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
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

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这一年,对很多创业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历程。
以下是这一篇感动过无数创业人的创业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一位很值得尊敬的老人,吴胜明。
她,不到50岁便身家千万;但是,52岁被判无期徒刑,服刑期间,丈夫离去,女儿自杀;70多岁出狱后以扫公厕为生,中途又被骗走借来的30多万元;但是,她重新开始创业,如今她的资产又过千万。
她说,她就是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盖一座养老院或孤儿院)而努力。
以前的风光:吴胜明首先从收音机、尼龙服装做起,生意很快走红。
她穿梭于郑州、福建、上海等城市,短短两年公司就积累资金100多万元。
拼搏至1984年,吴胜明已积累了高达千万元的资产。
在浙江绍兴、河南郑州、四川南充,吴胜明都开有自己的公司,业务往来遍及大江南北诸多省市。
但是:1986年11月1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走私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吴胜明死刑。
后经上诉,一年后,高院将她改判无期徒刑在狱中:丈夫离去,女儿自杀,她没有倒下。
吴胜明还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长达6万字的小说《囚路》,在监狱自办的小报上发表。
上海剧作家黄允偶然看到这篇小说后,大为感慨,以此为蓝本改编制作了8集电视剧《罪犯与女儿》。
出狱后:2003年7月28日,70岁的吴胜明终于走出高墙,那一刻她老泪纵横。
吴胜明被安排回了户籍所在地郑州市铭功路,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为她联系了一份打扫公厕的工作,每月工资400元,社区为她安排了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
为女儿遗愿再创业:2006年,吴胜明为实现女儿心愿,从操老板旧业,整天忙碌奔波,现在有杨凌红阳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吴妈妈兴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杨凌保健鸡种鸡场、吴妈妈连锁聊吧、饭庄等。
74岁仍涂口红穿高跟鞋吴胜明总是很忙。
4月18日,她一见到记者便伸出手说抱歉:“昨天刚从杨凌回来,我现在大多时间都在那边。
”握完手,吴胜明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背:“你看,都晒得这么黑了。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一)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
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
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
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
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
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
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
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
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
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
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
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
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
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
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
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老年励志故事

老年励志故事:莱奥·古德温:GEICO创始人,50岁创业第一个老年人职场励职故事讲述的是莱奥·古德温,他的企业名称是GEICO,又叫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现在已经是一个知名的汽车保险品牌与知名广告人物。
