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摘要:1996年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年之后美国进行了翻拍却没有再现日本版的辉煌。
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将东方文化直接嫁接到美国本土文化,使得东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碰撞而没有结出果实。
本文将把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和中国的电影《一声叹息》中的男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比较两个主人公的中年危机时形成原因,两个主人公在不同国度却面临同样婚姻问题时怎么样化解危机。
因此探讨由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
关键词:翻拍背景;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年危机;财产分配电影《谈谈情跳跳舞》是日本导演周防正行在1996年拍摄的一部充满温情的喜剧电影,该电影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杉山在遭遇中年危机时,由跳舞而重拾直面人生的信心。
该电影在2004年由好莱坞进行翻拍,但是并没有想象中得到更多的好评。
美国式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加上东方男人的戏剧故事,并没有再现当年日本版电影的辉煌,其原因正式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直白的将东方故事进行嫁接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
电影《一声叹息》由张国立、徐帆和刘蓓主演的关于婚外恋题材的电影。
描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
两部电影都是对中年男子的中年危机问题的描述,本文将把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精神差异在电影中是如何表现。
一、美国版《谈谈情跳跳舞》拍摄背景分析好莱坞历来会翻拍他国成功的电影,因为在本国票房成功的电影可以成功的吸引他原有的观众。
在2000年之后,好莱坞更是经常翻拍亚洲的电影。
好莱坞的类型化电影换汤不换药或许会让许多观众觉得枯燥无味,于是好莱坞开始引进其他国家成功的电影。
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美国对他国进行文化移植的表现。
21世纪,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那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集装箱,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二、约翰和梁亚洲的中年危机的形成原因“中西方在基本精神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是对人的理解截然两样。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摘要《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可以认为是体现中西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性作品。
文章结合《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分类及论述,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从这两部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的内容,详细探讨了这些差异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又有何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愚公移山》《老人与海》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无疑是人们熟知的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都描写了一个硬汉的形象,一位年过九旬,坚持挖高万仞之山;一位挑战身体极限,孤身一人在大海拼搏数日。
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差异之处也令人深思。
海明威笔下的桑迪亚哥虽然是古巴渔民,但也可以认为是西方普通渔民的缩影,而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代名词。
《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就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与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不同之处,本文将结合此理论进行阐述。
一、《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结合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论述,《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精神与开放精神。
本文将根据这三个方面具体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
(一)《愚公移山》中群体认同与《老人与海》中个人本位的差异在《愚公移山》中,主要体现了群体认同原则。
群体认同是指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做群体的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为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会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希望举全家之力量进行移山,获得家人同意之后才去行动,而不是孤身一人担负起如此艰难的任务。
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 康德:墓志铭: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 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 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 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一、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 秦始皇、成吉思汗、努尔哈赤 •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今天。
西方:从“一只鸡”到“两只鸡”
• 在西方人眼中,世界是可分的,分为现实 世界和抽象世界。(超越精神)
• 中国人则重点关注现实世界,对抽象世界 的不大关注。(现实精神)
• 泰勒斯
• 毕达哥拉斯:数
• 巴门尼德:唯一存在
•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logos)
第二讲 “和合”与“分争”—中西文
化基本精神比较
中国:“六尺巷”的故事
• 张英: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 安徽桐城 吴家 宅基地 争执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儒家: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人与自然:
•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一)中国: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 “天—地—人”整体宇宙观
(二)西方:物我二分,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中国:群己合一,中庸和平Leabharlann (二)西方:人我二分,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
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
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
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
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
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
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拟研究应持的根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展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华,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那么,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是什么呢?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根底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限清楚,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成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底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中西文化差异与比较

西方文化对严格规定 性的强调已成为了一 种文化基因,在其社会 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25
但西方文化有时过分强调严格的规定性, 也有可能造成僵化、刻板、机械的思维 方式,在实践活动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 响.
