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中国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

中国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程,以其精巧的设计和巨大的规模而闻名于世。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都江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
当时,大蜀国的统治者李冰率领百万民众修筑整个都江堰工程,旨在解决川西平原的水利问题。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都江堰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完工。
这个工程受益于青藏高原融水和岷江水的供给,解决了当地长期以来的水患问题,实现了灌溉农田、供应人畜饮水以及防洪排涝等多种功能。
都江堰工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水和平川。
其中,分水是指将岷江水引入螺蛳口,通过勾连岷江和都江的方式,将水分为两股,一股通过螺蛳山流向蜀江,另一股则流向平川。
平川则将引水系统、沟渠等设施与周边地形相结合,将水分配到各个农田中。
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水能够平均合理地分配给所有农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
都江堰的工程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项伟大的成就,其完善的设计和规模堪称经典。
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采用了长城式的分水堰建筑,通过将水从高处引入不同的水道和沟渠,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灌溉。
此外,都江堰还利用了地势高低的差异,通过建造坝堤和河渠来控制水流,实现了灌溉的科学管制。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在当时解决了灌溉问题,也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它的出现使得四川地区的农田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供应,不再受限于雨水的季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都江堰成为一个繁盛的农业中心,为四川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都江堰的工程规模之大,设计之精巧,不仅在古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为今后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也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建设树立了榜样。
如今,都江堰依然在发挥着作用,成为了旅游景点和研究古代工程技术的重要场所。
总之,都江堰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以其卓越的设计和巨大的规模成为了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经典之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 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 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 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 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 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 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 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 ,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 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 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 积18.
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宝瓶口 都江堰截流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 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介绍

5
文化价值
1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 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
2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和水平,同
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如今,都江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 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朝圣
6
旅游景点
01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 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
2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 由鱼嘴、飞沙堰和宝
因其形似鱼嘴 而得名。鱼嘴位于岷 江分流处,主要作用 是分流岷江的水流, 使其分为内江和外江 两个支流。内江供灌 溉使用,外江则用于 排洪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游 ,主要作用是防止外 江洪水冲入内江,同 时将泥沙从内江中排 出。飞沙堰的设计非 常巧妙,当洪水来临 时,它会自行提高水 位,将洪水导向外江
1
据传,当时蜀郡郡守李冰率领 百姓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
程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256年,当时秦国为了进一步 统一中国,在蜀郡(今四川成都) 修筑都江堰,以便治理蜀地的 岷江
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在蜀地的 统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同时 也为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 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 的推动力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入 口,位于灌县(今都 江堰市)城外。它的 主要作用是控制内江 的水量,保证灌溉用 的水量充足而不过多 。同时,宝瓶口还可 以防止外江洪水流入 内江
工程结构
3
灌溉系统
1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主要包括干渠、支渠 和斗渠等
2 干渠从宝瓶口引水,贯穿整个灌溉区, 为各个支渠和斗渠提供水源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岷江的壮丽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传统的水利工程,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这项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审判都江堰的水资源的同时,保护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加强对洪水的防御。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当时的三星堆氏族首领李冰主持设计与建造,旨在解决当时的水灾问题。
工程采用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工筑堤的策略,将水流自然分配到灌溉区域,并用活动堤坝与积淀池进行水库管理。
整个设计是非常科学且适应性强的,考虑到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考虑及自然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工程在这几千年的运行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宋朝时期,为了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和质量,都江堰的上游和下游处加设了一个宝瓶口和蟹洲堰,进一步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效率。
同时工程的维护、疏通也逐渐成为周边的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维稳事务。
1975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6月28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程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度约50公里,主要可分为分水口、堰塞和灌溉沟渠三部分构成。
分水口分水口位于都江堰的主河道上,主要起到将成都平原数量庞大的水流分为两个分水系统的作用。
从这里分出的一部分水流被引至龙池,也就是上游积淀池,然后经过蟹洲口流出,供给成都平原地区进行灌溉用途。
另一部分水流则通过宝相口,也就是下游补库、补河口汇入大江口。
堰塞堰塞又被称作“公元前256年李冰堰”,总长约370米,紧贴着都江堰的下游,可视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核心设施”。
堰塞主要是由大量的石头与碎石拼成的石坝,与寿池相连,于此调节水位,使水流平稳。
堰塞两侧的石堤可随需调节水位,同时该堰塞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坝建筑之一,至今仍保持完好。
除此之外,堰塞还有其他一些辅助设施,例如洩洪孔、进水口、倒导坎等。
这些设施主要是为了加强堰塞的稳定性与防御性,防止水位升高款型变形,将水库边坡处的坡面稀土拦截,提高了施工质量。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距离成都市中心约50公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结晶,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奇迹。
1. 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当时,成都平原上的洪水频繁,给农田和居民带来巨大的灾害。
为了解决洪水问题,蜀国的刘备下令修建都江堰。
2. 工程结构都江堰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岷江的分水堰和青城山的引水渠。
分水堰位于岷江上游,通过修建堰塞,将岷江水分为两股,一股引入港澳渠,为成都平原供水;另一股则绕过成都平原注入蒲江,避免洪水泛滥。
引水渠则是沿着青城山修筑而成,将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工程规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模庞大,总长度达65千米。
其中,分水堰长约11千米,引水渠长约54千米。
工程采用了大量石材和土木结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说是非常超前。
4. 工程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水问题,保护了当地的农田和居民。
同时,引水渠的修筑也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5. 文化价值除了工程本身的技术和意义,都江堰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特色,整个工程融入了自然环境,与周围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都江堰还被誉为“东方聚宝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崇尚和依赖。
6. 保护与传承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已多次进行维修和改造,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保护和传承,都江堰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
7. 启示与反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不仅仅是一项古代的工程壮举,更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启示,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和彭州市境内,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蜀水工程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公元前256年,四川地区处于酷暑干旱之中,人民生活极度困难。
当时执掌政权的晋国君主蜀昭王刘备决定修建都江堰,解决民众的饮水和灌溉问题。
都江堰的修建为后来蜀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全长约65公里,分成两条主渠道:东岷江干渠和西岷江干渠。
它们通过水坝、闸门、输水道、洪排道等构成。
都江堰以其深谋远虑的规划和高水准的设计,使得水源从蜀江引向平原区域,实现了它的多功能,包括供水、灌溉、防洪等。
三、水利特点1. 水源利用:都江堰以蜀江为水源,利用山区的丰富降雨量来进行蓄水灌溉。
2. 大坝设计:都江堰利用迎水面为坡,背水面为坎的原理,设计建造了大坝,使水能从高处流出,产生巨大的灌溉能力。
3. 渠道设计:都江堰主渠道修建了大量的支渠和灌溉渠道,使水能智能分配到农田中。
四、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江堰的修建使得蜀地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保证了粮食的供给。
水利灌溉的实施,使得农民能够进行全年优质的农田种植,不再受制于季节的限制。
这对于蜀地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江堰的存在既解决了农田的灌溉和饮水问题,也起到了一定的防洪作用。
它的工程设计减少了洪水对河道和沿岸地区的侵袭,减轻了洪涝灾害的破坏力度。
同时,蓄水和旱季的自动排水也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世界遗产地都江堰作为一项千年的水利工程,于200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杰出成就,也为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经验。
七、旅游景点都江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水利工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工程壮观的建筑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景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
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