1930年,工作在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莱奥·古德温作为一名会计师,在古德温意识到保险需要全面改革。
当时美国保险行业普遍采取代理人制,莱奥意识到为什么企业不与客户直接打交道,节省支付给经纪人的费用?1936年,莱奥·古德温时年50岁,他在华盛顿特区创立GEICO,最初他与妻子莉莲一起经营公司。
他们根据最初的设想,绕过保险代理人,直接开发企业客户,在当年年底,GEICO扩大到拥有12名工作人员。
而到今天,GEICO拥有员工超过27,000人,并拥有超过1400万保险客户。
:哈兰德戴维·桑德斯,肯德基,62岁创业第二个老年人励志故事的主角大家一家都听过: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肯德基创始人桑德斯上校,桑德斯上校创业的年龄是62岁!桑德斯上校在创建肯德基前的人生是灰暗的:他早年失去了他的父亲,频繁的与他的继父争吵,并从多个公司被解雇,最终甚至作为一名律师在法庭上与他的客户争吵又失去工作。
不过,他这种永不放弃的气质成就了他最终的成功。
而在肯塔基州服务站科尔宾工作期间,桑德斯依靠他美味的烧鸡秘方在当地小有人气。
之后,科尔宾站被一场大火烧毁,桑德斯不得不将其重建,并做为一家汽车旅馆和140个座位的餐厅。
1952年,桑德斯62岁时,他授权了第一个特许经营的“肯德基”餐厅。
如今,肯德基在1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8800餐厅。
:罗伯特·诺伊斯,英特尔创始人,41岁创业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罗伯特·诺伊斯加入贝克曼成为了一名研究工程师。
1957年,他和其他七人离开贝克曼并创立了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
虽然在那里他享受一些成功,他最终与戈登·摩尔一起创办全球最知名的软件公司英特尔,当时诺伊斯41岁。
作文素材:褚时健:87岁“橙王”的逆袭

褚时健:87岁“橙王”的逆袭褚时健,中国最具有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
他曾经是“中国烟草大王”,一手将玉溪卷烟厂从一个落后的小厂发展成跻身世界前列的红塔集团。
1999年褚时健因贪污被处无期徒刑,后减刑为有期徒刑17年。
2002年,75岁的褚时健因糖尿病严重获得保外就医后,与妻子到哀牢山种橙子。
2013年,褚时健带着橙子进京,他的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创造利润3000万元。
昔日烟王,今日橙王,大起大伏,大悲大喜,历经沉浮,老而弥坚,这是一个无关荣辱、有关岁月的传奇!烟王神话玉溪卷烟厂在过去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
1979年10月,玉溪卷烟厂迎来了改变它命运的人物,一个51岁的汉子走进了厂长办公室,他曾当了21年的右派,这时他才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改生涯,他的名字叫褚时健。
褚时健刚刚进入卷烟厂的时候,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玉溪卷烟厂的烟根本就卖不出去”,褚时健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一是技术设备落后,二是烟叶原料质量问题。
然而在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中国,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
1981年,在全国烟厂无一例外地使用国产卷烟机的情况下,褚时健率先为玉溪卷烟厂引进了国外的生产设备,并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设备的更新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面对烟叶质量问题,褚时健创造性地提出了冲破厂区界限,由烟厂投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第一车间”直接设在田间,建立“优质烟叶基地”的设想。
另外还实行三合一(即玉溪卷烟厂、玉溪烟草专卖局、玉溪市烟草公司合而为一)制度。
“三合一”实行后,烟厂向农业投资,烟草公司收烟叶,获利丰厚。
中国烟草就是在“三合一”制度确立时发展得非常快,全国的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从几百亿到四五千亿。
改革的实行从来不是轻易的,迎难而上的褚时健赢得了成功。
20世纪90年代,红塔集团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企业,固定资产从几千万到70亿元,年创利税近200亿元,被称为“印钞厂”。
70岁老人的创业故事

三个70多岁老人的创业故事(转载)(2013-12-17 23:33:07)有限的生命时间,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局限,只是他们在有限中依旧不由自主地投入了无限的野心。
