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五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防范事故风险,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部门、项目和岗位。
第三条本制度的任务是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的评价,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第四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工作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工作。
第五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全面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六条风险评价工作应当与公司的安全生产目标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
第七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二章危险源辨识第八条危险源辨识工作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排查,识别出存在的危险源。
第九条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文献调查、专家咨询等。
第十条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技术条件及设备设施是否达到安全标准;(二)工艺流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三)原材料和半成品是否存在安全风险;(四)职工操作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五)周边环境是否对安全产生影响;(六)其他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
第十一条危险源辨识工作应当有针对性、全面覆盖,记录辨识结果并及时整理。
第十二条危险源辨识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频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第三章风险评价第十三条风险评价工作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十四条风险评价应当根据公司的安全生产目标和相关规定进行。
第十五条风险评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对危险源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二)对危险源引发的事故后果进行评估;(三)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进行防控的危险源。
第十六条风险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十七条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当记录并进行汇总,形成风险评价报告。
第十八条风险评价应定期进行复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调整和改进意见。
第四章风险控制第十九条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当对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各部门、项目、岗位进行指导,明确风险控制措施和责任。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二篇)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 目的辨识并评价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并在体系运行中及时更新,为制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目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危险因素识别、更新与评价的全过程。
3 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第____号令)《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____令第____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____)《变更管理制度》(文件编号:QG/____10.10-____)《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____)4 职责4.1总经理:负责批准重大危险源清单,组织落实重大风险的整改工作。
4.2主管副总:负责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4.3其他各副总:确保各主管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各主管部门编制危害识别评价记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4安环质监部:负责制、修订《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负责组织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5生产部:负责开展装置工艺过程及生产操作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设备及设备检维修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电气、仪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
监督检查各车间危害因素的识别,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____公司办:分别负责交通、保卫方面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7各车间及其他部门:负责本部们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由安质部、生产部、工会共同进行监督检查。
5 工作程序公司应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
根据评价提出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控制措施。
具体见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价管理制度范文(3篇)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价管理制度范文1、目的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财产的伤害和工作环境破坏。
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辨识额评价评价管理工作。
3、危险源辨识(1)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可分为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两大类.(2)常见危险、危害因素为易燃易爆物质、腐蚀和腐蚀性物质、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采光与照明等.(3)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要全面、有序地进行,禁止漏项,按规定以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及运输、建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顺序和方面进行.(4)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工作须按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一____)进行.4、评价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法工作危害分析法:从作业活动清单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该方法是针对作业活动而进行的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
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5、评价时机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6、评价准则采用风险度R____可能性L____后果严重性S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等级标准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为辨识生产活动范围内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确定重大危害因素及重要危险场所,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预防降低或消除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规定了所有生产现场、办公场所及生活区内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控制措施的要求。
2、职责2.1 管理者代表负责重大危害因素、重要危险场所、管理方案的审批。
2.2 综合管理部是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的总体策划、综合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负责火灾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
2.3 生产部对交通运输、生产组织中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4 综合管理部对食堂、宿舍、办公楼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5 人力资源部对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6 技术开发部对项目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7 工程部对施工作业现场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8 其他部门负责业务范围内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9各部门/单位负责本部门/单位生产场所、办公场所、生活区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
3 工作程序3.1 识别和评价的周期、范围及辨识方法3.1.1综合管理部定期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危害因素辨识工作,填写《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各单位及时进行识别和评价:a) 法律、法规与标准提出新的要求;b) 因技术、工艺变化而使危害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c) 发现以往危害因素识别有遗漏。
3.1.2危害因素辨识、评价的范围a) 所有进入作业现场以及办公场所人员的活动(常规或非常规);b) 作业和办公场所及生活区的设施;c) 作业和办公场所及生活区的地理位置及环境;d) 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e) 原有经验及控制方法,人员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f) 绩效监视和测量手段;g) 其他。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风险评价是指对危害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风险
