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书法课件中国书法史课件(含多场景)

中国书法史课件一、引言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课件旨在梳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国粹。
二、中国书法的起源中国书法的起源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至西周初年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铭文等。
甲骨文的书写形式,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书法的演变1.钟鼎文与大篆西周时期,钟鼎文成为主要的书写形式。
钟鼎文是在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汉字书法的成熟汉代,汉字书法逐渐成熟,形成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隶书起源于秦朝,草书形成于汉代,楷书起源于东汉,行书则是在隶书、草书、楷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3.魏晋南北朝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的出现,使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隋唐书法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继续繁荣发展。
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的出现,使楷书达到了新的高度。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作品,均为后世所推崇。
5.宋元明清书法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书法家各具特色,形成了宋代的书法流派。
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清代王铎等书法家,也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四、中国书法的美学特点1.线条美中国书法追求线条的流畅、遒劲,讲究起笔、转折、收笔的节奏。
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展现了书法家的个性与情感。
2.结构美中国书法注重字的结构,讲究字与字之间的呼应、顾盼。
字的结构之美,既体现在整体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在局部的变化丰富。
3.章法美中国书法的章法,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
好的章法能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4.意境美中国书法强调意境,追求作品与自然、人生、哲理的交融。
中国书法史PPT课件

南北朝时期,尽管南北书风存在明显差异,但两地书家之间的交流并未中断。随着南北文化 的融合,南北书风也逐渐走向统一,为隋唐时期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王羲之与《兰亭序》
• 王羲之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 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 有“书圣”之称。他精通书法,善草、隶、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 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 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 “二王”。
06
宋元明清书法
宋代尚意书风及苏轼、黄庭坚等人作品分析
尚意书风
注重个人情感与意境的表达,追 求自然、率真、天趣的艺术风格。
苏轼作品分析
苏轼的书法被誉为“苏派”,其行 书、楷书皆备,字形偏扁,笔墨丰 腴,气韵生动。代表作有《寒食 帖》、《赤壁赋》等。
黄庭坚作品分析
黄庭坚的书法以草书著称,其书风 纵横奇崛,笔力矫健,气势磅礴。 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帖》、《诸上 座帖》等。
大篆与小篆
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所有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狭义的大篆指籀 文,是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字,又称“籀书”或“大籀”。其字形结构 比小篆复杂,用笔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
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 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小篆字形 修长,笔画粗细均匀,圆润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
简牍与帛书
简牍
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是纸张发明前的主要书写材料。简牍上的文字多为隶书或草书,运笔自然流畅, 具有率真质朴的美感。同时,由于书写材料的限制,简牍书法形成了独特的章法和布局。
中国书法史ppt课件

秦代隶书的产生
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 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 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 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 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 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这种 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 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 就有隶书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但历史一般 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14
蔡邕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祀县)人。 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年少博学,曾师事大儒胡 广,汉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评论朝纲缺失,被诬流放。 董卓擅权时,被迫任侍御史,拜左中郎将。卓被诛后, 他亦被牵连,被王充所捕,死于狱中。蔡邕是东汉末年 罕见的大学者,他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工篆 隶,尤以隶书著称。在中国书法史上,他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无论在书法理论或是在书法实践方面,都有开 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古代书法“典轨”的主要奠基者 之一。
程邈
10
2、汉代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 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 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 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 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11
隶变的意义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 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 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 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 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作成 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较少变化。隶书则 不然,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 方有圆,或方圆兼济。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 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 各臻其极。这真是书法史上瑰丽的一章。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 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 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 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中国书法发展史及代表作品赏析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34
主要作品赏析
完整版ppt课件
35
1.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
手迹。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 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 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 本(右图)等,是研究西汉书法的 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 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 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
完整版ppt课件
39
5.鲜于璜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
《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
碑》,延熹八年(公元165
年)刻,1973年5月于天津
武清县高村出土。此碑结
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
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
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
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
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
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
丰伟之感,近《张迁碑》,
完整版ppt课件
22
二、开创先河 的秦代书法
完整版ppt课件
2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 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 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 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 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 简而来。著 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 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 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 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 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
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 特色, 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 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 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
2024版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课件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课件•绪论•先秦时期书法•秦汉时期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隋唐五代时期书法•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近现代以来中国书法发展概况绪论01书法定义与特点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书法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快慢等变化,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家通过书法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由于汉字的结构和书写工具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风格。
书法定义抽象性抒情性多样性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
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书法成为重要的考试科目,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的出现,使书法艺术进入了自觉发展的阶段。
先秦时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早期文字的出现,为书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小篆、隶书等字体的成熟,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初步形成。
书法历史概述研究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有助于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书法艺术的水平和影响力。
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研究,了解书法的起源、演变和传承过程,探讨书法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目的与意义先秦时期书法02甲骨文与金文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成体系的汉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大篆与小篆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课件(28张PPT)

1
2
3
4
减省点画 体态多变 笔势流动 用笔灵活
你知道楷书四大家吗?
