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修辞学吴礼权

合集下载

解读《青花瓷》的修辞

解读《青花瓷》的修辞

解读《青花瓷》的修辞摘要:这是周杰伦的一首中国风歌曲,收录在《我很忙》专辑里。

优美的词,是这首歌的灵魂。

词作者方文山将词写得出神入化,极其细腻。

每一个用字,都可以分离出来,形成一幅极具意境的图画。

诗一般的歌词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辞格,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辞格之中领略到这首歌的不同风采。

关键字:修辞手法意境等词语的锤炼正文: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语言中,同一思想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这些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各有其特点和效果。

通过解读《青花瓷》的修辞,来了解具体的修辞方法是怎么样表达思想内容,其又有哪些特点和效果。

《青花瓷》是一首中国风歌曲,其修辞手法的运用惟妙惟肖,下面,就歌词的具体内容为例,解读《青花瓷》的修辞。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比喻)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比拟)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第一句中没有出现主语,却用“勾勒”一次描绘出了“我”的动作,手握毛笔,小心翼翼的在素胚上勾勒出一朵朵美丽的青花,我们仿佛看到了笔锋由浓转淡的美妙情景,拖得墨迹的尾巴,轻轻的描画。

简单的一句话却向我们描画了一幅极付意境的图画。

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瓶身勾勒的牡丹”是“喻体”,“你初妆”是本体,简单的比喻将女子的妆容描绘出来,“我”在瓶身勾勒的不是牡丹,而是女子的妆容,更是对女子的思念。

同一思想内容可有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采用哪种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语句最好,往往受制于特定的语言。

这里的比喻运用的恰到好处,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出了理想的效果。

第三句,冉冉檀香透过窗被“我”闻到,于是我仿佛明白了檀香的心事一般,于是,一股思念从心里穿透身体而出,放下笔,心不知道飘向哪里。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比拟)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比喻)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比拟)正如“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一般,仕女将韵味私藏,将釉色渲染的仕女拟人化,没有那么多的繁华,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将嫣然一笑比喻成一朵花含苞待放,我们放佛可以看见女子如花般的笑容,不矫揉造作,一如山水画的恬淡。

《修辞学》课程教学大纲

《修辞学》课程教学大纲

《修辞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师范专业(本科)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以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通过汉语修辞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把握汉语修辞的基本规律,以增强修辞表达、修辞理解能力和修辞批评水平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语文素质的目的,为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语言文字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修辞的目的、要求、作用、手段、一般规律及基本原则。

理解修辞中各类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掌握各类修辞格的组成形式及其修辞效果,从而具备联系社会语用实际,切实指导自己和他人语言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侧重帮助学生观察语言现象,分析语言事实,从而提高对修辞的理性认识。

讲授时注意各种相似点的比较,以便使学生更好地遣词造句,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加强学生对汉语言的认知与热爱,培养学生对日后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责任
感。