的程度和可能的后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要评价的危害因素或危险源。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工作场所
的情况、工作方式、人员素质等。
3.评估风险的可能性:根据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
源发生的可能性。
4.评估风险的后果: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源发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和
影响。
5.评估风险的程度:综合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评估风险的程度,确定其优先级。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减少或消除风险,保护工作场所和工作人
员安全健康,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确定控制风险的目标和方法。
2.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
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3.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任务、
责任和措施,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风险监测和评估: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5.风险沟通和培训:加强风险沟通和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总之,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在工作场所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系统地辨识危害因素、评价风险和制定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和消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四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减少和控制危险源,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的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包括全体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等。
第二章辨识与评价流程第三条辨识与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采取分级管理的原则,具体流程如下:1. 编制危险源清单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危险源清单,包括危险源名称、危险源位置、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等。
2. 辨识危险源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明确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3. 评价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评价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控制措施的紧急程度。
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制定具体的措施实施计划。
5.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与跟踪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照措施实施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并定期进行跟踪评估,确保措施有效。
第四条辨识与评价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2. 实地调查法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危险源的具体情况,包括危险源位置、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等。
3. 专家评估法邀请相关专家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4.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和事故统计数据的分析,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第三章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第五条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已辨识与评价的危险源,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人员培训、防护设施设备的采购与维护、工艺改进等。
第六条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按照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计划,履行相应的职责,确保措施的落实。
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四篇)

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危险和风险无处不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能面临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因此,对于危险的准确辨识和风险的评价成为了组织管理和个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组织的安全稳定运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制度目的和适用范围(一)目的:1. 确定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基本原则,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2. 辅助组织管理层和员工认识危险和风险的概念,提高危险和风险意识;3. 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事故损失和财产损失,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并将在组织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三、基本原则和方法(一)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2. 科学、准确、系统,尽量量化和可视化;3. 全员参与,责任明确;4. 持续改进,适应变化。
(二)方法:1. 辨识危险:通过危险源的识别和特性分析,明确危险源的种类和影响;2. 评价风险:通过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的量化,确定风险的等级;3.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危险管控措施;4. 监控和评估:对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期评估危险和风险。
四、工作流程(一)危险辨识流程:1. 收集信息:收集组织内外的各类信息,包括设施、设备、人员、技术、环境等;2. 识别危险源: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识别,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3. 分析特性:对每个危险源进行特性分析,包括危险源的种类、危险程度、暴露时间和频率等;4. 辨识危险:根据特性分析结果,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辨识,确定其对组织的危害程度。
(二)风险评价流程:1. 评估概率:根据辨识结果,对每个危险源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2. 评估影响:根据危险源的特性和辨识结果,对每个危险源对组织的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分为重大、严重、一般三个等级;3. 评估风险:根据概率和影响的评估结果,确定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1. 评价目的1。
1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
1.2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1。
3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保证安全生产。
2。
评价范围本公司范围内所有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价、识别与控制。
3。
职责3.1 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
2 安全部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 安全部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4 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
风险评价工作程序4.1 总则4。
1.1 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准则: -—国家、地方、行业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有关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公司制定的安全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4。
1.3 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I 级: 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II 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III 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IV 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4.2 风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目的辨识公司范围内的危害因素,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判定出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活动中的危害辨识、评价和控制活动。
术语和定义危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辨识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
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风险评价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事故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职责总经理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安全环保部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环境污染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环境污染不可承受风险的治理和控制计划。
