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鲁 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鲁迅的《故事新编》之前,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会触碰到怎样的新奇与惊喜。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讽刺的别样世界。
书中的那些故事,并不是简单的复述或者改写,而是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赋予了古老传说全新的生命。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
她有着人的烦恼和疲惫,在辛苦补天的过程中,还会被那些“小东西”——人类所干扰。
鲁迅先生把女娲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生动鲜活,让我感觉她仿佛就站在我面前,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努力地修补着天空。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到最后竟然为了生计发愁,每天要为找不找得到猎物而烦恼。
他的妻子嫦娥也不再是那个温柔婉约的形象,反而因为吃腻了乌鸦炸酱面而对后羿诸多抱怨。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却让我在笑过之后,心中泛起一丝苦涩。
鲁迅先生通过这样的描写,把英雄从神坛拉到了人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平凡而又无奈的一面。
在《理水》中,那些所谓的大员们,只知道坐在车上摆架子,对真正为了治水而奔波的大禹视而不见。
而大禹呢,他那沾满泥巴的双腿,那坚定的眼神,和那些只说不做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鲁迅先生用这样的对比,狠狠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那些不干实事、只知享乐的官僚。
这些故事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铸剑》。
这篇故事里,眉间尺为了替父报仇,找到了黑色人。
黑色人的形象神秘而又冷酷,他帮助眉间尺复仇的过程充满了血腥和决绝。
当他们的头颅在鼎中互相撕咬的时候,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让我几乎喘不过气来。
鲁迅先生把复仇的主题写得如此深刻,让我不禁思考,仇恨究竟能把人变成什么样子?是让人变得疯狂,还是让人在复仇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
鲁迅先生用他那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把古老的故事拆解开来,重新组合,让我看到了历史和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而独特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啦!鲁迅先生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咱们都耳熟能详,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
他把女娲描绘成一个有着自己烦恼和疲惫的普通人形象。
你能想象到女娲一边辛苦地补天,一边还得忍受那些无聊小人的闲言碎语吗?鲁迅先生把女娲补天时的辛苦和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她费力地搬动着那些巨石,汗水如雨般落下,可周围的人却不理解她的伟大,还在一旁指指点点。
这种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能看到女娲那紧皱的眉头和疲惫的眼神。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到最后却为了生计发愁,每天只能给妻子嫦娥吃乌鸦炸酱面。
嫦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偷偷吃了仙药奔月去了。
以前的故事里,后羿那可是威风凛凛的大英雄,可在这新编里,他也得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无奈。
鲁迅先生把后羿射完日之后的落寞和困惑刻画得入木三分。
后羿为了寻找猎物,翻山越岭,可每次带回来的不是乌鸦就是兔子,他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
有一次,好不容易射中了一只大野猪,结果还被逢蒙那家伙给抢了功劳。
后羿回到家,面对嫦娥的埋怨,只能默默地叹气。
这些细节让我感觉到,英雄也有平凡的一面,也有自己的苦衷。
《故事新编》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百态。
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新编的故事,不是单纯地给我们讲个新奇的事儿,而是让我们去思考,去反思。
比如说《理水》中,那些所谓的大员们,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空谈,对真正做事的大禹却百般刁难。
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山珍海味,却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
而大禹呢,亲自跋山涉水,考察水情,腿上沾满了泥巴,脸上写满了疲惫,但他心里装着的是百姓的安危。
这种对比,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那些大员的无能和自私,笑的是鲁迅先生把他们的丑态刻画得如此生动。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1写下这个题目后,发现要开头真的是非常困难。
关于鲁迅是基本没有概念的,所触及的最多的也就是他被选进课本的那些个文章。
真正引发浏览兴趣的仅仅只有《故事新编》而已。
且读的时候所留意的也纯洁是故事本身而从未想过更多更广的意义。
说真的,不愿意过量的接触与政治有过量关系的文字。
而今,在课堂上分析了鲁迅的几个文本后,又由于有了这样1个作业,才得需在浅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样1个人,和他的精神,作品。
不知用这样的浅薄笔触写下这样浅薄的文字,算不算是对鲁迅的亵渎。
但就文学本身来讲。
鲁迅在世的时候或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大多还是自持的1直在赞美,可也不乏批评的声音。
