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厂工艺流程
石油炼化常用的七种工艺流程

石油炼化七种工艺流程从原油到石油要经过多种工艺流程,不同的工艺流程会将同样的原料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从原油到石油的基本途径一般为:①将原油先按不同产品的沸点要求,分割成不同的直馏馏分油,然后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除去这些馏分油中的非理想组分;②通过化学反应转化,生成所需要的组分,进而得到一系列合格的石油产品。
石油炼化常用的工艺流程为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裂化、溶剂脱沥青、加氢精制、催化重整。
(一)常减压蒸馏1.原料:原油等。
2.产品:2.石脑油、粗柴油(瓦斯油)、渣油、沥青、减一线。
3.基本概念:常减压蒸馏是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的合称,基本属物理过程:原料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称为馏分),这些油有的经调合、加添加剂后以产品形式出厂,相当大的部分是后续加工装置的原料。
常减压蒸馏是炼油厂石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包括三个工序:a.原油的脱盐、脱水;b.常压蒸馏;c.减压蒸馏。
4.生产工艺:原油一般是带有盐份和水,能导致设备的腐蚀,因此原油在进入常减压之前首先进行脱盐脱水预处理,通常是加入破乳剂和水。
原油经过流量计、换热部分、沏馏塔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形成塔顶油,经过冷却器、流量计,最后进入罐区,这一部分是化工轻油(即所谓的石脑油);一部分形成塔底油,再经过换热部分,进入常压炉、常压塔,形成三部分,一部分柴油,一部分蜡油,一部分塔底油;剩余的塔底油在经过减压炉,减压塔,进一步加工,生成减一线、蜡油、渣油和沥青。
各自的收率:石脑油(轻汽油或化工轻油)占1%左右,柴油占20%左右,蜡油占30%左右,渣油和沥青约占42%左右,减一线约占5%左右。
常减压工序是不生产汽油产品的,其中蜡油和渣油进入催化裂化环节,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品油;石脑油直接出售由其他小企业生产溶剂油或者进入下一步的深加工,一般是催化重整生产溶剂油或提取萃类化合物;减一线可以直接进行调剂润滑油。
棕榈油炼油厂工艺

棕榈油炼油厂工艺
棕榈油是一种常用的食用油,其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进行加工。
以下是棕榈油炼油厂的工艺流程:
1. 清洗和筛选:将新鲜的棕榈果农村码头集中后,进行清洗处理,去
除表皮、污泥、石头等杂质,使其更纯净。
2. 烘干:清洗好的棕榈果经过烘干,去除水分,方便后续的压榨和加工。
3. 压榨:将烘干后的棕榈果压榨出油。
该过程分为初榨和二榨。
初榨
萃取出来的油较浓厚、成份复杂,需要进行二次榨取,以便得到纯度
更高的油。
4. 分离:将压榨得到的混合油通过离心机进行分离。
其中,较轻的清
香油会积聚在上部,而较重的油脂则会沉淀在下部。
5. 氢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将清香油和沉淀油脂进行氢化反应,以使
其转化为更加稠密、富含油脂的食用油。
6. 脱色: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冷却等处理,去除油中的色素和杂质,
得到无色、清澈的棕榈油。
7. 去异味:去除棕榈油中的异味成分,并通过调整其酸、碱度等参数,
使得油品更加符合国家标准。
8. 包装:对处理好的棕榈油进行包装,提高其销售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的工艺流程,我们能够得到高质量、纯净的棕榈油,为我们
生活中的烹饪、食用提供了保障。
炼油厂工艺流程

炼油厂工艺流程
炼油厂工艺流程是指原油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处理过程,最终将其转化成各种石油产品的过程。
炼油厂工艺流程通常包括原油分离、催化裂化、重整、脱硫、脱氮、裂化、精制等环节。
首先,原油分离是炼油厂工艺流程的第一步。
原油中含有多种不同种类的烃类化合物,通过蒸馏、萃取、吸附等物理分离方法,将原油分解成不同馏分,如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等。
其次,催化裂化是炼油厂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催化裂化装置中,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下,重质烃类分子被裂解成轻质烃类分子,从而提高汽油和柴油的产率。
接着,重整是炼油厂工艺流程中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通过重整反应,可以将低辛烷值的烃类分子转化为高辛烷值的烃类分子,提高汽油的质量和辛烷值。
