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创业故事
李嘉诚艰苦创业经历_李嘉诚创业的艰辛厉程

李嘉诚艰苦创业经历_李嘉诚创业的艰辛厉程李嘉诚不仅仅是商人,还是一个慈善家,他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李嘉诚艰苦创业经历,欢迎大家阅读。
李嘉诚艰苦创业经历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
他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李云经也受过很好的教育,以教书为职业。
李嘉诚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3岁就开始读唐诗,到小学毕业时,已经能读《红楼梦》、《老残游记》、《资治通鉴》了。
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祭拜孔子儒学,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日军轰炸潮州。
1940年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14岁。
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
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
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
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
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
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
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
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
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
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
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
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
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创业故事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
李嘉诚创业励志故事

李嘉诚创业励志故事篇一:李嘉诚创业故事李嘉诚创业故事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
”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
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
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
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
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
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
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
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
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
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
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
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
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
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
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
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
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李嘉诚从贫困到富豪的奋斗之路

李嘉诚从贫困到富豪的奋斗之路李嘉诚,中国内地首富、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董事长,被誉为亚洲商界"超人"。
他的成功经历与深厚的商业智慧给了许多人启示,成为众多企业家和年轻人学习的对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李嘉诚从贫困到富豪的奋斗之路。
一、起步艰难,贫困家庭的童年李嘉诚于1928年在中国广东省潮州市出生,家境贫困。
他的父亲是一名小生意人,但因病丧生,使得家庭生计更加艰难。
在李嘉诚年幼时,家庭经济状况非常拮据,生活条件极度困苦。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嘉诚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奋的品质。
他从小学习努力,勤工俭学,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贫穷的命运。
二、创业初期,一步登天的机遇李嘉诚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利用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多元化的契机,创办了长江实业集团。
他凭借自己的商业眼光和决策能力,成功地将长江实业集团打造成一个包括物流、能源、电信和零售等多个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李嘉诚曾说过:“每次有机会,都要尝试,不要害怕失败。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在商场上追求机遇,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与风险,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将机遇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锲而不舍,持续拓展战略版图李嘉诚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不断拓展长江实业集团的业务版图。
他在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成功,迅速推动了集团的国际化发展。
长江实业集团开始投资海外,进军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房地产市场。
李嘉诚深知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引入新技术和新业务领域,将公司的核心业务不断延伸。
例如,他在电信领域投资并收购了多家通信公司,使得长江实业集团在这一领域取得可观的成果。
四、智慧布局,长期稳定的投资策略李嘉诚智慧的投资决策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总是能够准确判断市场的走势,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他善于寻找低估值的资产,对于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长期投资。
与此同时,李嘉诚也不会轻易放弃,他对长期投资持有的信念让他在市场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镇定和冷静。
【名人故事】香港地产商李嘉诚的创业故事一览

【名⼈故事】⾹港地产商李嘉诚的创业故事⼀览摘要:李嘉诚,汉族,1928年7⽉29⽇出⽣于⼴东潮州潮安县,祖籍⼴东潮汕地区,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
连续21年蝉联⾹港⾸富,1999年始连续15年华⼈⾸富。
关于李嘉诚是怎样成为华⼈⾸富的,先看看李嘉的创业故事吧。
李嘉诚,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
连续21年蝉联⾹港⾸富,1999年始连续15年华⼈⾸富。
2018年5⽉10⽇,李嘉诚正式退休。
早年经历14岁那年(1940年),投靠家境富裕的舅⽗庄静庵。
⾝为长⼦的李嘉诚,早先在⼀家钟表公司打⼯,之后⼜到⼀塑胶⼚当推销员。
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
于是急流勇退,转投⽣产塑胶玩具。
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显⾝⼿,年产出⼝额达1000万美元,为⾹港塑胶玩具出⼝业之冠。
房地产发家历程1965年2⽉,⾹港发⽣了严重的银⾏信⽤危机,⼈⼼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
⾹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
1967年,⾹港更发⽣反英暴动,进⼀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港⼯商业的前景,认为⾹港这个商机⼗⾜的殖民地,不会久乱。
他反⾏其道,在⼈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量购⼊地⽪和旧楼。
不出3年,风暴平息,⾹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
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的楼宇及地⽪。
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积共630万平⽅英尺。
70年代的⾹港,4⼤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失业的⽣意中,威⼒只⼿遮天。
李嘉诚跨越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商业巨子

李嘉诚跨越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商业巨子香港商业巨子李嘉诚,作为亚洲最富有的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瞩目的焦点。
他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他在商业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对两岸经济交流的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富有商人的个人传记,更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见证。
一、创业初期的经历李嘉诚出生于香港一个贫寒家庭,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他从小就展现了卓越的商业头脑和勤奋的工作态度。
20世纪70年代,他创建了长江实业集团,开始涉足地产业务,并且很快取得了成功。
他把握住了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机会,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管理能力,使得他的财富不断增长。
二、进军中国市场李嘉诚不仅在香港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大陆这片蕴藏着巨大商机的土地。
在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将目光聚焦于深圳,并积极投资于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建设。
他的领导和支持为深圳的经济起飞提供了宝贵的帮助,为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开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东南亚市场的扩张随着他在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成功,李嘉诚开始将业务扩展到东南亚地区。
他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投资了大量资金,并在该地区建立了业务网络。
他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使得他的商业帝国不断壮大,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经济领域的重要一员。
四、提倡慈善事业李嘉诚并不满足于个人财富的积累,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倡导富人回报社会。
他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致力于支持教育、医疗以及社会福利事业。
他的慈善行为不仅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对两岸经济交流的贡献作为一名中国人,李嘉诚把心系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他在大陆投资业务的成功促进了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的经济合作。
他致力于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为两岸关系的增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李嘉诚的创业精神李嘉诚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创业精神。
他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态度,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他的创业经历和成功故事,激励着无数渴望成功的人们。
【名人故事】李嘉诚塑胶花大王