草书:
草书是汉代在隶书基础 上演变出的一种书体, 具有结构简省、笔画连 绵的特点,分为章草、 今草和狂草,旨在提高 书写便捷性。
贰
楷书笔画
楷书笔画的特点与写法
(一)横 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
• 秦篆,又称小篆,由金文和石鼓文演变而来,是秦 统一后的官方文字。李斯的《泰山刻石》见证了这 一变革时期的继承与创新。
• 此画线条匀圆、长方形状,圆润流畅,刚柔并济, 给人以圆浑挺健、端庄稳重之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
汉代 隶书
• 隶书是汉字书写的里程碑,对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汉字形态更加规范,笔法更 加丰富,为后世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广泛应用于汉代。图示为《西狭颂》。
如何临帖?
中锋起笔可使笔画显得厚实、饱满、有力。
如何临帖?
侧锋行笔容易出现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使笔画显得扁平、单薄。
如何临帖?
提就是把笔锋往上提起,按就是把笔锋用力往下按。提与按是书法运笔最基本 的技法,书法的点画,线条的粗细、浓淡、节奏等变化就是在提与按的运笔动 作中完成的。
汇 报 人 : 某 某 某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欧阳询(唐)
《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
柳公权(唐)
《玄秘塔碑》 (局部)
颜真卿(唐)
《颜勤礼碑》 (局部)
赵孟頫(元)
《三门记》 (局部)
你知道楷书四大家吗?
《兰亭序》
王羲之(晋) 01
《祭侄文稿》
02
颜真卿(唐)
《黄州寒食帖》
(完整版)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王羲之《十七帖》
点画静中有动,笔断意连。一是 起笔迅疾力大,落笔入纸便以形 成笔势;二是行笔内敛沉着,既 劲挺遒健又流畅而恣美;三是收 笔或断,或顺势,或连下一笔。 四是转折、提按、使转、节奏、 虚实等十分自然,笔法、笔势清 晰。字形的斜与正,主与次,疏 与密、虚与实、收与放、轻与重、 呼与应等等,达到了既矛盾又和 谐统一之高境界。字体大小的组 合,字距疏密,连带、行气、呼 应以及通篇的相互配合、协调, 堪称经典。
《怀仁集王羲
之书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 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 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 之各帖,如知、趣、或、群、 然、林、怀、将、风、朗、是、 崇、幽、托、为、揽、时、集 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 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 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 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 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 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 和简静的境界。
❖ 3.草书 ❖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 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 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 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 等。
皇象《急就章》
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 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 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 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 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 习章草的优秀范本。因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到了皇象时 代,已十分成熟,且为众多 书家所擅长。而皇象所书 《急就章》,形体已经很规 范化了。
❖1.小篆(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 的政策,由李斯等创制了小篆,作为 全国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的创立, 使我国文字走向了规范化和统一化。 秦代把这种书体广泛应用于刻石颂德。 据传它们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泰山 刻石
《中国书法发展历程》PPT课件(完整版)

先秦时期
书法的起源和萌芽,甲骨文、 金文等早期文字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的兴 起和发展,王羲之、王献之等 书法家的出现。
宋元明清时期
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家的个性 化表现,行草书的流行和繁荣。
课件目的与结构
目的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 点,掌握基本的书法技能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文化素养。
碑刻更注重规范和庄重,而摩崖则更注重自然和生动。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
魏晋风度与书法创新
01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士人心态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追求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这种心态在
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02 03
书法艺术的自觉与创新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开始走向自觉,书家们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追 求自然、流畅、潇洒的书写风格,同时也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进 行了大胆的创新。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未来书法艺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的表达,呈现出 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书法与科技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书法将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更加 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书法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未来书法教育将更加普及和深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 文化素养,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
03
秦汉时期书法
秦朝小篆与隶变
01
02
03
小篆的起源与特点
小篆是秦朝官方文字,起 源于大篆,字形修长、笔 画匀称,具有高度的规范 性和艺术性。
隶变的含义与过程
隶变是指从小篆到隶书的 演变过程,包括笔画简化、 结构扁平化等变化,使得 书写更加便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 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 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 (柳体)、元代赵孟頫(fǔ)(赵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赵孟頫《胆巴碑》