可时至本日,仅仅可以从课本上被动接触到鲁迅文章的人们,所抱的态度,大约也只是除思考之外的被动接受和像中国古代对4书5经义务1样的赞美,主动的思考所能引发的波涛已很小,除独有的研究圈子外,应当影响不到大多数的头脑。
这恍如与中国刚刚建国的前310年情况相同。
除非特别关注,否则毫无关系。
顺着这个话题,就在不知道几年后,终究在文学上可以给出相对照较自由的批评空间。
因而对鲁迅的质疑和攻击1直没有断过。
就浅薄的所知,好象有王朔那厮。
但那厮自己说自己是流氓,最少没装出1副悲痛欲决的面孔。
也就不像其他人,高高在上的做悲天悯人状。
再者说,就浅薄的了解,鲁迅大约是对当时社会太过关注,所以不是纯洁的为文学而文学。
他同情所有被侮辱被侵害的人,对人类灵魂倍加关注。
这在他几近所有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
但体现的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呐喊》和《旁皇》中。
几近篇篇有口皆碑,成了生活的楷模和模仿的范本,批评的对象。
而《故事新编》历来恍如几近被遗忘了。
乃至落得的批评过量,或被说为是失败之作;或被说是生活积累没了,就从古书上找辙;或干脆就是看不懂。
所以说大家应当只分析该分析的,分析大家分析过的,分析多的。
研究研究多的。
看看能反应某个时期最明显的特点的。
从而可以了解那个时期的人的麻痹精神。
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故事新编读书笔记篇一:鲁迅《故事新编》读书笔记从《故事新编》看鲁迅吴霖灵《故事新编》——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初读这本作品集时,会对其荒诞的描写和剧情极其不适应,熟悉的一个个神话人物、历史传说,在鲁迅的笔下,将流传千古的故事走出了另一番奇异的滋味——创世的女娲居然变成了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为民除害的后羿,遭到的竟是冷遇与背叛;使民众免于战祸的墨子在回程中被勒索、作弄,寒风淋雨中进不了城门;胼手胝足、朴实节俭的大禹也穿上朝服称老爷,正被官僚机制腐化……总之,陌生、诡异、荒诞、滑稽——这便是我对《故事新编》的第一印象。
联系一下写作的时代(《故事新编》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广大群众依然是没有改变冷漠麻木的旧模样,而鲁迅先生却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的状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或许正是他用笔墨对现实注射的最后一支强效药。
例如在《起死》中的庄子,出场不凡,神情潇洒,态度超然,哲思深远,在道路上遇到骸骨,突发奇想,想解生死之谜,于是,在念叨完了一串结合了千字文、百家姓的诡异的咒语后,古老的鬼魂复活了。
但是,被复活的汉子不但不感激老子的救生,反而纠缠着要衣服和包裹!面对执拗的汉子,清高的哲学立刻显现出它的无用。
方才还很灵光的招魂术,现在却毫无作用,无奈的庄子只能请巡警解围。
(与开头他的美好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结局十分滑稽)从庄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当观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庄子的哲学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毫无用处,起死的狼狈遭遇,报复了迂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真实碰撞,使庄子在《新编》的故事中,无法面对现实的逻辑,最后只能向统治者的强权求救,宣布了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面前的彻底破产。
“起死”实际是普通灵魂的起死,死而复生面临的是连一件衣服都没有,庄子碰到他相当于“秀才遇到兵”,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一个是满口“齐生死”、“无是非”的玄学学者,这正是现实与观念的冲突。
鲁迅《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鲁迅《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共包含了八篇作品。
这些作品在保留传统故事的基础上,融入了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与批判风格,以此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弊病与丑恶现象。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将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作为创作背景,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现象,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再创作,这些作品既具有古代文学的典雅韵味,又散发出现代小说的现代气息。
在这些小说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铸剑》。
该作品取材于《列异传》中的故事,描写了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反被杀害的故事。
鲁迅先生通过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再创作,将这个古老的故事演绎成了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寓言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刻画了干将、莫邪夫妇的忠诚、勇敢与智慧,同时也揭示了楚王的伪善与残忍。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鲁迅先生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干将灵魂的化身——黑衣人、宴会上的舞蹈和歌唱等等,使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通过阅读《故事新编》,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以尖锐的笔触、独特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与丑恶现象,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
