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元琪:子宫腺肌症病情发展分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子宫腺肌症的症状

子宫腺肌症的症状

子宫腺肌症的症状子宫腺肌症会出现多种的表现症状,这些症状都有利于我们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子宫腺肌症会痛经,这是主要症状,病人多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

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从经前1周左右即开始,或可延长至经后1~2周,少数患者疼痛时间在月经前后,仍呈周期性。

子宫腺肌症患者月经过多而且月经失调,月经过多是子宫腺肌病的另一主要症状,常导致贫血。

少数患者发生大量出血,易被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由于肌层内有子宫内膜异位灶,不能使子宫肌层有效的收缩而致月经过多。

腺肌瘤患者常伴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可致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

子宫增大,子宫腔面积也相应增大,因此出血量增多。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与痰瘀有关,痰浊阻遏经脉,影响冲任,致使经血不调,运行不畅,胞宫失养,痰浊阻滞气机升降,影响水液代谢,痰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和体征的关键。

一般用进行调理,下面说下子宫腺肌症的症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痛经:痛经是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症状,见于约80%的患者。

病人多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

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从经前1周左右即开始,或可延长至经后1~2周,少数患者疼痛时间在月经前后,仍呈周期性。

2、月经失调:子宫腺肌症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据Bird报道,肌层受浸润的范围愈广,经量增多的发生率愈高,轻度浸润者经量增多占23.3%,而重度患者则为82.3%。

3、性生活疼痛:盆腔内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在子宫直肠窝形成结节性病灶,当性生活中子宫颈碰撞及子宫上提升而引起疼痛。

4、子宫增大:双合诊往往发现子宫一致性长大,有触痛,但子宫正常大小甚至小于正常者也可有子宫腺肌瘤存在。

诊断根据为典型症状、子宫均匀增大、子宫造影(如宫腔增大、边缘不齐呈毛刺状或不规则充盈缺损,造影剂进入肌层)。

子宫腺肌症饮食注意事项:1、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食物类食物,如芹菜、黄瓜、香菇、豆腐、豆类、薯类等。

子宫腺肌症是什么病3大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是什么病3大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是什么病 3大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病是由于子宫内膜发生异位,移置到子宫肌层上所导致病症,有较多的女性患得该疾病。

该疾病的症状是如何表现?肌腺症应该怎样治疗?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进行详解。

腺肌症是由于子宫内膜发生异位,移置到子宫肌层上所导致病症,健康的子宫内膜只生长在子宫腔表面,若向下生长,对肌层造成侵入,因此产生病变,若患处只在一个部位出现,则就有可能会成为腺肌瘤。

一般患者会出现月经异常、盆腔疼痛、低热、白带异常以及经期疼痛等,其原因由于内膜异位随着卵巢改变引发出血,从而产生患处外压力升高,造成周围平滑肌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因此产生疼痛。

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常见到子宫增大,普遍在月经期以及月经前后期,后期会慢慢变小,不会超过妊娠期3个月的大小。

该病症的主要危害则是痛经,大多数患者体现为继发性痛经,并且会有所加重。

在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上一般会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性治疗。

对子宫腺肌症进行药物治疗,一般是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选用芬必得、消炎痛、萘普生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暂时无生育要求以及绝经期患者可服用避孕药物、孕激素等,促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进行蜕膜化,使子宫腺肌病发展能够得到控制。

月经量大、痛经的患者,可使用高效孕激素节育器,其作用是对子宫局部位置,连续释放孕激素,对病灶发展加以控制,但其治疗期较长。

在手术前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可缩小病灶和术后减少复发。

其能使体内的激素水平达到绝经的状态。

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后,子宫有明显缩小迹象,可用于手术进行困难、病灶面积大的患者。

待子宫缩小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从而有效的降低风险以及难度。

但该药物会使患者提前进入更年期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对心脑血管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不适合进行长期治疗,突然停药,会使月经恢复,就可能会使病变导致再次发展。

在中医学上认为,子宫腺肌病与瘀血内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血瘀的形成原因与寒凝、气虚、气滞、痰湿等致病原因有直接的关系。