四、课程进度表
理论教学进程表。

现代汉语修辞学目录吴礼权著

现代汉语修辞学目录吴礼权著

现代汉语修辞学目录吴礼权著现代汉语修辞学吴礼权著目录编辑绪论第一节修辞、修辞学及与之有关概念的界定第二节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第三节学习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意义第四节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第一章婉约蕴藉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第一节语里言外,别有洞天:双关第二节迂回前行,曲径通幽:折绕第三节锦绣其外,旧物其内:讳饰第四节羞抱琵琶半遮面:藏词第五节言有尽,意无穷:吞吐第六节正言若反,翻案冤亲:倒反第七节珠玉匿水,伏采潜发:用典第八节半遮半掩,欲却还就:推避第九节醉翁之意不在酒:讽喻小结思考和练习第二章传神生动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第一节假物博依,义皎而朗:譬喻第二节天人合一,物我融通:比拟第三节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摹状第四节虚构事象,历历在目:示现第五节一词一景,幻化无穷:列锦第六节直录语误,毕显原形:飞白小结思考和练习第三章追求视听美感效果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第一节奇峰对插,交映生辉:对偶第二节大江东去,浩浩汤汤:排比第三节首尾衔接,往复成章:回环第四节参差其辞,和谐灵动:错综小结思考和练习第四章强化语意印象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第一节发蕴飞滞,披瞽骇聋:夸张第二节情思难遏,二三其辞:反复第三节无疑而问,意在警醒:设问第四节煞有介事,望之俨然:精细第五节先声夺人:倒装第六节后来居上:层递第七节参互对比,前后映照:同异第八节别调介入:异语小结思考和练习第五章幽默诙谐讽嘲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第一节旧瓶装新酒:仿拟第二节老树发新枝:别解第三节一行白鹭上青天:旁逸第四节诱敌深入,声东击西:歧疑第五节时空交错,古今打通:移时小结思考和练习第六章特殊情境目标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第一节顺水推舟:拈连第二节称此言彼:借代第三节移花接木:移就第四节人面桃花相映红:映衬第五节因地制宜做文章:析字第六节大珠小珠落玉盘:叠字第七节改类变性,别致生动:转品第八节上下递接,前后蝉联:顶真第九节旁征博引,凸显胸臆:引用小结思考和练习第七章字句段落篇章的修辞使命第一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的功夫第二节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锻句的学问第三节勾上连下,自然流畅:段落的衔接第四节总文理,统首尾:篇章结构的策略小结思考和练习第八章语体与修辞第一节语体及其类型第二节口语体的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第三节书卷体的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小结思考和练习第九章风格与修辞第一节风格及其基本类型第二节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第三节简约风格与繁丰风格第四节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第五节明快风格与含蓄风格第六节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小结思考和练习参考文献后记3.仿拟(Parody)仿拟就是根据表达需要,按照已有的格式,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说法。

部队标语中的多重修辞手段解析

部队标语中的多重修辞手段解析


部队标语的特点
等方面显示 出强 大 的感召 力量 , 如( 1 ) 和( 2 ) 。而在 明令禁 部队标语常以横 幅、 宣 传版 、 电子 宣传屏 等方 式广 泛应 用于基层部队官兵训练 、 生 活、 娱乐的方方 面面 , 是为广大 官
兵喜 闻乐见的重要 宣传 方式 。我 们经常 能在 训练场 上看 到
止类标语 中 , 则 更 容 易使 人 明确 应 注 意事 项 的严 肃 性 , 如
( 3 ) 。
同时, 依据现代语音 系统来 考察 , 部 队标语 也讲 求平 仄
协调这一语音修辞模式 。例如 : ( 4 ) 位卑 未敢 忘忧 国, 报 国寸心 坚似 铁。
这样的横幅“ 谁英 雄谁好汉 , 训 练场上 比 比看 ” , 信 息资源 中 心墙上的“ 我不保密 , 密不保我” 等等 。部队标语体现着浓郁 的军事特 色 , 语言简 洁凝 练 , 讲究韵 律 , 多用祈 使句 、 无主语 句等 , 表述一般开门见 山 , 明 白晓畅 , 具有很强 的号召力 和鼓
用, 也包 括语 音修辞 、 词语 修辞和不同句式的选择。
声音形式方面的修辞 努力 , 可 以增 添语 言 的听觉美 感 , 使接
受者于语义 内容信息接 受 的同时获 取一种 接受解 读 的审美 享受 。 在这方面 , 为使部 队标语 达到 音韵 和谐 、 便 于 呼喊 和传 诵等效果 , 而在句子 中较多地使用 了押韵现象 。例如 :
( 1 ) 中的“ 汉” 、 “ 看” 的共同韵母 “ a l l ” 相押 , 属于 上下旬 押韵 。( 2 ) 中上下旬分别在 句 内押韵 , 其 中“ 苦” 、 “ 五” 的共 同韵母 “ U ”相押 , “ 累” 、 “ 辈” 的共同韵母 “ e i ” 相押 。( 3 ) 中

