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五篇范例)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心理学与生活论文心理学与生活论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1一、情绪调节很重要情绪调节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我们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训斥另一个人说:“不要把你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我们都知道一点,情绪会影响我们思考,可能导致我们没办法作出理智的判断。
作为学生我深有感触,情绪广泛地渗透到一切活动当中,明显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当我们情绪高涨时,满怀信心,觉得干什么都得心应手,看什么都赏心悦目;当我们情绪低落时,感到沮丧自卑,干什么都不顺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整个生活都变得阴冷凄凉。
无论情绪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均需要进行调节。
最容易让人联想起的是对负性情绪的调节。
例如,当你愤怒时,或许需要克制;当过分悲伤时,转换环境,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许可以令你开心起来。
对于高度的抑郁和焦虑,更是需要临床处理和治疗的情绪障碍。
正性情绪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调整。
在学校里,如果成绩很好的同学表现过分的得意或骄傲,可能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心理平衡,因而应有所节制;在医院看望病人,倾听别人讲述痛苦时,需要予以同情而不能表现过分的欣喜。
所以情绪调节不仅仅是降低负性情绪,实际上包括着负性和正性两方面情绪的增强、维持、降低等多方面的适时调整。
对消极感情的调节,更多的是抑制;对积极感情的调节,主要是加强和管理;同时,情绪调节也包含着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平衡。
二、情绪健康的标准一般来说,情绪的目的性适当、反应适度、正性作用即建设性的积极的作用强,是情绪健康总的标准。
对大学生来说,情绪健康的具体表现是:①情绪基调是积极乐观的,愉快稳定的;②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具有调节控制的能力;③情绪反应适度,不过强也不过弱;④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抱负。
心理学与生活结课论文

肖申克救赎之心理分析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信念体制化正文:《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在1994年拍摄的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暗内幕的史诗巨作,影片用不算宏大的剧情描绘出一幅用友谊和生命的画卷,影片还用片中各种人物的生活写真表达了人生中的各种哲理。
首先是安迪.杜德兰。
这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虽然他的出场是那样的平淡。
安迪的身上带着一种书生气,这很难把它和一个杀人犯联系在一起并且很让人担心他如何在黑暗而混乱的监狱中生活下去。
面对新到的犯人在一旁观看的监狱“老人”们着打起了当晚新人们谁先痛哭的赌局,而当晚安迪的表现却出乎他们的预料安迪表现的非常平静,他的表现就像一个人在家睡觉一样无喜无忧。
在那晚以后,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了现实。
有人说,不能改变外界,就只能改变自我认知。
这个月正是安迪自我认知发生变化的一个月。
于是他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
这是面对生活的表现,“时间有的是,缺的是石头。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然而生活总不会尽人如意各种骚扰和欺辱接踵而来,他反抗亦承受。
转机出现在那次外出劳作,当他走向那个长官,我想他一定明白这是拿性命做出的赌注。
把这件事放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找到答案。
首先是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人际过程这一研究范围,人际过程指的是侵犯和助人行为,安迪主动插手那个长官的私事可以理解为侵犯行为,而他在事后要求得到的啤酒这可以看成助人行为,从这也可以看到安迪对这种生活已不堪忍受,他试图做出改变哪怕付出很大的代价。
命运是奇妙的,事情从这里出现了转机。
安迪渐渐的在监狱里混的如鱼得水。
在以后的监狱生活中他努力的做着他以前在外面的世界所做的事,我想这时在他的眼中监狱和外面以没有什么区别。
但当看到他为了给大家放点音乐而被关了两个星期禁闭时,当他说这两个星期一点也不难过,因为有莫扎特陪伴时,我才懂原来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向往仍然存在。
正如他说的“内心,有他们关不住的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
心理学与生活[全文5篇]
![心理学与生活[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53183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f.png)
心理学与生活[全文5篇]第一篇: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一每一天的生活都不一样,所以每一天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不一样。
只有学会了控制好自己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的过好每一天。
还记得上的第一次课,老师就叫数字一样的同学们坐在了一起。
当时大家都是很不乐意,老师说这样让才能让我们适应,认识更多的人处理好我们的人际关系。
当时还分了小组,叫我们给小组取名字,画团徽,还有口号和歌。
第一堂课,我们就结交了朋友和熟悉了新的环境。
