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树脂的修饰官能团设计及其吸附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树脂吸附原理

树脂吸附原理
比表面积是表征吸附剂活性内表面积大小、吸附能力高低的最重要参数,一般 都要求吸附剂有尽量高的比表面积,才可能具备良好的吸附能力。但是,吸附剂的孔 径与比表面积具有负相关性,即高的比表面积必然与较小的孔径相联系。因此吸附剂 的比表面积并非越高越好。
z 平均孔径
吸附树脂主要性能指标
一般合成多孔吸附剂的内部均包含着大量彼此联通、形态不规则、结构不均匀 的非圆柱形孔道,它们便是吸附质的扩散通道和被吸附的场所。任何测定孔结构的 方法均不可能测定试样中具体孔道的形态和参数,只可能测定它们的统计平均结 果,这就是平均孔径。
树脂吸附机理
cb a
路径c —— 穿越了液膜的吸附质分子并非都停留在吸附剂球体的表面,它们中的绝 大部分都需要继续完成在树脂内部孔道中的运动过程,并最终到达吸附树脂球体内的某个 的部位——这就是所谓“粒扩散过程”。可以想象,吸附质分子在如此狭窄的树脂孔道内 运动是如此之困难,以至于往往需要若干分钟的时间,才能够运动零点几mm的路径。由此 可见,吸附质分子在吸附树脂内部孔道扩散的过程往往成为吸附过程的第二个控制要素— —这就是所谓“粒扩散”动力学要素。
低于95%;体积太多则使碱耗量和解吸成本必然增加。 甲醇、丙酮解吸时的用量——建议在0.8 – 1.2 BV范围确定。
谢谢!
溶剂再生成本。
3、解吸液浓度及用量的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选择稀碱溶液(或稀酸液)做解吸剂时,通常建议的浓度范围在1.5-3 %。 一个具体的吸附-解吸过程,究竟需要多少解吸液才能够达到工艺要求?这是必须从技术
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权衡,才可以找到最佳的解吸剂用量。 稀碱(或稀酸)解吸剂的用量——建议在1.5 – 3 BV范围确定,体积太少往往解吸效率
再生(也称为洗脱或解析)是吸附过程的逆过程,使吸附质具有尽量高的溶解度是 选择解析剂并创造最佳解吸条件的基本原则。吸附树脂是多孔性材料,选用不同解析剂及 解析方法,洗脱曲线会有很大差异,实践中宜选择洗脱曲线集中的树脂、解析剂及解析 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性原则。

知乎树脂吸附原理

知乎树脂吸附原理

知乎树脂吸附原理
知乎树脂是一种用于水处理的吸附材料,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树脂的特殊结构和化学性质,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下面是知乎树脂吸附的一般原理:
1. 物理吸附:知乎树脂通常是多孔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

当水流经过树脂的时候,水中的污染物分子可以通过吸附力与树脂表面发生弱而临时的吸附作用,从而被从水中捕捉并去除。

2. 化学吸附:知乎树脂表面通常具有一定的化学官能团,例如羧基、胺基、硫醇基等。

这些官能团可以与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或吸附,如离子交换、氢键等,从而有效地将污染物从水中去除。

3. 选择性吸附:知乎树脂可以通过对它们的化学成分、表面性质和孔隙结构的调控来实现对特定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

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去除水中的某些污染物,而对其他有益物质的存在不产生明显影响。

4. 再生循环:由于树脂的吸附容量是有限的,一段时间后树脂上可能会吸附满了污染物。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树脂需要进行再生循环。

具体来说,通过一定的操作,如反洗、反吸等,将吸附在树脂上的污染物移除,使树脂恢复其吸附能力,再次可以被使用。

综上所述,知乎树脂吸附原理主要涉及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选择性吸附以及再生循环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
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不含交换基团且有大孔结构的高分子吸附树脂。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吸附、极性吸附、官能团吸附以及配位基团吸附。

1.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大孔吸附树脂最主要的分离原理。

树脂内部的孔径和比表面积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使得大孔吸附树脂可以通过范德华力(如色散力、诱导力和共价键力)有效地吸附分子。

这种物理吸附的特点是吸附速度快、选择性高,且不受介质条件的影响。

2.极性吸附
大孔吸附树脂的极性吸附原理主要是由于树脂本身的极性以及被吸附物的极性。

极性基团如羟基、酰胺基等,能与极性化合物产生氢键作用,从而实现选择性吸附。

这种吸附方式主要应用于极性物质的分离。

3.官能团吸附
大孔吸附树脂可以负载不同的官能团,这些官能团能够与特定的化合物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分离。

例如,带有羧基、磺酸基等阴离子的树脂可以与阳离子物质结合;带有胺基、吡啶基等的树脂可以与阴离子物质结合。

这种官能团吸附的方式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4.配位基团吸附
部分大孔吸附树脂含有配位基团,如螯合树脂。

这些树脂可以通过配位键与具有特定金属离子的物质结合,从而实现分离。

这种吸附
方式的选择性非常高,常用于复杂混合物中微量组分的分离。

总结:大孔吸附树脂因其独特的物理结构和多种吸附机制,在分离和纯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入理解其分离原理,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各种分离操作。

