均穗粒数。
理论产量(公斤/亩)=亩收获穗数×平均穗粒数×百粒重(被测品种前三年平均数或品种公告)×0.85。
实收测产:1.取样方法。
将万亩示范点划为10片,每片随机取3个地块,每个地块取样点6行,面积≥67平方米。
每个样点收获全部果穗,选取20个果穗作为标准样本测定鲜穗出籽率和含水率,称重、脱粒并称籽粒重量。
实测产量(公斤/亩)=收获鲜穗重×鲜穗出籽率(%)÷收获样点实际面积×666.7×[1-籽粒含水率(%)]÷(1-14%)。
选取高产创建方一例:品种郑单958,选5个点计算产量,每点代表60亩,折合每亩产量分别为1 320.6公斤、l 342.8公斤,1 331.6公斤、1 269.1公斤和1 145.8公斤。
最后5点平均亩产为1 282.0公斤。
高产创建大面积玉米亩产1 342.8公斤。
把5个测产点的穗数,折算成1亩地的种植密度。
相应的每亩密度是5 330株、5 093株、5 104株、5 265株、4 955株(或穗)。
按此密度计算,每穗的籽粒重量应在250克(半斤)以上。
显然,凡是亲自种过郑单958品种的人都很清楚,在如此密度下玉米很难达到亩产1 300公斤。
按农业部制订的“测产方法”,万亩玉米选若干个点,每个点选1分地,从中每隔5株取1穗,或者按前3年的平均千粒重为准,一个点有的代表百亩以上,有的代表千亩以上,有的代表万亩以上,就这样一折算,万亩、十万亩、百万亩玉米“超吨粮”高产纪录就诞生了。
这种测产方法无论怎么客观怎么精确也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
试试看,如果每个点每1行多计算出了1株,每亩地就多出了好几百株。
如果再有点急功近利,故意作为,人为的误差就会更大了。
玉米产量测定实验方法

玉米产量测定实验方法(一)取样方法。
每个地块随机取3个样点,每个样点量10个行距,在10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20米双行,计数株数和穗数,并计算亩穗数;在每个测定样段内每隔5穗收取1个果穗,共计收获20穗作为样本测定穗粒数。
(二)产量计算。
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穗粒数×百粒重(被测定品种前三年平均数)×85%。
测算亩收获穗数。
每个样点量10个行距计算平均行距,在10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双行20米,计算株数和收获穗数,计算亩收获株数和收获穗数。
测算平均穗粒数。
在每个测定样段内每5穗收取1个果穗,共计收获20穗作为样本测定穗粒数,计算平均穗粒数。
产量计算。
理论产量(公斤/亩)=亩收获穗数×平均穗粒数×百粒重(被测品种前三年平均数或品种公告公布数)×0.85×10-5 。
籽粒含水率。
用国家认定并经校正后的种子水分测定仪测定籽沥含水率,每点重复测定10次,求平均值。
样品留存,备查或等自然风干后在校正。
鲜穗出籽率。
对选取的20个果穗称重、脱粒并称籽粒重量,计算鲜穗出籽率(鲜穗出籽率=20个果穗鲜重÷20个果穗籽粒重量×100%)。
如何进行玉米田间测产(1)量取并计算出测产地块的平均行距、株距,计算单位面积株数。
①量取并计算出测产地块的平均行距。
在需要测产的地块,随机连续测量2 1行玉米的宽度,除以20,求出该地块平均单行行距。
②量取并计算出测产地块的平均株距。
在需要测产的地块,随机连续数取5 1株玉米,测量这51株玉米之间的长度,除以50,求出该地块的平均株距。
③计算单位面积株数。
用已经测得并计算出的平均行距、平均株距计算单位面积(每亩)株数。
单位面积株数=667/平方米÷(平均行距/米×平均株距/米)(2)测取平均单株穗数。
连续数20株,数取总果穗数,然后除以20,计算得到平均单株果穗数。
玉米田间测产及评价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抗涝能力,保障玉米正常生长。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需肥规律,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推进规模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我国玉米种植的未来展望
1 2 3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
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未来仍将占 据重要地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推广先进技术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 高生产效率。
加强品牌建设
打造优质玉米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 竞争力。
发展深加工产业
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玉米深加工产品,提高 附加值。
06
玉米种植发展趋势和展 望
我国玉米种植的发展趋势
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随着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增加,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扩大,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玉米适应性广,可以在各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种植。但为了获得高产和优质的玉 米,需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土地进行种植。
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水分和养分,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灌溉是提高玉米 产量的关键措施。
02
玉米田间测产方法
测产前的准备工作
01
02
03
确定测产区域
根据地块大小和分布,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 测产区域。
生物产量
指玉米植株在全生育期间的干物质积累量, 是衡量玉米光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玉米产量评价的指标
单产
指单位面积内的玉米产量, 通常以每公顷产量表示。
单位投入产出率
指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与 生产投入的比值,用于衡 量经济效益。
玉米测产报告(杨永虎)

制种玉米田间测产报告
2017年9月4日,民勤县种子管理站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测产组,对窑街林场杨永虎种植的制种玉米进行了田间测产。
现将测产情况报告如下:
一、测产方法:制种田父、母本种植比例为1:4,距成熟收获还有一月时间,其中,父本不计产,只测定母本产量。
测产采用田间取样调查与室内考种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制种田3块,每块地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顺行取20株,调查株、行距和果穗数,并将20株果穗带回进行室内考种。
二、测产结果:通过田间实地测定和室内考种,制种玉米田母本平均亩株数6102.5株,亩果穗重521.8公斤,平均穗粒数156个,百粒重33.3克,理论亩产317.4公斤,按85%折合实际亩产为269.8公斤。
附:制种玉米田间测产表
专家测产组组长(签名):
专家测产组成员(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