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实验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2.掌握微波技术的实验操作方法;3.学习使用微波仪器对电磁波进行测量和分析。
二、实验器材与材料1.微波台;2.微波发射源;3.微波接收天线;4.微波功率计;5.微波衰减器;6.信号发生器;7.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微波技术是指在频率范围为3x10^9Hz至3x10^11Hz的电磁波中进行的技术应用。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微波发射源和接收天线来产生和接收微波信号,使用微波功率计来测量微波的功率,同时利用微波衰减器来调整微波的功率级别。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并通过示波器来观察和记录波形。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首先接通微波台的电源,并调节微波发射源的频率和功率级别;2.将接收天线与发射源对准,调整天线角度,使得信号强度最大;3.使用微波功率计测量微波的功率,并记录结果;4.调整微波衰减器的衰减值,观察微波发射源输出功率的变化,并记录衰减值和功率值的对应关系;5.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和记录波形。
实验结果如下:1.频率为2.4GHz时,微波发射源的功率为6dBm;2.衰减值为20dB时,微波功率为0dBm;3.衰减值为30dB时,微波功率为-10dBm;4.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频率为2.5GHz时,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为正弦波。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与衰减值存在线性关系,当衰减值增大时,微波功率随之减小。
这是因为微波衰减器通过在传输线中引入衰减器元件,使微波信号的幅度减小。
当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频率与微波发射源的频率接近时,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波形为正弦波,说明微波信号正常传输。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微波技术的实验操作方法,并学会了使用微波仪器对电磁波进行测量和分析。
实验结果验证了微波功率与衰减值的线性关系,同时观察到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频率与微波发射源频率接近时的正弦波形。
微波的布拉格衍射(范文4篇)

微波的布拉格衍射(范文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微波的布拉格衍射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微波的布拉格衍射范文一》实验十、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目的1、了解与学习微波产生的基本原理以及传播和接收等基本特性。
2、观测模拟晶体的微波布拉格衍射现象。
实验仪器DHMS-1型微波光学综合实验仪一套,包括:三厘米微波信号源、固态微波震荡器、衰减器、隔离器、发射喇叭、接收喇叭、检波器、检波信号数显器、可旋转载物平台和支架,以及实验用附件(晶体模型、读数机构等)。
实验原理微波的产生微波波长从1m到0.1mm,其频率范围从300MHz~3000GHz,是无线电波中波长最短的电磁波。
微波波长介于一般无线电波与光波之间,因此微波有似光性,它不仅具有无线电波的性质,还具有光波的性质,即具有光的直射传播、反射、折射、衍射、干涉等现象。
由于微波的波长比光波的波长在量级上大10000倍左右,因此用微波进行波动实验将比光学方法更简便和直观。
本实验装置由微波三厘米固态信号电源、固态微波震荡器、衰减器、发射喇叭、载物平台、接收喇叭、检波器、液晶显示器等组成。
(选件:简单立方交替模型等)图1 1 调谐杆 2 谐振腔3输出孔 4 体效应管 5 偏压引线 6负载体效应振荡器经微波三厘米固态信号电源供电,使得体效应管内的载流子在半导体材料内运动,产生微波,经调谐杆调制到所要产生的频率。
产生的微波经过衰减器(可以调节输出功率)由发射喇叭向空间发射(发射信号电矢量的偏振方向垂直于水平面)。
微波碰到载物台上的选件,将在空间上重新分布。
接收喇叭通过短波导管与放在谐振腔中的检波二极管连接,可以检测微波在平面分布,检波二极管将微波转化为电信号,通过A/D转化,由液晶显示器显示。
模拟晶体的布拉格衍射实验布拉格衍射是用X射线研究微观晶体结构的一种方法。
因为X射线的波长与晶体的晶格常数同数量级,所以一般采用X射线研究微观晶体的结构。
实验十五微波的技术实验

实验十五 微波技术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微波基础知识和掌握微波基本测量技术;2.学习用微波作为观测手段来研究物理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即包含“学微波”和“用微波”两个方面。
本实验重点要求掌握体效应振荡器的使用方法,了解微波测试系统的组成及调试方法,学会微波频率、驻波比、波导波长、微波功率、微波衰减等的测量,通过实验了解微波的产生和微波的波导传输知识。
【实验原理】见微波基本知识部分,请同学进行仔细的阅读后再进行试验,进行本实验之前,必须阅读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和熟悉下列问题:1.微波测试系统应由那几部分组成?2.清楚了解各微波器件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3.理解体效应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4.学会选频放大器的正确使用。
