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 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 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 腹痛更其,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门复制全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2、腹痛甚时可遵医嘱用黄金如意散外敷右下腹,每日1-2 次。
3、中药灌肠: 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每次200ml,每日2次。
(二)、恶心、呕吐1、观察恶心、呕吐的频次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艾灸神阙、中脘、内关等。
5、遵医嘱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1、术后病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术后肠道功能未恢复患者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双天枢等。
(五)、发热1、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2)服用含有大黄成份的中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年老体弱患者。
2、中药外治法(1)腹部有包块者,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
(2)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
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 小时,每隔15 分钟强刺激1 次,每日 2 次。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有症候重点1、气滞血瘀证:腹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重者痛势较剧,痛点不移,得嗳气或矢气后痛减,脉弦涩,舌质暗,苔薄。
2、湿热蕴结证:腹小便短赤,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舌苔黄腻脉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愈甚,洋溢全腹,脘腹胀满,拒按,壮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苔黄燥,脉洪数。
二、常有症状/症候施护(一)、腹痛1.察看痛苦的部位、性质、程度、连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引发及缓解要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若痛苦强烈、可能有穿孔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刻报告医生。
典型腹痛发生始于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限制在右下腹。
2.卧床歇息,采纳舒坦的体位,轻者可适合活动。
赐予精神宽慰;禁饮食,亲密察看病情变化。
3.依据不一样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察看服药后反响。
4.遵医嘱中药外服,可依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服于右下腹皮肤长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g装入布袋后外服,大蒜糊剂外服,每天2-3次,如意金黄散外服,每天1-2次。
5.遵医嘱针灸治疗:主穴:两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
6.遵医嘱使用中药热奄包治疗。
(二)恶心、呕吐,便秘、腹泻1.察看恶心、呕吐的频次、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实时报告医生。
2.察看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随和味。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刻平卧。
注意饮食卫生,能进食者以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质为主,防止生冷、刺激性食品。
4.呕吐患者汤药宜少许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少呕吐。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针灸治疗,取两侧内关、中脘、阑尾等穴。
(三)、腹胀1.察看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引发要素及陪伴症状。
2.鼓舞患者饭后适合运动,保持大便畅达。
肠痈的护理常规

肠痈的护理常规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雍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中医—肠痈西医—阑尾炎
一、护理评估:
1.腹病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心里社会状况。
3.辩证:(1)气滞血淤(2)湿热雍积(3)热毒炽盛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执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的变化,腹部包块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分多次温服。
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用通里攻下药后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停药或用止泻药。
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4.饮食护理
1)淤滞化热者,宜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热毒炽热,呕吐频繁,暂禁食。
3)恢复期可进高蛋白饮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忌生冷。
5.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6.临证施护:
1)腹痛甚时可遵医嘱针刺止通。
2)腹痛或有包块时遵医嘱外敷中医膏。
3)手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三、健康教育:
1)慎起居、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3)保持良好情绪。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肠痈护理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有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西医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芒硝,以消肿散结。
2.热毒炽盛,并发腹膜炎者宜卧床休息,取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情反复。
3.热毒炽盛,肠麻痹呕吐者,遵医嘱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并为中药攻下准备条件。
4.手术患者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小时,矢气未通,腹胀者,遵医嘱耳穴压豆(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胆穴)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1.中药外敷,注意观察腹痛是否减轻,局部包块是否消退。
2.中药汤剂宜分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3.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
