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知识体系(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现代史简介

中国现代史简介

中国现代史概况(1949——现在)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2、巩固政权的斗争:(1)解放祖国大陆(1951西藏和平解放)(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3)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4)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5)“三反”“五反”运动(1951)3、恢复国民经济(1)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长期战争的影响;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括(2)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3)结果:1952的年底,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三大改造的完成(3)一五计划及其完成(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5、统一战线的发展(1)初步建立:1949(2)发展:1956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三大改造的完成(3)一五计划及其完成(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5、统一战线的发展(1)初步建立:1949(2)发展:1956(3)发展到新阶段:改革开放后,1982年提出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57的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是中共在政治领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3、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1960年,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十年探索的成就与失误从总体看,成就巨大,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重大工业和科技成就失误:一是阶级斗争扩大化;二是过于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5、统一战线和民族团结*统一战线的完善:1956年,提出“”的方针,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各族跨入社会主义(1958):新中国实行民族,1956年,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消灭剥削制度和压迫,1958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在困境中开拓外交新局面*外交环境的恶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现代史历史知识体系

现代史历史知识体系

中国现代史知识体系一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会议成立意义新中国的巩固:抗美援朝:时间目的英雄结果意义土地改革:时间目的任务意义西藏解放:时间人物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任务结果成就意义政治:三大改造---时间措施结果意义实质不足民主政治:时间宪法内容性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时间内容意义失误------1. 时间内容原因2. 和主要标志评价危害整顿3. 时间原因开始标志动乱表现抗争反革命集团的粉碎意义性质危害教训建设成就模范人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实践----------改革:农村改革---目的地点措施意义城市改革---时间重点内容深化目标及改革内容开放:时间过程结果民主政治建设:表现意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确立-----邓小平南方讲话:时间内容影响中共十四大:内容中共十五大:内容人物评价及理论评价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历史性剧变?建国以来农村四次土地政策的变化?中国现代史知识体系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防建设、外交成就民族团结-----民族制度:民族关系、民族格局、意义民族政策:()其表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祖国统一-----基本政策:时间含义人物意义主要成就:1、意义回归原因启示2、海峡两岸交往:对台方针关系发展:1、2、3、4、结果国防建设-------海军的成立与发展:成立时间名称发展:a b c空军的建立与发展:建立时间发展:1956年,改革开放后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发展:任务发展情况我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走上了一条科技强军之路。

外交成就-----外交政策外交成果:1、1949年2、1953年内容影响3、1955年意义4、1971年5、19726、19797、2001年中国承办主题地位8、2001年中国加入。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知识树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知识树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知识树
中国历史可以按照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脉络展开,其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和重要事件。

中国古代史涵盖了从夏朝到清朝的历史,学生需要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节点。

中国近代史主要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包括列强的侵华史、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中国现代史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近现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关系。

通过建立知识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有助于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全局观念。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8k)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8k)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知识总结学校:班级:姓名:一种社会形态: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反帝(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反封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个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外合作)三个社会阶段: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条基本线索:①、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鸦战、八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鸦、甲战:半殖民地化程度);②、抗争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人民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不屈不饶的抗争史;③、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④、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公元纪年法:初、中、末划分·简记公元前(B.C.)时期划分公元(A.D.)9-7初期1-36-4中期4-63-1末期7-9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840-1842年1856-1860年1894-1895年1900-1901年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时间1840年1919年1949年事件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革命名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划分时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主权;半封建:仍然是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受到西方工业生产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主题及历史分期:
㈠轰出中世纪的彷徨(两次鸦片战争:1840—19C60、70S)㈡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中期)
㈢世纪之交的震荡(19C末—20C初)㈣近代化的新曙光(五四与中共成立之初:1919—1923)
㈤兄弟联手“打倒列强,除军阀”(大革命时期:1924—1927)㈥兄弟反目,外族侵入(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㈦“筑成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抗日战争:1937—1945)㈧“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解放战争:1945—1949)
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
一、历史分期:
㈠共和国初期(1949新中国成立—195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㈡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㈢文革十年(1966—1976)*徘徊时期(1977—1978)㈣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现今)。

2022年中考历史第一部分知识梳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第十三讲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课件

2022年中考历史第一部分知识梳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第十三讲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课件

建立 美援朝战争的考验;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 海
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空 空军
(1)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

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

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返回子目录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即导弹部
新时代强 军之路
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 新格局
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 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科技强军之路,目的不是对外
认识 侵略扩张、称霸世界,而是加强国防力量,有效保障
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返回子目录
考点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空海
军 军 发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

新换代,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 展

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
接入列
“辽宁舰”
返回子目录

1949年11月,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刚刚诞生,就面临抗
第十三讲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目 录
1
数据导航 时空坐标
2
数据纵览 考情分析
3
a
数据链接 真题试做
4
a
数据透视 知识清单
5
数据分析 拓展提升
1 数据导航 时空坐标
2 数据纵览 考情分析
知识点

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

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

第一章单元总结与验收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知识体系]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剧变的原因:
19世纪前期,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而这时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已显示出衰落趋势。

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鸦片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中国社会的剧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剧变的表现:
(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3)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
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4)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5)鸦片战争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但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师夷长技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底)
巩固政权:追歼残敌,和平解放西藏
1950年土改,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为过渡做准备抗美援朝
(1949-1952)镇压反革命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恢复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银元,米棉之战)
合理调整工商业
指导思想: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1953-1956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公有制占主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政治上:1954 召开第一届人大,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规定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成就:东北重工业基地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成就民族关系:制定民族平等,团结,繁荣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生产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外交上:与苏联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第二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