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生产工艺、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负责组织电气、机械设备设施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财务部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车间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作业范围内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实施本单位评价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计划。
工作程序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公司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安全副总经理副组长:安全环保部部长成员:各部室负责人各车间厂长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分安全专业小组;生产技术专业小组、机动能源专业小组: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安全环保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安全环保部主管人员兼任;生产工艺、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任;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主管电气、机械设备人员兼任;专业小组成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电气、机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人员。
车间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组长:车间厂长副组长:车间主管安全副厂长成员:安全员、设备技术员、生产技术员及班组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人员要求:具有安全管理经验或具有相关专业职称的人员;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分析、表达能力;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
划分作业活动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按地理区域划分;按生产设备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收集相关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包括: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物资: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事故: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现场工作环境(条件):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安全防护设施等情况。
危害因素识别危害分级依据:法律、法规(《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和《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等);危害和事故伤亡的程度、规模;事故发生的频率;相关方关注程度;财产损失额度;降低风险的难度。
危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划分危害类型。
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工作;物品(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误动作;其他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环境的缺陷:作业场所的缺陷;作业环境不良。
管理缺陷:制度缺乏;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有缺陷;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有缺陷;安全投入不足;监督与日常检查;应急救援有缺陷。
事故分类参照《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主要分为20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辨识的对象作业现场方面作业现场方面主要包括作业的全过程、作业环境、劳保用品以及职业卫生方面,将以上方面融合于每一岗位或作业工种中,以“工种”为载体,贯穿作业的全过程;主要体现于每一作业工种的人在工余、工前、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每一步骤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生产工艺流程方面:设计方面:安全预评价、三同时、设计文件和图纸;生产工艺方面:生产工艺适合生产条件;考虑特殊灾害的影响;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生产要求;生产作业顺序和方式适应生产现状;生产作业范围在作业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
生产保障系统:运输线路、供配电、防排水、防灭火、维修等;变化管理方面:工艺改造、设备设施改造等的变化管理制度、变化的系统文件、人员的变化等。
设备设施方面:全过程控制:规划、采购、安装(建设)、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原始技术资料和图纸;维修维护;检测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标志产品、特殊设施。
危害辨识的方法根据公司的生产特点与管理形式,危害辨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询问与交流法;专家分析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主要以访谈法为主,通过召开班组会的形式,由工作小组成员对员工进行询问,与员工进行交流,从而找出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的所有伤害类型及其原因。
辨识与评价程序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应包括如下过程:准备;危害辨识;危险源转化为风险的条件;量化风险结果;划分风险等级。
辨识与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致因因素,包括: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
在水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突水来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及融雪。
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否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火灾类型,包括:固体材料火灾、液体或液化固体火灾、气体或液化气泄漏火灾、粉尘燃爆火灾。
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致因因素,包括:穿孔机械;铲装机械;运输机械;排土机械;破碎机械;排水机械;压风机械;支护机械。
在意外爆炸风险评价时,应考虑:燃料油;锅炉。
机动设备与交通风险评价时,应考虑采购、维护、检查、自然环境、运输物料特性、路线、时间性等因素。
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其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对人机工效进行调查时,应包括:重复运动、使用电动工具、作业姿势、座位舒适度、环境条件、易接近程度。
在对心理性危害进行识别时是否考虑了下列因素:工作因素、人为因素、个人生活环境因素。
照明测量过程应考虑应急时的照明设备、照明时间、能见度、照明源布置情况。
对识别的暴露于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机工效,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危害,应完成定量监测的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的监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监测设备定期校正的比例。
应考虑风险概述的一致性、可审核性、持续性。
风险评价方法LEC评价法:LEC法是利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值D=后果L×暴露E×可能性C初始风险评价凡新工艺流程、新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初始风险评价。
初始风险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生产工艺流程风险;危险物质风险;设备、设施风险;环境风险;职业卫生风险;管理风险;法律、法规、标准需求;相关方的观点。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并按危险性排序。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文件化,各单位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持续风险评价各车间应持续地进行风险评价,及时处理重大风险。
持续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包括:使用前检查;计划任务观察;设备检查;工前危险预知;交接班检查;定期安全检查定期检修;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根据生产特点,应制定风险评价计划如下:冶炼作业风险评价;工程地质风险评价;设备设施风险评价;职业卫生风险评价;交通、运输风险评价;危险物料风险评价;火灾风险评价;水灾风险评价;紧急情况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
风险评审安全环保部根据所完成的初始风险评价工作的结果,对各个车间汇总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核实,并进一步完成其他的评审工作。
核实已完成的风险评价工作:核实每个车间列出的工种是否全面,核实主要的设备设施是否全部包括在内,核实工艺流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核实各职能部室的评价是否准确;核实作业过程评价表中的各工种的作业过程是否有条理,是否有缺漏;核实其采用的LEC法评价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准确,核实所确定的风险等级是否准确;核实所确定的不可承受风险是否准确;核实所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实际、合理。
评审以下三个方面: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搜集各个部室、车间的法规、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资料,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落实到位,即符合性、实施性和有效性;对既往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搜集以往的事故事件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和总结;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文件、机构和职责进行评审,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安全职责是否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