此外,脱硫和脱氮是炼油厂工艺流程中的环保处理步骤。
原油中的硫和氮化合物会污染环境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需要经过脱硫和脱氮处理,将它们从原油中去除。
裂化是炼油厂工艺流程中用于生产乙烯和丙烯等烯烃产品的重
要工艺。
通过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将重质烃类分子裂解成轻质烯
烃产品。
最后,精制是炼油厂工艺流程中的最后一步。
通过精制工艺,
可以将各种馏分中的杂质去除,提高产品的纯度和质量,满足不同
产品的要求。
总的来说,炼油厂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工程,
其中涉及了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炼油厂工艺流程可以实现高效、低能耗、高产率、高质量的生产,
为社会各行业提供了丰富的石油产品。
[讲解]炼油厂整个炼油的工艺流程
![[讲解]炼油厂整个炼油的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7e4db6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0.png)
000炼油厂部分工艺流程1.延迟焦化工艺流程:本装置的原料为温度90℃的减压渣油,由罐区泵送入装置原料油缓冲罐,然后由原料泵输送至柴油原料油换热器,加热到135℃左右进入蜡油原料油换热器,加热至160℃左右进入焦化炉对流段,加热至305℃进入焦化分馏塔脱过热段,在此与来自焦炭塔顶的热油气接触换热。
原料油与来自焦炭塔油气中被凝的循环油一起流入塔底,在380~390℃温度下,用辐射泵抽出打入焦化炉辐射段,快速升温至495~500℃,经四通阀进入焦碳塔底部。
循环油和减压渣油中蜡油以上馏分在焦碳塔内由于高温和长时间停留而发生裂解、缩合等一系列的焦化反应,反应的高温油气自塔顶流出进入分馏塔下部与原料油直接换热后,冷凝出循环油馏份;其余大量油气上升经五层分馏洗涤板,在控制蜡油集油箱下蒸发段温度的条件下,上升进入集油箱以上分馏段,进行分馏。
从下往上分馏出蜡油、柴油、石脑油和富气。
2.吸收稳定工艺流程:从焦化来的富气经富气压缩机升压至1.4Mpa,然后经焦化富气空冷器冷却,冷却后与来自解吸塔的轻组份一起进入富气水冷器,冷却到40℃后进入气液分离罐,分离出的富气进入吸收塔;从石脑油泵来的粗石脑油进入吸收塔上段作吸收剂。
从稳定塔来的稳定石脑油打入塔顶部与塔底气体逆流接触,富气中的C3、C4组分大部分被吸收下来。
吸收塔设中段回流,从吸收塔顶出来带少量吸收剂的贫气自压进入再吸收塔底部,再吸收塔顶打入来自吸收柴油水冷器的柴油,柴油自下而上的贫气逆流接触,以脱除气体中夹带的汽油组分。
再吸收塔底的富吸收油返回分馏塔,塔顶气体为干气,干气自压进入焦化脱硫塔。
从富气分液罐抽出的凝缩油,经解析塔进料泵升压后进入解析塔进料换热器加热至75℃进入解析塔顶部,吸收塔底富吸收油经吸收塔底泵升压后进入富气分液罐,解析塔底重沸器由分馏来的蜡油提供热源。
凝缩油经解析脱除所含有的轻组份,轻组份送至富气水冷器冷却后进入富气分液罐,再进入吸收塔。
解吸塔底油经稳定塔进料泵升压进入稳定塔,稳定塔底重沸器由分馏来的蜡油提供全塔热源,塔顶流出物经稳定塔顶水冷器冷至40℃后进入稳定塔顶回流罐,液化烃经稳定塔顶回流泵升压后一部分作为回流,另一部分至液化烃脱硫塔,稳定塔底的稳定汽油经解析塔进料换热器换热后再经稳定汽油冷却器冷却后,一部分经稳定汽油泵升压后进入吸收塔作为吸收剂,另一部分送至加氢装置进行加氢精制。
石油炼化七种常用工艺设计流程

石油炼化七种常用工艺设计流程石油炼化是指将原油进行分离、转化和精制的过程,最终得到一系列石油产品。
石油炼化工艺设计流程是指根据原油的特性和所需产品的要求,确定各个工艺单元的操作条件和工艺流程,以实现高效、经济的石油炼化过程。
以下是常用的石油炼化七种常用工艺设计流程。
1.原油初步处理工艺原油初步处理工艺是石油炼化过程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去除原油中的水、盐和杂质,以及分离原油中的轻质烃类和重质沥青质。
常用的原油初步处理工艺包括预处理、精制和脱盐等。
2.酸性催化裂化工艺酸性催化裂化工艺是利用酸催化剂将重质原油分解成较轻质的烃类产品的过程。
该工艺能够提高重质原油的利用率和汽油产率,常用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石脑油等产品。
3.加氢裂化工艺加氢裂化工艺是将重质原油在高温高压和氢气存在下进行催化裂化,生成较轻质的烃类产品。
该工艺具有降低产品的硫、氮含量以及增加汽油辛烷值的功能,常用于生产高质量的汽油和柴油产品。
4.催化裂化重整工艺催化裂化重整工艺是利用催化剂将重质馏分在高温下转化为高辛烷值、高苯含量的芳烃类产品。
该工艺能够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苯含量,适用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苯基化工产品。