著书立说与标题立目的营构——以吴礼权教授的修辞实践为例

著书立说与标题立目的营构——以吴礼权教授的修辞实践为例

() 4 二句三年得 , 吟双泪流 : 一 锻句的学 问( 现代汉语 《 修辞学》 第七章第二节标题 , 自唐 ・ 岛《 引 贾 题诗后》 。 ) () 5- 旧学商量加邃密 , 新知 培养转深沈 : 清代 中国语 言 哲学拓进发展之气象 ( 中国语 言哲 学史》 《 第七 章标题 , 引 自宋 ・ 朱熹 《 鹅湖寺与陆子寿》 。 )
格运用 , 是别 有创 新。概括 起来说 , 而 主要 有“ 引” “ 直 、 喻
引 ”“ 、 借引 ” “ 、 改引” “ 、 仿引 ” 等五类 。
【 ) 引 一 直
所谓 “ 直引 ” 即标题直 接引 用诗 词、 文佳 句或熟语 , 古 人题 , 文字上没有改 动 , 语意上也没有脱离原义 。如 : () 3 吟安一个字 , 捻断数茎须 : 炼字的功夫。
以道理计的。
括之间存在着一种 比喻关系。如 :
() 6 青草池塘处处蛙—— 文体风格众 家说 。
收稿 日期 :0 9一l 20 O一2 5
作者简介 : 朱雯雯( 9 5 , , 18 一) 女 上海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汉语修 辞学研究 。
18 5
例 ( ) 吴 氏《 国修辞 哲 学史》 七 章第 六节 的标 6是 中 第
以吴 礼权 教 授 的修 辞 实践 为 例
朱 雯 雯
(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 o3 ) o4 3

要 : 术著 作的标题 立 目一般 给人 的印象都是凝滞 刻板的 , 少有新 颖灵 动之 韵致。但是 , 学 很 复旦大 学吴 礼权 教授
在这方面的修辞实践 则告诉我们 , 其实学术著作 的标题立 目也是可 以做到别 开生面、 引入入胜 的。吴氏许多学术著作的标 题常直接引用诗词 、 古文、 熟语 , 或改用诗词 、 古文 中的名句, 或仿写类似 古诗 、 成语形式的句子 , 往往 紧扣 文意, 能辅助表现 主 旨, 凸显中心 意思 , 不仅使标题立 目在整体上呈现 出了整齐统一的美感 , 而且营造 出 了与著作 内容相辅 相成的典雅风格 , 既易于 引起读者兴趣 , 又大大提高 了著作的表达接 受效果 。 关键词 : 标题 ; 辞; 修 诗词 ; 心理

关于黎锦熙的研究综述

关于黎锦熙的研究综述

关于黎锦熙的研究综述葛丹迪(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摘要】黎锦熙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不仅在语言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方志学、目录学、辞书编纂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关于黎锦熙先生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从三个层级进行:黎锦熙先生自己的论著、收入黎锦熙先生资料的专著、研究黎锦熙先生的文章(主要以期刊和论文为主)。

整理后的文献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语言学、语文教育、其他专业。

其中,关于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的文献较多,会重点论述。

本文也会对黎锦熙先生的生平经历进行简单论述,旨在将黎锦熙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当前关于黎锦熙先生的研究作总结,亦希望能选取某些研究不足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黎锦熙;现代汉语;语文教育;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一、生平简述黎锦熙先生出生于1890年,病逝于1978年,享年88岁。

笔者根据黎锦熙先生亲笔书写的履历表、年谱广记提纲以及黎泽渝编写的《黎锦熙先生年谱》,将黎锦熙先生的生平经历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890—1919):黎锦熙先生接受新旧两种教育,并且取得了卓著成绩。

