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由于工业、农业和交通等领域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影响1:温室气体排放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根据科学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响2:破坏森林覆盖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垦殖破坏了大自然平衡,降低了植被的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
森林是地球的肺脏,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上升,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进程。
影响3: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快速增长和大规模建设活动同样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的建设和运行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导致大气环境恶化。
同时,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加剧了气候变暖,城市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农村地区。
应对1:减排措施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
首先,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加强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鼓励绿色出行和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交通排放。
此外,全球各国合作,共同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应对2: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有效方式。
各国政府应加大力度,鼓励植树造林项目,并开展森林保护工作。
另外,农林业生产者也应积极参与,种植更多的树木,还原自然生态系统。
应对3:环境教育与意识提升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大规模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促使他们采取个人行动,如降低碳排放,倡导低碳生活。
此外,政府和企业还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提高减排的技术水平。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而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的行为,无论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方式,都对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能源消耗、森林砍伐和工业排放三个方面来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
首先,能源消耗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方面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大部分能源仍然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加强,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同时,化石燃料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油污和矿产资源枯竭等。
因此,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
其次,森林砍伐也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巨大的方面。
森林是地球的肺脏,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然而,由于人类的需求和利益驱动,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正在进行中。
砍伐森林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此外,森林砍伐还会导致土壤侵蚀、水源枯竭和灾害频发等环境问题。
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最后,工业排放也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方面。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
尤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如氟利昂和甲烷等,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更为显著。
此外,工业排放还会导致酸雨、大气污染和健康问题等。
因此,减少工业排放、提高工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能源消耗、森林砍伐和工业排放等方面的人类行为,都对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改变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地球的气候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消极影响为主。
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引起的。
在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开始大面积地砍伐和焚烧树林,开垦土地以用作农耕的用途,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循环系统,削弱了地球的自我保护能力。
之后,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所引起的气候变化也更大。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造成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的海滩和海岸会遭受侵蚀、海水入侵和海水倒灌;还会造成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加剧等危害,影响农业和生态。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有以下几个人为因素:第一是人口剧增。
地球上庞大的人口基数直接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断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尤为突出。
城市人口集中,高楼密集,消耗大量能源,散发出大量热量和废气,且空气流通性较差,使城市温度升高,形成“热岛效应”、“干岛效应”。
第二是土地资源遭破坏,森林资源锐减。
由于人口的剧增,人类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了获取木材而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土地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地球的植被面积大幅度锐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还引起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等灾害加剧。
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温室气体转化和吸收的条件遭到破坏,从而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
二.酸雨酸雨主要是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所引起的。
从蒸汽时代开始,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人类大量地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而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随雨、雪等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具体来说,这些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工厂燃煤产生的废气、热点站燃料产生的废气和汽车等排放的尾气和烟尘,除此之外,人们日常生活中取暖、做饭燃煤产生的废气,也对酸雨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无论是科学家、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
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类似温室效应的作用,阻止热量逃逸,使得地球的平均温度不断上升。
这种升温不仅直接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和飓风等,还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和极地冰层逐渐融化。
其次,人类活动也对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颗粒,包括尘埃、烟雾和颗粒物等。
这些颗粒可以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工业排放和农业活动而释放到大气中。
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因为它们既可以散射和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球的表面温度,又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加热大气。
此外,气溶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云的形成和性质,从而影响降水模式和气候变化。
接下来,人类活动也在加快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森林砍伐和土地转变为农业用途等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这些变化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加速了气候变化的恶化。
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的重要功能,但是大规模砍伐导致了二氧化碳的释放,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继续上升。
同时,森林的减少还导致土地干旱化和土壤侵蚀的风险增加,影响农业产出和人类生活。
最后,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干扰也加剧了气候变化。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吸收和储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然而,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不仅导致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降低了海洋碳汇的吸收能力。
随着温度升高和海洋酸化的加剧,海洋生态系统进一步受到威胁,这将对地球的气候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指地球的长期气候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且与日俱增。
本文将就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工业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工业化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大量的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了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释放,进而造成了温室效应的加剧。
据统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远超过过去几百万年的水平。
二、能源消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不同能源来源的使用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化石燃料的使用来自于不可再生资源,不仅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还造成了大量森林的砍伐。
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则具有较少的污染和排放,同时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森林砍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稳定地球的气候。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使得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进而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扰乱了全球生态平衡。
此外,森林砍伐还会导致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问题。
四、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气候变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能源、材料等大量消耗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废物和排放物,直接影响到环境的质量。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的气温更高,影响了城市的舒适性和空气质量。
五、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也对气候变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农业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
此外,农业过程中使用的化肥也会导致土壤中的氧化亚氮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加剧温室效应。