褚时健74岁创业的橙王51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73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85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褚时健的回答是——51岁的时候,他开始建立一个红塔山烟草帝国。
73岁的时候,他一无所有,开始种橙。
85岁的时候,他是亿万富翁。
90岁的时候,褚时健对一切都不能确定,他能确定“褚橙”的果园还在扩张。
走过一段众所周知的人生跌宕,2002年,褚时健和老伴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开始种橙。
理由很简单,命运夺走了他的一切,他想靠自己的能力从命运手中夺回来。
于是,他回到自己最初的农民角色,开始打土地的主意。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根据云南哀牢山土地适合种橙的天然优势和中国水果市场高档水果稀缺的现实而作出的决定。
“我现在掌握的知识不如年轻人多,但是我的经验会比年轻人更丰富。
”经验让一个年过七旬的创业者拥有未雨绸缪的能力和耐心。
当时在考察哀牢山土地资源的时候,供水水源是老褚最重视的部分。
他在种橙之前,先后投入了200万元在果园架设引水管、输水管。
当时,他周围谁都不能理解他为何如此大动干戈,等到2009年云南大旱,哀牢山的农田收成都因干旱而大受影响,而老褚的果园却一切安好,没受什么影响,大家才感慨他的预见性。
老褚第一次做企业是在“文革”时期,当时他任云南嘎洒镇糖厂厂长。
“年轻人的特点就是成功了信心十足,失败了就气馁了不敢尝试了,我年轻时也是这样喜怒形于色的。
我们开始做红糖的时候,发现红糖结晶颗粒太小,就打算修改浓缩结晶的设备和浓缩方法,没有想到新方案会导致产生巨大的蒸汽,当时听到‘砰’一声,蒸汽顶着一个三四十公斤的盖子,冲上天去,冲到二三十米高落下来。
呵呵呵,多危险!这就叫瞎子不怕老虎。
”年轻的莽撞在老褚看来,是必须经历的。
如今的褚时健,步履迟缓,再也莽撞不起来了,一切对他来说只有不急不缓。
褚橙的励志故事

褚橙的励志故事:一只冰糖橙的励志故事高价=不差的果子+不错的故事2002年褚时健被获准保外就医,在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与沉沦之后,76岁的他又回到了哀牢山,种起了橙子。
起初,种橙并不为了盈利。
资料显示,褚时健的橙园发展到2021年时,总产量只有1000吨;而到了2021年,橙园的产量达到8600吨。
到了2021年,随着生鲜电商逐步走热,一家名为本来生活网的生鲜电商将褚橙摆上了网络货架。
正是这一年,褚橙借着互联网的营销模式走到了数以亿计的年轻网民面前。
触电只是这个经典营销案例的开始:2021年10月27日,《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褚橙进京》的报道,写了85岁褚时健汗衫上的泥点、嫁接电商、新农业模式;王石微博的转发点燃了事件,这条微博是“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11月5日凌晨本来生活正式发售褚橙,订单纷至沓来,当天就卖了1500箱。
就这样,一只普通的冰糖橙,加上了褚时健的名字,就开始变得励志起来。
然而,这样的励志橙也并不是所有励志的人都消费得起的,据了解,2021年,褚橙就开始在云南上市,与其他同类冰糖橙相比优势并不突出,价格最多高出10%。
目前网络上5公斤褚橙的售价从118元到148元不等,是普通冰糖橙价格的2到3倍。
有媒体对褚橙进京以及褚时健精神的内容传播进行了总结,“其核心路径是传统媒体、微博,主要的人群是60后、创业者、企业家,因为他们对于褚时健的经历有感同身受的经历。
”也许这会让70后、80后以及许许多多创业路上的赶路人感到匪夷所思,追捧了这么久的励志橙、拥簇了这么久的励志英雄,原来不过是一枚精心包装的冰糖橙和一位洞悉商业智慧的营销老手。
这场传媒和营销的联姻并不意在实实在在的卖橙子,相反却让本来皮儿薄的橙子变得“皮”厚起来。
莫名地,褚橙的粉丝成了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成了褚橙营销的志愿者。
在今天,当描述企业掌舵人的商业行为时,“博弈”无意间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
出狱后创业故事

出狱后创业故事入狱对一个人无疑于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不仅失去了活动的自由,出狱后仍要面对外人的不信任。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出狱后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案例1:70多岁吴胜明出狱后怎样创业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下面分享70多岁吴胜明出狱后怎样创业的?不到50岁便身家千万,成为名噪一时的上海富姐;55岁被判无期徒刑,服刑期间,丈夫离去,女儿自杀;70多岁出狱后以扫公厕为生,再创业前被骗近70 万……很多人遭此变故,也许早就寻了短见,而吴胜明,一位80岁的老太却坚持走到了今天。
她说,活下去的意义,就是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盖一座养老院或孤儿院。
