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冲刺每日一练

合集下载

中国史每日一练之商代

中国史每日一练之商代

商朝概述朝代名。

商部落始祖名契,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其后势力不断扩展,十四传至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建都毫(bó,今山东曹县南),曾多次迁徙,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故商亦被称为“殷”。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奴隶制文明大国,其实际统治区域较夏朝扩大,而其影响所及则远达辽西、湘赣;农业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青铜器和烧制白陶、原始瓷器,商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铜贝,产生了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文化科学方面有许多重大的成就,如通用甲骨文、历法开始设置闰月、观测记录新星(甲骨文中的一次新星记录约在公元前14世纪,是世界上最早的新星记录)等。

第二十三王高宗武丁在位59年,用兵四方,国力极盛。

传至纣,被周武王攻灭。

共传17代、31王。

约当公元前16——前11世纪。

一、名词解释【盘庚迁殷】***16民大、苏大等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

盘庚继位以前,商朝多次发生王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政局动荡混乱,商朝逐渐衰弱。

盘庚继位后,为了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巩固商王朝的统治,决心把都邑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安阳)。

殷地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是商王朝都邑的理想之地,但这一计划遭到那些拥有大量奴隶、土地和房屋的奴隶主贵族的反对,盘庚下令召集贵族、民众训话,反复说服动员,冲破阻力,终于将都城迁到殷。

此后商都一直在殷,因此历史上又称商为殷商。

盘庚迁殷扭转了当时商王朝的混乱局面,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对商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商代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前人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是去奢行俭说,最早在《墨子》一书中曾有记载。

一是水患说,最早为西汉学者孔安国所主张。

一是游牧说与游耕农业说,此最早为当代学者柳诒征和傅筑夫提出。

前者认为商人的社会经济在盘庚迁殷以前是以游牧业为主,后者认为是以游耕农业为主,但都需要经常迁徒。

盘庚迁殷以后,商人的社会经济进入精耕农业阶段,是以不再迁都。

每日一练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限时训练06——漫画题目

每日一练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限时训练06——漫画题目

每日一练 |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限时训练06——漫画题目一、单选题1.如图为冷战时期苏联的幅漫画《他正在敲诈》,漫画中山姆大叔一身妇人装束,一手紧紧抓住狮子的尾巴,另-只手则高举马歇尔计划的拍子用力地敲打这头皮包骨头的狮子。

该漫画A.反映了美苏争霸的发展态势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加深C.表明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变化D.揭示了美国援助西欧的真实意图2.如图是关于抗战时期某一战役的漫画。

这一战役A.迫使国共放弃纷争精诚合作B.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C.提高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望D.有力地保障了西南后方安全3.漫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区域经济一体化B.全球经济一体化C.区域一体化与主权让渡的利益冲突D.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冲突4.如图是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一幅漫画。

该漫画揭示了A.海峡两岸的关系一度紧张B.台独势力企图分裂祖国C.和平统一大业是历史趋势D.美国对华实行强权政治5.下面是画家张漾兮于1937年9月7日发表在《四川日报》上的漫画《乐极生悲》。

该漫画体现了作者A.猛烈抨击日军侵华罪行B.揭露日寇扩大侵华阴谋C.对抗战抱有必胜的信心D.呼唤民族抗战早日实现6.图1是1942年5月10日原载《新天津画报》第一版的漫画:老百姓在中共和华北“新政权”之间作抉择,一边是幸福,一边则是磨刀霍霍,旁白是:“那(哪)边好?用冷静的头脑衡量一下吧。

”此漫画A.昭示国共两党阶级矛盾水火不容B.体现了漫画的创作特点和风格C.表达百姓向往新中国的光明前景D.能够反映日本统治下社会教育的特点7.如图是1950年创作的漫画《纸老虎》,作者创作此漫画意在A.阐释人民战争的必要性B.鼓舞军民的必胜斗志C.呼吁世界人民团结反帝D.抨击美国的冷战政策8.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1912年为民国元年)。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2.下图(二牛一人、犁)所示的耕作方式,应该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3.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某某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 )A.隋唐大运河B.都江堰C.X国渠D.灵渠4.(2016·某某会考)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它最早出现于(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5.“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6.(2018·某某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C.开始刀耕火种D.出现了曲辕犁7.(2017·学考)如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曹魏时期D.隋唐时期8.(2018·某某学考)“雩祀(yu si)”最初为中国古代人们为求雨而举行的仪式。

每年农历四月,万物生长旺盛,急需雨水浇灌之时,举行求雨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雩祀”由民间祈祷活动逐渐上升为国家祀典。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渔业9.(2018·学考)南宋诗人X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中国近代史专题6—8练习题岳麓版试题

