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都江堰介绍

5
文化价值
1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 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
2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和水平,同
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如今,都江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 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朝圣
6
旅游景点
01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 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
2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 由鱼嘴、飞沙堰和宝
因其形似鱼嘴 而得名。鱼嘴位于岷 江分流处,主要作用 是分流岷江的水流, 使其分为内江和外江 两个支流。内江供灌 溉使用,外江则用于 排洪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游 ,主要作用是防止外 江洪水冲入内江,同 时将泥沙从内江中排 出。飞沙堰的设计非 常巧妙,当洪水来临 时,它会自行提高水 位,将洪水导向外江
1
据传,当时蜀郡郡守李冰率领 百姓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
程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256年,当时秦国为了进一步 统一中国,在蜀郡(今四川成都) 修筑都江堰,以便治理蜀地的 岷江
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在蜀地的 统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同时 也为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 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 的推动力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入 口,位于灌县(今都 江堰市)城外。它的 主要作用是控制内江 的水量,保证灌溉用 的水量充足而不过多 。同时,宝瓶口还可 以防止外江洪水流入 内江
工程结构
3
灌溉系统
1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主要包括干渠、支渠 和斗渠等
2 干渠从宝瓶口引水,贯穿整个灌溉区, 为各个支渠和斗渠提供水源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岷江的壮丽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第一部分: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神奇的水利工程。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都江堰以其卓越的设计和巧妙的水利工程而闻名,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重要性1. 自然灾害防控都江堰主要用来调节水利灌溉和防洪。
它利用自然地势,通过人工开凿渠道,将岷江和都江的水引入耕地和城市。
这种有效的水利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危害,降低灾害风险。
2. 农业发展都江堰的建设使当地的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灌溉系统将水源带到农田,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品质。
这对于满足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都江堰在文化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代表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都江堰的建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并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第三部分:都江堰的建设与影响1. 建设过程都江堰的建设历时几十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当时的建设者经过细致的勘测和规划,借助人工开凿渠道,修建堤坝和分水口,将水源引导到各个农田和城市。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2. 对当地生活的影响都江堰的建成使当地的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田得到正常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水利系统的建设还带来了灌溉设施、运输工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
3. 对水利工程的影响都江堰的成功建设推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
在都江堰之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不断提升,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国家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灌溉系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属于西汉时期。
当时的成都平原地区缺水,灌溉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人李冰等人提出了修建渠道引水灌溉的方案,并开始了都江堰的建设。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65千米,总高差达到303米,分为主渠和分渠两部分。
主渠绕山脚蜿蜒而上,最高处的风口坝高约20米,横跨约7千米。
分渠则由主渠引出,经过精确测量,分别引灌各个屯田点,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
3. 土木工程技术都江堰采用了多种土木工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自然地形,充分利用水流的重力,通过控制水位、减少水流速度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堂口、鸿翔门和望郊堰等建筑。
4. 灌溉效果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为后来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5. 古代水利文化都江堰的建设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工程经验,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形象。
都江堰所代表的水利工程精神,成为后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以上就是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都江堰的背景、规模、工程技术、灌溉效果、古代水利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工程的伟大和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独特魅力。
都江堰课件

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广策略
旅游线路设计
根据都江堰的旅游资源类型和特点,设计多种主题线路,如自然 风光游、历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等。
旅游产品推广
通过媒体、网络、旅游展会等多种渠道,宣传都江堰的旅游产品, 提高知名度。
旅游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实现资源 共享。
历代修缮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历史上经过多 次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中国古 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地位
农业发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 展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城市繁荣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的城市化 进程提供了基础,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和发展。
都江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在都江堰中的应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实现了灌溉、防洪、排沙等多重功能, 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03
都江堰态环境保护与治 理
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01
02
03
自然环境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 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 条件,水资源丰富,森林 覆盖率高。
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都江堰市面临生态环境压 力,包括水污染、土壤污 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影响因素
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 、城市生活污染等是导致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
治理措施与成果展示
治理措施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 括加强环境监管、推广生态农业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
成果展示
经过治理,都江堰市的环境质量 得到显著改善,水体质量提升, 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
复取得积极进展。
都江堰

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 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 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 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 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 工程,被誉为“ 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 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 认为, 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 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 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 年左右修 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 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 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 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 、都江堰的创建, 新纪元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 年而不衰,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 年而不衰 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 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 大水利工程。 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 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 古为今用” 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 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 硕果仅存的奇观。 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 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 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 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 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 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 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公开课)课件

技术,共同推进都江堰的保护工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拦截剩余的细小泥沙,防止其进入灌溉渠道。
自动排沙功能确保了灌溉渠道不会被泥沙淤积,从而保证了灌溉的持续 进行。
控制洪水功能
控制洪水功能是指都江堰通过调节流入灌溉渠道的水量和速度,有效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 害。
都江堰的控制洪水功能主要依赖于飞沙堰和宝瓶口两个结构。飞沙堰可以调节流入灌溉渠道 的水量大小,而宝瓶口则可以控制水流速度,防止洪峰过快地冲入下游地区。
农业经济的繁荣
都江堰的灌溉水源保障了成都平原 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繁荣,使得 该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的重要粮食产 地和商贸中心。
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影响
水利工程技术传承
都江堰作为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其设计和建造技术对现代水利 工程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水利的启示
都江堰水利工程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为现代水 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水利治理体系的完善
都江堰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现代水利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2 3
水土保持与土地利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洪水泛滥,减少了 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
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灌溉和排水等措施,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善了 成都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植被的恢复和 水生动植物的繁衍。
都江堰的起源
都江堰最初的建设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 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早期建设历程
在李冰父子之后,历代政 府对都江堰进行了多次修 建和改造,以适应不同时 期的水利需求。
都江堰