5.热裂化工艺热裂化工艺是将重质原油在高温下进行裂化,生成较轻质的烃类产品。
该工艺适用于处理重质原油,可以提高石油利用率和汽油产率。
6.储运工艺储运工艺是将石油产品从炼油厂输送到目的地的过程,包括储存、运输和装卸等环节。
常用的储运工艺包括储油罐、输油管道和轮船运输等。
7.炼油废气处理工艺炼油废气处理工艺是处理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常用的废气处理工艺包括脱硫、氮氧化物处理和颗粒物过滤等。
以上是石油炼化七种常用工艺设计流程。
在实际的石油炼化过程中,工艺设计流程需要根据原油的特性、产品的要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石油产品生产。
石油炼化工艺流程及其设备

石油炼化常用工艺流程及其设备从原油到石油的基本途径一般为:①将原油先按不同产品的沸点要求,分割成不同的直馏馏分油,然后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除去这些馏分油中的非理想组分;②通过化学反应转化,生成所需要的组分,进而得到一系列合格的石油产品。
石油炼化常用的工艺流程为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裂化、溶剂脱沥青、加氢精制、催化重整。
(一)常减压蒸馏1、基本概念:常减压蒸馏是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的合称,基本属物理过程:原料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称为馏分),这些油有的经调合、加添加剂后以产品形式出厂,相当大的部分是后续加工装置的原料。
常减压蒸馏是炼油厂石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包括三个工序:a.原油的脱盐、脱水;b.常压蒸馏;c.减压蒸馏。
2、生产工艺:原油一般是带有盐份和水,能导致设备的腐蚀,因此原油在进入常减压之前首先进行脱盐脱水预处理,通常是加入破乳剂和水。
原油经过流量计、换热部分、沏馏塔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形成塔顶油,经过冷却器、流量计,最后进入罐区,这一部分是化工轻油(即所谓的石脑油);一部分形成塔底油,再经过换热部分,进入常压炉、常压塔,形成三部分,一部分柴油,一部分蜡油,一部分塔底油;剩余的塔底油在经过减压炉,减压塔,进一步加工,生成减一线、蜡油、渣油和沥青。
各自的收率:石脑油(轻汽油或化工轻油)占1%左右,柴油占20%左右,蜡油占30%左右,渣油和沥青约占42%左右,减一线约占5%左右。
常减压工序是不生产汽油产品的,其中蜡油和渣油进入催化裂化环节,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品油;石脑油直接出售由其他小企业生产溶剂油或者进入下一步的深加工,一般是催化重整生产溶剂油或提取萃类化合物;减一线可以直接进行调剂润滑油;3、生产设备:常减压装置是对原油进行一次加工的蒸馏装置,即将原油分馏成汽油、煤油、柴油、蜡油、渣油等组分的加工装置。
原油蒸馏一般包括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两个部分。
炼油厂的构成和工艺流程

炼油厂的构成和工艺流程(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炼油厂的构成和工艺流程炼油厂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炼油过程和辅助设备。
从原油生产出各种石油产品一般需经过多个物理的及化学的炼油过程。
通常,每个炼油过程相对独立的组成一个炼油生产装置。
第一节炼油厂构成一、炼油生产装置按生产目的分为以下几类:➢原油分离装置 (龙头装置、加工能力)原油加工的第一步是把原油分离为多个馏分油和残渣油,因此,每个炼油厂都有原油常压蒸馏装置或原油常减压蒸馏装置。
在此装置中,还设有原油脱盐脱水设施。
➢重油轻质化装置为了提高轻质油收率,需将部分或全部减压馏分油和渣油转化为轻质油,这一任务主要由裂化反应过程来完成,如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焦化等。
➢油品改质及油品精制装置此类装置的作用是提高油品的质量已达到质量指标要求,如催化重整、加氢精制、电化学精致、溶剂精致、氧化沥青等。
加氢处理、减粘裂化等也归入此类。
➢油品调合装置为了达到产品质量要求,通常需要进行馏分油直接的调合,并且加入各种提高油品性能的添加剂。
油品调合方案的优化对提高现代炼厂的效益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气体加工装置如气体分离、气体脱硫、烷基化、C5/C6异构化、合成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
➢制氢装置在现代炼厂,由于加氢过程的耗氢量大,催化重整装置的副产氢气不敷使用,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制氢装置。
➢化工产品生产装置如芳烃分离、含H2S气体制硫、某些聚合物单体的合成等。
