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运动疗法概述ppt课件

运动疗法概述ppt课件

1.增强肌力 2.可能耐力下降
每一肌横断面积范围内很慢 代偿性过负* 增加力的负荷 (代偿性肥大)
1.肌纤维增粗 2.快纤维向慢纤维转变 3.保持氧化能力
1.增加肌力 2.增强维持肌张力的能力 3.不易疲劳
固定肢体
每一肌横断面积范围内减少 力的负荷,减少收缩频率
1.肌萎缩
力量和耐力均下降
2.氧化酶减少
▪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 运动单位的募集程度 ➢ 肌肉的横截面 ➢ 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 肌肉作功时的力臂长度 (杠杆效应) ➢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二、运动生理基础
▪ 对骨骼肌的影响 ▪ 对心血管的影响 ▪ 对代谢的影响 ▪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 对骨关节的影响 ▪ 对神经体液的影响 ▪ 对精神心理的影响 ▪ 对代偿功能的影响
其他分类
▪ 作用部位
器械使用
局部
整体 器械
个人 组织形式
小组
徒手
临床应用
▪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
疏松 ▪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超越传统观念,早期临床康复
运动疗法禁忌症
▪ 绝对禁忌
➢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 掌握好适应证 ▪ 循序渐进 ▪ 持之以恒 ▪ 个别对待 ▪ 及时调整
运动疗法常用设备
▪ 卫生部1996年4月发布的《综合医院康复 医学科管理规范》
▪ 运动治疗室一般面积为200~300m2,高度宜 在3m以上
▪ 运动训练和运动评估设备
肩 关 节 旋 转 训 练 器
上肢CPM

第17章Brunnstrom技术

第17章Brunnstrom技术

患侧屈曲
同侧性联合反应
患侧下肢抗阻或用力屈曲 患侧上肢屈曲
人民卫生出版社
3.雷米斯特(Raimiste)反应
健侧下肢外展或内收时,患侧下肢出现相同动作的联合反 应称为Raimiste反应。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是脑卒中后患侧肢体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 运动模式,当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某一关节时,不能做单个 关节的运动,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随之运动。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共同运动模式
部位 上肢 肩胛骨
肩关节 肘关节 前臂 腕关节 手指
屈曲模式 回缩、上提 后伸、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有时旋前) 屈曲 屈曲
伸展模式 伸展,前伸 前屈、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伸展 屈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肢
部位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趾
屈曲模式旋
第Ⅴ阶段(分离运动阶段):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出现难 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的组合,痉挛继续减弱
第Ⅵ阶段(正常阶段):痉挛消失,每个关节可完成随意的运动, 协调性与速度均接近正常
人民卫生出版社
阶段
上肢
Ⅰ 无任何运动
Ⅱ 仅出现协(共)同运动模式
Ⅲ 可随意发起协(共)同运动
出现脱离协(共)同运动的活动 :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交互抑制
交互抑制:是指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 的兴奋时,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 制,即当某一肢体的伸肌收缩时,同肢的屈肌则松弛,反 之亦然。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基本技术
一、治疗技术 二、训练方法
(一)上肢 (二)手 (三)下肢 (四)躯干
人民卫生出版社