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该怎么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调整好自己学习生活状态。
心理学不是能读懂他们的内心,如果可以的话,那就叫读心术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能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能够积极的生活。
一、学习还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的罗永浩的那个视频,当时看了特别的激动。
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恨不得也拼命的学习然后也会成功一样。
初中到高中,经常会有人来学校里演讲,每一次演讲都特别的激动人心。
就像罗永浩说的一样,说得自己也想努力学习,天天看书做题。
可是这种事情一般都坚持不下去三天,然后整个人都松懈了。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谁不会呀!可是真正能实现的却寥寥无几,这就是我现在所存在的状态。
我总是给自己制订了很多的目标,开始几天能坚持,越后面就越来越坚持不下去了。
而老罗在演讲中说道,这是人的共性,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可是他却成功了,成功的很艰辛。
他做到了我们做到不到的事情,他为了不出去玩,把衣服都剪烂了,这样就没办法出去了。
学英语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为此坚持下去的精神让他成功了。
最终创办了现在的锤子手机,我想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他能把自己关在屋里学习,用卖斤数的那些励志的书来勉励自己。
他说当时他想出去玩,就打开书看到了一句非常励志的话,然后就激情昂扬的又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好学习。
每当他想退缩就打开一本书来看下,激励自己。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一样的,所付出的都是相同的。
王东林心理学与生活结课论文

有趣的非语言行为摘要:当我们与人交流时,由于个体的心情、情绪、疲劳、疾病以及药物这些暂时性的因素对社会行为和思维有重要影响,加之若要了解他人当下的行为与思维不能直接询问,因为他人不愿意袒露内心的感觉甚至还可能掩饰其当下的情绪,因此,可能通过难以隐藏的非语言行为线索间接获取他人反映的信息。
所谓非言语行为,是指与说话者言语行为相伴而产生的身体姿势、手和腿的动作、目光接触、脸部表情以及副语言行为。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信息思维情绪面部表情在2000多年前,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写了“脸是灵魂的形象”这一名句,意味着人类的情感通常反映在脸部,他认可通过面部表情理解其内在情感。
观察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首先而且主要是集中在面部表情上,目光注视其实也是面部表情的一部分。
达尔文认为面部表情不仅在沟通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而且认为某些特定情绪的表情是天生的,因此无论在世界什么地方,这些表情都能够被大家所理解,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比如来自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在体验某些特殊的情绪时表现了相似面部表情,都能够准确识别6种基本情绪:愉快、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和厌恶。
一般不愉快或迷惑可以借助皱眉来表达;嫉妒或不信任时会将眉毛上扬;一条眉毛扬起是传统的怀疑信号;双眉扬起是惊讶的信号;双眉下垂则是沮丧和忧伤的信号。
冲突、挑战、敌对的态度用绷紧下颚的肌肉和斜眼瞪视来表示。
这时他的嘴唇也是紧绷着的,表示已摆出一种防御姿态。
头和下颚常挑衅地向前推出,眉毛下垂,眉头皱起。
眼睛嘴巴张大、眉毛上扬表示惊愕笑是脸部表情中重要的一点。
不同的笑可体现求助者不同的心情,有会心的、愉悦的、满足的、兴奋的、害羞的、不自然的、尴尬的、解嘲的等等。
在理解面部表情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体动作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根本没意思,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十分有内容,但内容涵义可能很不一样。
肢体语言除了面部线索,整个身体也能够传达丰富的信息,即肢体语言:首饰、姿势和动作。
研究显示,人们有时借用摊开双手、解开外衣纽扣或脱掉外套,表达一种真诚、坦白。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

首先要从认识自己心理开始,要了解自己想什么,自己为什么会那 么想而不这么想。
在我求索中,我发现学心理学可以帮我认识自己的心理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经遇到过不少问题,我常常困惑为什么在心理问题中许多想法是矛盾的,为什么许多心理障碍今天刚刚克服明天又有了, 心理学告诉我心理问题常常是复杂的。
它的复杂在于心理是无法直接感知。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心理决定 最应该做的是感谢老师, 因为是她深入而又通俗 是老师让我在学习了之后是我的心理更加健康,也让我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
门课后, 我才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 生活中有很多都在影响这我们的心几乎各个方面,比如,我们可能由于学习上的困难而整天忧心忡忡,可能由于生活事而耿耿于怀, 可能由于感情上的挫折而一蹶不振,可能由于对未来的恐惧而整天不释怀,等等吧!总之,在这方面的很多东西还很值得我们去探索,作为一个学习《心理学 与生活》的学生,在学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我也有了很多的认识 。