➢产品分析中心为了保证产品的出厂质量。
由于生产方案不同,炼厂中所包含的炼油过程的种类和多少,或者说复杂程度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规模大的炼厂其复杂程度会高些,但也有一些大规模的炼厂的复杂程度并不高。
二、辅助设施辅助设施是维持炼厂正常运转生产所必需的,主要的辅助设施有:➢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供水蒸气系统➢原油和产品储运系统➢三废处理系统第二节炼油装置工艺流程一个炼厂或一个炼油装置的构成和生产程序是用工艺流程图来描述的。
石油炼化常用的七种工艺流程

石油炼化七种工艺流程从原油到石油要经过多种工艺流程,不同的工艺流程会将同样的原料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从原油到石油的基本途径一般为:①将原油先按不同产品的沸点要求,分割成不同的直馏馏分油,然后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除去这些馏分油中的非理想组分;②通过化学反应转化,生成所需要的组分,进而得到一系列合格的石油产品。
石油炼化常用的工艺流程为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裂化、溶剂脱沥青、加氢精制、催化重整。
(一)常减压蒸馏1.原料:原油等。
2.产品:2.石脑油、粗柴油(瓦斯油)、渣油、沥青、减一线。
3.基本概念:常减压蒸馏是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的合称,基本属物理过程:原料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称为馏分),这些油有的经调合、加添加剂后以产品形式出厂,相当大的部分是后续加工装置的原料。
常减压蒸馏是炼油厂石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包括三个工序:a.原油的脱盐、脱水;b.常压蒸馏;c.减压蒸馏。
4.生产工艺:原油一般是带有盐份和水,能导致设备的腐蚀,因此原油在进入常减压之前首先进行脱盐脱水预处理,通常是加入破乳剂和水。
原油经过流量计、换热部分、沏馏塔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形成塔顶油,经过冷却器、流量计,最后进入罐区,这一部分是化工轻油(即所谓的石脑油);一部分形成塔底油,再经过换热部分,进入常压炉、常压塔,形成三部分,一部分柴油,一部分蜡油,一部分塔底油;剩余的塔底油在经过减压炉,减压塔,进一步加工,生成减一线、蜡油、渣油和沥青。
各自的收率:石脑油(轻汽油或化工轻油)占1%左右,柴油占20%左右,蜡油占30%左右,渣油和沥青约占42%左右,减一线约占5%左右。
常减压工序是不生产汽油产品的,其中蜡油和渣油进入催化裂化环节,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品油;石脑油直接出售由其他小企业生产溶剂油或者进入下一步的深加工,一般是催化重整生产溶剂油或提取萃类化合物;减一线可以直接进行调剂润滑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炼油厂结构的分析模式撰文/甄镭(本文来自《程序员》杂志2002年11期)本文包括四个分析模式,这些模式描述了炼油厂的结构,包括:生产装置模式(Refinery Production Unit Pattern)描述了装置与装置组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油品储存模式(Oil Storage Pattern)描述了储罐与罐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油品运输模式(Oil Delivery Pattern)描述了与油品进出厂相关的码头、车站等储运单元;加工流程模式(Production Process Pattern)描述了加工流程的组成。
1. 引言1.1 目的笔者曾经参与开发了许多炼油厂的信息系统。
这些系统几乎涉及到炼油厂的所有管理层次,既有供车间使用的装置单元操作系统,也有供领导使用的决策支持系统。
在开发这些系统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常常会遇到一些与行业知识相关的障碍,例如,由于缺乏对炼油工艺基础知识的了解,使参与项目的软件工程师经常会混淆一些术语,虽然这些术语在字面是相同的,但其对于不同层次的用户而言含义往往不同。
有人说,参与项目的工程师需要了解行业背景知识,但是为了开发一个信息系统,究竟了解多少才合适呢?通常情况下,如果开发团队具备该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会使应用软件的开发更加顺利。
对于某些常见的应用系统,开发团队往往比较容易掌握有关背景知识,例如对于一般软件工程师来说,了解一个图书馆的管理过程就比较容易。
但是由于炼油工程离普通人生活太远,在很多情况下,让软件工程师理解某些炼油工艺的术语是非常困难的,并且,让软件工程师掌握过多的炼油工艺知识,既无必要也会大大增加项目成本。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系列相关的分析模式,作为炼油厂信息系统的开发指南。