树脂吸附原理

树脂吸附原理

树脂吸附原理树脂吸附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净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

树脂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多孔结构和特定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吸附来去除溶液中的目标物质。

树脂吸附原理是基于树脂表面与目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机制。

物理吸附是指树脂表面对目标物质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主要由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引起。

树脂表面的孔隙结构和表面电荷决定了物理吸附的效果。

当溶液中的目标物质接触到树脂表面时,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目标物质分子会在树脂表面附着,并在孔隙中形成吸附层。

静电作用则是指树脂表面带有正负电荷,可以吸引溶液中带有相反电荷的目标物质分子。

这些非特异性的吸附作用可以使目标物质从溶液中被有效地吸附到树脂表面上。

化学吸附是指树脂表面对目标物质的特异性化学作用,主要由功能基团和目标物质之间的化学键形成引起。

树脂表面的功能基团可以与目标物质的特定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

这种特异性的化学作用使得树脂对目标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溶液中目标物质的高效分离和富集。

在树脂吸附过程中,树脂表面的孔隙结构和功能基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隙结构决定了树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影响着树脂对目标物质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

功能基团则决定了树脂对目标物质的选择性和亲和性,直接影响着树脂对目标物质的吸附效果。

总的来说,树脂吸附原理是通过树脂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作用,实现对溶液中目标物质的分离和净化。

树脂的孔隙结构和功能基团是决定树脂吸附性能的关键因素,对树脂的设计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树脂吸附技术在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对甲苯胺在修饰的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研究

对甲苯胺在修饰的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研究


瑚瑚
啪 ∞∞加
8 h 冷 却 、 滤 , 至 含 1 盐 酸 的 丙 酮 溶 液 中洗 。 过 转 % 涤 , 滤 后 用 丙 酮 抽 提 、 燥 , 到 超 高 交 联 吸 附 过 干 得
树脂 。
图 1至 图 3是 不 同温 度 时对 甲苯 胺 在 三种 树
脂 上 的吸附 等温线 。
Z HAO Yo —h n , YIZ a - n u z e g h oj u
( a cegE v omet ntr gC nr S t n a ceg, in s 2 0 0, hn ) Y nhn ni n n l r a Mo i i et t i ,Y nhn J gu2 4 0 C ia on e ao a
定, 氯含 量根 据 V lad法 测 定 。测 定 的树 脂 参 数 o r h
苯共 聚 物 的合 成 在 三 口烧 瓶 中加入 ( ) 制得 的 白球 , 加入 1中 再
I 4 静 态 吸 附 试 验 .
称取 经 预处理 并 干 燥 至 恒 重 的 X D一 A 4、H H

3和 M y三种树 脂各 0 1g于 2 0mL的锥形 瓶 P . 5
中 , 0 5m 用 . L甲醇浸润 后用 去离 子水润洗 多 次 , 以
氯 甲醚进 行 溶 胀 , 后 搅 拌 并 分 批 加 入 无 水 氯 化 然 锌 , 温度 为 4 c反 应 1 。冷 却 、 滤 , 在 0c 2h 过 同样 在 索 氏提 取器 中用 丙酮 抽 提 8h 最 后 在 温 度 6 , 0℃ 、 真 空度 1 mH 0m g下干 燥 2 h 即得氯 甲基 化 大孔低 ,
在 三 口烧 瓶 中加入 明胶 水溶 液及 由苯 乙烯 、 二 乙烯 苯 、 过氧 化苯 甲酰和 液腊混 合组 成 的油 相 。调 节搅 拌 速度 至油 珠在 水相 中为 合适 的粒 度 , 步 升 逐 温至 8 0℃保 温反 应 1 。然后 冷却 、 滤 , 2h 过 转入索 氏提 取 器并用 丙 酮抽 提 8h 最 后 在 温 度 6 , 0℃ 、 真 空度 1 Hg 干燥 2h 即得 大孔 低交 联 聚苯 乙 0mm 下 , 烯 一二 乙烯苯 共 聚物 ( 白球 ) 。 ( ) 甲基 化 大 孔 低 交 联 聚 苯 乙 烯 一二 乙烯 2氯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原理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原理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原理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常用的吸附材料,其吸附原理是基于其特殊的孔径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

通过理解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可以更好地应用该材料进行分离、净化和富集等工艺过程。

大孔吸附树脂的孔径通常在10-1000纳米之间,比一般活性炭和小孔吸附树脂的孔径要大得多。

这种特殊的孔径结构使得大孔吸附树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扩散性能,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吸附目标物质。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

物理吸附是指目标物质与吸附树脂之间的静电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毛细作用等力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目标物质被吸附到树脂表面。

化学吸附则是指目标物质与吸附树脂表面的化学官能团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或配位键,从而实现吸附。

这两种吸附方式可以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吸附过程。

大孔吸附树脂的表面化学性质对其吸附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树脂表面的化学官能团可以通过调整树脂的配比和处理方式来改变。

