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一)1

合集下载

第2章 鲁迅

第2章   鲁迅
结构技巧的新颖多样 叙述技巧的多样化
2、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20世纪文 、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 世纪文 学的人物画廊。 学的人物画廊。 3、采用心理描写和白描、抒情等艺术手法。 、采用心理描写和白描、抒情等艺术手法。 4、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创造了中国现代白话 、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小说的典范之作。 小说的典范之作。 吸收了外国文学描写精确细密的特点, 吸收了外国文学描写精确细密的特点,继承 了中国古典文学含蓄练达的特色,言浅意深, 了中国古典文学含蓄练达的特色,言浅意深,含 蓄简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蓄简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小说语言色彩 丰富多变,既饱含深厚的意蕴, 丰富多变,既饱含深厚的意蕴,又具有卓越的艺 术表现力。哲理深刻,表现练达,多名言警句。 术表现力。哲理深刻,表现练达,多名言警句。
第二章 鲁 迅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一、鲁迅生平、创作概况、地位、贡献 鲁迅生平、创作概况、地位、 呐喊》 彷徨》 二、《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 端与成熟标志。 端与成熟标志。 狂人日记》《 》《阿 正传 正传》 三、《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思想内容和 意义; 意义; 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 四、《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 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朝花夕拾 五、《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独特 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手法; 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手法;
《孤独者》 孤独者》
迷途者在黑暗中孤独的绝叫, 迷途者在黑暗中孤独的绝叫,惨伤者在敌阵里悲愤的呼 喊。 彻底绝望:对人、社会、未来与希望、自己。 彻底绝望:对人、社会、未来与希望、自己。 以觉醒的知识者的清醒的目光去审视现在自己正“ 以觉醒的知识者的清醒的目光去审视现在自己正“躬 ”“先前所憎恶 所反对的一切” 他胜利了, 先前所憎恶, 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 他胜利了,但 真正的失败了” “真正的失败了”。 觉醒的灵魂与沉沦人格的激烈交战, 觉醒的灵魂与沉沦人格的激烈交战,分裂人格灵魂深处 的猛烈冲突。 的猛烈冲突。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

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


(2)深刻的社会讽刺,咀嚼常见之事,回味无穷 《藤野先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 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 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 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 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有时还值得 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 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 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 道,‘那是在学跳舞’。”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 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 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在酒楼上》 中国知识分子无家可归的悬浮感 “在”而“不属于”

6、创新



(1)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严酷现实主义,容纳多种艺术手段 (2)创作基调:“忧愤深广”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3)现代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 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造者: 题材的变革、灵魂的揭示、格局和语言创新
三、《狂人日记》



故事层面 表层意味 孤独个体——愚昧群体 心灵层面 对话与冲突;反讽;绝望 技术层面 现实描写与象征表现
四、《野草》和《朝花夕拾》
《野草》
返回
《朝花夕拾》
(一)《野草》
“独语体”
《野草》的创作背景
1924/4-1926/4 年,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 [1] 新文化运动的退潮,使他又陷入抑郁之中,彷 徨于无地。 [2]兄弟失和,1924-5-25日由砖塔胡同61号移至西 三条胡同新屋。 [3] 女师大事件对鲁迅有所影响,《野草》中最灰 暗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4] 与许广平的恋爱,对《野草》的写作也有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一)1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一)1

打击之二:婚姻的悲剧 1906年与朱安结婚。“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结婚 第四天,带着弟弟周作人回日本,开始弃医从文。 1912年,到南京教育部任职,5月迁往北京,在孤独、 痛苦中生活了七年。 • 1918年,在钱玄同的劝说下尝试创作,发表《狂人日 记》。随后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 • 1919年,买下北京八道湾一处房产,全家般来居住。 • 1918——1922年连续写15篇小说,编为短篇集《呐喊 》。




《故乡》的结尾,“一轮金黄的圆月”――理想的 象征。“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 路”。“走”就是反抗,对世界与自我的反抗。 《在酒楼上》的结尾,“我”“独自向着自己 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 《孤独者》中我离开魏连殳的尸体,“我的心 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 下。” 鲁迅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有一个顶点:人物的死 亡或心理、情感上的绝望。――再弹出死后之生, 绝望后的挑战,然后嘎然而止。――这正是鲁迅反 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
1936年10月19日
•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
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 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以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1918――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编为小说 集《呐喊》。 1924――1925年代年,创作小说11篇,编为小说 集《彷徨》。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既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 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现象。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4.《阿Q正传》
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中
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 用这两个字,在接触灰色人物的时候,或听 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 》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前了。‛我 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 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
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
殉葬品

(2)受到新思潮影响的
中年一代

《肥皂》四铭 《高老夫子》高干亭 《头发的故事》N先生 《在酒楼上》吕纬甫

《孤独者》魏连殳

⑶“五四”成长起来 的青年一代: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

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
利!‛
涓生为什么不爱子君了?
同居之后琐碎的生活掩盖了爱的激情吗? 是子君从浪漫走向了平庸了吗? 这对年轻人尚未有建立家庭的准备吗?