本文的读者主要是系统分析员、设计人员和程序员,这些模式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在开发项目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一个通用的分析原型,从而使整个开发过程更有效率。
本文的模式主要描述炼油厂的结构。
需要指出,这里的结构不仅仅是物理结构,还包括不同业务环境中的逻辑结构。
1.2 概述1.2.1 炼厂的典型结构图1炼油厂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本文根据开发信息系统的需要对其进行了简化。
图1是一个炼油厂的逻辑结构。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炼油厂分为三个系统,即运输系统、储存系统和生产系统。
这三个系统中的实体和连接实体的管线构成了炼油加工流程。
生产系统将原油转化为成品。
生产系统中包括多种生产装置,本文不考虑生产装置的类型,如蒸馏、焦化、催化等,而仅仅着眼于装置的物理结构。
一个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物料的进口和多个出口,通常称为“侧线”。
装置由设备组成,在业务中,常常把多个装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
油品储存系统储存原油、成品油和半成品油。
存储系统由储罐组成。
储罐是实际存在的实体,在业务中,常常把多个储罐作为一组进行处理,称为罐区。
油品运输系统负责原油进厂和成品油的出厂。
通常有多种运输方式,包括船运、管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
整个炼厂的加工流程是由上述三个系统中的实体通过管线的连接而构成的。
本文的四个模式就是针对以上三个系统和加工流程而设计的。
1.2.2 炼厂结构模式图2如图2所示,本文包括四个模式:生产装置模式(Refinery Production Unit Pattern)描述装置和装置组的结构;油品储存模式描述储罐和储罐组的结构(Oil Storage Pattern);油品运输模式(Oil Delivery Pattern)描述油品输入输出单元的结构;加工流程模式(Production Process Pattern)描述加工流程的构成。
1.3 为什么仅描述静态关系?目前已经有很多针对不同领域的分析模式,例如[Fer99]。
这些模式主要描述业务过程,而本文则仅仅描述炼厂的静态结构,这是因为,在开发炼油厂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有许多分析中的错误是由于对炼厂结构不了解或者是误解所导致的。
一方面,炼厂中几乎所有的业务过程都依赖于加工流程,加工流程由炼厂中的各种实体构成,如生产装置、储罐等;另一方面,每个业务过程又是根据各自的业务规则处理来自加工流程的各种数据,这就导致不同的业务过程有不同的加工过程视图。
在业务分析和系统分析时,分析人员最先接触的总是这些视图,而隐含在这些视图背后的业务规则却往往会被忽略,而在涉及到多个业务过程的复杂系统时,就会发生不同子系统的分析结果互相矛盾的情况。
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描述炼油厂的结构分析模式。
这里的结构不仅是指物理结构,还包括在不同业务环境中的逻辑结构。
针对炼油厂的具体业务的分析模式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建立。
1.4 本文采用的描述方法本文主要采用UML对模式进行描述。
虽然本文描述的都是分析模式,但还是采用了某些设计模式中通常采用的描述方法。
为了更清楚地描述该结构,本文采用了类似于化工过程流程图的表示方法。
2. 生产装置模式(Refinery Production Unit Pattern)2.1 意图(Intent)本模式描述装置和装置组的结构和装置组的类型。
2.2 相关情形(Context)(注:Context、Forces、Consequences是模式书写的专用词,其中有一些隐含的意思,如果读者有更好的译法或建议,请给作者发邮件。
)生产装置是炼厂的基本加工单元,它们是由塔、炉、泵等设备组成。
每个装置完成一个物理的或者化学的加工过程,如精馏、催化裂化、重整等。
而装置组则存在于业务活动中,它们由装置组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组成。
例如,在蒸馏车间主任的眼中,常减压装置有两个入口,这也是实际的入口数。
而统计部门则仅仅关心整个装置的加工量,因此统计部门认为仅有一个入口。
构成装置组的业务规则常常是隐含的。
在许多情况下,非常容易混淆装置与装置组,由此导致许多重要信息的丢失。
因此需要一个概念模型对装置与装置组的结构进行描述。
这个模型应适应不同的业务需要。
2.3 问题(Problem)如何开发一个生产装置的概念模型以描述不同业务过程中的装置组?2.4 难点与动因(Forces)(注:Forces是模式书写的一个特点,这里是比喻的用法。