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4.热毒炽盛,高热、呕吐频繁、禁食者,遵医嘱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四、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疏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2.慎起居,防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避免饮食不节、刺激肥厚油腻之品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肠痈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气滞血瘀证:腹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重者痛势较剧,痛处不移,得矢气后痛减。
脉弦涩,舌质暗,苔薄。
(二)温热蕴结证: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三)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脘腹胀满,拒按,壮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苔黄燥,脉洪数。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腹痛、腹胀1.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若腹痛剧,可能有穿孔或出现休克者立即报告医生。
2.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的反应4.遵医嘱中药外敷,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所用药物有芒硝,如意金黄散。
5.遵医嘱实施针灸治疗,取穴双侧足三里或者阑尾区。
6.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7.遵医嘱实施艾灸,取神阙、足三里、中脘等穴。
8,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取阑尾,大肠,交感,肺,耳迷根。
(二)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服。
3.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4.遵医嘱针灸治疗,取大椎、曲池等穴。
5.遵医嘱拔罐治疗,取大椎穴。
(三)恶心呕吐1.忌食辛辣油腻,可进流质、半流质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
2.中药汤剂宜温热服(小承气汤加味)3.遵医嘱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2,涂药(详见附录2)3,针灸(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艾灸(详见附录2)6,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7,拔罐(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病室安静清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二)饮食指导1、温热蕴结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黄瓜、薏米粥、芹菜、冬瓜。
2、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活血祛瘀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院手术室李学华
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情志不调、六淫入侵以致肠道传化失司,气血瘀滞、糟粕积滞化热生脓而发病。
病位在肠。
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
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粘连
二、临证护理
(一)生活起居护理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禁食者予以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部肌肉紧张度的变化及
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
3、手术治疗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二)辨证施护
1、气滞血瘀证:表现为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
右下腹压痛,拒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滑。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局限炎症。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不要进食产气食品,可进食清热活血作用药膳汤、粥类。
如:田七煲瘦肉汤等。
(3)、遵医嘱予以耳穴治疗或艾灸双足三里穴等。
2、邪热内蕴证:表现为腹痛持续,身热显著,痛而拒按,身热弛张,口渴不欲饮,尿黄、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1)、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双柏散外敷右下腹。
(2)、发热时可遵医嘱行物理降温。
热退汗出后及时抹汗更衣,慎防风寒。
(3)、能进食者嘱其多饮水,可饮用清凉饮料,如茅根水,菊花茶、红萝卜、马蹄竹蔗水等。
(4)、中药内服宜微凉服。
3、热毒炽盛证:表现腹痛剧烈而拒按,压痛遍及全腹,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1)、调情志,安慰患者勿紧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以利于炎症局限。
(3)、中药宜凉服。
三、饮食护理
1、如呕吐频繁或有腹膜炎者及手术前禁食、禁水。
2、饮食的原则是逐步过渡,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肛门排气后酌情给予清
淡易消化的少量流质,逐渐增加到全量流质,勿进牛奶,以免腹胀,逐渐改为进食半流质,然后恢复普通饮食。
3、恢复期可食高蛋白饮食,新鲜水果、蔬菜、禁烟酒,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鱼蟹等物。
四、用药护理
(1)、医嘱指导患者服药,重患者、年老体弱者须协助服药。
(2)、凡服汤药保守治疗者,宜少量多次温服。
服药后注意观察用药后腹痛,局部压痛,腹壁紧张度、体温、大便等变化以判断疗效。
(3)、观察有无呕吐,如药物吐出及时补服。
五、情志护理
1、剧烈腹痛患者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应关心体贴病人,协助所需,解除不良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使之早日康复。
2、需手术患者,讲解手术意义和效果。
保守疗法者,讲明病程经过,以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六、并发症护理
1、切口感染
(1)、咳嗽时,指导患者双手交叉横按在伤口上,以免剧烈咳嗽时伤口撕裂而感染。
(2)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定时给予换药。
出现切口感染时,予以充分引流,勤换药,加强抗感染。
2、粘连性肠梗阻
(1)、鼓励患者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增强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避免肠粘连。
(2)、使用中药、电频治疗以促进肠蠕动尽早排气。
3、腹腔感染或脓肿
术后予以半坐卧位,脓肿处以双柏散外敷,电频照射痛处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减轻疼痛。
七、健康指导
1、生活规律,饮食自节,避免食后剧烈活动。
2、有肠道寄生虫者应及时治疗。
保持大便通畅。
3、热毒壅盛积脓保守治疗的病人,嘱其出院3个月后再次行阑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