当“倒爷”成千万富姐1933年12月30日,吴胜明出生在浙江嵊州一个富商世家。
上世纪50年代起,吴胜明开始白手起家,开小卖部,当“倒爷”,后来经营商场、饭店。
吴胜明到广东等地大量买进收音机、的确良布等紧俏商品,再到西宁、西安、郑州等地售出。
1984年,在那个万元户还很稀少的年代,吴胜明已有2000多万元的资产,成了上海千万富姐,在浙江绍兴、河南郑州、四川南充都有自己的公司。
1985年夏,吴胜明通过关系,拿到进口48辆高级轿车的计划,获利几百万元。
但最终警方发现她投机倒把、合同诈骗等违法证据,52岁的吴胜明被逮捕。
1986年,上海市中级法院以走私罪、合同诈骗罪等数罪并罚,判处吴胜明死刑,经上诉后,改判为死缓。
因为在狱中积极努力,吴胜明一次次减刑,最终服刑 18年。
但所有的财产,均为不正当收入,全部没收。
说到当年富姐圈的生活时,现已80岁的吴胜明用八个字概括:极尽奢华,挥金如土。
吴胜明说,上世纪80年代,她最能挣钱的时候,在国内有七八处房产,在深圳、上海有别墅,在郑州有个独院,家里有几台豪车。
女儿在郑州过10岁生日时,“几乎全校老师和同学都来了,最后摆了四五十桌。
”当天,请客连同给贫困的同学每人发20元红包,花费近20万元。
商业孝子奚志勇

董事会038母亲住院十几次,自己却经常出差难以兼顾,那一年,时任上海市康桥镇副书记的奚志勇深感“真的无能为力去照顾母亲,我给钱,父母是感觉不到的”。
于是,他下决心做一所全国最好的养老院,让自己的父母开心生活。
2005年,辞去公职的奚志勇在康桥创建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中国第一个老年人会员制养老社区,开启了全新的商业养老模式。
去年12月,挚信资本亿元入股,拉开风险投资牵手养老产业的序幕;万科也携手签约,建设“活跃长者住宅”。
亲和源董事长奚志勇的“商业孝子”梦终于初现模样。
“既能赚钱又能做好事,这样功德无量的事情不多了。
”平台+外包国内传统的养老院养老是福利式的,但弊端很多,于是发展商业养老成文/本刊记者 严学锋董事故事商业孝子奚志勇 设计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一定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很多儿女们根本不了解父母想要什么——老人要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不是老了就没有价值了,不是配个保姆照顾就没事了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3902/2011 DIRECTORS&BOARDS勇“最骄傲”。
他表示,亲和源是用真心在对待老人,以践行“为世间父母分忧,代天下子女尽孝”。
既然是尽孝,那绝不能让老人有后顾之忧。
老人出了问题,亲和源承担责任,比如生病了没钱治,原则只要进了亲和源,就绝对不会推向社会,确保“终身养老”。
为了增强保障能力,亲和源的几个股东专门成立了一个私募基金,一旦发生意外,有足够的资金来补偿,目前也有老人主动出力捐赠字画等财产。
奚志勇表示,最后这个基金会很大,因为很多老人会留下不少遗产,他们子女不要这笔钱,有的根本没子女,钱便会归于基金。
有爱才有家——亲和源的口号正是“至尊老人的家”。
他直言,很多人都在讲以人为本,但国家往往是以政权为本,企业以管理者为本。
他要做到的是,让老人真正感觉到亲和源是属于他们的家,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居所。
“我对员工说,这是个伟大的事业,你照顾好自己的父母都那么难,你去照顾天下父母,这是一种大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70多岁老人的创业故事(转载)(2013-12-17 23:33:07)转载▼有限的生命时间,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局限,只是他们在有限中依旧不由自主地投入了无限的野心。
褚时健74岁创业的橙王51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73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85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褚时健的回答是——51岁的时候,他开始建立一个红塔山烟草帝国。
73岁的时候,他一无所有,开始种橙。
85岁的时候,他是亿万富翁。
90岁的时候,褚时健对一切都不能确定,他能确定“褚橙”的果园还在扩张。
走过一段众所周知的人生跌宕,2002年,褚时健和老伴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开始种橙。
理由很简单,命运夺走了他的一切,他想靠自己的能力从命运手中夺回来。
于是,他回到自己最初的农民角色,开始打土地的主意。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根据云南哀牢山土地适合种橙的天然优势和中国水果市场高档水果稀缺的现实而作出的决定。
“我现在掌握的知识不如年轻人多,但是我的经验会比年轻人更丰富。
”经验让一个年过七旬的创业者拥有未雨绸缪的能力和耐心。
当时在考察哀牢山土地资源的时候,供水水源是老褚最重视的部分。
他在种橙之前,先后投入了200万元在果园架设引水管、输水管。
当时,他周围谁都不能理解他为何如此大动干戈,等到2009年云南大旱,哀牢山的农田收成都因干旱而大受影响,而老褚的果园却一切安好,没受什么影响,大家才感慨他的预见性。