❖ 5.行书
❖ 行书是伴随着楷书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 字体,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楷书 的直接快写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也没有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 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 草”。行楷,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 序》;行草,如王羲之《丧乱帖》、王 献之《十二月帖》等。
❖1.小篆(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 的政策,由李斯等创制了小篆,作为 全国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的创立, 使我国文字走向了规范化和统一化。 秦代把这种书体广泛应用于刻石颂德。 据传它们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泰山 刻石
会 稽 刻 石
会稽 刻石
琅琊 刻石
❖ 2.隶书(汉隶)
❖ 隶书,历史上也称左书、史书、八分, 相传这种字体是秦代一个叫程邈的隶人 创造的,所以称隶书。篆书的草写即发 展成隶书。
索靖《出师颂》
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 草书体,“蚕头凤尾” 带有隶书遗痕,“银钩 虿尾”具草书特征,整 体书风规整而不失变化, 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 古朴又典雅,是六朝以 来创立规范章草的传统 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 与隋朝智永《真草千字 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
❖ 3.草书 ❖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张旭 《残千字文》
张旭 《古诗四帖》
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 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
怀素《自叙帖》
❖ 《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 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 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 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 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 ,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 ,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曹 全 碑 局 部
❖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 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 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 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 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 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 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 ,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
王献之
《十二月帖》
本帖代表着王献之行草书中独创风 格的典型作品。此帖开笔的“十二 月”三字作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 行草书,笔势连属。第二行共七字, 前六字一笔贯通而下,优游疏爽。 其后连多断少,形势宏逸。现在所 能见到的《十二月帖》是刻本,笔 画映带的细微变化,墨色泣燥的质 感,已损失良多。如果是毫发毕见 的墨迹本,草纵之致,宏逸之势当 更显神骏。最得王献之笔法、笔意 并发扬光大,卓然成为大家的米芾 认为《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筋画灰, 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 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 3.草书 ❖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 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 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 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 等。
皇象《急就章》
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 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 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 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 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 习章草的优秀范本。因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到了皇象时 代,已十分成熟,且为众多 书家所擅长。而皇象所书 《急就章》,形体已经很规 范化了。
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 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 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
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
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
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 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行书易于辨认,又独具体态、灵活 多变,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 好的字体,因此,从产生至今,一 直盛行不衰。“书圣”王羲之就以 行书著名于世。行书的特点是多圆 少方,多露锋少藏锋。
❖行书之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 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 下第二行书”,
❖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 三行书”。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
❖2.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铜器铭 文,是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 文字。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 于商代,盛行于两周。金文较 之商代的甲骨文进一步稳定, 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
散氏盘
散氏盘
大盂鼎
虢季子 白盘
❖3.大篆
❖大篆又称“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 国到秦代小 篆的过渡。
《怀仁集王羲
