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博物馆新馆介绍

安徽博物馆新馆介绍安徽博物馆新馆介绍(上)安徽博物馆新馆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座全新建筑,于2019年正式开放。
这座新馆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安徽省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它集合了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安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下安徽博物馆新馆的特色和亮点。
安徽博物馆新馆分为七个展区,每个展区都有独特的主题和风格。
首先是“安徽的历史与遗产”展区,展示了安徽历史的重要节点和重要人物,例如黄山革命根据地和徽商文化。
这个展区通过精美的文物和场景还原,让观众仿如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
接下来是“安徽的自然与生态”展区,该展区以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为主题,介绍了安徽的山川、水域、植被和动物资源。
通过展示多媒体和互动设备,观众可以了解安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
第三个展区是“古徽州文化与文人墨客”展区,以徽州文化为主题,介绍了徽州古镇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文人墨客的生活。
观众可以欣赏到徽派建筑、徽派绘画和徽州丝绸的精美展品。
“徽商与徽州工艺品”展区是安徽博物馆新馆的另一亮点。
徽商是安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群体之一,他们在中国古代商业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个展区通过展示徽州工艺品,例如徽州砚台和徽州丝绸,让观众了解到徽商的商业智慧和徽派工艺的精湛技艺。
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展区是“安徽的节日与民俗”展区。
安徽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这个展区介绍了安徽各地的重要节日和传统习俗,例如庐剧、油炸糍粑、祭祀、婚俗等等。
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和互动设备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安徽人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安徽博物馆新馆还设有“儿童探索乐园”,专门为小朋友提供了一个互动、探索的环境。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游戏、实验和互动设备学习安徽的文化知识,增加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安徽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很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建筑材料和装饰都选用了环保材料,能够节能降耗。
馆内还设置了节能照明和智能管理系统,以减少能源消耗。
安徽博物馆藏品介绍

安徽博物馆藏品介绍
安徽博物馆是我国较早成立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之一,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收藏和展示安徽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各个时期的文物、艺术品及其他与安徽历史文化相关的珍贵物品。
以下是安徽博物馆的一些藏品介绍:
1.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陶器、殷商青铜器:这些文物反映了安徽地区早期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形态,包括饮食、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画:安徽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书画大师,如黄山派、徽派等,安徽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名家书画作品。
3.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徽商文化:安徽是徽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安徽地区的徽商在商业、手工业及文化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徽商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
4. 民国时期的近现代文物:20世纪初,安徽地区的诸多学者、政治家、文化人物等在近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博物馆收藏了相应时期的文物,反映了安徽在近现代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以上是安徽博物馆的部分藏品介绍,它们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反映了安徽省悠久的历史文化。
安徽博物馆介绍

安徽博物馆介绍安徽博物馆是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安徽省级重点文化单位,也是合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博物馆建筑宏伟壮观,展示了安徽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受游客和学者的喜爱。
安徽博物馆占地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元素,具有现代感和传统韵味。
博物馆内部分为不同的展厅,展示了安徽的历史文化、艺术品和自然资源。
其中,最受欢迎的展览包括安徽历史文化展览、艺术品展览和自然资源展览。
安徽历史文化展览展示了安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古代的商代文化到近代的革命历史,通过展示各个时期的文物和图片,让人们了解安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观众可以欣赏到商代的青铜器、宋代的瓷器、明代的书画作品等珍贵文物,感受到安徽独特的历史底蕴。
艺术品展览展示了安徽的艺术瑰宝和传统工艺品。
这些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陶瓷等各个艺术门类。
观众可以欣赏到明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清代著名陶瓷家郭松龄的作品等。
这些艺术品展示了安徽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水平,让人们领略到安徽的艺术魅力。
自然资源展览展示了安徽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自然资源。
这里有安徽的山川河流、湖泊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观众可以通过模型、图片和实物来了解安徽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
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安徽的自然美景,也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除了常设展览外,安徽博物馆还定期举办特展和文化活动。
这些展览和活动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如艺术、历史、科技等。
这些展览和活动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也使游客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和文化。
安徽博物馆还设有图书馆、研究中心和教育中心。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研究中心为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安徽文化的平台。
教育中心则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和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安徽的历史文化知识。
安徽博物馆是一座富有艺术和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安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也呈现了安徽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自然资源。
安徽博物馆介绍