六、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造成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这包括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城市规划和管理,以及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工业污染、城市化、交通运输、大规模畜牧业、农业和森林砍伐等。
这些影响导致的气候变化,直接和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
影响一: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最明显的影响是气候的变暖。
随着人类的增长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大气温度上升。
温度上升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威胁着沿海地区和岛屿的居民,还会带来干旱、洪涝和飓风等极端天气。
影响二:海洋酸化人类活动还对海洋的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排放到大气中的碳排放物会在水中溶解,形成碳酸,这会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很大影响。
酸化的海洋水还会影响珊瑚的生长和繁殖,这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相关产业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影响三: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业和城市化造成了生境破坏,导致了很多植物和动物的灭绝。
气候变化也会改变生物群落,导致物种消失和区域生态平衡的破坏。
影响四: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一系列的水资源问题,包括干旱、洪涝和海平面上升。
干旱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洪涝则可能破坏农作物和居民的住房。
海平面上升甚至会淹没一些海岛和沿海城市,影响当地的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力。
结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极为直观,同时也极其复杂和深远。
缓解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各国齐心协力,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降低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城市环境和改良农业生产方式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来。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而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工业排放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燃烧化石燃料、工业生产及能源消耗,使工业排放成为主要的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这些大量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二、森林砍伐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然而,人类的森林砍伐活动导致了森林覆盖的大量损失,进而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能力。
此外,森林砍伐还加剧了土地退化和生态平衡的失衡,进一步加速了气候变化的进程。
三、汽车尾气排放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产生了较大的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限制汽车尾气排放,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四、化学物质的使用人类活动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碳化物(CFCs)、氮氧化物等,会破坏大气臭氧层,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氟氯碳化物是杀虫剂和气体推进剂的常用成分,它们的排放不仅导致臭氧层的破坏,还会引起气候变化。
因此,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和管理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五、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天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土地无法充分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地表温度和气候变化。
六、农业活动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雨不均匀和温度升高,农作物产量正逐渐下降。
此外,农业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会产生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
七、海洋污染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海洋污染,例如石油泄漏和工业废水排放。
这些污染物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当前最急迫的是我们对于全球变暖还缺少基本的认知,气温升高到底会改变些什么。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气候变暖将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但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以负面影响为主。
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
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草原的面积将因此增加。
但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沙化威胁巨大。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中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气候变暖同样对昆虫、杂草有利,这使得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增大。
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
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年平均温度增加1°C,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就延长15天,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也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
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水将变得更少更脏。
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
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毁灭每一个人,无论你在哪里。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教授提姆·戴森警告说。
全球的气候变化,准确地说是全球气候变暖,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遥远的,是无法感受到的。
但从一系列的研究和观测中你会发现,全球气候在不断变暖,而这种变化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
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
结合大量代用资料,对近1000年北半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20世纪的增温有可能是近1000年中最大的,20世纪90年代可能是近l000年中最暖的10年。
这些数据都来自IPC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共同创建的一个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
它还根据需求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提供科学技术咨询。
IPCC每5年出版一次评估报告,总结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
其本身不直接评估政策问题,但所评估的科学问题均与政策相关,因此其报告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学基础,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2011年的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在2011年的报告中,IPCC表示,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致,“很可能”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在90%以上。
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 人类了取得自身的利益,盲目垦荒、刀耕火种、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气候恶化。
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它对地面水分和热量的保存、交换都有很大作用。
据估计,500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亿立方米的水库。
在干旱地区的护田林带,能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
这就是人们呼吁保护森林的气候意义。
而森林的大面积破坏,使大量的CO2释放出来,
其次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当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时,工业污染物也在同步增加。
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
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
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水汽(H2O),及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谷称氟利昂(CFCL3。
),对地面气候都有温室效应;所以人们称之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整个地球气温升高。
同时,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到气候变化。
冰柜电冰箱的使用,会排放出大量的氯氟烃.这些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可以上升至平流层,破坏那里的臭氧,使臭氧丧失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性能。
南极上空开始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在减薄。
臭氧层的破坏,给地球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首先,臭氧减少,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多,这将会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并可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
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
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一威胁全人类的现状,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
现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走低碳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共识。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9月22日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并郑重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继续采取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以及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等四项措施。
作为新生代的我们,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责任,更应该好好地保护地球,为应对气候变化奉献出我们自身的力量。
一种被称为“乐活(LOHAS)”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一些我们年轻人的追捧:吃有机的天然食物,买当季水果蔬菜,避免过多的农药和化肥;购买本地产品,降低运送燃料和多余包装消耗;穿衣简单朴素,衣料多选择棉、麻等自然质地,减少工业加工和染色;出行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人走灯灭、用低温洗澡水、把饮水机早关一会、少开一天车、穿朴素简单的衣服......这些传统的节约行为,在全球变暖的形式下,正在被赋予崭新的时尚含义。
“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换一台节能荧光灯,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它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
如果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如果条件允许,去植一次树,你会发现,自己植的树好像吸收了很多CO2,空气仿佛一下子清新了;不要小瞧这些小措施,它们都可以减少油耗,降低气温。
..
青春为使命燃烧,面对全球变暖,请行动起来吧,个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制止全球继续变暖,我们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