老褚第一次做企业是在“文革”时期,当时他任云南嘎洒镇糖厂厂长。
“年轻人的特点就是成功了信心十足,失败了就气馁了不敢尝试了,我年轻时也是这样喜怒形于色的。
我们开始做红糖的时候,发现红糖结晶颗粒太小,就打算修改浓缩结晶的设备和浓缩方法,没有想到新方案会导致产生巨大的蒸汽,当时听到‘砰’一声,蒸汽顶着一个三四十公斤的盖子,冲上天去,冲到二三十米高落下来。
呵呵呵,多危险!这就叫瞎子不怕老虎。
”年轻的莽撞在老褚看来,是必须经历的。
如今的褚时健,步履迟缓,再也莽撞不起来了,一切对他来说只有不急不缓。
开始种橙,老褚就坚定要做最好的橙。
他认为水果的口感和土地质量、土地所施的肥料有很大关系,于是他和老伴、技术人员在一起为此琢磨了好多年。
他用五六年时间去调试橙子口感中和谐的酸甜比例,他用10年时间把土地含有的有机质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如今,他又在攻克下一个技术难关——如何让每个橙子大小更一致、色泽更鲜艳、手感更平滑。
“山上容易刮大风,吹得橙子皮起皱不好看,我们在琢磨怎么挡风。
”曾经,王石来果园找过老褚,老褚的不急不缓让王石在微博上发出感慨:“橙子挂果要6年,他那时已经75岁了。
你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
虽然他境况不佳,但他作为企业家的胸怀呼之欲出。
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那样勇敢。
”75岁,大多数老人在含饴弄孙吧。
老伴抱怨说,老褚当年太忙,几乎没抱过儿子、女儿。
现在有重孙子、重孙女了,“每天吃饭,玩半小时、一小时可以。
一整天不行,嫌烦”。
老褚的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在看书,看技术书。
颐养天年,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词汇并不属于褚时健。
技术是老褚多年的立身之本,果园遭遇的几次技术难关都是靠老褚查资料带领大家攻克的,以至于果园的技术人员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从事这个行业二十多年所掌握的知识都不及老褚种橙十年掌握的多。
如今,创立果园十多年了,老褚几乎依旧保留着每天查看果树种植技术资料的习惯。
创立果园之前,老褚在狱中。
“那时候,我正在研究烟草配制,所以在里面就看那些烟草技术书。
”那时候,老褚是赫赫有名的“烟草王”。
采访中,老褚展望自己的90岁,“争取到后年能年产果子2万吨。
到时候,市场基本可能供需平衡。
工作之外,其他人生目标不好讲,我都86岁了,活到哪年都不好讲。
趁现在有精力,为后代把基础尽量打好就好。
我走过的弯路多,看得多,遇到麻烦躲避的机会更高些”。
走过的弯路多了才有让人值得咀嚼的人生,而有人说褚橙甜中微微泛酸,像极了人生的味道。
苏增福72岁展望下一个资产百亿的公司采访约在9点,平时这时候苏增福早已起床,已简单地吃过早饭,翻着报纸,等着司机。
有时,他也干脆自己开车,去工厂,去每个车间转一圈,有的生产基地大,得花两个小时。
几十年来,每天如此。
他说,他习惯了一辈子在工厂,当工人,这就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
苏增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典型的第一代企业家,面容和双手都写着曾经吃过的苦,没有凌厉的气场,但话不多,很少笑,透着正派的严肃和倔强。
他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却有一副南方少见的魁梧身材,或许因为当过8年兵,至今还算挺拔。
今年,苏增福72岁了。
之所以重新走入媒体的视野,因为他正进行着人生中第二次创业,放下做了二十多年的压力锅,从零开始做水龙头,且已默默地做了4年。
为什么还要创业?对于苏增福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结果——在一连串决策之后,自然地走向了这个结果。
2007年开始,他陆续向全球最大的炊具和小家电制造商——法国SEB 公司转让苏泊尔炊具71%的股份,从而使苏泊尔集团失去对苏泊尔炊具的控股权,至今外界非常不解。
有那么一秒钟——只有一秒钟,苏增福的脸上划过一丝得意的笑,他说:“我很会算的。
”于是,立刻算了一笔账:2000年,苏泊尔集团投资6000万元,成立炊具公司,而后单独上市;两次卖掉股份之后,集团所剩下的股份市值还有近20亿元,但套利了近70亿元。
成立炊具公司时,苏增福将集团的这一主营业务交给了儿子,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一批副总们从此退回了集团。
那段时间,集团也尝试过多种投资业务,但他始终认为,集团必须以实业为主业,原因很朴素,“如果做投资,肯定不能让做锅的人去做,得找专业的人,做锅的人还是没事可做;只有做实业”。
苏增福首先就不允许自己没事可做。
“闲着不就是在等死吗?”他说,“人们都说,自强不息,自强就是要为社会创造些价值,息字的结构就是自己的心停止跳动了,就息了,所以,要自强到自己的心停止跳动为止。
”四五十岁时,他经常去大连出差,认识了一个水产公司的老头儿,他问人家:“为什么退休了还来上班,不待在家享福呢?”那老头说,“如果待在家里,整天得看老伴的脸色,被老伴指挥做这做那,得拎着篮子去买菜,给孙子当服务员,太烦了。
