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医经典读后告诉你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著作读后感

中医经典著作读后感

中医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中医经典著作,就像是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我在古老的智慧海洋里畅游,时而被惊得目瞪口呆,时而又忍不住拍案叫绝。

读这些中医经典,我还发现中医特别有人情味。

它不像西医有时候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小宇宙一样。

你的情绪、你的生活习惯、你周围的环境,都和健康息息相关。

比如说,你老是生气,那可能就会肝气郁结,就像那河水堵住了一样,不通畅了,身体就会出问题。

所以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在教我们怎么好好生活,怎么和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

而且中医的智慧还特别有哲理。

像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这可不是简单的五种物质,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就像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

这让我想到了大自然里的食物链,一环扣一环,少了谁都不行。

人身体里也是这样,一个脏腑出问题了,可能就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不过呢,读这些经典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那些文言文的表述真的很让人头疼,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个大概。

而且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庞大,各种概念错综复杂,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一样。

但是当你慢慢理解了一些之后,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在迷宫里找到了出口,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读完这些中医经典著作,我对中医的敬意那是蹭蹭往上涨。

中医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无数的智慧珍宝,虽然有些珍宝还蒙着灰尘,需要我们去擦拭、去挖掘,但只要我们深入进去,就一定能发现更多关于健康、关于生命的奥秘。

我觉得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

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

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在读《中医经典选读》之前,我对中医的了解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只知道一些诸如针灸、中药之类的概念是中医的部分。

但读了这本书后,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又高深学问宝库的大门。

读到《黄帝内经》的选段时,我感觉这简直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里面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初读时真的很抽象,不明白这具体是怎么个遵循和调和法。

但随着不断地阅读和思考,再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渐渐有点体会了。

比如我们一天之中的生活规律,白天阳气盛,人就应该积极活动,这就是一种顺应阴阳的表现。

那时候我就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理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的节律一样,人体也有自身的节律,我们应该按照这个节律生活、养生。

其中有关经络的论述特别触动我的是,人体经络竟然像一张大网一样,把身体各个部分都联系起来。

记得有一次我脚崴了,在恢复的过程中,按照书上看到的大致经络走向,早上或者晚上空闲的时候就按摩一些相关穴位,慢慢发现真的恢复得挺快。

虽然不敢确定这完全就是按摩经络穴位的功劳,但这无疑让我对经络学说更加好奇和着迷了。

再读到关于中医诊病部分的时候,望、闻、问、切。

这真的让我惊叹古人的细致观察力。

望诊是看人的面色、形态等。

就拿面色来说,一个人如果面色发黄,中医可能就会考虑脾胃是否有问题。

这让我想起曾经邻居家小孩总是食欲不佳,他整个脸都有点蜡黄的,当时一位老中医来看,把了脉又仔细看了面色等,最后断定是脾胃气虚,用了一些调理脾胃的中药和饮食上的小建议,慢慢地孩子的面色就开始有起色,食欲也变好了。

从这件事来看,中医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能诊断和治病的。

不过,在阅读中我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像是中药的配伍里,有些草药组合起来的原理就很难懂。

比如附子和半夏有些医书里说不能一起用,但又有些方剂中会有特殊用法。

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中医的复杂和深奥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去去把握其中的尺度。

阅读中医典籍心得体会

阅读中医典籍心得体会

阅读中医典籍心得体会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几本中医典籍,深感受益匪浅。

在阅读过
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心得体会:
- 传承久远:中医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经验,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典籍通篇都充满了严谨的理论体系和
丰富的实践案例,展示了中医学的深厚底蕴。

- 综合思维:阅读中医典籍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医学的综合思维
方式。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 诊疗方法:中医典籍中介绍了许多独特的诊疗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针灸、草药等治疗手段。

这些方法既注重
病因与病机的辨证,又强调个体差异的综合考量,能够更加精准地
辅助治疗疾病。

- 养生之道:中医典籍还介绍了许多养生之道,如饮食、运动、精神调节等方面的方法。

这些方法非常实用,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

综上所述,阅读中医典籍是一种深入了解中医学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中医典籍,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将其
应用到当代生活中,促进健康和幸福。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中医典籍,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践中。

同时,我也期待中医学在现代社会得
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经典著作读后感

中医经典著作读后感

中医经典著作读后感
中医,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而中医经典著作就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

读这些中医经典著作,也让我感受到中医的整体观念。

它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把人看作一个整体。

比如说一个人脸上长痘,中医可能不会只盯着脸看,而是从身体内部找原因,可能是脾胃不好,可能是内分泌失调,然后从整体上去调理。

这就好比一个机器,某个小零件出问题了,可能不是零件本身的毛病,而是整个机器的运转系统有了故障。

不过呢,读这些经典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那些文言文真的是像一道道小关卡,有时候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而且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庞大,要想完全理解,就像要攀登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峰。