运动疗法全

运动疗法全
(1).个体发育规律:先屈曲后伸展,先 内收后外展,先尺侧后桡侧,最后是旋转
(2).运动控制发育顺序 :关节重复运动; 大关节周围肌肉的协同收缩,是固定肢体 近端关节,发展远端关节技能活动基础; 远端关节固定,近端活动;技巧运动,肢 体近端关节起固定作用,而远端部分进行 活动,如爬行、行走、手的使用等;
2. 基本原则: (1).因人而异 (2).循序渐进 (3).持之以恒 (4).主动参与 (5).全面锻炼
3. 基本类型
(1).力学和运动学原理:肌力、耐力、平 衡引、手法治疗、医疗体操。
(2).神经肌肉促进术:Bobath技术、 Rood 技术、 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促进 技术(PNF)运动再学习技术。
常用的方法:渐进放松技术、对比放 松技术、 暗示放松技术、 自由摆动、生物 反馈、气功。
(六).牵张训练
指对肌肉和韧带进行牵伸延长的训练 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肌痉挛、肌腱、韧带 或关节囊挛缩、痉挛性疼痛。有助于刺激 肌梭,以调整和提高肌张力,加强肌收缩 力。多用于下肢。
包括:股内收肌群、股四头肌、小腿 三头肌和肌腱、肩关节等牵张。
(3).扶拐不步行训练:扶拐步行与平行杠步行的 方式基本一致。区别是用拐的方式。包括单拐和 双拐,单拐又包括手杖、腋杖、肘杖、四脚拐等。 拐不如平行杠稳定,因此需要适当党的训练,才 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
(4).独立步行训练:患者在下肢支撑能力达100% 体重,同时站立平衡能力达到Ⅲ级,可以开始独 立步行训练。训练步骤依然是先分解动作,然后 综合训练,最后加行走距离、速度和地面的复杂 度。长距离独立步行训练与全身耐力训练相关。
训练种类:上肢协调训练、下肢协调训练
躯干协调训练
(十).水中运动疗法 训练的种类: 辅助运动 抗阻运动 平衡训练 协调训练 步行训练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 第Ⅲ阶段:肢体的主动运动仅仅是以肢体的协同运动形式出现的,肌肉痉挛 增强,痉挛进一步加重,患侧肢体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但由始至终贯穿着协 同运动的特点,称为协同运动阶段
• 第Ⅳ阶段:肌肉痉挛开始减轻,开始脱离协同运动模式,出现了部分分离运 动,称为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 第Ⅴ阶段:运动逐渐失去协同运动的控制,出现对个别或单独关节活动的控 制,出现了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轻,各关节运动大致正常,具 有一定的协调性,称为分离运动阶段
中枢性运动瘫痪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的恢复过程
• 第Ⅰ阶段:急性期发作后约数日到两周,患侧肢体失去控制,运动功能完全 丧失,肢体处于弛缓性瘫痪,称为弛缓阶段。这个阶段既没有随意性肌肉收 缩,肌肉无活动,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协同运动。
• 第Ⅱ阶段:发病2周以后,随着病情的控制,肢体开始出现运动,而这种运动 伴随着痉挛、联合反应和协同运动的特点,出现协同运动下的肌肉的初级活 动,患侧肢体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上肢肌肉的随意收缩多见于胸大肌(肩关 节内收),下肢多见于髋关节的内收肌群,逐渐出现肌肉痉挛,称为痉挛阶 段。
• 第三பைடு நூலகம்:肌痉挛达到高峰,肢体可随意发起屈肌 或伸肌协同运动,伴有相应的关节运动。
• 第四期:肌痉挛开始减弱,协同运动的成分逐渐 减少,出现部分分离运动,具体为:
部分分离运动
• 患手可以够到后腰的椎旁5cm • 在肩关节保持0度,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
中立位的状态下,前臂可以完成旋前、旋 后的运动。 • 在伸肘位下,肩前屈可达90度以上
• 对侧性联合反应:上肢 健侧屈曲-患侧屈曲

健侧伸展-患侧伸展

下肢 健侧屈曲-患侧伸展

健侧伸展-患侧屈曲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标准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运动疗法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其具备运用运动疗法技术进行康复治疗的能力和素质。

课程内容涵盖了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方案、运动疗法的实施和评估等方面。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为设计理念,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其运用运动疗法技术进行康复治疗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设计和实施运动疗法方案的能力,能够对常见疾病进行运动治疗,并能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和调整。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选择方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和康复计划制定等方面。

2.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方案,包括脑卒中、骨折、脊柱疾病、运动系统损伤等方面。

3.运动疗法的实施和评估,包括康复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康复效果评估和调整等方面。

二、课程内容标准1.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本部分应包括运动生理学、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和康复计划制定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作用,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康复评定和康复计划制定的方法和技巧。

2.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方案本部分应包括脑卒中、骨折、脊柱疾病、运动系统损伤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和康复治疗方案,掌握相应的运动治疗技术和方法。

3.运动疗法的实施和评估本部分应包括康复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康复效果评估和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掌握运动疗法的实施技术和方法,了解康复效果评估和调整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对康复训练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调整。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与学的建议本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其运用运动疗法技术进行康复治疗的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运动疗法

康复治疗技术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可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手段,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形成综合性的康 复治疗方案。
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意义
01
02
03
加速康复进程
运动疗法能够针对患者的 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运动方案,从而加速患者 的康复进程。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运动疗法,患者的身 体功能得到改善,疼痛得 到缓解,从而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步提高运动强度、频率和时间,确保治疗过程平稳、渐进,在避免运动过度 的同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针对不同运动疗法,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明确治疗目标和治疗周期,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及 时调整。
监督和调整原则
运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 者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治疗过程安全 、有效。