同时,《故事新编》也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天赋和深厚底蕴。
总之,《故事新编》是一部充满思想与艺术价值的短篇小说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社会启示和人生智慧。
《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这部作品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注意到其中的几个主要故事情节和主旨思想。
《故事新编》的构思别出心裁,鲁迅先生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对古代神话和历史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比如,《起死》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历经磨难、挫败、攻讦、绝望的人物,最后身陷绝境无路可逃,却能起死回生的故事。
其表现手法即使在全书中也独树一帜,令人震撼。
虽然这本书是一部小说集,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内容缺乏深度。
实际上,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这使得《故事新编》不仅富有娱乐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我想说的是,《故事新编》的阅读体验非常有趣。
相比于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和《彷徨》,《故事新编》的风格更加轻松活泼,更富想象力。
即使是对鲁迅并不熟悉的读者,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乐趣。
我认为《故事新编》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主旨思想上,都能感受到鲁迅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鲁 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读鲁迅的《故事新编》,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这可不是一般的旅行,而是充满了惊喜、意外和深深的思索。
在《故事新编》里,鲁迅把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统统拉到了现代,给它们穿上了新的衣裳,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咱都听过,可在鲁迅笔下,女娲一边辛苦地补天,一边还得应付那些无聊的“小东西”——人类。
这些人类只知道瞎嚷嚷,对女娲的伟大付出毫无感激之情,甚至还对她的身体指指点点,这场景想想都觉得滑稽又无奈。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那可是英雄壮举,可到了这里,后羿成了一个为生计发愁的“过气英雄”。
他每天为了给妻子嫦娥弄口吃的,得翻山越岭去打猎,结果打来打去都是些乌鸦和麻雀,嫦娥都吃腻了,最后还奔月去了。
这后羿的遭遇,真让人觉得又好笑又可怜。
他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落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英雄也有无奈的时候。
再说说《理水》,大禹治水那是千古流传的美谈。
可鲁迅笔下的大禹,不再是那个被高高供奉在神坛上的圣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满身泥泞、一心为百姓的实干家。
他和一群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官员只知道吃着山珍海味,说着空话大话,对治水的事情一窍不通。
而大禹呢,脚踏实地下水勘察,和百姓一起吃苦受累,最终治好了水患。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为人民做事的人往往默默无闻,而那些只知道夸夸其谈的人却能身居高位,实在是一种悲哀。
《故事新编》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种种。
有自私、有愚昧、有虚伪,但也有勇敢、有坚持、有善良。
鲁迅用他独特的笔触,把这些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着这些故事,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就坐在我面前,一边抽着烟,一边眯着眼睛,用那略带嘲讽又饱含深情的语气给我讲述着。
他的眼神里透着对这个世界的洞察,对人性的了解。
他不是在简单地讲故事,而是在借故事来批判社会,唤醒人们的良知。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读了《故事新编》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里有对古老传说的全新演绎,有对经典故事的别样解读,让我在捧腹大笑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风趣的笔触,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了重新创作。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的传说我们从小就听过,可在作者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一个会感到疲惫、会抱怨的普通人形象。
她在补天时,被那些愚蠢的人类弄得心烦意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还要应对各种琐事,这种反差让人觉得既新奇又有趣。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可在这里,后羿却成了一个为生计发愁的普通人。
曾经的辉煌不再,如今他只能面对射不到猎物的尴尬,连妻子嫦娥都对他心生不满。
看着后羿为了一顿饭而奔波,我既觉得好笑,又感到一丝无奈。
这些故事的新编,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传统的尊重和创新。
他没有完全颠覆原有的故事框架,而是在其中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和思考,让古老的故事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我们选的是“白雪公主”的故事。
按照原本的剧情,白雪公主应该是美丽善良,最终被王子拯救。
但我们玩的时候,却突发奇想,给这个故事来了个大反转。