26
4.不同的民族性格
27
中国人:仁爱慈悲,和平宽厚,中庸谦恭 安贫乐道,聪慧灵巧,勤俭耐劳
34
心术的直观体验的性质 有碍认识的深化和理论 体系的形成;
心术过于注重个人体验 和以人为中心,忽略了物 的因素和对自然力的开 发和应用.
中国的心术与西方技术 的差别是不同文化体系 的根本差别.
35
西方文化的技术基本 上是动脑的产物.
西方很多的学者本身 也是出色的工匠,工匠 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 合使得近代技术更多 地依赖通过理性思维 获得了科学原理.
46
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我们 应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 心,珍重自己的优秀文化传 统和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中 国文化的思想精华.同时,我 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中 存在的弱点,讳疾忌医,而要 努力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中的先进东西和合理因素, 使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焕
西方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 中华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
9
农耕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可以长期地居 住在同一个地方“安居乐业”,居安而不 思动,就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起来.
10
西方古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流动的生活方 式,地中海地区航运业发达,周围的文化也发达起 来.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整体趋向于动
西方技术与科学理论 能够互相促进.
36
技术发明在西方社 会得到较多的支持, 有较多的保障,能 得到顺利的推广.
西方的技术具备严 格的标准,因而其 产品精密完美并具 有互换性和流水做 业性.
从中西方文化之比较文化精神之去向

从中西方文化之比较探究文化精神之去向摘要何谓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现状如何?中国文化精神何去何从?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相异的源头端——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的两种理论的思想渊源、本质及利弊的比较,以及中国文化的“家族本位”和西方文化的“个体为本”的不同文化特征的分析出发,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审视,强调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中国文化精神必须要完成自我更新,必须要唤醒我们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中国文化精神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家族本位个体为本科学民主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我们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它统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一目了然,看得见,摸得着,是硬文化;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是人类各种意识形态观念的集合,属于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关乎精神活动的部分,是软文化。
简言之,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社会和精神生活。
“文化精神”乃隐藏于文化现象之后的“根本文化”,它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着养分。
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但因为有着不同的文化精神渊源,使其精神文化具有了差异性,而精神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物质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当我们为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绵延不绝而欣然之时,也应当正视西方文化在最近五百年的不断发展且有超越中国文化的趋势。
武汉大学赵林教授曾提到,“中国的文化并不是落后于西方,只是一直在平稳发展,而西方文化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迅速发展,才超越了中国的文化进程”。
中国文化发展正面临着这样严峻的考题:一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一面是现有的某些文化单位活力不足;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国内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
中国在经济、外交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如果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没有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那么,中国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笔者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土壤,种种文化现实都与中国文化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四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精神的根 本不同,中国文化继承了传统的人文传统,而 西方文化则体现出科学精神。下面分别就人文 传统与科学精神作简单概述。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中国的人文传统的主要内容呈现在它 的道德价值上 作为中国人文传统代表的儒家人文精 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个人问题,也就是人的主体性 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群体的问题,群体就是能 从家庭到国家所展开的各种公共领域; 第三个就是自然的问题; 第四个是天,天道的问题。
两种文化产生出两种处世原则
群体原则与个人本位原则
义务本位的群体原则
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形式决 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附于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 它在这一切初始亲属团中享有某种在 集团之外无法得到的安全、连续和持 久的地位,于是他被固定在这个关系 网上,在这里满足自己的一切社会性 需要,也履行各种必不可少的义务, 并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 理集团之内与外的不同事物。
而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要有独立意 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为孩子将 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观念的影响。18 岁成年后原则上就要离开父母,独立 生活。
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父 母管教较严,“玉不琢,不成器”。 西方父母是超然性的包容和关爱,决 不强求子女按父母意愿行事,给孩子 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行为规范上, 中国父母提倡仁、义、礼、智、仪。 而西方文化中法律、法规要高于传统 的道义,西方父母偏重于把“不要违 法”作为教育子女的准则。
历来学者对中西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精
神差异的探讨
维新思想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即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其中严复认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
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两种文化的核心。