安徽博物馆介绍
安徽博物馆是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安徽博物馆创建于1956年,原名安徽省文物陈列馆,是安徽省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安徽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占地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6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省级博物馆之一。
安徽博物馆的馆藏品种类丰富,包括了历史文物、艺术品、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馆内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陶瓷、书画、甲骨、古钱币、石刻、民俗文物等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安徽博物馆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古代铜器展览,展示了从商代到汉代的铜器,其中包括了许多国家一级文物和珍贵文物。
安徽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两部分。
固定展览主要包括了安徽历史文化展、安徽自然展、安徽艺术品展等,临时展览则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时间不断更新。
此外,安徽博物馆还开设了多个主题展览室,如“古代铜器展览室”、“民俗文化展览室”等,让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徽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展览外,安徽博物馆还开设了多个教育、科研、文化交流等功能,如“文物科技实验室”、“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服务。
同时,安徽博物馆还举办了多个文化活动,如“安徽博物馆文化节”、“安徽博物馆夜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总之,安徽博物馆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不仅保护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服务,是了解安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参观安徽省博物馆旧馆观后感

参观安徽省博物馆旧馆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安徽省博物馆旧馆,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又涨知识的小冒险呢!刚到博物馆旧馆的门口,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
那建筑风格就很有年代感,就像一位静静伫立在那儿的老智者,肚子里装满了故事,就等着我们这些好奇的小毛孩去发掘。
一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文物,那简直就是宝藏大集合。
我像个刚闯进魔法世界的小巫师,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有那些看起来就超级精美的青铜器,它们身上的花纹细致得不得了,感觉每一道纹路都是古人在跟我们悄悄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我就站在那儿想,这得是多有耐心、手艺多高超的工匠才能打造出来呀。
说不定当时打造这些青铜器的时候,旁边还有个小徒弟在那儿一边流口水一边看,心里想着自己啥时候能有师傅这么厉害呢。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些古代的书画作品。
我对这些书画那是又爱又恨啊。
爱的是它们真的太有韵味了,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带着古人的情绪。
恨的是自己没什么艺术细胞,看不太懂那些高深的意境。
不过呢,我就假装自己是个大艺术家,站在画前摇头晃脑地欣赏,心里默念着“嗯,这笔法真妙啊”,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妙在哪里,就是觉得看起来很舒服,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魔力吧,就算不懂也能被它吸引。
还有那些古陶瓷,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
有的造型特别奇特,感觉古人的想象力一点都不比我们现代人差。
我就盯着一个像小葫芦一样的陶瓷瓶看了半天,心想这古人是不是也跟我们现在一样,喜欢把东西做得又实用又有趣呢。
说不定这个小葫芦瓶当时就是用来装一些特别的香料,主人每次拿起来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像是个仙人一样,浑身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小细节。
比如说有些文物的介绍牌旁边,会有一些小朋友写的小纸条,上面写着他们对这个文物的理解和想象。
那些天真无邪的话语可有意思了,让我觉得这个博物馆就像是一个跨越年龄的大课堂,大家都在这儿学习和分享。
不过呢,在参观的时候也有点小遗憾。
有些地方的灯光有点暗,感觉那些文物都有点被埋没了。
安徽博物馆设计方案

安徽博物馆设计方案摘要:安徽博物馆是一座位于合肥市的重要文化设施,旨在展示和保护安徽省的丰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安徽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包括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展览设计和环境氛围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安徽博物馆将成为一个引人入胜、教育意义深远的文化场所。
1. 引言安徽博物馆的设计方案是为了满足安徽省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教育需求而制定的。
博物馆将成为游客了解安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研究和学习的资源中心。
2. 建筑风格安徽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将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以展示安徽丰富的文化背景。
建筑外观将采用传统安徽风格的檐口、斗拱等元素,并结合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铝合金材料,打造出现代感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设计。
3. 空间布局为了提供给游客一个有序而完整的参观体验,安徽博物馆将根据不同类型的展品和展览需求来设计不同的展览厅和空间。
主要的展览厅将按照时间和主题顺序排列,以帮助游客了解安徽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
此外,博物馆还将设置独立的咨询台、教育中心和多功能会议室,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 展览设计安徽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将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展品将展示安徽丰富的历史、艺术、人文和自然遗产。
为了增加互动和参与度,博物馆将采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展品,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安徽的文化。
5. 环境氛围为了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安徽博物馆将注重灯光和音乐等环境元素的设计。
光线将根据展品的特点来设置,以突出展品的细节和美感。
同时,背景音乐将通过合理的选曲和音量控制,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和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6. 教育和交流安徽博物馆将致力于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和交流活动。
包括讲座、学术研讨会、艺术工作坊等形式,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和了解安徽的历史文化。
此外,博物馆还将定期与其他文化机构和博物馆进行合作,举办联展和展览交流,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结论: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展览设计和环境氛围等方面的规划,安徽博物馆将成为一座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文化场所。
安徽省博物馆作文