经常痛经莫大意,警惕子宫腺肌症

经常痛经莫大意,警惕子宫腺肌症

经常痛经莫大意,警惕子宫腺肌症作者:慕然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1年第11期医学上认为,当子宫内膜在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并周期性增生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当子宫内膜长入子宫肌壁间时,则称为“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30~50岁左右的经产妇,但也可见于年轻未生育的女性。

临床研究发现,现今罹患子宫腺肌症的女性越来越多,而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一种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良性病变。

它主要会导致继发性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等症状。

若是治疗不及时或是不接受治疗,可能会发生更严重的病变,导致不孕不育,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因此,女性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相关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子宫腺肌症的四个主要症状月经异常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少数患者可有月经前后子宫内少量出血。

这是由于子宫肌腺症患者的子宫体积较正常人明显增大,呈球状,子宫腔内膜的面积随之增加,造成出血过多,经期延长,同时伴有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肌壁间异位的子宫内膜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也是出血过多的一个原因。

过量的出血可导致贫血。

痛经由于经期异位的内膜水肿、出血,刺激肌壁痉挛性收缩,会引起患者痛经,而且痛经会呈现渐进式加重的趋势。

患者在每次月经前及月经期都会出现痛经的现象,且一次比一次严重,甚至疼得不能入睡,影响休息和工作。

病变严重者,即使不在月经期间也会有剧烈的腹痛症状。

性交不适患有子宫腺肌症的女性,盆腔内异位的子宫内膜经常会在子宫直肠窝形成结节性的病灶,若是在性生活时碰撞到子宫颈的话,就会由于子宫的提升而出现性交痛,甚至会造成痉挛和绞痛,让人难以承受,致使很多患者都不敢过性生活。

不孕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后,异位的内膜组织可导致盆腔的广泛性粘连,甚至会造成输卵管不通,进而导致女性不孕症的发生。

同时,由于肌腺症的子宫肌层较为坚硬、弹性差,不适合受精卵生长,致使受精卵不能正常着床,所以常常造成不孕。

子宫腺肌症-PPT课件

子宫腺肌症-PPT课件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也可以作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方案 之一。其作用机制有:异位子宫内膜坏死,分泌前列腺素 减少,缓解痛经,减少月经量,降低复发率;在位内膜侧 支循环的建立,可由基底层逐渐移行生长恢复功能。但子 宫动脉栓塞术会影响子宫及卵巢的血运,从而对妊娠有不 利影响。可能会导致不孕、流产、早产并增加剖宫产率。
角色与关系型态
性与生殖型态
患者自我感觉良 好,只是很焦虑 疾病的治疗,希 望尽快好转出院
患者入院后能较 好的配合治疗与 护理工作,家庭 关系良好.
21岁结婚,有 1子
戈登11项功能性健康型态
因应与压力耐受型态 价值与信念型态
经济条件尚可, 患者入院后能正 确认识并积极面 对疾病。
无宗教信仰
术前护理诊断
1.知识缺乏:患者对疾病相 关知识的了解不足有关。
1.知识 缺乏
2.焦虑 与恐惧
2.焦虑与恐惧:与病人对手 术的恐惧、担心治疗效果和 预后有关。
1.向病人及家属宣讲疾病相关知识, 告知病人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相关 知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2.关心安慰病人,多与患者交流和 沟通,在病人面前不讨论病情的严 重性,鼓励患者说出心里的感受。
• 2.子宫肌瘤:往往无痛经,只有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或 肌瘤红色变性时才可以出现剧烈腹痛,但与月经周期无关, 以往可以有子宫肌瘤病史。如果合并子宫腺肌症时就比较 难鉴别的。 • 3.原发性痛经:多发于未婚女子,未产妇女,常于婚后或 产后显著好转或自愈,妇科检查中子宫大小正常。
• 根据子宫腺肌症的病变程度,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侵入肌层 的范围和深度分为局部性和弥漫性(散在性)行入院,神志清,精神好,无腹痛及阴道出血, 医嘱予妇科外护二级,低盐软食,协助各项辅助检查,做好入院的相 关宣教。 • 2016-11-19 患者主诉阴道少量褐色液流出,医嘱予黄体酮针20mg 肌肉注射 每天1次。 • 2016-11-20 患者今无阴道出血,医嘱予改黄体酮针40mg 肌肉注射 每天1次。 • 2016-11-22 将病情告知患方,其要求手术,签字为证,拟明日行 “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予常规术前准备,术前宣教,予今辰清 90ml分2次口服+中班辉力清洁灌肠。