在这段时间,黎锦熙先生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成果是教材的编订。

第二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是黎锦熙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重要的学术成果大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黎锦熙先生不仅积极推动国语运动,而且利用假期时间热心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第三阶段(1949—1978):黎锦熙先生在这一时期将研究重点转入语言学,进行语法的深入研究。

黎锦熙先生的一生处于中国较为动荡的时期,经历了中国教育的转折,也经历了“文革”的浩劫。

虽然一生波折,但是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将毕生精力花费在汉语语法的研究、国语及白话文的推广、语文教育方面,并且涉及了辞书学、史学、目录学、哲学等方面。

就黎锦熙先生的生平而言,笔者认为有一点值得深入思考。

现代汉语修辞学 吴礼权

现代汉语修辞学 吴礼权

折绕:含蓄委婉、迂回曲折地表达本意,即“拐弯抹角”。

例子: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了皮袍子了,天气却还并不冷。

(对于革命者蜕化的讽刺)“我们台湾的水,我们台湾的蔬菜,我们台湾的……”。

(婉转表达对于台湾的思念)买家:亲,说好的传图片就返现2元,我的钱呢礼品呢买家:亲,把图片删了删了,我给你20!讳饰:为了避免对犯他人忌讳,有意美化或规避话语。

例子:无病无灾一路向西走。

(对于死的讳饰)副帅马失前蹄。

(对于失败的美化)藏词:将人们熟知的成语或名言的一部分藏却,只说出一部分。

注:歇后语也属于藏词的一种。

例子: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四十而不惑)故能降来仪之瑞。

(凤凰来仪)留白:将要说的意思说一半留一半,甚至将最关键的信息也略去。

即“欲言还休,闪烁其词”。

例子:“我听说要吐的……”(是否怀孕)“要是你三月来,苹果花开,……”。

倒反:正话反说的修辞文本。

例子: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

没有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

(反讽)“你的高见,实在不敢沟通。

”推避:表意明确,而又故作掩饰,即“心是口非”。

(文本后一部分常用“不知道”之类的话推辞,或用“总所周知”、“不言自明”之类的辞令来回避)例子:他的社会主义怎么样呢,我不知道。

有多少效果呢,我不知道。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

讽喻:于特定语境中临时编造一个故事来讽刺或教导,即“讲故事”。

摹状:描摹事物情状以致形象逼真的修辞手法,即“栩栩如生”。

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眉间深深地印着“川”字,额头上深深地印着“三”字纹。

列锦:将名词或以名次为中心的短语进行铺排,组成多项排列的特殊非主谓句,即“名词铺排”。

例子:春雨-古宅-念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四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江山。

飞白:飞白又名“非别”,是一种明知说错或写错,而故意如实援用或仿效的修辞手法。

即“将错就错”。

例子:赵:听你妈说你搁哪研究爹呢?范:(笑)不是,没有,研究木乃伊。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天净沙】,越调,因无名氏词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

【天净沙】是元代散曲、套数与杂剧作品中的常见曲牌。

学界目前对于【天净沙】这一曲牌的学术成果多局限于《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作品之上,各式赏析及对其体裁、时代、作者的考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

然而这些成果缺乏从整体上对【天净沙】这一曲牌的把握及认识,不免使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叹。

因而,从格律、句式、修辞、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元代【天净沙】曲词之特点进行考察,或可略补当今研究之不足。

一、【天净沙】曲牌溯源以【天净沙】为名的作品,在元代并见于词牌和曲牌。

這使得人们对于【天净沙】最初究竟是词还是曲不免产生困惑。

若要研究【天净沙】这一曲牌的曲词特点,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追溯其源,文学史中最早署名【天净沙】的作品见于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序言》:“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阕,颇能状其景。

”其辞曰: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西风塞上胡笳,明月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