5.怎样调节体效应振荡器的振荡频率?6.理解用吸收式频率计测量微波频率的原理和方法。
7.理解晶体检波器的功用和使用方法。
8.理解可变衰减器的功用和使用方法。
9.了解驻波测量线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学生可自己设计检测方案)【实验用微波信号源】——体效应管振荡器(微波固态源)在微波实验系统中,用体效应砷化镓二极管作微波振荡器。
下面将对它进行介绍。
1.效体应管的工作特性在n 型GaAs 半导体材料上施加直流偏压b V 后,起初电流随电压线性增长,但是当所加偏压使材料内的平均电场超过每厘米3KV 以上某个阈值电场T E (与T E 对应的外加电压V T 称为阈值电压)时,电流发生微波振荡。
实验证明这种电流振荡是由于“高电场偶极子畴”在阴极附近周期性地形成,并被阳极吸收这一过程造成的。
图1 n 型GaAs 导带结构示意图n 型GaAs 的导带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它有两个导电能谷:L 谷和U 谷。
它们的能量相差0.36eV 。
通常,在低电场下,导电的电子绝大部分在L 谷中,它们的平均速度L v E μ=,即随电场E 线性的增大;当电场大于某个阔值T E 后,L 谷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而向U 谷转移,以后随电场继续增加,这样转移的电子越来越多,电子的平均速度v E μ=将反向随电场的增加而减小。
微波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报告微波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在1mm到1m之间,频率范围为300MHz到300GHz。
微波在通信、雷达、医学、食品加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一:微波传播特性实验目的:观察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不同介质样品(如玻璃、木头、金属等)。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不同介质样品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传播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
在玻璃中,微波能够较好地传播,而在金属中,微波会被完全反射或吸收。
实验二:微波反射和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微波在不同介质间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反射板、折射板。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反射板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反射情况。
3. 将折射板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在反射板上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折射板上,微波会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三:微波干涉实验目的:观察微波的干涉现象。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干涉板。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干涉板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干涉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在干涉板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根据干涉现象的特点,可以推测微波是一种具有波动性质的电磁波。
实验四:微波加热实验目的:观察微波对物体的加热效果。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食物样品。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食物样品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对食物的加热效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对食物样品有较好的加热效果,食物在微波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加热。
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技术是现代通信、雷达、天文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基本的测量实验,探索微波的传输、反射和干涉等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装置和原理本实验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微波发生器、微波导波管、微波检波器、微波衰减器等。
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信号,经由微波导波管传输到被测物体,再通过微波检波器接收并测量微波信号的强度。
微波衰减器用于调节微波信号的强度,以便进行不同强度的测量。
二、实验过程和结果1. 传输实验将微波发生器与微波检波器分别连接到微波导波管的两端,调节发生器的频率和功率,记录检波器的读数。
随着发生器功率的增加,检波器读数也相应增加,说明微波信号能够稳定传输。
2. 反射实验将微波发生器与微波检波器连接到微波导波管的同一端,将导波管的另一端暴露在空气中,调节发生器的功率,记录检波器的读数。