02
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在康复医学中具有互补性,二者结合可以
起到协同作用,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运动疗法与心理治疗的结合
03
运动疗法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与心理治疗相结
合,可以全面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运动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地位和前景
地位
运动疗法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成为康复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运动疗法在中风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针对性的运动 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平衡和协调能力,提 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帕金森病康复
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疗法,主要包括舞蹈治疗、健身 操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姿势稳定性、灵活性和步态。
脊髓损伤康复
通过运动疗法,脊髓损伤患者可以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提高残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减轻痉挛,促进神经功能恢 复。
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

训练适应

反复运动产生身体适应性改变
生理适应(组织/系统/神经) 代谢适应(能量/内分泌) 心理适应

运动训练原理

超量恢复

运动量超过平时的常量(强度和总 量),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增加和肌 力增加。

训练特异性

特定训练产生特定的训练适应。 条件 反射理论、肌肉效率理论
运动的中枢控制适应

被动运动

运动类型

综合运动



医疗体操/水中运动 放松性运动/气功 娱乐/体育运动 技巧性运动 平衡运动/协调运动 功能性电刺激

被动性主动运动

运动训练

训练

反复进行的有目的和针对性的活动。 有特定内容和规范,反复进行并持续 较长时间过程,旨在提高身体活动能 力的运动锻炼。

运动训练
补偿/替代技术

在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经过系统的功 能训练而不能全部恢复生理功能时,可 用补偿、替代的方法恢复实际活动功能。 例如应用假肢、支具、辅助具、轮椅等, 也包括环境改造等手段。
结束
功能障碍的多维性 功能恢复的多渠道 锻炼手段的多样性 康复目标的多方位 改善、代偿、替代

训练应用时机


早期 恢复期 后期 维持期
基本类型



力学和运动学原理: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呼 吸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牵张训练、 牵引、关节活动训练、手法治疗、医疗体操、 步态训练、转移训练。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Bobath技术、Rood技术、 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 和运动再学习技术。 代偿和替代原理:假肢、矫形器、辅助具应用、 能量节约技术。