安徽省博物馆作文
《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啊,那可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地儿。
有一次我去那儿参观,一进门就被各种各样的展品吸引住了。
我慢悠悠地晃到了一个展柜前,里面摆着一件古代的衣服,哎哟喂,那做工可真是精细极了,上面的花纹密密麻麻的,我都想象不出来古人是怎么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感觉比我姥姥的针线活还厉害呢!再往前走,看到了一些古代的瓷器,哇,那色彩,那造型,就跟艺术品似的。
我就站在那儿盯着看了好久,心里琢磨着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啊。
然后我还逛到了一个展示古代兵器的地方,有刀啊、剑啊什么的,看着那些兵器,我脑子里就开始幻想古人拿着它们在战场上打仗的场景,感觉特别威风。
我都恨不得自己能穿越回去,拿着那些兵器比划比划呢。
还有一些书画作品,那字写得龙飞凤舞的,我虽然不太懂书法,但也能感觉到那种美感。
在博物馆里逛了一大圈,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一样,看到了好多以前从来没见过的东西。
要不是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我还真舍不得走呢。
安徽省博物馆真的是一个能让人长见识的好地方,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好好逛逛,相信你们也会喜欢上那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的地方哟!。
安徽博物馆新馆介绍

安徽博物馆新馆介绍
安徽博物馆新馆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座现代化博物馆,于2019年开馆。
新馆的建筑面积达到8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
为4.8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新馆的设计风格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外观造型独特,像一座巨大的翅膀展开在合肥的城市中心。
内部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包括临时展厅、常设展厅、陈列库房、办公区等功能区域。
新馆常设展厅以“安徽的历史与文明”为主题,展示了安徽地区自古至今的历史沿革、文人墨客、科技发展、经济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珍贵文物、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展示方式,全面展示了安徽地区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历史文化。
此外,新馆还设有临时展厅,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展示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品、文化遗产等,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展览体验。
除了展览区域,新馆还设有教育活动区域和文创产品销售区域,提供教育培训、讲座、工作坊等活动,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
安徽博物馆新馆的开馆,为安徽省内外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安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为合肥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位于省会合肥市安庆路中段,占地面积约70亩,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
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博事业,在合肥成立了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在芜湖成立了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
1953年4月23日,在合并上述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
1954年8月,建筑面积达11580平方米的陈列大楼破土动工,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馆正式成立。
陈毅为该馆题写馆名。
建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安徽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继1958年1月周恩来总理首先视察我馆之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陈云、陈毅、彭德怀、聂荣臻、彭真、乔石等领导同志先后来馆视察。
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我馆时指示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这一指示不仅对我馆,也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而确立了安徽省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独特的历史地位。
1961年11月陈毅同志在视察我馆时亲笔题书的馆名,更使安徽省博物馆倍添光彩。
多年来,安徽省博物馆一直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
1978年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古生物陈列室建成并对外开放,1985年新建4156平方米的文物库房投入使用;1993年1257平方米的新办公楼落成;1995年展线为1800平方米的大型系列专题陈列——《安徽古代文明陈列》正式向社会推出;2000年对原古生物陈列室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古生物陈列馆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多,并采用了现代化的陈列设施和技术手段。
安徽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她位居全国文物大省之列。
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和保护,安徽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23万件,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楚国货币、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元代金银器、新安书画、徽州雕刻和古籍善本、徽州契约文书等最为突出;在现代艺术品中,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4000余件作品珍藏于我馆,为国内外所瞩目。
新的世纪,新的发展,经过安徽省博物馆的积极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确立了安徽省博物馆建设的新蓝图,即保留、维修原馆,规划、筹建新馆。
2006年5月,原馆陈列大楼维修竣工。
推出了《徽州古建筑陈列》、《馆藏青铜器精品展》、《潘玉良作品展》、《安徽古生物陈列》、《元瓷之珍》五个基本陈列。
其中《徽州古建筑陈列》荣获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位于政务新区文化博物园内的新馆已于2007年1月16日动工兴建。
从1956年至2006年,半个世纪栉风沐雨,五十载春华秋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安徽省博物馆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其中虽有曲折,但发展亦有目共睹。
当前全国上下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关注下,安徽省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文物库房4156平方米。
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
其中古籍109126册 (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
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盖顶作镂空的莲瓣形,颈部有对称的兽形双耳,四兽作足,造型生动,为春秋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约400千克,形体高大,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仅次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
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有1963年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注子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