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所撰《水经注·江水》载:“江水(指岷江)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成都市长期处于消费型旧城市面貌,经中央批准在成都东郊兴建综合性工业 区,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生产型的新兴城市。工业区集中用水量大,需要都江堰渠首总来水量中供应。
为保证成都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常年不断,又要保证都江堰内江断流岁修工程全面进行,经水电厅农水局勘测 设计,报经省计委以(63)计斟字第4号、55号文件批准修建都江堰内江岁修工业引水工程。工程于1963年2月4 日正式开工,11月6日主体工程完工通水,1964年6月全部完成,6月30日由省水电厅农水局主持验收。工业引水 (暗)渠全长1502.3米,起自外金刚堤尾部进水闸,止于走马河上游尾水闸。
主要景点
01
水利工程
02
二王庙
03
伏龙观
04
安澜索桥
05
卧铁
06
其他景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 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 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2.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要使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代科学家、实践家李冰的人格魅力,从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中汲取思想精华,学习他们的奋斗和实干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教学重点】1.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2.多种修辞手法的用法【教学难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精读与略读的结合,归纳要点。
2.带着课后练习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思考和领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
2.分析第一部对比手法的运用3.分析第二部分对水流的生动描写一、导入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本文是游记(属记叙文)二、作者: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
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
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三、读一读,写一写颓壁残垣惊悸邈远庇护濡养炫耀规矩精神焕发驯顺众目睽睽遴选浚理长锸官场衮衮挟着钹磬傩戏韬略怦然心动澄四、分析课文(一)师范读第一部分粗略提问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明确:长城和都江堰(欣赏有关都江堰和长城的一组照片)2.作者是用什么来描述长城和都江堰的?明确:对比手法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学生朗读课文具体提问1.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第1自然段是单句还是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确:是单句,将都江堰与长城作比,突出都江堰的激动人心。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和加深句式的知识。
2.生读第2段,思考:重点写了什么?明确:描述长城的景观特色,指出长城是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3.生读第3、4、5自然段,思考:这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明确: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指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历史作用。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初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4.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表格。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和加深对“比较”这一写法的了解。
比较对象比较项目长城都江堰修建时间秦始皇时比长城早数十年规模宏大表面不如长城宏大占据的是辽阔空间邈远的时间社会功用已废弛至今在输送清流水流外观突兀在外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文明状况僵硬的雕塑灵动的生活心态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五、课内小结:在这一节课所讲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开宗明义,指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比长城更激动人心的工程。
众所周知,长城是世界古代七大建筑之一,甚至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但在这部分中,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比较,得出了上述结论。
这里,作者并非贬低长城的价值,只为强调都江堰的更为、最为激动人心之处,同时也吸引了读者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究竟,引人入胜的效果十分明显六、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都江堰水流有何特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第二部分水流特征2.理解作者对李兵父子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师: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要点:突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历史作用。
师:既然都江堰有如此大的历史作用,那么它的具体情形如何呢?请看(二)二、学生读第二部分问:生: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壮观)(1)问:这一部分抓住都江堰的什么特点?明确: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壮观)(2)问“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
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明确:拟人。
(3)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明确: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脚步散散的。
先抑后扬,从反面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作铺垫。
一、读第三部分:写李冰父子为民造福,建造、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伟业和高尚品质,并给予高度评价。
(1)第三部分的第一句的作用?“这一切”指什么?明确:过渡和衔接,承上启下。
都江堰的建造及效果。
(2)11—15:写李冰任蜀守郡和他兴修水利造福人发的伟大抱负。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说明李冰兴修水利的重大意义”。
“他领悟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旱——水可是有些人就看不到(3)读16—19段问:李冰为修都江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及深远意义。
明确:具体工作叫人绘制水系图谱总结治水经验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意义——圭臬(4)作者既是咏赞李冰,为什么又他“大愚”“大拙”?明确:这并非贬词,而是说李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才能造福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繁养生息这一真理。
这一真理是质朴平凡的,又是千真万确的。
(5)20——24 写李冰父子的作为的历史影响及作者由此得到的启示。
对比长城:雄壮,蛮吓,残忍壮胆,排场都江堰:智慧,仁慈,透明清朗可鉴以上题目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作业:完成达标练习和课后题《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2,揣摩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
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
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品格:具体、质朴--->冰清玉洁.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A.长锸:实践。
守,a:郡守;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辩论内容:(先让学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结果)(2)辩论结果: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3)胜利原因: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延续:汉代水官、今天。
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六.解读第四部分――贴近苍生的神思考:1,为何写横江索桥?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2,李冰为何自信?明确:为民造福3,自信的结果如何?明确:被人膜拜,成为神4,什么样的是神?明确:实实在在为人民造福的升格为神。
5,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明确: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那么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
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
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
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6,结合现实,理解主人公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