儿童康复治疗自测试题

儿童康复治疗自测试题

儿童康复治疗自测试题一、填空题1、从残疾预防的原则来看,预防残疾的最主要问题是。

2、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是。

3、儿童疾病的康复治疗应贯彻三早,即4、脑性瘫痪是以为主的残疾性疾病。

5、在ABC行为功能分析法中,A代表,B代表,C代表。

6、根据瘫痪的部位分,脑瘫可以分为单瘫、双瘫、偏瘫、、、、7种类型。

7、Bobath疗法中,刺激本体和体表感受器的手技有和手技。

8、在应用行为分析法中采用回合式教育法,每个回合实施包括指令、、、、停顿等5个基本要素。

9、V ojta疗法的基本手技是和。

10、反射性翻身手技的主诱发带为。

11、智力低下的分级依据是和。

12、孤独症的核心特征之一是。

13、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分型分为、和混合型三种。

1、在应用行为分析法中采用回合式教育法,每个回合实施包括指令、、、、停顿等5个基本要素。

2、V ojta疗法的基本手技是和。

3、反射性翻身手技的主诱发带为。

4、智力低下的分级依据是和。

5、孤独症的核心特征之一是。

6、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分型分为、和混合型三种。

7、从残疾预防的原则来看,预防残疾的最主要问题是。

8、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是。

9、儿童疾病的康复治疗应贯彻三早,即10、脑性瘫痪是以为主的残疾性疾病。

11、在ABC行为功能分析法中,A代表,B代表,C代表。

12、根据瘫痪的部位分,脑瘫可以分为单瘫、双瘫、偏瘫、、、、7种类型。

13、Bobath疗法中,刺激本体和体表感受器的手技有和手技。

二、单项选择题1、简单部分性癫痫与全身发作性癫痫最大的区别的是()A.大脑有无放电B.身体有无抽动C.发作时有无意识障碍D.治疗方向2、防止伤后出现残疾是()A.一级预防B.二级预防C.三级预防D.初级预防3、对肢体肌力为2级的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儿进行运动治疗,增加和保持肌力最好采用()A、按摩B、被动运动C、助动运动D、主动运动4、下列哪项不属于脑瘫的诊断主要依据()A、辅助检查B、高危因素C、神经发育学异常D、临床表现5、脑瘫患儿在神经系统症状检查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原始反射该出现时未出现B、V ojta姿势反射是异常的C、自动反应消失延迟D、姿势反射消失延迟6、患儿表现为以双下肢为主的双瘫或四肢瘫,上、下肢屈曲、内收、内旋、拇指内收、后背躯干前屈、拱背坐、尖足、剪刀步态,为()型脑瘫的主要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疗法基础理论➢运动生理学基础➢运动生化学基础➢运动学基础骨骼肌组织(Skeletal Muscle Tissue)肌束肌纤维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的镜下结构▪明带、暗带、横纹肌▪Z线▪肌节➢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一个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肌丝滑行学说Z线Z线肌节肌纤维分型▪Slow Twitch Fibers慢收缩纤维•TYPE I: slow oxidative (SO)•氧化能力高,高耐力•外观红色•保持姿势肌▪Fast Twitch Fibers快收缩纤维•TYPE II:,糖酵解能力高,低耐力▪Type IIa: (fast oxidative glycolytic-FOG)•外观红色,部分有氧氧化能力•跑步、骑自行车等长时间运动▪Type IIb: (fast glycolytic -FG)Fast•外观白色,真正的快肌,无氧酵解能力高•剧烈运动肌纤维的比例▪不同肌肉,比例差异•参与维持姿势•参与高爆发力运动▪个体差异▪遗传决定,训练改变•运动员选材运动单位▪运动单位➢一个脊髓前角细胞和它的轴突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肌肉不同,运动单位所含的肌纤维数目也不同•眼外肌、喉肌•大腿肌肉运动单位的募集▪尺寸原则•强收缩时,小MU先兴奋,然后大MU逐渐兴奋•小MU含I和IIa型纤维•大MU含IIb型纤维肌梭位于肌肉内,由数条肌纤维组成的细长呈梭形结构▪α运动神经元→梭外肌纤维▪γ运动神经元→梭内肌纤维▪Ia纤维/Ⅱ类纤维是传入神经牵张反射与γ环路▪梭内肌收缩,并通过Ia传入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从而导致肌肉收缩-γ环路▪γ运动神经元接受上位中枢的调节梭外肌纤维牵张反射示意图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ATP来源•肌肉内肌细胞合成▪磷酸肌酸▪无氧酵解-剧烈运动▪营养物质的有氧代谢•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输链•肌肉外营养物质有氧代谢产生-缓慢和持久运动▪同样利用1立升氧,糖产能最有效▪每克糖、脂肪、蛋白质的产能,脂肪产能最高▪运动时主要由糖和脂肪供能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耐力训练•使所有肌纤维的有氧能力增加,尤其是I型纤维•提高无氧阈▪力量或强度训练•肌纤维肥大,体积增加,IIa型纤维的增加明显•肌肉力量与肌横截面成正比运动训练的代谢反应▪训练时间与代谢方式短时间(6min以内)大强度训练以无氧代谢为主▪训练时间与底物利用➢训练时间小于30min,糖供能为主➢超过30min,脂肪供给为主运动中摄氧量VO 2的变化▪运动起始阶段,摄氧量水平不能立即到位,这时能量供应不足部分由无氧供能-“氧亏”▪运动稳定状态▪运动结束恢复期,摄氧量高于安静状态,这一超过安静状态多消耗的氧量-“氧债”➢小或中等强度的运动中,只要运动强度不变,摄氧量能保持在一定水平-“稳定状态”最大耗氧量/摄氧量/吸氧量(VO2max )▪递增训练时,摄氧量与运动强度递成正比上升,一直达到VO2max▪反映有氧代谢能力的指标▪反映心肺器官对运动强度的耐受能力▪%VO2max制定运动强度无氧阈VO2血乳酸浓度运动强度无氧代谢一般人当摄氧量达到VO2max的50%~60%,出现无氧代谢-“无氧阈”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 AT▪OBLA (Onset of 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 ▪通气无氧阈VO2▪乳酸无氧阈▪反映机体对有氧代谢利用的能力运动对骨关节的影响▪运动维持骨代谢的平衡▪加压与牵伸直接影响骨的形态和密度▪运动的软骨营养作用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血压、心肌氧耗、心输出量、血流分布▪维持和增强心血管的功能运动疗法的运动学基础力与力矩▪F 为肱二头肌作用于前臂的力▪f 1使前臂以O 为轴心做旋转运动-旋转力▪F 2使上臂和前臂两个阶段互相靠近而增加稳定性-稳定力▪力矩=力•力臂▪M=F•FO OB U A f 2f 1F运动平面和运动轴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解剖位/中立位关节生理运动方向▪屈(flexion)~伸(extension)▪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旋内(internal rotation)/旋前(pronation~旋外(external rotation)/旋后(supi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运动方向与运动平面和运动轴的关系▪如何用运动平面和运动轴来定义运动方向?▪举例:•屈和伸:关节在矢状面绕额状轴运动▪同理定义•内收和外展•旋转关节运动方向关节运动方向旋后旋前▪生理运动(physiological movement):关节在自身生理范围内的主动运动▪附属运动(accessory movement):▪关节在生理范围之外,解剖范围之内完成的一种被动运动。