随着功率的增加,检波器读数也增加,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与空气之间发生了反射。
3. 干涉实验将两根微波导波管分别连接到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检波器上,将两根导波管的另一端合并在一起,调节发生器的功率,记录检波器的读数。
随着功率的增加,检波器读数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之间发生了干涉。
三、实验结果分析1. 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能够稳定传输,说明微波导波管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
传输实验中,微波信号的强度与发生器功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微波信号的传输损耗有关。
2. 反射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与空气之间发生了反射。
反射实验中,微波信号的强度与发生器功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反射信号的强度与输入信号的强度相关。
3. 干涉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之间发生了干涉。
干涉实验中,微波信号的强度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与导波管的长度和微波信号的频率有关。
当导波管的长度等于微波信号的波长的整数倍时,干涉现象最为明显。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我们对微波的传输、反射和干涉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物理实验 微波光学实验

5.10 微波光学实验【实验目的】1. 学习测定微波波长的方法 2. 学习布拉格衍射的原理和方法 3. 学习晶体分析的初步知识【实验原理】1. 微波的特性微波波长在1mm ——1m 之间,频率为3×108Hz ——3×1011Hz 。
具有波长短、频率高、穿透性强、量子特性的特点。
2. 微波的产生方法微波需要采用微波谐振腔和微波电子管或微波晶体管来产生: (1) 谐振腔通常为一个闭合的腔体,其内表面用良导体制成。
(2) 体效应二极管是利用砷化镓、砷化铟、磷化铟等化合物制成的半导体固体振荡器。
(3) 微波信号的检测,需要高频相应微波二极管。
3. 晶体的布拉格衍射晶体可以看成等距、平行晶面重复排列而成,称晶面族。
晶面族可以用晶面指数表示。
晶面指数定义为:原在所在平面在x 、y 、z 三个坐标轴上的截距长度的倒数的简单整数比,又称密勒指数,用(h ,k ,l )表示。
最近邻的两个晶面间的距离用d hkl 表示。
当射线以掠射角投射到某晶体时,在第一个晶面上点阵的散射和下面晶面点阵的散射相互干涉。
对同一层的散射线,在这个方向射线产生相长干涉。
对于不同层的散射线,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各个面的散射线相互加强,形成光强的极大,这就是晶体对射线的布拉格衍射:2sin ,1,2,3,4d n n q l ==鬃鬃鬃由于sin 1q £,只有2d l <时,才会产生衍射。
实际晶体的晶格常数为810cm -,只有波长很小的X 射线才能产生衍射,微波不能对实际晶体产生衍射。
【实验内容】1. 用微波干涉仪测定微波波长如图,活动镜移动距离L ,微安表将显示一连串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波相位若相差2π的整数倍,则干涉加强;相差π的奇数倍,则出现相应的干涉极小值。
如果在距离L 上极小值恰好出现n +1次,则:02n nL x x l==- 移动移动镜相继出现4-5个干涉极小值测定x 0、x n ,重复测量多次,求出微波波长,利用仪器上的频率值大致验证测量及求解是否正确。
26实验二十六、微波光学实验

实验二十六微波光学实验(科-403)实验内容微波与可见光一样同属电磁波,不过波长较长:0.1mm-1m,本实验主要验证微波具有光波的性质,即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
1、反射实验将金属板平面安装在支架上,金属板面法线与底座指示线方向一致(初始位置为0°)。
转动平台,改变入射微波的入射角,然后转动装有微波接收器的活动臂,并在液晶显示器上找到一最大值,测出此时的反射角。
如果此时电表显示太大或者太小,调节发射波强度。
测量要求入射角在30°至65°之间。
2、单缝衍射调整单缝衍射板的缝宽(约2厘米),将单缝衍射板安装在底座上,使衍射板与微波入射方向垂直。
调整信号使接收器电表显示接近满度,然后在单缝的两侧,每改变衍射角2°读取一次电表的读数。
3、双缝干涉调整双缝干涉板的缝宽(约2厘米),将双缝干涉板安装在底座上,使干涉板与微波入射方向垂直。
调整信号使接收器电表显示接近满度,然后在双缝的两侧,每改变衍射角1°读取一次电表的读数。
4、偏振实验调整微波发射器与接收器喇叭口至互相平行且共轴正对,取下平台上所有物品。
调整信号使接收器电表指示接近满度,然后旋转接收器喇叭口,使接收器与发射器产生相对偏转,每隔5°记录电表读数,直至90°,验证马吕斯定律。
5、迈克尔逊干涉按教材P.241图4所示放置半透板以及反射板。
转动移动反射板下的读数手柄改变反射板位置,观察微波接收器电表,当显示各极小值时,记录移动板的位置,计算反射板改变的距离⊿L,求出微波的波长λ。
6、布拉格衍射两个喇叭口的位置同反射实验。
模拟晶体点阵的金属球点阵插在专用支架的中心孔上。
使晶面法线正对小平台的零刻度线,入射角取30°到60°之间,寻找一级衍射最大的角度位置,通过衍射角计算金属球点阵的间距。
(整理)微波技术实验

微波技术实验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技术,以其高效、均匀、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受到普遍关注,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观测手段,并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领域。