之书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 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 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 之各帖,如知、趣、或、群、 然、林、怀、将、风、朗、是、 崇、幽、托、为、揽、时、集 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 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 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 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 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 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 和简静的境界。
❖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 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 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 它是怀素流传下来 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 4.楷书
❖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 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演变 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端庄、工整的字体。楷是楷模、 法式的意思,所谓楷书,就是标准字体。 因此, 楷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使用频率最高、学书者最 多、最能体现方块汉字特点、最为实用的书体。 从魏晋至今,楷书一直保持着它的正统地位。
智永《真草千字文》
❖ 智永《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
茍,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
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 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 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 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书 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 继承并总
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 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一个分水岭, 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 的飞跃。
汉
隶书 章草
魏晋南北朝 楷书 行书 草书
❖ 书法从东汉开始进入了繁荣期。东汉时 期的几个特殊现象,为书法艺术提供了 难得的契机。第一,纸的发明完成。第 二,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第三,出 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第四,出现了专门 的书法理论著作。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 是东汉崔瑗的《草书势》。此外,还孕 育出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 书。它不大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 而着意力求通篇气势的畅达雄放。 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大起大 落,变态无穷。如“草圣”张旭的 《残千字文》、怀素的《自叙帖》 等都是典型的狂草作品。
张旭 《残千字文》
张旭的《残千字文》,必定为醉后所书。这是今存他 的墨迹中最为狂放的一件。残石尚存三百余草字。其 线似魔力附体,其形如银河泻落,其章法布局鬼斧神 工。不少字狂怪诡异,有的如高山墜石,有的似天外 飞星,有的如骇兽夜奔,有的似惊雷泻地,其笔墨狂 达简直是上天入地,纵横无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王 羲 之 《 丧 乱 帖 》
❖ 《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 和悲愤之情所作。《丧乱帖》结字转折 圆活流畅,字峰富于变化,墨色枯燥相 间,整个书帖由行至草,活泼灵动。细 细品来,无论是笔法上的精深造诣,结 体上的以欹求正、虚实相生,章法上的 率意灵动和用墨的饱与枯、字的厚重与 轻盈等变化,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 的愉悦感。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 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
❖ 章草成就最大的是东汉书法家张芝, 被称为“草圣”。张芝与钟繇、王 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他临池学书,水为之黑,可见功夫 之深。后人把学习书法叫做临池, 就出自这个典故。章草在张芝的时 代达到了顶峰。
张芝《 八月帖》
本帖字迹高古可爱, 冠绝古今。用笔古朴 含蓄,圆润健劲,结 体随行气的趋势而变, 自然流畅,是张芝章 草的代表作。该帖章 草少有夸张形式的 “燕尾”,收笔含蓄, 大多作点或捺点,或 者回钩下连,具有今 草气息。
❖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两汉,是汉代 官方的正式书体,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 行之后,才被楷书所取代。
礼 器 碑 局 部
❖ 《礼器碑》历宋认为是汉隶的极致,精 妙峻逸。其笔法大都承接青铜器之特色 ,有钢筋铁骨之称,为历来书家所陶醉 ,影响极大。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 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 能取势颐盼,体态优美,形成一个富有 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 。同时,线条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 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 从而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
王羲之《十七帖》
点画静中有动,笔断意连。一是 起笔迅疾力大,落笔入纸便以形 成笔势;二是行笔内敛沉着,既 劲挺遒健又流畅而恣美;三是收 笔或断,或顺势,或连下一笔。 四是转折、提按、使转、节奏、 虚实等十分自然,笔法、笔势清 晰。字形的斜与正,主与次,疏 与密、虚与实、收与放、轻与重、 呼与应等等,达到了既矛盾又和 谐统一之高境界。字体大小的组 合,字距疏密,连带、行气、呼 应以及通篇的相互配合、协调, 堪称经典。
孙过庭《书谱》
❖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 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本卷纸墨精好,神 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 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 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 ,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 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 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3.草书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