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截然对立,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在形态中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而以海洋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古希腊人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引起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
而要驾驭自然,先决条件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对于神灵的漠视,如“不语乱、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
儒家的鬼神观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形成显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
理性精神即“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从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的抽象的偏好。
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和理性原则。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
人们
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的归属感。
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有两个维度: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重视集体利益。
如国家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可以忽视.甚至可以牺牲。
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的境界。
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尊卑等人伦规矩,自我受到抑制。
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
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
这样在人际交往中重视面子和面子功夫,追求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因此,人们见面时常说“你吃饭了吗”“你去哪儿”“天很冷,多穿点”.目的不是要探求对方的隐私。
只是想拉近距离。
营造一种亲密关系而已。
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观点、需要、目标,强调社会规范、责任而不是个人享乐,强调集体内部的共同信仰和共同合作。
个人的情感依赖于集体,通过对集体的绝对忠诚,人们期盼得到集体的帮助。
集体主义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后果。
积极方面:中国人谦虚、谨慎,相互合作,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成功之时把功劳归于集体、环境和他人帮助。
消极方面:缺乏个人进取精神,缺乏个人竞争意识,缺乏创造精神,过于看重“关系”。
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与其他所有人完全不同的、唯一的、特殊的“自然的基本单位”。
在个人主义思想中,人们的个人目标优于集体的目标,缺乏对集体的忠诚,集体观念淡漠。
在生活中人们更重视“我”而不是“我们”。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有其积极的一面,英美人坦诚、率直、自助、追求个人成就,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具有创造精神;其消极方面则是人际关系冷漠,缺少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薄弱。
三、中庸和平与开拓精神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原则出发,不可避免地导致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这便是中国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中庸之道。
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的开拓精神。
中国的中庸之道有其合理之处,西方的开拓精神有其存在之理由。
中国文化从集体主义目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
由此衍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
以个体商业活动为经济基础的西方文化.始终把“利”与“力”看作是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
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与幸福。
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得击败对手。
这样就形成了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
其主要表,一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
西方人大多奉行利己主义的行为准则,对于他们来说,尽可能地趋利避害,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便成为人生的目标。
二是强烈的竞争意识。
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大原则的确定.商业社会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商品价值的动态性,可以永久依赖的亲族关系的缺乏,这些都给西方造成了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
三是对力量的崇拜。
与中国文化宣扬的以德服人不同.西方文化中有力量崇拜的传统.西方人在个人竞争或民族战争中都奉行以力服人的强权统治战略。
总之,西方人通常把勇敢善战、能以力量征服对手看作最大的美德。
四、内向性与开放性
传统中国在地理上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铸就了中国人平稳求实的大陆型文化性格。
由这一性格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除了中庸和平的思想行为模式外,还表现为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的文化心态,从而形成了以自我保存、向心凝聚为宗旨的发展方针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与此相反,有着漫长海岸线并且致力于征服大海的西方民族,由于大自然的磨砺与赐予。
由于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流通交换.由于早期发展
中得益于高势能外围文化环境的滋养,而形成了开放性的文化。
西方文化的开放性,突出地表现在文化接受问题上对外在世界的敞开而非封闭的态度:来者不拒,善于吸收。
从个人角度来讲。
心态豁达开朗,直来直去.较少阴暗意识,是一种健康自信的心态。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不难看出.西方文化以科学精神、个人主义、开拓精神和开放性为特征,中国文化以人文传统、集体主义、中庸和平和内向性为特征。
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那种文化精神的好坏。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文化一直是连续传承下来,从未出现过断层现象。
这表明,中国文化精神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丙方精神的局限性。
那种永不安定的变动固然有助于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但它无法形成新的固定关系和稳定价值,因而不易形成一定的衡态机制,从而使许多新的文化创造难以发展到成熟完美的境界。
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如法国和英国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认识中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
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促使交际顺利进行。
在文化的交流中。
不同文化的兼容与融合则是人类文化精神发展的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