子宫腺肌病疾病演示课件

子宫腺肌病疾病演示课件
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雌 激素水平过高、遗传因素、免疫 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子宫腺肌病在育龄期女性 中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 呈现上升趋势。
年龄分布
本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 ,但也可发生于青春期及 更年期女性。
地域差异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存在 一定的地域差异,可能与 不同地区的饮食、生活习 惯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月经失调、痛经、不孕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分型
根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子宫腺肌病可分为弥漫型、局限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其中弥漫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局限型则表现为局部肌层增 厚或形成结节;混合型则兼具前两者的特点。
子宫腺肌病
汇报人:XXX 2024-01-14
目录
• 子宫腺肌病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策略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01
子宫腺肌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 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子宫内 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 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
康复锻炼建议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如散 步、瑜伽等轻度运动,帮助患者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定期随访与评估
建立患者随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 ,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 方向
本次讲座内容总结回顾
1 2 3

子宫腺肌症几级怎么算?

子宫腺肌症几级怎么算?

子宫腺肌症几级怎么算?子宫腺肌症给女性患者带来的疼痛,是很多人都无法切身体会的疼痛。

按照患者的疼痛指数,可以来划分子宫腺肌症的等级。

那么子宫腺肌症几级怎么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子宫腺肌症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加重性的痛经,患者表现为腹部的坠痛、胀痛、刺痛、烧灼痛或撕裂痛等。

由于每个人的个体承受能力,疼痛敏感性,都存在差异,所以子宫腺肌症的疼痛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第一个级别的子宫腺肌症,属于轻度,病灶仅浸润浅肌层。

此时患者不会感到疼痛,或只有轻微疼痛症状。

同时伴随着月经不调、经量长、经量多等症状,此时多数患者觉得无所谓,忍忍就过去了,或者认为这样的症状不会持续下去,并没有引起重视。

第二个级别的子宫腺肌症,属于中度,病灶浸润达中肌层。

此时患者能明显感觉到痛经,甚至出现剧痛,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同时患者的月经量大,出血很多,还会出现贫血的症状。

临床上很多子宫腺肌症患者都处于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患者进入难以忍受的程度,需要依靠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第三个级别的子宫腺肌症,属于重度,病灶浸润超过中肌层。

此时患者的大部分或全部肌层被弥漫性子宫腺肌症侵袭,子宫增大明显,经期出血时间延长,严重贫血。

患者的疼痛指数约为5~10级,有些患者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和头痛等临床症状。

目前子宫腺肌症难以根治,在轻度或中度的情况下,临床上常采用激素类的药物,控制月经周期,暂时缓解病痛。

但是这类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会干扰女性的内分泌系统,导致骨质疏松症,也有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而且停药后,子宫腺肌症的症状还会反弹,反反复复让人抓狂。

而对于重度的子宫腺肌症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治疗。

相比而言,中药妇炎丸治疗轻度或中度的子宫腺肌症,具有更好的疗效。

妇炎丸配方完整,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生殖系统内部的血液循环,使患者痛经的症状得以缓解,而且还可以改善患者月经异常的症状,因此,其在治疗子宫腺肌症时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子宫腺肌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子宫腺肌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子宫腺肌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子宫腺肌症概述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肌层中,约15%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逐渐加剧的痛经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

子宫形似倒梨形,是孕育胚胎、胎儿及产生月经的器官,从外至内可分为子宫浆膜层、肌层和内膜层3层。

其中子宫内膜的正常组织可分为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英文名称:adenomyos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子宫。

常见症状: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

重要提醒:想要怀孕的患者,不应该接受子宫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需要和医生进行沟通,寻找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法。

临床分类:子宫腺肌病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类型。

1、弥漫型者子宫均匀增大,前后径增大明显,呈球形,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的大小,质地较硬。

2、局限型病灶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似肌壁间肌瘤,称为子宫腺肌瘤。

此类型因局部反复出血导致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故与周围基层往往无明显界限。

相比子宫肌瘤而言,手术时更难以剥除。

二、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特点三、子宫腺肌症的病因病因总述:子宫腺肌症的病因至今不清楚。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子宫腺肌病是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到肌层生长所致,受雌激素调节。