首先,在情绪控制方面,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体会到了控制好自己情绪的重要性,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普 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包含情绪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同时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 的态度体验”。
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 情绪状态,可能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那么美好,在我们情绪好 对来说困难的事情, 因为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大脑比较兴奋,一些平时不想做的事。
但是如果情绪不好,总是郁郁寡欢的,那么我们 事情做起来都是那么的不顺手,就会感觉一切都在和自己的心作对,果,甚至我们可能会因为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而使得我们的行为冲动, 闷着自己,重者则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情绪暴躁,不易安静,深深地影响 健康,甚至可能会导致犯罪或者抑郁症。
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每天早起 己一个淡淡的微笑,让自己在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始,同时在遇到困难时不慌张不莽撞, 心谨慎并坦然面对,用心去解决事情,接受改变不了的事实,这样我们才能以最好的心态 对待生活,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幸福。
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论文_张典_2010030002

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论文生命学院 04班张典从众效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尤其是关于从众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我希望进行一个实验,证明空间封闭程度也是从众效应的一个影响因素。
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心理学实验的视频,在电梯中,几个提前串通好的人统一向一个方向转身,实验进行了很多次,每一次,电梯中不知情的人乘客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转向同一个方向。
这是从众效应极好的一个体现。
但是,几年前,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我却看到了似乎不太一样的结果:在一个行人容易闯红灯的十字路口,不论有多少“假行人”在红灯面前停下脚步,还是会有行人闯红灯,直到“假行人”中有人提醒他是红灯才制止了闯红灯的行为。
为什么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发生“从众效应”呢?我猜想,是因为电梯的狭小封闭空间中,比开阔的马路上,给人的压迫感更强,更容易发生从众效应。
也就是说,空间封闭程度与从众效应的程度是正相关的。
这个假设可以用实验证明。
我预期我的实验要能达到三个目的:首先是了解空间封闭程度和从众效应的大小这二者之间是否确实有关系,或者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是有关系的;其次是量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是要找到结论的应用价值。
为了能实现这三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首先,就是要把空间封闭程度与从众效应的程度量化。
自变量:空间封闭程度。
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测试进行的教室或者屋子的大小表示空间封闭程度。
但是,要考虑到,即使一样大的屋子,也有可能因为门窗数量、通风情况、光线明暗、湿度高低等等原因,而在人们的主观感受中呈现不一样的封闭程度。
所以在更深入的研究中,应该加入这些影响因素分别作为自变量,并同时考察人们的感受(也就是说,可能人感受到的封闭程度与实际的封闭程度并不完全一样)。
而从众效应的程度,我有两个实验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类似著名的“阿希实验”那样,给出某简单问题(如给出三个深浅不同的灰色色块,然后判断第四个色块与前三个中哪个颜色深浅一样),多个“假被试者”同时给出明显的错误答案,统计不知情的被试者同样也给出错误答案的比例,作为因变量。
生活中的心理学论文一

生活中的心理学论文一: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还做了很多小游戏,让我们对人的心理包括对自己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游戏中和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谈谈我学到的心理学。
梦的解释和心理现象:梦是在睡眠中发生的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一种异常精神状态。
梦是一种心理生理现象,做梦的机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般认为,睡眠时并不是全部大脑皮层都处于不活动的抑制状态,局部的大脑皮层细胞仍在活动,有时受记忆痕迹,以及白天活动时的情绪波动,就产生了梦。
梦的心理学特征一个典型的梦的叙述常常包含幻觉,妄想,认知异常,情绪强化及记忆缺失等特征。
梦是以生动的充分形成的视觉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幻觉想象为特征。
在大多数梦中,幻觉,听觉,触觉等,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我知道了一个人经常梦见高兴地事,必然具有愉快的心境,这种心境就会影响他的行为,于是真的作出美好的事情来,反之,个人经常梦见凶恶的事,心理极具恐惧,这种情绪必然会影响他的心理和行为,于是极有可能做出不好的事情。