我扮演的白雪公主不再是那个柔弱等待救援的女孩,而是一个勇敢聪明、主动出击的“女战士”。
当恶毒的皇后派猎人来杀我时,我没有乖乖就范,而是和猎人斗智斗勇,成功地逃脱了。
然后,我还自己去寻找了解药,破解了皇后的魔法。
朋友们扮演的七个小矮人也不再只是提供帮助的配角,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和想法,有的胆小怕事,有的冲动鲁莽,有的则聪明机智。
我们在森林里一起冒险,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而王子呢,他不再是那个及时出现的英雄,反而是在最后关头被我们拯救的对象。
当我们最终战胜了皇后,王子才匆匆赶来,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们。
那次的游戏经历让我明白,经典的故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新编读书笔记篇一:鲁迅《故事新编》读书笔记从《故事新编》看鲁迅吴霖灵《故事新编》——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初读这本作品集时,会对其荒诞的描写和剧情极其不适应,熟悉的一个个神话人物、历史传说,在鲁迅的笔下,将流传千古的故事走出了另一番奇异的滋味——创世的女娲居然变成了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为民除害的后羿,遭到的竟是冷遇与背叛;使民众免于战祸的墨子在回程中被勒索、作弄,寒风淋雨中进不了城门;胼手胝足、朴实节俭的大禹也穿上朝服称老爷,正被官僚机制腐化……总之,陌生、诡异、荒诞、滑稽——这便是我对《故事新编》的第一印象。
联系一下写作的时代(《故事新编》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广大群众依然是没有改变冷漠麻木的旧模样,而鲁迅先生却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的状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或许正是他用笔墨对现实注射的最后一支强效药。
例如在《起死》中的庄子,出场不凡,神情潇洒,态度超然,哲思深远,在道路上遇到骸骨,突发奇想,想解生死之谜,于是,在念叨完了一串结合了千字文、百家姓的诡异的咒语后,古老的鬼魂复活了。
但是,被复活的汉子不但不感激老子的救生,反而纠缠着要衣服和包裹!面对执拗的汉子,清高的哲学立刻显现出它的无用。
方才还很灵光的招魂术,现在却毫无作用,无奈的庄子只能请巡警解围。
(与开头他的美好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结局十分滑稽)从庄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当观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庄子的哲学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毫无用处,起死的狼狈遭遇,报复了迂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真实碰撞,使庄子在《新编》的故事中,无法面对现实的逻辑,最后只能向统治者的强权求救,宣布了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面前的彻底破产。
“起死”实际是普通灵魂的起死,死而复生面临的是连一件衣服都没有,庄子碰到他相当于“秀才遇到兵”,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一个是满口“齐生死”、“无是非”的玄学学者,这正是现实与观念的冲突。
他的古典情操和礼仪风范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老子的言行显得那么滑稽和可笑,而在这个社会,如果老子不改变自己,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到最后也只能出关了。
在《故事新编》的所有篇章之中,到也有一篇改动得很小,在这本整体画风奇特的作品集中反倒显得有那么一些突兀——这便是《非攻》。
从头至尾,《非攻》大体上都如旧故事中那样发展,墨子运用他的智慧,阻止了一场战争,挽救了一个宋国……当然,这件大事自带了一个幽默的结尾(这可能是鲁迅先生只改编了它的一小部分的原因之一吧)——墨翟十分疲惫地踏上了归途,恰恰在路过宋国时,下起了大雨。
他到一个门檐下躲雨,但看门的人连门檐底下也不让他进。
宋国不认识他,冷漠地推拒了这位救宋国于危难之中的大恩人,而且推到大雨之下,“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这篇文章在表现墨子的思想的同时,也是从另一面反映出鲁迅所遵循的精神——鲁迅不喜战争,他见不得百姓生活在战乱中,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他希望在这个时代站出像墨子这样的人,能够为民请命,扶危济贫,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斗者,感受着这个民族所受的欺辱与凋零,却永远不会对侵略者、对恶势力低头。
或许,在鲁迅看来,世界正是由像墨子这样的侠客所铸就的,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但是,这种中国的脊梁的境遇如何?鲁迅似乎缺乏信心,从故事结局来看,阻止了战争的墨子并没有受到英雄般的待遇,反而受到勒索,陷入无名的困境。
这不得不说是这个冷漠的社会造成的,联想到鲁迅生活的时代,英雄不受优待反遭遗弃和陷害的也比比皆是……如同在刻画鲁迅自己的革命之途,充满了个体在这个时代的深刻的孤独感,在对个人的深刻体验中清醒的认识了人的孤独本质,像墨子一样的当一名独行侠客,在某些文化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一种可以带领人们通往新道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独立意识,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是鲁迅走的却是那么义无反顾。
篇二: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读书笔记弟兄》》《铸剑》读后感在那武侠长短篇多如牛毛的时代,很多都被质疑,而《铸剑》的横空出世,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有了睥睨千古之态。
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不论我们对世界、对某些人怎么的不满,当你有极端行为时,你就输了。
复仇者与被复仇者都死了,他们唯一留下的,就是和敌人尸骨混在一起,享受着活着的人的膜拜。
而活着的人,有几个是清醒的,他们的心灵都蒙上了一层灰色,从来不会看到本质。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
