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语音变异

合集下载

网络语言变异现象与现代汉语语言规范

网络语言变异现象与现代汉语语言规范
第 3卷
第3 期









报 ( 社



版)
Vo . NO 3 13 .
M a 09 y 20
20 0 9年 O 5月
j U N LO E T ALS U H U I E ST O E T Y&, C N GY (oi c ne) O R A FC N R O T N V R IYOFF R S R r H 0I E Sc l i cs aS e
K e r s:e wok ln u g y wo d n t r a g a e;ln u g a ito a g a ev r in;ln a esa d r ia in a a gu g tn a dz to
自 2 i 9 0t 纪 0年 代 初 诞 生 以 来 ,互 联 网 以 不 可 阻 t
a d n ihme t f Chi s l n u g . Bu i n e rc n o ne e a g a e t t wil n v t b y rn b u s me r b e . Th r f r l e ia l b i g a o t o p o l ms i e e o e。 i’ n c s a y o ts e e s r t s a d r ie mo e n Ch n s c o d n o s me p i c p e fl n a e u e t n a d z d r i e e a c r i g t o rn i l s o a gu g s .
同 一 社 会 特 征 的 人 在 相 同 的 社 会 环 境 中 使 用 的 同 一 语 言 所 发 生 的 语 言 变 化 现 象 称 之 为 语 言 变 异 。] 可 [也 5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与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与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与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一、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1. 语调短促快速
在网络语言中,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快速,语言的语速也会变得很快,这会导致语调比较短促,快速咬字。

语音上的变化表现为:语调快速上升、急促下降,同时还伴有一些口音特点。

2. 普及口语化发音
网络语言的流行也使得普及口语化的发音成为一种趋势,故有些音在网络语言发音中比正宗汉语发音更为泛用,例如“将”变成“漏”,“吃饭”变成“车饭”。

3. 造新音
网络语言的创新力很强,常常有造新音的现象。

例如:“空气好清新”可以变成“花儿好香啊”,“不约而同”可以变成“不搭理我”。

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不仅在互联网上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对现代汉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1. 影响优良的语言风范
2. 影响口语的准确性
因为网络语言的流行,普及口语化的发音在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口语精准度下降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进行反思和改正,将影响口语的准确性。

3. 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网络语言在普及的同时,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在网络流传中也逐渐消失或者被忽略。

例如传统词汇,吟诵经典文学,文艺作品等等,历史文化价值被抹杀。

三、结论。

浅析社会中的语言变异——以网络流行语为例

浅析社会中的语言变异——以网络流行语为例
我 了) 。
1 . 数字象征。就是用相对 的数字象征某种含义 。如 :0 0 0 0 .2 3 0 10 ,象 征着我很孤独 ;10或 1 0 0,表示完美 ,十全十美 ;15 9 3 7 ,因为都是奇 数 ,所以表示此事很奇怪。 2 社会 中语言变异的原 因 由于语言要在特定 的社会 环境中进行交流, 话语信息 的生 成 、传递 理解都要依赖 于社会 心理环境 ,所以人 的语 言能力和言语 能力会受到 各种心理 因素 和社会 因素的影响, 而产生一些变化 。因为社会心理是 民 族 文化 , 有着传 统习惯 的积淀 ,又是社会环 境, 人心理 的综 合 。一方 个 面 ,个 人 的心 理 和行 为 总 是 趋 近 于 社 会 心 理 , 而 语 言 是 思 维 的 外 在 反 映 ,由于语言 的心理 属性所致 ,人 的社会心理 变化必然使语 言产生变 异。 人的社会心理是错综 复杂的 , 以造成语 言的变异主要有两点原因 : 所 21 追 新 求 异 . 青 少年群体是社 会的有机组成 部分 ,是社会 语言变异 的主要 参与 者和创造者。他们无论 从校 园流行 语还是 网络 流行语 中都表现 出个性 张扬 ,追新求异 的心 理 ,在任何历 史时期 ,这一 群体都是最具 创意和 活 力 的语 言 群 体 。而 这 些 表 现 出来 的 语 言 变 异 也 逐 渐 被 社 会 群体 接 受 , 并 广 为流 传 。
文化 教 育
民 荣科 变 异
以网络流行语 为例
康 晶 晶
( 阳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宁 沈 阳 100 ) 沈 辽 10 0
摘 要 : 要 从 网 络 流 行 语 方 面对 语 言 变 异做 了分 析 , 主 旨在 一 方 面 深 入 探 讨 语 言 变 异 的 规 律 , 另一 方 面 则倡 导 正 确 的 语 言 规 范观 , 以提 高 对语 言变异现 象的认识 , 从而促进社会语言健康发展。 关键词 : 网络 流 行 语 ; 言 变异 ; 范观 语 规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与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与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与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一、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的大量语音变异现象,使得汉语的语音系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规范性和纯正性。