▪如:分离、牵拉、滑动关节松动术▪解剖范围之外的运动是…?肌肉收缩的方式▪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张力、速度的变化•等长(Isometric)收缩•等张(Isotonic)收缩▪向心收缩(concentric)▪离心收缩(eccentric)•等速(Isokinetic)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性收缩,肌肉长度不变的一种静态收缩。

•不伴有关节活动•仅增加训练角度下20度左右的静态肌力等张收缩▪等张收缩:又称为动力性收缩。

肌肉收缩时,由于负荷不变,肌肉产生的最大张力不变。

•由于负荷一定,所以在关节活动范围内不能始终使肌肉处于最大收缩•另外由于速度不定,不易进行不同速度的训练向心、离心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两端相互接近肌纤维长度变短肌肉收缩时,肌肉两端逐渐分开,肌纤维的长度被拉长等速运动▪等速运动是指运动中,运动速度恒定而阻力(顺应性)可变。

一旦运动速度设定,不管受试者用多大的力量,肢体的运动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受试者的主观用力只能使肌肉张力增加,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速度的一种运动。

等速训练的特点▪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始终承受最大阻力▪肌肉收缩较小时,阻力也相应减小,安全性好▪可根据需要提供不同速度的训练▪一次训练即可完成对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训练▪向心/离心的方式进行针对性训练开链运动vs.闭链运动▪远端肢体固定-闭链(closed-chain)▪远端肢体自由-开链(open-chain)CLOSED▪需要关节稳定▪关节面接近、挤压▪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工作▪改善平衡和姿势OPEN▪允许肌肉独立收缩▪只有在高速运动时才会有主动肌及拮抗肌的协同收缩更合适的说法▪In Neumann’s book, the term of kinetic/ kinematic chain motion is NOT thought to be appropriate▪proximal-to-distal contraction (CKC) vs. distal-to-proximal contraciton (OKC)▪Neumann DA (2002).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Foundations for Physical Rehabilitation.‘’leg press“引发下肢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争论热肌肉的协同作用▪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叫原动肌•主动肌•副动肌▪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对抗肌▪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所附着的骨的肌肉叫固定肌▪中和肌:限制或抵消原动肌发挥其它功能的肌肉叫中和肌肘关节屈曲的主动肌旋前圆肌为副动肌肘关节屈曲的对抗肌肘关节屈曲的固定肌中和肌▪有两种情况:1.当原动肌有多种功能时,另外一些肌肉参加工作来抵消原动肌的一些功能,可使动作更加准确2.两块原动肌有一个共同的作用,但其第二种作用是相互对抗的肩胛提肌菱形肌1.为充分发挥斜方肌使肩胛骨后缩的作用,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可抵消斜方肌的上回旋的作用。

2.斜方肌和菱形肌的中运动杠杆▪运动杠杆:肌肉、骨骼、关节▪杠杆原理:力点、支点、重点▪杠杆分类:•平衡杠杆•省力杠杆•速度杠杆支点重点力点平衡杠杆支点在力点和重点之间传递力和维持平衡省力杠杆重点在支点和力点之间省力速度杠杆力点在支点和重点之间增大移动的速度、费力复习思考题▪简述肌纤维的分型▪名词解释: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速运动、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开链运动、闭链运动、VO 2max 、AT▪什么是运动单位募集的尺寸原则?▪简述肌梭参与肌肉张力调节的机制▪举例说明人体运动杠杆类型▪什么是肌肉的协调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