随着社会向信息化、数字化的迈进,作为无线传输信息的主要手段,微波技术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测微波的产生和传播的特性,使同学们了解微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微波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若干种微波测量方法,并理解微波通信的基本原理,为从事与微波有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微波的性质微波是无线电波中波长最短的电磁波,其波长在1mm~1m范围,频率范围处于光波和广播电视所采用的无线电波之间,为300MHz~300GHz。
微波又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
微波具有电磁波的一切特性,但因其波长的特殊性,微波在产生、传输、接收和应用等方面跟其他波段很不相同,具有下述几个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1)波长短。
其波长比地球上一般物体的几何尺寸小得多或在同一数量级上,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
利用这个特点能在微波波段制成方向性极强的无线系统,也可以接收到地面和宇宙空间各种物体发射回来的微弱回波,从而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广泛用于通信、雷达、导航等领域。
(2)频率高。
微波的频率很高,电磁振荡周期(10-9~10-12s)很短,与电子在电真空器件中的渡越时间相似。
因此,低频的电子器件在微波阶段都不能使用,而必须采用原理上完全不同的微波电子管、微波固体器件和量子器件来代替。
在不太大的相对带宽下可用带宽很宽,所以信息容量大。
此外,作为能量,可用于微波加热、微波武器等。
(3)量子特性。
在微波波段,电磁波每个量子的能量范围大约是10-6~10-3eV,能被很多的原子分子吸收或发射,成为研究物质结构的重要手段,发展了微波波谱学和量子电子学等尖端学科,并研制了低噪音的量子放大器和极为准确的分子钟与原子钟。
(4)似光性,微波介于一般无线电波与光波之间,它不仅具有无线电波的性质,还具有光波的性质,以光速直线传播,有反射、衍射、干涉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实验仪器
DH1121型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DH926型微波分光仪,微安表, DH1121型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DH926型微波分光仪,微安表,模拟晶体 型三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 型微波分光仪 实验装置见图。在固定臂 上装有微波 实验装置见图。在固定臂3上装有微波 信号发生器1和发射喇叭 活动臂16 和发射喇叭2, 信号发生器 和发射喇叭 ,活动臂 上装有接收喇叭15,衰减器14, 上装有接收喇叭 ,衰减器 ,检波 及调谐短路活塞12。微安表11与 器13及调谐短路活塞 。微安表 与 及调谐短路活塞 检波器13相连作指示器用 分光玻璃6 相连作指示器用。 检波器 相连作指示器用。分光玻璃 插在微波分光仪刻度盘10中心孔中 中心孔中, 插在微波分光仪刻度盘 中心孔中, 其与固定臂的夹角可通过转动刻度盘 上的载物台加以调节, 上的载物台加以调节,并由刻度盘读 取角度值。固定金属板5插在固定插孔 取角度值。固定金属板 插在固定插孔 可动金属板7插在读数机构 插在读数机构8的插 中,可动金属板 插在读数机构 的插 孔中。 孔中。转动读数机构手轮可移动金属 的位置并读出其所在位置的读数。 板7的位置并读出其所在位置的读数。 的位置并读出其所在位置的读数
微波实验
南京理工大学 物理实验中心
提纲
一、背景介绍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仪器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六、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概念 一、背景介绍 --概念
微波的定义 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范围内,相 范围内, 微波是指波长在 范围内 应频率在300~300000MHz之间的电磁波。 应频率在 之间的电磁波。 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的特点 波长短 频率高,周期短 量子特性 某 频率高, 些波段的微波能畅通无阻地穿过电离层。 些波段的微波能畅通无阻地穿过电离层。 微波的产生 可用反射式速调管。 可用反射式速调管。实验中还用一种产生 微波振荡的半导体器件,即体效应二极管。 微波振荡的半导体器件,即体效应二极管。 在该管两端加电压, 在该管两端加电压,当管内电场略大于阈 值时, 值时,会出现电流的不均匀涨落而形成微波振 荡。
2.布喇格衍射 2.布喇格衍射 ①调整仪器,将模拟晶体放到载物台上; 调整仪器,将模拟晶体放到载物台上; ②用(100)晶面验证布喇格定律,转动晶体, (100)晶面验证布喇格定律,转动晶体, 晶面验证布喇格定律 使晶面的法线与发射喇叭,接收喇叭轴线垂直, 使晶面的法线与发射喇叭,接收喇叭轴线垂直, 调节衰减器和短路活塞,使微安表指向最大值; 调节衰减器和短路活塞,使微安表指向最大值; ③测量不同的掠射角θ,来寻找一级和二级掠 测量不同的掠射角θ 射角; 射角; ④计算,验证布喇格定律; 计算,验证布喇格定律; ⑤已知波长,用(110)和(100)晶面测立方晶体 已知波长, (110)和(100)晶面测立方晶体 的晶格常数
∆ = (2k + 1)λ (k = 0,±1,±2,...)