但是每理解一点,就像在山上又爬高了一点,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中医经典著作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

它们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理解。

我觉得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不能把这么好的东西丢了,要好好挖掘其中的精华,让中医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它的神奇魅力。

读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读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读中医经典心得体会读中医经典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石,是中医学理论的源头,其中蕴含着中医医学家们千百年的智慧和经验总结。

通过阅读中医经典,我领悟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经典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细胞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砌组织和器官的机械结构。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调理整体,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这种整体观念给了我启示,让我意识到身体的健康与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平衡是息息相关的。

其次,中医经典注重治疗根源。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人体内部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而症状只是一种表现而已。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不只是对症下药,而要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经典中强调了察言观色、望闻问切等辨证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声音等综合信息,来判断病情和病因。

这种治疗思想让我明白了疾病治疗需要深入探寻病因和病机,找到根源,并从根本上进行调理和治疗。

另外,中医经典倡导“以脉为纲”。

中医重视脉象的变化,认为通过观察和诊断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情况。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病机变化。

通过脉搏的触诊,可以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从而指导治疗。

中医经典中对脉象的细致描写和分类让我深入了解了脉诊的重要性和技巧。

最后,中医经典也强调了预防和养生。

中医学注重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习惯等养生方法,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经典中对于养生的指导和方法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选择对身体有益的食物,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预防和调理身体。

通过阅读中医经典,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中医学是一门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医医生修炼和实践的基石。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经典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经典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和平衡原则。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完整的整体,强调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中医经典中,人体被分为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多个系统,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强调的是整个人体的平衡和协调。

只有当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保持平衡,气血运行畅通,人才能保持健康。

其次,中医经典强调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失调”或“失衡”。

中医认为,人体出现疾病,往往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某种失调导致的,而不仅仅是外界攻击的结果。

这种失调可以是内在的,比如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失调,都会导致人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调整人体内部的失调,恢复平衡。

中医强调的是“治未病”,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三,中医经典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理状态都是不同的,同样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因。

因此,在治疗上,中医强调因人而异,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医治疗包括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在中医经典中,有多种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比如四诊法、六经辩证等,这些方法和原则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的需要。

第四,中医经典强调预防和调理。

在中医经典中,预防和调理被认为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中医将预防放在了首要位置,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式,以及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也非常注重调理,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失调,恢复平衡和健康。

中医经典中有很多调理方法和养生之道,这些方法和道理都是为了让人体保持健康和远离疾病。

最后,通过学习中医经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作为一名热爱中医的人,我一直在学习和实践中医经典,从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中医经典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以期能够对同样热爱中医的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中医经典的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

中医经典著作浩如烟海,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这些著作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内容。

要想深入学习中医经典,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但我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通过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式,逐步攻克了这些难题。

我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中医经典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经典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临床实践的。

在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治疗各种疾病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详细介绍了伤寒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中医的实用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经典的学习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

在学习中医经典的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临床实践。

通过参加临床实习,我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治疗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经典。

在实践中,我发现中医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这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经典的信心。

在中医经典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

中医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只有深入学习中医经典,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2. 中医经典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有效方法,包括方剂、针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8篇)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8篇)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8篇)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精选18篇)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篇1《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着。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大经典读后感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

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

看过《金匮要略》之后,第一个启示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养生观和“治未病”的思想。

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他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就是说只要五脏个主要功能正常,五脏之间关系协调,五脏各属系统功能正常,人体机能就可以保持一种调畅的状态,就不容易感病或者内生疾病,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人能“养慎”,既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则即使患病,也不容易便为坏病,容易医治。

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养生之道,人本与自然,之所以中药能够治病也就在于此,人和中药同属大自然的产物,本身属性就是形同的。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顺超自然的规律,才能不断逼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治未病”是有三从含义的:即未病先防、即病防传和后防复。

在《金匮要略》中,她提到“夫治未病者,见杆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里主要是在强调即病防传的中药性,已患肝病虚证,为防止金晦肝木,则要在治肝病的同时,补土制水以助火制金。

这才是“上工”的境界。

这种精神也在文中多处体现出来了,如在治疗风湿兼气虚是的防已黄氏汤中,“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在肾病传心的乌头赤石脂丸证,心病传肺的百合地黄汤证,肺病传肝的“肝色青而反色白”,脾病传肾的干姜笭术汤证中也都有提及,故要严加防范,先安其未受邪、未受病之地。

“治未病”思想贯穿全书始终,证明仲师认为“治未病”与治病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那《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看完《黄帝内经》,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我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

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

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应该像《黄帝内经》里说的一样: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

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
证及类似证、鉴别证。

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

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方证很重要的,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其次是药量,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最后,煎煮法也很重要。

《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

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

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

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

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而且《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

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

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

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