中国近代史专题6—8练习题岳麓版试题

中国近代史专题6—8练习题一、选择题1.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

这一状况的出现最能说明()A.封建专制思想销声匿迹B. 《临时约法》影响深远C.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1924年国共革命统一战线和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各政治阶层历来就具有团结合作、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B.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基本一致C.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3.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5、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

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

下列的说法,正确的(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6、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年……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回归真题专练02

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回归真题专练02

【每日一练】冲刺2023高考选择题回归真题专练02(全国卷25题)秦汉魏晋1.(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 削弱了藩镇势力B. 强化了分封体制C. 凸显了专制集权D. 动摇了宗法制度2.(2022全国卷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

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3.(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

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 监察体系的改进C. 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 察举制度的实施4.(2021全国乙卷25)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A. 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 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5.(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6.(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冲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2.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3.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处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地位视同会说话的工具
B. 一律没有人身自由
C. 有的奴隶主还把他们当殉葬品
D. 有的奴隶主还把他们当食客
二、填空题
1. _______年,启继承了父亲的位子,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 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祖先,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 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 _______是迄今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5.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典型房屋样式。

6. 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______年。

7. 商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是______。

8. 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______制度。

9. 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______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0. _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三、简答题
1. 简述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

2.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措施。

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回归真题专练09 世界古代史

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回归真题专练09 世界古代史

【每日一练】冲刺2023高考选择题回归真题专练09(全国卷32题)世界古代史1.(2022全国卷甲卷32)图3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

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A.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 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 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D. 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2.(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

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

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3.(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

”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B.僭主政治C.罗马共和政体D.寡头政治4.(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

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

这反映出,当时()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

这说明()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12月7日社群每日一练题目解析

12月7日社群每日一练题目解析

答案:ABAAA1、下列影视剧情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清朝时称官员为大人,如刘大人、李大人等B、宋朝官员大声宣读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C、武则天的父亲见到武则天时,称呼其为“媚娘”D、唐贞观年间官员对话讲到唐太宗时,称“吾皇太宗”正确答案是:A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正确,“大人”这个词最早可见于《易经》,初始含义是指父母长辈,并不是用于称呼官员。

到了宋朝后期,开始将官员称之为“大人”。

因此,清朝时称官员为大人符合历史事实。

B项错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句式用于圣旨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奉天殿是朱元璋和大臣举行朝议的地方,他用“奉天承运皇帝”作为自称,以示法统正确。

从此之后,圣旨的开头开始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因此,宋朝官员宣读圣旨不可能出现这句话。

C项错误,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本名武瞾。

她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名为媚娘。

由此可知,武则天的父亲是不能称呼她为媚娘的。

D项错误,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而太宗是李世民死后的庙号,他当政期间是不可能被人称为太宗的。

故正确答案为A。

2、在中国古代社会,“西席”这一称谓指的是:A、客人B、老师C、女婿D、医生正确答案是:B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错误,古人对客人的称谓因人而异。

如将很少来家的客人称为“稀客”,时常来家的客人称为“常客”,远道而来的客人称为“远客”,关系疏远的客人称为“外客”,关系亲密的客人称为“亲客”等。

B项正确,“西席”一词出自《称谓录》:“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

故师曰西席。

”西席是中国古代对老师的敬称。

古代以西为尊,主人坐在东面,宾客坐在西席,故有此称。

此外,对老师的称谓还有祭酒、博士、夫子、先生等。

C项错误,古代常用乘龙快婿、东床、金龟婿等指代女婿。

D项错误,古人对医生的称谓有大夫、郎中、坐堂医等。

故正确答案为B。

3、陕西亦称“三秦”,源自秦制“三王”之封。

西安地铁5号线修建过程中发现了“雍王”章邯的都城,除了“雍王”章邯,其他“二王”是指()A、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B、翟王董翳和汉王刘邦C、塞王司马欣和汉王刘邦D、秦王子婴和霸王项羽正确答案是:A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考研还有17天,三人行和学员一起冲刺,每日一练,仅供参考,非押题。

中国古代史部分:
论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明神宗万历年间)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时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

公元1572年,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

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

明神宗即位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

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

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

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

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

在政治上,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贯彻“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的为政方针。

他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裁撤冗官冗员,提拔和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为提高行政效率,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六月奏行“考成法”。

处理章奏,事有责成,令有程限,立文符以考稽,不得延宕推诿,中央政令遂能较快地在全国实行。

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

在军事上,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

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又以俺达汗为中介,代表明朝与西藏黄教首领达赖三世(索南坚错)建立了通好和封贡关系。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

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

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

“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

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

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余座。

他还与鞑靼的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

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

尽管如此,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