鲁迅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都是批判的文字,有时,他就是复仇的歌颂者,可在《铸剑》之中,在复仇的结束背后,有着更多的反思出关》》青牛摇步、黄袍浮落、白口袋摆荡、白发飘零、老子身单影只慢慢没入滚滚黄尘中,这样一个孤独的寥落的离去背影,撩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搅起了多少学者的争议啊。
我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出关》,在他留给读者阔大的余地里慢慢解读着老子这个角色。
鲁迅先生说:“《出关》,其实是我对于老子思想的批评,结束的关尹喜的几句话,是作者的本意,这种‘大而无当’的思想家,是不中用的,我对于他并无同情,描写上也加以漫画化,将他送出去。
”其实,本文正是没有将老子的形象彻底“漫画化”,才致使读者们对此文见解不一,个中也处处留有作者本人经历的身影,他不信奉“无为”思想,但对文中人物是身怀同情和感同身受的。
荒诞的现实社会,让作者无能为力也深受其害,他急于“斗争”,追求“有所为”,这也是鲁迅先生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非攻》》整个作品写墨子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有些滑稽,是一个实干家的形象。
是针对那些整天只会搞虚文的人们而写的。
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中国正缺乏埋头苦干的人,而儒家的后代们,只有空谈的本事。
所以要从古代的先贤中,找出一位实干家来做现代人的榜样。
他一路上过宋,入楚,以正义折服楚王,凭实学战胜公输般。
与此同时,鲁迅还以饱饫感情的笔墨写了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管黔敖,禹的一群面目黧黑,衣服破旧,不动、不言、不笑,象“铁铸一样”的不知名的同事,还有敢于和鸟头先生争辩的乡下人。
这些人物以其具体的行动,共同表现出一种正面的道德观念,从对比中压倒了公输般、曹公子、文化山上的学者、水利局里的大员,在读者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
鲁迅否定后者,这是他对现实生活中牛鬼蛇神所作的挞伐;肯定前者,则又说明在他的思想里群众已经成为积极的力量呐喊》》》》》》》》》》》》》》》》》》》》》》》》》》》》》》》》》》》》》》》》》》》》》》》》》》》》》》》》》》》》》》头发的故事》》最后归结到现实:“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归结到对于改革者的诘难与劝告: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鲁迅的《头发的故事》从结构形式看,是对于传统传奇、话本小说的全面背离,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与传统的决裂,但是如果考虑到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世说新语》这样的作品,考虑到《世说新语》中许多“记言”片断,或许可以说是传统的一种继承创新。
药》》》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
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药了吗?现在看来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
可是在那个时候,篇三: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09媒体创意李若歆《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外加一篇《序言》。
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其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宏大。
虽然女娲补天源于古籍,但在此的描绘中多了些许浪漫主义氛围,创造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
而《奔月》《铸剑》虽然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着压抑的沉重感。
《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付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混入皇宫,施展计策的描写,虽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但也正因为这样获得了令人讶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浪漫主义色彩,却又不缺乏沉重感。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
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
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
《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
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
此类例子,在《故事新编》里除了《铸剑》,其它各篇均有。
而《起死》,由于题材采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带有奇异性,经改编之后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愈益加浓,更见妙趣。
这篇小说中,亦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这样的“油滑”之处。
相对而言,后期的几篇中“油滑”之处较多。
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
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
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但后来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处,过了13年,依然并无长进。
”这就表明,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对自己“油滑”的写法,既有不满的一面,又有有意无意继续为之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