它影响了现代汉语的语音习得。

由于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十分普遍,影响了青少年和学生的语音习得。

他们在网络上接触到的错误发音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口语表达,还会对他们的语言习得产生负面的影响。

它加剧了社会口语表达的混乱。

由于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现代汉语的口语表达变得越来越混乱,人们在表达时往往无法统一发音准则,导致了沟通效果的下降。

它使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化面临挑战。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直接冲击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发展,使得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化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

应该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网络上的语音发音准则化。

应该加强对学生和青少年的语音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发音习惯。

应该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禁止在网络上传播错误的语音发音。

应该注重社会语言环境的塑造,提倡正确的语音表达准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维护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的正常发展。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对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和语言习得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应该正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现象,保护现代汉语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的规范化,使得我们的语言环境更加纯净与规范。

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在交际中形成的一种言语功能变体。

网络语言有变异性、开放性、简约性、封闭性及模糊性的特征。

网络语言虽然可以为人们所规范和使用,但是它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义等的影响。

标签:网络语现代汉语影响“语体就是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1]。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体变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会对规范的现代汉语形成冲击。

一、语音的变化网络语体并没有超出现有语言体系,因为它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就存在于现有语言结构之内,但是它和现存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并对语言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分别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

在语音上,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都有着相同的外在音色,如TMD(他妈的)、BT(变态)等。

这些字母形成的缩略词,显然源于原词每一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原词的读音、意义并没有因为缩略和字母代替而产生丝毫的变化,不影响表达语义。

我们只需要运用现代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稍加分析即可以理解。

语音连读词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例如酱紫(这样子)、偶(我)、表(不要)等等。

在现代汉语中,语流音变中的连读音变,并不是常见的现象,但网络以这种新奇的方式,来彰显一种特别的语言风格。

二、词汇的变异网络和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词汇既包括与网络相关的词汇,也包括在网络这样一个特殊空间使用的词汇。

词汇是时代信息的浓缩,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构造方式,词汇构成方式也多种多样。

汉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甚至图片都可以构成新潮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变异的方式也是缤纷复杂的。

如缩写型,它是把网络聊天、论坛中常用的汉语词汇或英语短语的首字母组合起来形成的缩略语。

“人类是符号的动物”[2],符号型作为一种符号在网络语言中也起到了语言的作用。

网络语言充分利用键盘上的标点符号与英文字符,巧妙组合成不同的脸谱表情。

从模因论角度看网络语言变异

从模因论角度看网络语言变异

2010年8月第3l卷第4期湘南学院学报J ournal of X i a ugnan U niver s it yA ug.,2010v01.31N o.4从模因论角度看网络语言变异杨金凤(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模因论是阐释语言及其相关语言现象的新理论。

网络语言是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语言变体。

网络语言通过重复和类推的方式获得广泛的复制和传播。

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变异,可以为研究网络语言变异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模因;网络语言;变异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73(2010)04—0060一03引言网络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进驻中国以来,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互联网为媒体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广泛,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正吸纳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形成特殊的交流群体,我们称之为网民。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语言有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媒介,如:电视、书刊以及网络这样的语言载体,这些都有益于语言的交流和发展。

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通信方式给人们的信息交流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语言源自生活,反映生活。

当人们大踏步的走入网络时代之时,一种新兴语言也应运而生——N e晰诎speech,即网络语言。

在互联网上,网民们通过B B S(电子布栏)、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 C Q、M SN、Skype、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进行交流,因此,根植于传统语言但又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这一新的语域得以浮出水面。

网络语言从性质上说,不是一种新语言,而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是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所使用的语言系统,在这个言语社团里,谁都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创造新的用法。