时,显示电流极小。沿微波传输 方向移 显示电流极小。 动B,第一次电流极大时记录金属板 ,第一次电流极大时记录金属板B 的位置,继续移动B,观察到第n个极大 的位置,继续移动 ,观察到第 个极大 值时记录位置, 值时记录位置,光程差
∆ = 2(l n − l1 ) = (n − 1)λ ∴λ = 2(l n − l1 ) n −1
二、实验目的
用迈克尔逊干涉法测定微波波长; 加深对微波具有类似光线直线传播性质 的理解; 用模拟晶格观察微波的布拉格衍射; 学习X 学习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µJ = −g
µB
h
PJ = γ PJ
三、实验原理
1.测微波波长: 测微波波长: 测微波波长 微波麦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光学麦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基本相同。 微波麦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光麦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基本相同。 图中A为固定金属板, 为可移动金属板 为可移动金属板A 图中 为固定金属板,B为可移动金属板 为固定金属板 互相垂直, 与B互相垂直,分光玻璃 互相垂直 分光玻璃MM’与A和B均 与 和 均 度角。 成45度角。两束微波在接受喇叭处相遇, 度角 两束微波在接受喇叭处相遇, 波程差 ∆ = kλ (k = 0,±1,±2,...) 时,显示电流极大;当波程差 显示电流极大;
2.布喇格衍射 布喇格衍射 固态物质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原子或离子, ①固态物质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原子或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内 按一定周期有规则地排列的晶体的骨架称为晶格。晶格可作为X射线的衍 按一定周期有规则地排列的晶体的骨架称为晶格。晶格可作为 射线的衍 射光栅,最简单的晶格式立方体结构,边长a为晶格常数 为晶格常数。 射光栅,最简单的晶格式立方体结构,边长 为晶格常数。 晶格的结点可看成分布在互相平行,距离相等的平面平面族上。 ②晶格的结点可看成分布在互相平行,距离相等的平面平面族上。每一组 这样的平面族称为一组晶面。以晶面与xyz三坐标轴截距的倒数比乘以其 这样的平面族称为一组晶面。以晶面与 三坐标轴截距的倒数比乘以其 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得密勒指数hkl, 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得密勒指数 ,晶面间距
数据处理
测微波波长: 测微波波长:
极大值位 置(mm)
l1
l2
l3
l4
l5
波长λ 波长λ
1 2 3 平均
布喇格衍射 晶面 100 110 120 θ左 θ右 θ平均 2dsinθ n E
六、注意事项
在接通微波信号发生器电源之前,必须 在接通微波信号发生器电源之前, 先将衰减器调整到中值5附近, 先将衰减器调整到中值5附近,其它仪器 状态不要随意调节。 状态不要随意调节。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晶格的不对称,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晶格的不对称,造 成数据(掠射角)的的左右不一致。 成数据(掠射角)的的左右不一致。为了 减小实验误差, 减小实验误差,采用左右平均方法可得 到较好的结果。 到较好的结果。
d hkl = a h2 + k 2 + l 2 , d100 = a, d110 = a 2 , d120 = a 5
波长为λ的单色 射线以掠射角 入射, 波长为 的单色X射线以掠射角 入射,按 的单色 射线以掠射角θ入射 掠射角的反射角方向进行观察, 与 的光 掠射角的反射角方向进行观察,C与D的光 程差δ=2dsinθ,当δ=nλ时产生干涉极大值, 时产生干涉极大值, 程差 , = 时产生干涉极大值 这就是布喇格定律 ③本实验采用模拟晶格和微波来观察和研 究布喇格衍射。 究布喇格衍射。
微波的传输 微波的传输线有同轴传输线, 微波的传输线有同轴传输线,微带线和金属 波导管等。用得最多的是矩形波导管。 波导管等。用得最多的是矩形波导管。 谐振腔 谐振腔是一个封闭的金属导体空腔, 谐振腔是一个封闭的金属导体空腔,通过其与 波导的公共壁上的小孔实现与波导的耦合。 波导的公共壁上的小孔实现与波导的耦合。它可有效地 防止电磁波辐射,使电磁场局限在空腔内部。 防止电磁波辐射,使电磁场局限在空腔内部。 微波的接受 微波接受装置如图。 微波接受装置如图。接受喇叭收到信号后先经衰减器再经检波二极 管后接到微安表上。 管后接到微安表上。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1.测定微波波长 1.测定微波波长 ①先将活动臂与固定臂调成直线状态,调整喇叭; 先将活动臂与固定臂调成直线状态,调整喇叭; ②搭麦克尔逊干涉线路; 搭麦克尔逊干涉线路; ③调节衰减器,然后调节短路活塞,使微安表指针 调节衰减器,然后调节短路活塞, 达到极大值; 达到极大值; ④转动读数机构手轮,测第一个极大值;测出第n 转动读数机构手轮,测第一个极大值;测出第n 个极大值,记录读数; 个极大值,记录读数; ⑤计算波长,求不确定度。 计算波长,求不确定度。
七、思考题
1、ESR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ESR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2、样品应位于什么位置?为什么? 3、扫场电压的作用是什么? 3、在微波段ESR实验中,应怎样调节微波系统 、在微波段ESR实验中,应怎样调节微波系统 才能搜索到共振信号? 才能搜索到共振信号?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