”那时候他就想,有道理。
两年前,苏增福在沈阳大手笔地投资4亿元做基建,建成25万平方米的厂房,引进54条120米长的生产线和200台抛光机器人,年产量可达4000多万个不锈钢水龙头。
其实,把炊具公司剥离之后,苏泊尔集团的资产只有5亿元,要再做实业,并不宽裕,直到卖了股份,才有了丰厚的家底。
浙商的精明像一种基因,没写在苏增福的脸上,却刻在骨子里,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种能力。
“我知道,这次创业一定会成功,所以,一开始就做了长远的规划。
‘苏泊尔’已是一个知名品牌,水龙头可沿用其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苏增福懂得如何把企业从零做到一,再做到强大。
相较于从一到二,从零到一往往更难。
上世纪80年代,苏增福以给“双喜”压力锅做配件起家,几年后,他不甘心,想做整锅,遭到身边所有人的强烈反对。
他依旧坚持,但需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引入一条生产整锅的生产线需要300万元。
今天他仍清晰地记得,“我找县财政局借5万块,人家都不借,还问我‘你一个农民,借钱干什么?’”最后,他只好去上海找银行借了200万元,又挨家挨户找村民,一点一点地凑。
可当整锅生产出来时,也不怎么挣钱。
因为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买生产资料的价格不一样,成本不一样。
“直到1992年,民营企业有了和国营企业同等待遇,成本一致了,我们的效率直接转化成效益,才开始赚大钱。
”苏增福首次承认,他是后怕的。
“风险太大。
如果1992年不来呢?如果再晚几年来呢?”第一次创业,并不知道企业下一步怎么走,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每天都是在解决各种问题,一个坎一个坎地走过来。
可这次,他相信,不会存在任何坎,集团发展到这个阶段,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可以整合各种资源,社会环境也不一样了。
正如为什么要做不锈钢水龙头,就因为苏增福偶尔了解到现在通用的铜质水龙头含铅,铅溶于水,儿童如果摄入过量的铅将有患多动症或者痴呆症的危险。
作为铜质水龙头的替代品,不锈钢水龙头的售价在几千至上万元,市场占有率只有3%左右。
这是一个大好的市场。
在今天的环境下,只要人们意识到这点,一定就有机会,就像当人们知道国产牛奶中含三聚氰胺,就肯定不会再喝了。
投身水龙头产业后,苏增福花了4年,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把品质做上去,一是把成本降下来,“我本来是做锅的,如果一开始做水龙头就做成功了,就做到国内一流水平,我就是神仙了”。
当谈到技术时,他的脑子就像立刻换了一个频道,从商人切换到工程师,兴奋而执着,甚至情不自禁地大笑。
他说:“不能引入一条生产线之后就开动生产,就不管了,得把每一个工艺都弄清楚,光技术人员懂是不行的,有时候,即便他们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因为要改进就要换工艺、换设备,以至换生产线,这意味着此前的投入都要作废,不是老板谁敢担这个责任,谁敢拍板?只有我自己弄懂,自己来判断。
”不久前,他去沈阳巡视水龙头生产基地,当地的厨师给他做“水饭”,他觉得很不好吃,于是,就把整个厨房的工作人员都叫过来,亲自讲解“好米饭是如何做成的”:一粒米在蒸煮的过程中,从多少温度开始吸水;从什么部位开始吸水;多少温度会“开花”……这是做锅的时候,他的研究成果。
这次,为了研究不锈钢水龙头,他4年中换了3套流水线,生产了100万个水龙头,都不满意,就一个都没卖,几个亿打了水漂。
一度身边的人都认为,“董事长不是在生产水龙头,是在生产流水线”。
苏增福坚持要一条产品完美且自动化的流水线。
他称,卖掉炊具公司,并不是为了套利而套利,而是看到了做锅的“天花板”。
1998年,他去韩国考察,就发现韩国炊具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
之前的韩国同行也是做外销,但当中国企业冒出来后,由于人力成本低,韩国锅一下子就没有了竞争优势,加之韩国国内市场小,企业很快就不行了。
10年后,中国的人力成本也翻了几番,外贸订单也开始向东南亚转移,苏泊尔炊具的产值已达100亿元,占全行业的80%。
“如果做企业做到企业倒掉的那一天才关门,那是不合算的。
我得在企业走向上升期,走到80%的时候卖掉,然后再马上投入下一个企业。
”苏增福说,这次他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变为科技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
如今,他经常不动声色地陈述:他的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75万个不锈钢水龙头,只需要42个工人;同行一年生产19万个,需要360个工人。
“产品质量更是不好比的,我们投入的资金也不是一个规模。
”这话之中,能够听出他的骄傲,但也仅此而已。
他从不曾有过特别兴奋的时刻,过去因为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成功的一刻更多的是感慨;而现在每一步都是计划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