色彩心理学:根据老师的提示,我判断出我是红色加黄色性格的人,红色优势:1:阳光心态,积极快乐,红色以喜悦拥抱每件事情,健康的红色能在每件事情中看到美好的一面,即使是他们不理解或未曾思考过的事物都能使他们快乐,生命的黑暗和死亡的阴影,都无法令他们忧虑,奇妙的是,当他们对生命抱以开放和接受的态度而不苛求什么,生命的所带给他们的意义却更加丰富。
2.激情澎湃,梦想万岁,一种由内而外的感性动物,红色具备“生命的激情”,为人感性,情感上高度丰富。
3.热情开朗,喜欢交友,红色把幸福与快乐视为人生目标,由于他们对事物总有很高心的性质,因此他们总有令人愉快的伙伴,而且他们的活力与热情具有感染力,能够辐射到周围,和这样的人相处时,总有充满乐趣而且容易被他们的活泼的精神所感动。
黄色的求胜欲望,战胜对方,斗天斗地,敢说敢做,坚定自信,永不言败,控制情绪,抗压力强,坦率直接,实用主义,快速决断,敢冒风险。
心理学与生活结课论文分享

心理学与生活结课论文分享心理学与生活结课论文1摘要:心理学是研究和指导人们实现心理健康的科学,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阐明了心理学和生活质量的关系,并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学与生活论文生活质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明显提高,生活质量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研究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
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有明确规定,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
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这一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
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只有心理健康,人们才能对外界做出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
现代心理学证明:心理健康的人,较能充分发挥其心理的潜在能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成绩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工作效率也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奉献精神,能耐受挫折和逆境,能够在困境中战胜困难。
拥有健康的心理,人的创造力和潜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财富,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心理健康是成才立业之本。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生理健康,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
一个人只有生理健康了才能谈心理健康,而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和维持生理健康。
最简单的原因是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严重下降造成容易生病。
临床上也有相应的例子证明,已经证明,感冒、肝炎甚至癌症等疾病都与人的心理因素关系极大。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导致健康的行为,才能使生命发出绚丽的光彩。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集体中受欢迎的人的个性品质,恰恰与心理健康的标准相一致,而集体中受人排斥的、嫌弃的个性品质也恰恰与心理健康的标准相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这个学期选上了《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因为是第一次上网络教学的课程,很好奇但是又很担心,因为不知道怎么上这门课。
后来选过网络课程的室友教了我,于是我就开始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首先,我们得知道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
它所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事情都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都有心理的问题在里面。
研究这些课题的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
在当代心理科学中,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为人们重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
专业定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并坚持自然科学框架下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思路。
二、自我认识
既然叫《社会心理学》,那肯定与社会脱不了关系,所以在管健老师的讲课中,讲到了自我的认识都是在社会中的自我。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认识你自己。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必将影响到这个人的发展。
人不能自卑,但是不代表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人又不能自负,但是又要看到自己的优点。
人都有自我服务偏差,习惯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往往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样一来,会使人有变的自大的倾向,所以谦虚处世,适时表现自己,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在我看来才是完美定位自我后正确的做人之道。
其他人的看法也会影响到自我定位,管健老师在视频中也说到了“自我实现语言”。