【名人故事】李嘉诚塑胶花大王李嘉诚,这位华人商业巨头,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
他是香港长江实业集团的创办人,也是福布斯富豪榜的前三名之一。
他在商业界备受尊敬,同时也因其慈善捐赠而受到广泛的称赞。
然而,在他刚刚开始他的事业时,他并不是什么富有的商人,而是一位普通的销售员。
1950年代,李嘉诚在香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时他在一个塑料制品公司做销售人员。
由于他的努力工作和出色表现,他被提拔为经理。
然而,他并没有安于现状,他开始探索自己的商业潜力。
在当时,香港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为了满足这个城市的需求,港口不断地需要卸货。
李嘉诚看到了这个商机,他决定创办一家塑料制品公司来满足这个需求。
于是,他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投入了全部的资金和时间来创办自己的公司。
他刚起步时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决心不放弃。
尽管李嘉诚的公司面临着很多挑战,但他没有气馁。
他意识到,自己的公司需要生产具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他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产品。
他发现,塑料花瓶在当时的市场上非常畅销。
他想,如果用塑料做出美丽的花,会不会也很受欢迎呢?于是,李嘉诚开始了他的“塑胶花计划”。
他对各式各样的花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制作出逼真的塑胶花。
经过不断地试验和改进,他创造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花。
这些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这也成为了李嘉诚公司的丰厚利润来源之一。
李嘉诚的这项业务不仅为他的公司带来了商业成功,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香港的文化发展。
塑料花瓶和花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香港人的审美意识和装饰品的需求。
当然,李嘉诚并不是停留在成功的阶段。
他继续探索自己的商业潜力,并不断地拓展他的事业版图。
他创立了长江实业集团,并成功地投资了电信、房地产、能源等行业。
他的成功背后,是他对商业的洞察力和勇气,以及他对奶粉毒疫、汶川地震等公益事业的大量捐赠。
李嘉诚成功事例3个

李嘉诚成功事例3个连小学学历都没有,光靠着生产塑胶花的李嘉诚,是如何跨出他成为首富的第一步?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李嘉诚成功事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李嘉诚成功事例1:2000年10月25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
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
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2000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
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
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
“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
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
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
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李嘉诚成功案例分析

李嘉诚成功案例分析李嘉诚成功案例分析1943年,父亲李云经病逝。
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李嘉诚找到了一份茶楼跑堂的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李嘉诚被调入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学会了钟表装配修理技术。
1947年,李嘉诚因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便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
1948年,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的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
11950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63年,与庄月明女士结婚。
1964年,8月长子李泽钜出生。
1966年,11月次子李泽楷出生。
1967年,左派暴动,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8年,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
个人履历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实业”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
1986年,5月1日李嘉诚母亲逝世。
1986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会见了李嘉诚。
1987年,联同2名华资大亨李兆基及郑裕彤,成功夺得温哥华86年世界专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90年,1月1日,夫人庄月明女士突发心脏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业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1999年,长江实业集团除税后盈利达1850亿港元。
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8120亿港元。
做人经商之道“做人的一等智慧,经商的一流学问”。
意思是说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是最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嘉诚创业故事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
”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
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
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
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
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
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
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
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
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
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
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
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
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
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
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
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
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
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
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
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
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
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
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
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
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
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
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
”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
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
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
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
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
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
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
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
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
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
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
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
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
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
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
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
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着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
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
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
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
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
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
“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
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
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
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
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二○○○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
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
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
“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
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
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
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
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
香港着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
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
‘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
之后,‘和黄’再卖MMN 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
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
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
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
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
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
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
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
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犹太人创业故事洛维格轮船大王洛维格第一次做的生意只是一艘船的生意。
他用了4个月的时间把一艘废弃的柴油机动船修好,并承包给别人,从中获利500美元。
尝到了甜头的洛维格还想买一艘大一点的旧货轮,改造后再出租,他找了几家银行寻求贷款都遭到拒绝,理由是他没有可以用来作为担保的东西。
于是他有了一个不合常规的想法。
他把他那艘只能用来航行的老油轮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石油公司,然后他去找银行经理,告诉他们他有一条被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租金可每月由石油公司直接拨入银行来抵付贷款的本息。
几番周折后,大通银行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就是洛维格奇异而超常的思维,尽管他并无担保物,但石油公司却有着很好的效益和巨大的信誉,除非天灾人祸,石油公司的租金一定会按时入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