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因素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有关。

基本病因: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子宫手术在剖宫产等手术中所做的子宫切口可能会促使子宫内膜细胞直接侵入子宫肌层。

2、分娩有研究认为子宫腺肌病和分娩有关。

分娩时可能导致子宫细胞正常边界的断裂,从而使内膜细胞侵入肌层组织。

子宫腺肌病疾病详解

子宫腺肌病疾病详解

疾病名:子宫腺肌病英文名:adenomyosis缩写:别名: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Internal endometriosis疾病代码:ICD:N80.8概述: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

其特征是在子宫肌层中出现了异位的内膜和腺体,伴有其周围的肌层细胞肥大和增生。

故有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而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则称为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症。

许多学者都认为两者并非同一疾病,其相同之处是二者均受卵巢激素的调节。

流行病学:一般认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在绝经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且以为 40~50 岁是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

这主要是由于病理学诊断的标本均来源于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

而只有 40~50 岁年龄段的患者做子宫切除的机会相对较多。

曾有研究者对非患外科疾患死亡者进行尸检,发现 20~70 岁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为54%,未发现年龄与腺肌病发病率正相关。

而且即使对同一个子宫标本,由于取材部位和数目不同以及诊断标准差异就可能诊断不同,这会影响了发病率的统计。

曾有学者做过统计,对同一批标本,由于取材数目不同,则统计的发病率自 31%升到 62%,连续切片可以提高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

发病率差异与诊断标准不同也有关。

有的学者以在内膜基底层下 1 个高倍镜视野的宽度,有的以 2 个低倍镜视野的宽度见到内膜腺体和基质为标准。

总之,发病率报道的为 5%~ 70%,平均为20%~30%。

病因:子宫腺肌病的病因未明,结合流行病学和病理情况,有以下几种致病因素:1.子宫内膜从基底层直接向下生长引起子宫内膜向下生长的原因有:①机械因素:生育或诊刮导致内膜损伤;②慢性炎症损伤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界限有利于内膜向下生长。

2.年龄子宫腺肌病发病与年龄有关,大部分患者发病在40~60 岁。

3.生育状况子宫腺肌病在已生育过的妇女较未生育过的妇女多见。

故多认为妊娠和分娩时导致子宫壁的创伤使子宫内膜和间质能向肌层内生长,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称为“不死癌症”的子宫腺肌症是现在影响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子宫腺肌症的存在是多少女性生活中的噩梦。

在患者的问题中经常会听到她们问“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

下面我们跟着邓元琪教授看看子宫腺肌症的病情发展阶段,看你自己属于哪个。

子宫腺肌症病情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患者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

这个阶段患者出现的症状为月经周期没啥变化,,月经量也不是很大,经期稍微痛经,不严重等。

此时大多患者都觉得不要紧,忍一忍就过了,或者没出现这类的症状,检查结果出来也是能拖就拖,不进行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第二阶段:
患者明显痛经,甚至剧烈疼痛,无法正常工作生活,月经量大,部分有贫血。

大多患者处于这个阶段,此阶段患者进入无法忍受的程度,四处求医问药,大多医院的医生对子宫腺肌症这一疑难病表示难治愈,他们都建议要最终治好只能切除子宫。

但是对于不想失去子宫的姐妹们来说,就只能寻找缓解症状的方法,比如吃止痛药,上曼月乐环等等方法。

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我院的U形病灶挖除术可以保留子宫,只挖除病灶,治好子宫腺肌症。

术后月经正常来,但是不会再痛经了。

第三阶段:
弥漫的病灶侵入整个子宫肌层,U手术都无法挖除,只能切除子宫,造成悲剧。

切除子宫的适应症:子宫和卵巢的恶性肿瘤,大的或多发性的子宫肌瘤,严重的子宫破裂、子宫积脓、子宫内翻、子宫脱垂,整个子宫都是病灶的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或宫颈的癌前病变等。

当然,截止到现在为止,我们医院还没有接收到U手术没有办法挖除病灶的患者。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早日进行治疗。

早日摆脱痛苦。

因此,子宫腺肌症不治疗,不彻底治愈或者不控制病情,现有的病情会逐渐严重。

如痛经程度加重,月经不调程度更严重,出血时间变长,出现贫血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