《阿Q正传》的艺术特点

(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 (3)形喜实悲。 (4)暗喻和象征的因素。 (5)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借鉴。
二、鲁迅小说的文体风格和艺术个性
1、多写无事的悲剧
那里面有的只是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
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 己。……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那里去都
1930年9月25日,海婴 与鲁迅合影,鲁迅在照 片上题字:“海婴与鲁 迅,一岁与五十岁”

鲁迅的上海故居
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鲁 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

1936年10月19日病逝,遗体葬在万国公墓。
鲁迅遗容 宋庆龄等在鲁迅墓前

中国现当代文学2(鲁迅)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2(鲁迅)PPT课件
通过对人民命运尤其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旧民主 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 “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5
《彷徨》
命名由来
《彷徨》收入1924-1925年的11篇作品,继续描写封建社会 的吃人本质。
“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题《彷徨》 一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 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 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10
(四)《阿Q正传》
简介: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杰出成就,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 中国现代小说。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以笔名 “巴人”在《晨报副镌》上连载 。
书信《两地书》 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文言小说
《怀旧》、《斯巴达之魂》
3
(二)《呐喊》《彷徨》
1、地位
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2、《呐喊》
(1)、命名由来 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初版收入1918-1922年的15
篇作品,后抽掉《不周山》。 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篇目11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 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 兄》、《离婚》。
内容
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 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 动摇、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节课为第一至第五章节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1.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2. 第二章:鲁迅2.1 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2 鲁迅主要作品解析3. 第三章:郭沫若3.1 郭沫若生平及其文学成就3.2 郭沫若主要作品解析4. 第四章:茅盾4.1 茅盾生平及其文学成就4.2 茅盾主要作品解析5. 第五章:巴金5.1 巴金生平及其文学成就5.2 巴金主要作品解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背景、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中考试:设置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试题,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作家的作品集、评论集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视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现代文学第2章鲁迅

现代文学第2章鲁迅
《阿Q正传》的不朽价值在于它高度概括表现了在数千 年来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阿Q的 精神胜利法就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
赵延年木刻画《阿Q正传》
法文译本《阿Q正传》封面(1926)
电影《阿Q正传》(严顺开)
第3节《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分析

二、《阿Q正传》
1. 阿Q形象的典型性分析:
第2节 《呐喊》、《彷徨》等鲁迅小说
一、《呐喊》、《彷徨》概述:
2.题材和人物形象概
①自觉对封建伦理思想、道德进行反抗的觉醒 的知识分子; ②封建社会及思想领域的统治者地主阶级统治 者;
第2节 《呐喊》、《彷徨》等鲁迅小说

五个形象系列展开开反封建的总主题:
③卫道的封建知识分子; ④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与肉体上的 全面的受害者——劳动群众和下层知识分子 ⑤ “自然人”人物形象系列

第2节 《呐喊》、《彷徨》等鲁迅小说

四、《故事新编》概述:
1.简介
2.《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第一、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第二、鲁迅创造了“古今杂揉”的手法 第三、杂文手法的运用
第3节《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分析

一、《狂人日记》

1.《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创作的序言与总纲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 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 “忧愤深广”、旨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 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 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 总“序言”和“总纲”
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到现代文学创
作领域中来,并保持了复杂的创作态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但精神上却愚昧麻木,构成物质与精神 之间的深刻矛盾,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 写其悲剧命运。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 人威胁(第4——10段)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 古久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B、阿 Q 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 Q 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鲁迅的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四处忙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泻忧闷
苦闷沉默思索Biblioteka 寻 北京应索稿 挥战笔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击之二:婚姻的悲剧 1906年与朱安结婚。“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结婚 第四天,带着弟弟周作人回日本,开始弃医从文。 1912年,到南京教育部任职,5月迁往北京,在孤独、 痛苦中生活了七年。 • 1918年,在钱玄同的劝说下尝试创作,发表《狂人日 记》。随后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 • 1919年,买下北京八道湾一处房产,全家般来居住。 • 1918——1922年连续写15篇小说,编为短篇集《呐喊 》。
• 阅读书目:
• 汪晖《反抗绝望》
•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 •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生平与思想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 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 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家中排行老大,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生活是艺术的母体,鲁迅从 童年开始就接连遭受了3次严重的打击。 打击之一:家庭的灾难。 1893年,祖父因科场行贿败露被判死刑。从此家道中落,过早地 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和人生的心酸,也使他早熟,少年老成。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 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 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 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 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而鲁迅却在“洋学堂”里接触到了西方先进 的思想,比如“进化论”,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36年10月19日
•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
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 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以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1918――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编为小说 集《呐喊》。 1924――1925年代年,创作小说11篇,编为小说 集《彷徨》。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既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 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现象。