铁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具有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是铁画中的代表作。
该馆陈列以地方历史为重点,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 3个基本陈列。
1981~1986年6月,该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120多个,每年观众15~22万人次。
1984年 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曾在日本东京展出。
该馆从事文物保护科研的人员,曾对青铜器防腐蚀进行研究,用局部电蚀法去除青铜器上的粉状锈,并结合使用苯骈三氮唑化学浸蚀剂保护青铜器,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科研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激光全息文物无损检测”,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扬奖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该馆编辑出版的书刊有《寿县蔡□墓出土遗物》、《安徽名人画选》、《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藏品选》、《安徽画家汇编》、《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览图录》、《明清徽州社会资料选编》、《歙事闲谈》(校订本)、《新四军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
其中古籍109126册 (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
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等。
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有1963年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
另外,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是铁画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合肥市三孝口向北100米馆长副馆长馆务委员会行政部门:办公室人事老干部科保卫科业务部门:保管部陈列部群众教育部信息资料部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文化服务中心附设:工艺厂李则纲(男 1892-1977),新中国第一批文物工作者,文史理论家。
1953年3月被任命为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处长。
1956年1月14日至1958年5月出任安徽省博物馆首任馆长。
马数鸣(男 1908-- 2003),哲学史论专家,曾任安徽省文物局副局长。
1958年5月至1979年期间出任、复任安徽省博物馆馆长。
祁超(男 1920-1983),江苏阜宁人,1941年参加革命,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教工作。
1955年至1969年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1973年至1977年3月任省出版局编辑部副主任,安徽画报社副主任。
1979年4月至1983年任安徽省博物馆馆长。
赵春鸣(男 1929-- ),江苏铜山县人,1949年2月参加革命,长期从事党的宣教工作。
1964年至1971年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巡视员,1973年至1984年任省话剧团副团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7月至1987年5月任安徽省博物馆党总书记兼副馆长,1987年5月至1989年任馆长。
朱世力(男 1932-- ),安徽天长县人,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管理工作,为安徽文博事业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曾担任《中国古代文房用具》、《文房珍品》、《中国民族建筑·安徽卷》等图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中国文物精华辞典》、《中国博物馆志》、《安徽古籍丛书》等图书编委,著有《博物馆概论》(合著)、《中国博物馆工作概论》(合著),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1989年至1994年期间任安徽省文物局局长兼省博物馆馆长。
邓朝源(男 1939-- ),重庆市人,196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馆员,曾任安徽省文物局局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省文物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陈列艺术理论研究及展览设计,曾策划、设计、组织各类陈列展览200余项,其中主持担纲大中型陈列展览总体或专题设计40余项,包括《安徽古代史陈列》、《安徽革命史陈列》、《安徽古代文明陈列》、《历代古砚展览》等。
主编或合编《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周年论文选集》、《汪采白画集》、《潘玉良美术作品选集》。
1994年7月至2000年8月任安徽省博物馆馆长。
胡欣民(男 1954-- )河北盐山县人,安徽大学历史系毕业,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楚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安徽钱币学会理事。
先后就职于安徽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
1995年调任省博物馆,历任馆长助理、副馆长,2000年9月任安徽省博物馆馆长。
主要致力于田野考古,古陶瓷、钱币研究,曾参加长丰杨公战国墓、李三孤堆楚王墓、舒城九交坟春秋墓、定远顶家寨新石器遗址、含山凌家滩新石器遗址及淮北地区先秦文化遗址、寿春城址的发掘与调查,主持舒城凤凰嘴战国汉墓、凤台南金西晋墓、五河汉墓、合肥汉墓等发掘工作,并主持划定安徽省20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主编《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论文选集》、《安徽省博物馆藏瓷》,合作编著了《安徽文物大全》、《黄山文化旅游大辞典》、《安徽玉器》、《安徽考古论纲》等书,先后发表各种论文20余篇。
黄秀英(女,1954-- ),广东郁南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副研究馆员,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
主要从事徽州文化及文房四宝鉴赏研究,发表了《目莲戏雕的收藏与研究》、《邓石如和他的铁砚》、《胡开文与地球墨》等文,并合作编著《安徽省博物馆名品》、《文房珍品》、《中国古代文房用具》。
邓峰(男1961-- ),安徽金寨县人,大专文化,助理经济师,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安徽省旅游协会会员,安徽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现任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
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文化产业开发等工作。
曾多次被选派参加文化部全国文化产业研讨班。
石谷风(男 1919-- ),湖北黄梅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平艺专国画科,研究馆员,国画家,文物鉴定家。
曾任北平古物陈列研究馆研究员,现任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安徽站副站长(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擅山水、花鸟、走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198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两次个人画展,1995年于安徽合肥举办个人画展。
发表美术史论文160篇,出版《石谷风的动物画》、《石谷风画集》等画册及《徽州墨模雕刻艺术》、《谷风堂艺谈》等专著。
刘和惠(男 1929-- ),安徽合肥市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馆员,楚文化研究专家。
曾任安徽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全国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安徽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以楚文化研究和徽州文化研究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