作者的翻译不一定确切,这里把它在模式中的英文含义列出,供读者参考。
“It describes Trade-offs,goals+constraints, motivating factors/concerns, and tells why the problem is difficult.”)概念模型必须反映不同业务环境中的装置结构。
装置组的类型通常包含业务规则。
2.5 解决方案(Solution)2.5.1 装置与装置组的结构装置和装置组有一些共同的属性和行为,如物料平衡。
一个装置组包含一个或多个装置或装置组。
装置组的输入(输出)由一个或多个装置的输入(输出)组成。
定义装置(Unit)类和装置组(Unit Group)类分别描述装置和装置组。
装置组包含装置或其它装置组。
定义一个抽象的装置类(Abstract Unit),该类包含装置和装置组的共有属性。
装置类和装置组类都是该抽象类的子类。
定义抽象的装置输入类(Abstract Unit Import),该类包含装置和装置组输入类的共有属性。
定义抽象的装置输出类(Abstract Unit Export),该类包含装置和装置组输出类的共有属性。
图3图3是生产装置模式的类图。
装置类和装置组类都是该抽象类的子类。
一个装置或装置组包含多个物料的输入口和多个物料的输出口。
装置组的输入口(或输出口)与装置组中装置的输入口(或输出口)的关系比较复杂。
通常情况下,一个装置组的输入口(或输出口)是其装置输入口(或输出口)的组合。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见2.5.2 (2)),一个装置的输入口(或输出口)对应于装置组的多个输入口(或输出口)。
装置由设备组成。
设备本身的结构与装置的结构一样复杂,关于设备的详细描述已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2.5.2 设备组的三种类型虽然在不同的业务环境中,装置组的构成规则不同,但所构成的装置组总是在这三种类型中,它们是:简单装置组、统计型装置组和时间统计型装置组。
(1)简单装置组(Simple Unit Group)简单装置组比较容易理解,它主要用来描述简化加工流程,装置组的输入口和输出口与其中装置的输入口和输出口相对应。
(2) 统计装置组(Statistical Unit Group)图5a图5b如图5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装置组的输入(或输出)由其所包含的装置的输入或输出组成。
这些组合的输入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输入口。
装置组输入口的物料流量是组成它的装置输入口的流量之和。
但必须小心图5(b)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装置组与装置名称相同,大部分输入口与输出口一一对应,只有几个组合关系,这在分析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
(3) 时间统计装置组(Statistical Unit Group by time)要考虑这种情况,装置G可以处理两种原料,即原料1和原料2。
从日期A到日期B,它加工原料A,其产品是产品1和产品2。
从日期B到日期C,它加工原料2,产品是产品2和产品3。
从日期A到日期C的统计报表如表1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装置G应被看作是一个装置组,该装置组包括两个输入口和三个输出口。
2.5.3 如何区分装置组的类型和业务规则区分装置组类型有助于发现业务规则。
通常方法如下:(1)列出所有装置。
这一般很容易实现,因为装置是现实存在的实体。
(2)发现所分析业务范围内的装置组。
必须注意,在业务范围内的“装置”都要按装置组处理,至少在分析初期要这样做。
(3)建立装置与装置组的输入口和输出口之间的关系。
(4)确定装置组的类型。
(5)列出可能的业务规则。
(6)请最终用户确认这些业务规则。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里的“装置”和“装置组”并不是最终用户的术语。
在实践中,最终用户仅仅使用“装置”这个词,他们可以根据业务环境区别含义的不同,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最好请他们采用同一定义的术语与软件工程师进行交流。
2.6 结果(Consequences)该模式有如下优点:定义了炼厂生产装置的通常结构,可以在许多应用中采用。
帮助区别装置组及其类型,从而发现隐含的业务规则。
简化整个流程的描述。
一个缺点是,该模式虽然可以帮助发现隐含的业务规则,却并没有把业务规则作为模式中的一个类,必须在具体的应用开发中加以注意。
2.7 已知应用(Known Uses)在许多炼厂管理系统中可以发现该模式,如生产管理系统[ZHA1999]。
2.8 相关模式(Related Pattern)本模式中的装置和设备是Composite pattern[Gam95]的实例。
一个装置的所有输入口(所有输出口)构成Collection [SA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