“自我实现语言”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评价。
如果我们对别人多一些期待和鼓励,那么别人在做事时就会多一些自信,相反,如果我们总是不看好别人,别人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自我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的差异。
视频中指出,亚洲人跟西方人的思想有很大差距。
西方人在对自己的认识中体现出的是个人主义,而亚洲人更多的则是集体主义。
这与双方的历史不无关系。
西方的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商人们在经济贸易中自然会考虑自己比较多,时间久了,个人主义的思想也就成了主流。
反观亚洲,长期的农耕经济和集权统治,集体主义所以传承至今。
三、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
一个人的出生、成长都离不开家庭,这个家庭就叫做原生家庭。
然后这个人开始拥有自己的事业,逐渐从这个原生家庭中分离出去,建立自己的家庭,这就是分离个体化。
如果这个人不愿意分离出去,轻则出现奇葩的“大学生陪读现象”,重则出现社会上所谓的“啃老族”。
如果仔细来看,前者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不愿孩子分离个体化,爱变成了祸害,只会使孩子不能独立生活;后者更多的是孩子不愿分离个体化,执意留在原生家庭。
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互动将决定孩子是否能够顺利的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和个体化。
如果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造成孩子无法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就迟迟不能完成分离与个体化;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无法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就可能造成孩子过早的分离与个
体化,这对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一个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是否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孩子在原生家庭之外是否有独立的生活空间;是否能自我决定、自我承担责任;是否能在原生家庭之外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爱情、友情);是否能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的距离,但同时有连接并能彼此支持。
分离个体化有两个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是0到3岁,是身体和心理上的第一次断乳,第二个是12到18岁,是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因为一般来说,18岁以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基本成熟,满足了分离和个体化的标准。
父母在孩子分离和个体化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
四、大学生生涯规划
社会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职业,职业又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所以人的一生离不开职业,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中,将有大部分时间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大多数人会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生存。
就是这种必然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产生了迥然不同的个性发展,每种职业都有独特的活动结构,对从事着的个性与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参与职业活动,完善者属于自己的个性。
又因人的一生大多只能从事一到两种职业,这就表明了人不可能能一个人照顾到生活的全部劳动成果,人们将自己专属的职业劳动成果与他人交换,达到填充个人物质以及精神的目的。
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涯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做生涯规划?为了我们有目标的前进。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马拉松选手在谈及自己的成功秘诀时,说他在比赛之前会提前看赛道,并通过标志物将赛道分成几段,这样在比赛时他就会以一段一段为目标一直到比赛完成。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而生涯规划就像在我们的赛道上设置的标志物。
有一句话在哪都适用,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而态度又是由性格决定的,虽然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但只要合理分析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性格,把握性格的基本特征,就能客观全面的了解自己真正属于怎么样的人。
就我自己来说,我的性格不够圆滑,喜欢直白,不会看人眼色,而且做事的时候不懂得积极争取,缺乏自信,这样一来,很多需要同人打交道的工作我就不会选择。
但是我这个人很老实,不会撒谎,也很细心,学习能力较强,所以特别喜欢那些能够默默工作的岗位。
但是现在就下结论有点为时过早,毕竟以后为了工作很有可能会强迫自己改变一些性格。
总之,如果现在能够通过职业规划为自己的未来找到目标,然后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奋斗再好不过了。
很开心这个学期能上这门课,因为通过这门课学到了以前不了解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