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

例如,偶(我)、稀饭(喜欢)、菜鸟(t r ai nee网上新手)、大虾(网络高手)、3x( t hanks)、酱紫(这样子)、帖子(指网络论坛上发表的文章)、灌水(指论坛中乱发帖子)、闪(离开)等等,这些时尚新词在网上被广为模仿、复制和流传。

网络词汇语音变异的认知心理初探

网络词汇语音变异的认知心理初探

使用谐音词 、语音 缩略词 、数字词 、字母词 等变异词汇 ,
青 年 一 代 是 网 民 的 主 力 军 , 他 们 往 往 具 有 一 定 的 英 在输入法 中,省去了汉字输入 的麻烦 ,从而实现 了用最少
文基础 ,但 是在网上他们不直接使用 原有的英语词汇 ,而 的语 言符 号表达 出最大 的信 息量 这一 目标,简洁精练地表 是 利 用 英 语 谐 音 在 汉 语 中创 造 新 词 ,如 “ f a n s( 粉丝 )” 达 了某些在规 范语 言中通常只能通过句法层 次才能表达的
粉 丝
2 5 3 1 9 1
属 丝
1 7 9 1 6 2
东 东
l 1 7 1 8 4

1 9 8 1 8 4
三 、网络词汇语音变异的类型
( 一 )汉 语 拼 音 智 能输 入 法 的 影 响
在 这个追求效率 的快节奏时代 ,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生命 ,这样的理念也同样适用 网络语言变异 。由于汉语拼音 智能输入法不分声调 ,一个音 节甚至一个字母就可出现多个对应 的词汇 ,而网民们 常常使用 出现的第一个词汇 ,这其实是

种 “ 手误 ”,但这种 “ 手误 ”并不影响双方 的正常交流和理解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如竹叶 ( 主 页) 、斑竹 ( 版主) 、 幽香 ( 邮箱)、菌男 ( 俊 男)、霉女 ( 美 女)、杯 具 ( 悲剧 )、驴友 ( 旅友 )、鸭梨 ( 压力)等等 。
( 二 )方 言影 响
“ s h o w( 秀 )” “ c o o l( 酷 ) ”等 等 。这 一 点类 似 于在 旧 内容 或 信 息 ,体 现 了人 们 追 求 语 言 表 达 效 率 的 强 烈 意 识 。

我国最近二十年语言变异研究综述

我国最近二十年语言变异研究综述

我国最近二十年语言变异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信息。

在全球化、信息化、社会转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语言使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异。

最近二十年,我国语言学界对此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这一时期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进展,揭示语言变异的规律,分析影响语言变异的因素,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将对语言变异的定义、分类及研究方法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重点回顾和梳理近二十年来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如网络语言、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与变异、社会变迁与语言变异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影响语言变异的内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文化传播等。

本文将总结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语言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历史回顾语言变异研究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然而,真正系统的、深入的探究则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逐步发展起来的。

这二十年,不仅见证了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蓬勃发展,也反映了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静态描述向动态的、社会的、文化的转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言的调查和分类上,如赵元任、李方桂等语言学家的研究,他们对我国各地的方言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类,为我国语言变异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对方言的静态描述上,对语言变异的动态过程和社会文化因素关注不够。

进入21世纪,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兴起,我国语言变异研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变异的动态过程,探讨语言变异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

例如,有些学者利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化、移民、媒体等因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则利用语言接触理论,探讨了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接触和融合过程。

这二十年也是我国语言变异研究逐渐走向国际化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网络语言语音变异及其认知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作为网络交流工具的网络语言慢慢的发展成为语言中一种特殊语言。

而汉语网络语言新词语通过语音手段造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谐音和合音。

本文则将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出发,对网络语音变异进行认知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语音变异;认知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作为网络交流工具的网络语言慢慢的发展成为语言中一种特殊语言,它与一般社会交际使用的日常语言不同,但它来源于日常生活语言,又兼有网络语言独有的特点。

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也渐渐的对网络语言关注起来,如david crystal则是第一位以专著形式讨论网络语言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与因特网》(2001) 以及《语言的革命》(2004)便断言了网络科技对语言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brittney(1998)等人则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了网络语言中的话题转换,kevin hunt和mick doherty(1995)探讨了网络隐喻的理据。