常见的官能团包括羟基、胺基、酸基等。

这些官能团可以与目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增加吸附效果。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目标物质的性质、树脂的孔径和比表面积、操作条件等。

目标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与吸附树脂之间的亲和力,不同性质的目标物质在吸附树脂上的吸附量也会有所差异。

树脂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决定了其吸附容量和扩散性能,较大的孔径和比表面积通常意味着更高的吸附效果。

操作条件,如温度、pH值和流速等,也会对吸附过程产生影响。

大孔吸附树脂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生物制药工艺中,大孔吸附树脂可以用于蛋白质的纯化和富集。

在环境保护领域,大孔吸附树脂可以用于水处理和废气处理,去除有毒有害物质。

此外,大孔吸附树脂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化工和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分离和纯化过程。

大孔吸附树脂通过其特殊的孔径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实现了对目标物质的高效吸附。

通过理解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种材料,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分离、净化和富集等工艺过程。

功能高分子论文 吸附树脂的研究进展(巩锐定稿)

功能高分子论文 吸附树脂的研究进展(巩锐定稿)

功能高分子论文吸附树脂研究进展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高分子09—3班学号:0902030312姓名:巩锐吸附树脂研究进展0902030312 巩锐【摘要】:简述吸附树脂的分类,对大孔吸附树脂的结构特点和吸附能力进行了评述,重点是大孔吸附树脂在废水处理和中草药研究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分类大孔吸附树脂废水处理中草药Abstract:Brief classification of resin, the resin of the macroporou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adsorption capacity were reviewed, focusing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macroporous resin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search.Key words:classification macroporous resin wastewater treatmenttraditlonal Chinese herb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吸附性高分子材料正迅速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有机功能材料之一。

1 吸附树脂的简单分类[1]根据使用条件和外观形态,吸附性高分子材料主要分为以下4 类:(1) 微孔型吸附树脂(2) 大孔型吸附树脂:特点是在干燥状态下树脂内部就有较高的孔隙率、大量的孔洞和较大的孔径。

(3) 米花状吸附树脂(4) 交联网状吸附树脂。

2 大孔吸附树脂的结构,性质和应用原理[2 ~ 3]大孔吸附树脂多为白色的球状颗粒,粒度多为20-60目,内部具有三维空间立体网状结构,主要特点是多孔性和较高的比表面积。

大孔吸附树脂通常分为非极性和极性两大类,它的理化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剂对有机物的选择性较好,不受无机盐类及强离子低分子化台物存在的影响。

(推荐)吸附树脂的吸附规律

(推荐)吸附树脂的吸附规律

吸附树脂的吸附规律1)一般来说,吸附剂容易吸附与其本身结构、性质相近的物质,因此苯乙烯型大孔树脂对含有共轭双键或芳香族链结构的化合物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对脂肪族化合物吸附能力相对较弱。

2)根据吸附规律,极性吸附材料容易吸附极性物质,而非极性吸附材料容易吸附非极性物质。

因此非极性物质在极性介质(如水)内被非极性吸附材料吸附;极性物质在非极性介质内被极性吸附材料吸附。

3)由于吸附树脂骨架据亲脂性,因此一切亲水性强易溶于水的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碱)、无机盐类、糖类等物质不被吸附,可随水一起分离,用于分离有机活性物质,因没有无机盐掺杂,灰份低、不吸潮,有效成分含量高。

4)利用树脂结构特点如孔径大小,比表面活性以及所带功能基性能,在吸附了性质相近的物质以后,通过不同洗脱剂及条件的选用能把体系复杂、性质相近的物质分开。

5)利用树脂空间结构,作为载体,贮存装载药物、农药、酶及化学催化剂等,可按着预定时间条件释放出来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溶质(被吸附物)物化性质的影响1.1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在水溶液中,较小溶解度物质,通常比溶解度大的物质容易被树脂吸附。

因溶解度大的物质从吸附表面逃逸的倾向较大,故较难被吸附。

如有机酸盐及生物系生物碱盐在水中的溶解均较大,树脂对其吸附弱。

芳香性大的化合物一般在水中的溶解度都较小,则易被树脂吸附。

且在水中溶解度越小,越易被吸附。

1.2在水中的溶解形式溶质在水中以分子状态溶解于水,有利于树脂吸附,如以离子状态溶解于水,则很难被树脂吸附,但有利于解吸。

在吸附洗脱工艺中,亦常运用此规律在多种化合物被吸附的情况下,通过改变PH值,使所含杂质形成较强的离子形化合物,使其顺溶液泄漏出去,达到纯化的目的。

1.3溶质的极性极性较大的分子一般适用于在中极性的树脂上分离,极性小的分子适用于在非极性的树脂上分离。

如用极性HPD-600树脂、弱极性HPD-450树脂和非极性HPD-100树脂吸附分离银杏叶黄酮,HPD-600与HPD-450树脂的吸附量较大,分别达到154.34mg/g和132.66mg/g,而HPD-100的吸附量较小,为117.7 mg/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