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的产物,也体现着苟活状态下人类的某种普遍弱点。“未庄” 世界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纲常名教占绝对支配地位; 农村经济的破产和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些都为阿Q性格的 产生提供了条件。晚清统治阶级中,“精神胜利法”非常流 行,这种病态心理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下层人民。而小农本 身的严重弱点,也是产生阿Q性格的温床。 三、《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伤逝》海报及剧照


鲁迅努力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 病态的病态的社会。从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 的主题。――这显示出鲁迅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 更不是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 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 于人自身的反抗。 鲁迅的这些努力——揭示“封建社会吃人”、 “反抗绝望”,表现在《呐喊》、《彷徨》里,就 演化为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 “离去――归来――再离去”。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一节 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
• 1、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 2、鲁迅为现代文学做了什么?
中年鲁迅
少年鲁迅
海婴百日全家福
许广平在北女师大
1、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民族魂与文学巨人(立体 多侧面 战士/凡人)
• 大江健三郎在《我怎样写随笔》中说:“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 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 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希望。”
《祝福》剧照及版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识分子题材: 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也着眼于揭示他们的精神 创伤与危机。 《在酒楼上》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 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 圈,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 《孤独者》魏连殳被社会冷落歧视,――不甘被社会冷 落歧视――报复。途径:“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 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然“胜利” 了,却“真的失败了”。 《伤逝》中“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的青年男女子 君、涓生,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 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丽,只能又回到旧家庭。




《故乡》的结尾,“一轮金黄的圆月”――理想的 象征。“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 路”。“走”就是反抗,对世界与自我的反抗。 《在酒楼上》的结尾,“我”“独自向着自己 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 《孤独者》中我离开魏连殳的尸体,“我的心 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 下。” 鲁迅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有一个顶点:人物的死 亡或心理、情感上的绝望。――再弹出死后之生, 绝望后的挑战,然后嘎然而止。――这正是鲁迅反 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

二、阿Q的形象分析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的流浪农民 的艺术典型。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 辩护、粉饰和盲目自尊的态度; 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者(如小尼姑)泄愤来转 嫁屈辱,求得自我满足。 他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的地位;或者自欺 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 胜利。
打击之三:兄弟失和 1923年7月17日,周作人一脸怒容地给鲁迅 递上了一封绝交信。8月2日,鲁迅告别了八道 湾住房。 失和的原因,因为周作人书信中缺少的关键 字,而成了文学史上的疑团。 1924年,结识许广平并相爱。1927年在上海 同居。1924――1925年代年,创作小说11篇, 编为小说集《彷徨》。




(1)看/被看。 小说《示众》。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故事、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 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 看与被看。――小说主要写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氛围,这反而使它具有 极大的包容性。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里的许多小说都看作使 《示众》的生发与展开。如《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 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等。根据被看者 的不同,又可以把这些作品分为两类。 第一类,被看者是麻木的群众。 第二类,被看者是先驱者、启蒙者。 (2)离去――归来――再离去。 也称为归乡模式。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 《祝福》:“我”注定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永远的漂泊者 《在酒楼上》:无家可归的悬浮感、 孤独无奈的生存困境,背后 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苍凉。 但鲁迅对绝望提出了质疑,“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绝望的反抗。
2、鲁迅为现代文学做了什么?(奠基人、楷模、引路人„„)
★小说(主题、文体形式、 情节模式、艺术造诣)
★抒情散文(闲话风、独语体)
杂文、文学评论 扶植青年
• 一九三六年底,郁达夫在日文刊物《改造》第十九卷十三号发表 《鲁迅的伟大》:“如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 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 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 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 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 又因其飘逸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便喝毒酒 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 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 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 模式。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 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 从题材上来说,鲁迅的小说开创了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农 民和知识分子。 鲁迅在表现这两大题材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正如他自己所 说,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 苦”。 农民题材: 《药》写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仅用一床“满幅补丁的夹被” 暗示,没有过多的描述,正面展开描述的是他们一家精神的愚昧, 夏瑜作为启蒙者、革命者,他的血被小栓当作药吃了,吃后忘了 是什么味儿。 《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 所现体现的精神的麻木。 《祝福》的深刻性也不在于祥林嫂多么贫困,而在于她在封建神 权下感到的恐怖。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日记体;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 《伤逝》:手记体 《阿Q正传》:传记体 《社戏》:诗化小说 《兔和猫》:散文体 《起死》: 戏剧体 如《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 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 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 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上两个要点都有难度,必须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 去深入探讨,尊自己的阅读体验,又注意从理论上解说这种体验的原理。 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动手写一篇小论文,具体评论某 一篇鲁迅小说或你所认为的某点“鲁迅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
《野草》


存在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把人置于哲学的思考中心。 把人的存在,人生的意义视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那里去? 对存在的体验:恐怖、厌烦、忧郁、绝望、被抛 积极的人生观:向死而生,自由选择。 鲁迅曾对章依萍、萧军等青年人说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野草 》,故不主张年轻人读。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 宣扬“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从根本上说,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 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在萨特看来,“他人即地狱”。他人作为一个存在的自由的客体, 他的“目光”很有可能把“我” 变成“物” 。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 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 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