同时国内的易文安先生也编著了国内的第一步网络语言词典。

除了这些,其他大量的论文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等特点。

本文则将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出发,对网络语音变异进行认知分析。

网络语日常语言的社会变体,它具有以下特点:一,简单快捷,网络语言的使用平台是电脑和网络,所以传播十分快捷,网民在电脑的影响下,会迅速的做出反应所以在追求快捷的同时,网路语言
就具有简单的特点。

二,直观形象,使用网络语言的网民,主要是青少年,他们思维活跃,具有个性,追求创新,所以网路语言在他们的使用下就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三,自由开放,网络本是新事物的温床,网路语言本事就是在这个温床上产生的,所以网络上的任何新事物都会对它造成影响,因此就造就了其自由开放的特点。

任何新的事物、符号都可能变异成为网络语言。

edward sapir (1921)曾说过“语言是变异的,语言变异是语言系统中出现的新质要素。

对原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违反也是语言变异。

”陈松岑曾对语言变异做过这样的定义:“语言项目,可以是某个音位,也可以是某些语音的组合或聚合规则;它可以是某个语义,也可以是某些语义的组合和聚合规则;它还可以是音、义结合而成的语素或词,也可以是某个语法范畴或语法手段,或某项语法规则。

”(1999:48) 网络语言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大量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上,利用语音造词是网络语言创造新词实现词汇变异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具体地说,汉语网络语言新词语通过语音手段造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谐音和合音。

为方便叙述,我们称之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多采用谐音手段。

谐音是指借用语音形式的相同或相近的特点而取得特殊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中的谐音包括以下类型:英汉谐音词,如shopping——血拼,fans——粉丝;汉语词语的谐音,如版主—斑竹;数字的谐音,
如1314—一生一世, 886—拜拜;语码混合谐音,如,3q——thank you, +u——加油;方言词谐音,如,虾米——什么,和字母谐音,如,cu——see you。

网络语言语音变异的另一种情形是合音形式。

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字来记录两个字的读音,是把多音节或者双音节词语转化成单音节词语。

比如,“不要”和音成为“表”。

汉语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少量的拟声词,这些拟声词语要么以汉语词语的形式出现,要么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出现。

如,“呼呼”表示“睡觉”的意思;“咔嚓”表示“砍了或者杀了某人”;或“呵呵”、“xixi”等表示各种笑声。

传统的研究把转喻看成是一种修辞工具。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普遍认识到,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与隐喻类似的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

转喻也是一种基本的词汇意义的扩展方式,是基于事物之间的邻近关系的一种认知方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指在同一个认知模型(icm)之内表述和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可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整体和部分之间具有接触或邻近的关系。

王寅(2007)认为,语言中的拟声和语音象征现象可以视为一种转喻,即在同一认知域中用整体代替部分,或部分代替整体或另一部分; 用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这一部分现象来喻指整个事物,可视
为一种语音转喻。

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语言中利用语音造词方式创造的新词正式基于对原词的语音模拟用模拟的音响形象来喻指
整个象征单位。

我们以语音“咔嚓”为例,“咔嚓”本身象征“砍
了或者杀了某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发出了“咔嚓”这个声响,所
以这个声响是这个事件的一部分,并且是比较突出的部分。

那么人们便用这一个声响来表示整个事件。

那么我们可以表示为下图:
这个图中的a则是整个”砍了或是杀了某人”的事件,a则是表
示事件的声响“咔嚓”,a’则是这个概念,人们便是用“咔嚓”来表示整个事件,因为在网络非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符号表达的模拟声音比动作行为本身更具有认知显著度。

而且这些音变的新奇效果比较引人注目,是网民们为求最真实的再现事件的心理映照。

总之,我们要尊重语言有自身的规则和发展规律,以及网络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而去发现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语言新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社会发展和人们交际复杂化的的体现,所以要我们应该努力去认知现象背后的实质。

【参考文献】
[1]crystal, 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kunt, kevin & doherty, mick. of ivory towersand infobahms, j.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agazine, 1995,
9 (1) : 13
[3]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易文安.《网络时尚词典》,海南出版社, 2000。

[5]易文安.《实用网络用语》,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