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合集下载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一、素养教育目标(一)学问教学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响)。

(二)力量训练点通过试验培育学生观看力量、分析问题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响,由于氧气量是否充分,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响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展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响。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4、解决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很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学问,思索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3)通过做好木炭复原氧化铜的演示试验,提出学生应留意观看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看,启发调动学生思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复原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预备木炭复原氧化铜的试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育学生自学力量。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稳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把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争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力量。

4、学生观看教师演示,观看试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争论在这个化学反响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一样的化学性质。

(3)把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掌握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概念和性质2. 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3. 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4. 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

2. 采用实验法,演示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如石墨、木炭、氧气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服、实验安全帽。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石墨和木炭,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形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知识讲解2.1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如石墨和木炭的区别、单质碳的化学式等。

2.2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性质,如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等。

2.3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如与氧气的反应、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3. 实验演示3.1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3.2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 学生实验操作4.1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

4.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

5. 案例分析5.1 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碳素墨水的制作、金属的冶炼等,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解答。

6. 课堂小结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燃烧: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2. 碳的还原: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3. 碳的吸附:碳对气体和溶液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和还原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导管、烧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铜、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等。

2. 提问:碳有哪些化学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哪些化学性质?二、碳的燃烧:1. 实验演示:将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2. 提问:碳燃烧了什么气体?如何验证?3. 讲解: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三、碳的还原:1. 实验演示:将碳还原氧化铜,观察现象。

2. 提问:碳是如何还原氧化铜的?了什么物质?3. 讲解: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四、碳的吸附:1. 实验演示:将碘酒滴在碳上,观察现象。

2. 提问:碳对碘酒有什么作用?这是什么现象?3. 讲解:碳的吸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拓展: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3. 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C还原CuO实验现象] [C还原CuO实验现象] 还原CuO实验现象
1、有红色固体产生; 、有红色固体产生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还原CuO的反应方程式] [C还原CuO的反应方程式] 还原CuO的反应方程式C+2CuO高温======
黑色粉末 黑色粉末
红色固体
2 Cu +CO2↑
讨论:如果你来完成碳还原氧化 讨论 如果你来完成碳还原氧化 铜的实验,你如何解决以下问题 你如何解决以下问题: 铜的实验 你如何解决以下问题
1.装置包括有那些仪器? 1.装置包括有那些仪器? 装置包括有那些仪器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单孔橡皮塞导管,小试管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单孔橡皮塞导管, 2.木炭和氧化铜分别是什么颜色和状态 木炭和氧化铜分别是什么颜色和状态? 2.木炭和氧化铜分别是什么颜色和状态? 黑色固体 3.为什么要给酒精灯加金属网罩 为什么要给酒精灯加金属网罩? 3.为什么要给酒精灯加金属网罩? 集中火焰,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4.为什么要将导管通人澄清石灰水? 4.为什么要将导管通人澄清石灰水? 为什么要将导管通人澄清石灰水 检验产物有二氧化碳生成 5.安装过程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安装过程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5.安装过程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 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伸入试管的导管短等 6.实验结束时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实验结束时, 6.实验结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先将导管移出液面,后熄灭酒精灯, 先将导管移出液面,后熄灭酒精灯,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碳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随温度的 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升高,其活动性增强, 升高,其活动性增强,在点燃或高温条件 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下,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北京四中知识要点: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动性。

2.了解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虽然很大,却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3.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难点: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

知识详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日光照射下或跟空气、水接触一般都不反应。

利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古人用墨来书写的字、画可保存很久而不褪色。

2.单质碳在点燃或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能够跟许多物质起反应(1)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CO俗称“煤气”,有剧毒。

生活中烧煤取暖时,若燃烧不充分就会生成CO,使人中毒。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红,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上述反应都是氧化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氧化物都发生了还原反应。

单质碳具有还原性,可做还原剂。

但还原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3)化学反应中吸热现象和放热现象化学反应常伴随吸热或放热等现象,放热的反应可称为放热反应,吸热的反应可称为吸热反应。

例如:,此反应为吸热反应;而、等均为放热反应。

(4)单质碳与氢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碳和氢气化学性质不同之处:①它们的化学活泼性不同,氢气比碳活泼,在一定条件下氢气一般比碳容易反应;②化合价不同,在通常状况下氢元素表现+1价而碳元素表现+4价;③碳有可变化合价,所以燃烧充分或不充分时有两种氧化物。

(5)木片和木炭燃烧的比较木片:易点燃,燃烧时有火苗,冒黑烟。

木炭:不易点燃,燃烧无火苗(或有蓝色火焰)。

木炭与木片燃烧时现象不同,主要是因为木炭在点燃前已经把内部的水分及易挥发的可燃性物质(油脂、烃类等)处理掉了。

所以在燃烧时只是发红,不冒烟。

有时看到木炭燃烧时有蓝色火焰是因为红热的炭与CO2相遇产生CO,而CO燃烧是蓝色的火焰。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说课稿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说课稿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碳单质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碳的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现象的产生,也掌握了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但是对于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生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来深入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在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掌握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碳单质化学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教学难点(1)碳单质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原理和装置。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碳单质的还原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变化,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初中初三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初中初三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会对演示或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得出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学习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碳的还原性及还原反应。

【引入新课】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引言:画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思考:碳在常温下为什么具有稳定性?你能否从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得到结论?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古代书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为什么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仍不褪色呢?学生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稳定性: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4个电子,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比较困难,所以常温下碳单质很稳定,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所以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经久不褪色。

2.可燃性: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

(1)O 2充足时,完全燃烧:C +O 2=====点燃CO 2(2)O 2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2C +O 2=====点燃2CO 由此证明反应物的浓度不同,产物也不同。

3.还原性:探究实验:做课本P110~P111实验6-2。

课堂讨论1.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2.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从石灰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完成课后有关的习题。

【板书设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2.可燃性:(1)O 2充足时,完全燃烧:C +O 2=====点燃CO 2; (2)O 2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2C +O 2=====点燃2CO 。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碳的燃烧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 碳的还原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4. 碳的吸附实验:观察碳吸附色素和异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实验和还原实验的操作技巧,以及碳吸附作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碳的物理性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并进行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并探讨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可燃性:碳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

2. 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铜和二氧化碳。

3. 吸附性:碳吸附色素和异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