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1}盛如梓在序言中明确说明是“沙漠小词三阕”。

在他看来,这三首小令其文体为词,其内容为描写沙漠之景。

后世的词选,对于这组【天净沙】,也多视之为词,如张禄《词林摘艳》、陈耀文《花草粹编》、沈辰垣《历代诗余》都收录了这三首沙漠词。

然而同时,后世学者对【天净沙】是词抑或是曲的看法又常常是分裂与混淆的。

如朱彝尊在所编《词综》卷三十“元词”部分收录了上文所引的【天净沙】小词三首。

但是他在撰写《词综·发凡》时,又对《词综》所录的作品是否全为词体并不自信:“元人小曲,如【干荷叶】【天净沙】【凭栏人】【平湖乐】等调,平、上、去三声并用,往往编入词集。

然按之宋词,如【西江月】【换巢鸾风】【少年心】【惜分钗】【渔家傲】诸阕,已为曲韵滥觞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绕:含蓄委婉、迂回曲折地表达本意,即“拐弯抹角”。

例子:
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了皮袍子了,天气却还并不冷。

(对于革命者蜕化的讽刺)
“我们台湾的水,我们台湾的蔬菜,我们台湾的……”。

(婉转表达对于台湾的思念)
买家:亲,说好的传图片就返现2元,我的钱呢礼品呢
买家:亲,把图片删了删了,我给你20!
讳饰:为了避免对犯他人忌讳,有意美化或规避话语。

例子:
无病无灾一路向西走。

(对于死的讳饰)
副帅马失前蹄。

(对于失败的美化)
藏词:将人们熟知的成语或名言的一部分藏却,只说出一部分。

注:歇后语也属于藏词的一种。

例子: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四十而不惑)
故能降来仪之瑞。

(凤凰来仪)
留白:将要说的意思说一半留一半,甚至将最关键的信息也略去。

即“欲言还休,闪烁其词”。

例子:
“我听说要吐的……”(是否怀孕)
“要是你三月来,苹果花开,……”。

倒反:正话反说的修辞文本。

例子:
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

没有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

(反讽)“你的高见,实在不敢沟通。


推避:表意明确,而又故作掩饰,即“心是口非”。

(文本后一部分常用“不知道”之类的话推辞,或用“总所周知”、“不言自明”之类的辞令来回避)
例子:
他的社会主义怎么样呢,我不知道。

有多少效果呢,我不知道。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

讽喻:于特定语境中临时编造一个故事来讽刺或教导,即“讲故事”。

摹状:描摹事物情状以致形象逼真的修辞手法,即“栩栩如生”。

例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眉间深深地印着“川”字,额头上深深地印着“三”字纹。

列锦:将名词或以名次为中心的短语进行铺排,组成多项排列的特殊非主谓句,即“名词铺排”。

例子:
春雨-古宅-念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四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江山。

飞白:飞白又名“非别”,是一种明知说错或写错,而故意如实援用或仿效的修辞手法。

即“将错就错”。

例子:
赵:听你妈说你搁哪研究爹呢
范:(笑)不是,没有,研究木乃伊。

赵:哦,研究姨呢
范:不是姨,是古尸。

赵:古尸,你上那研究啥啊,咱们国家就有古诗啊!
“都说闺女是爸上辈子情人,我就奇了怪了,我上辈子怎么看上你了!”
别管这种心灵鸡汤,这种汤喝不得。

回环:词语的正反排列组合。

例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错综:将原本整齐的话语故意改说成参差不齐的形式,即“参差不一”。

(包括:抽换词面、交错语序、伸缩文本、变换句式)
例子:
我徘徊于中条山中,我徜徉在黄河河畔。

让人想到宇宙不是在膨胀,而是在缩小。

(肯定与否定交错)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反复: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

例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精细:把话语中“不需要也不能说得十分精确的”事物,故意说得十分精确,即“斤斤计较”。

例子:
柔嘉打了个面积一寸见方的大呵欠。

层递: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依照某种逻辑意义进行排列,即“得寸进
尺”。

例子:
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同异:把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同中有异的词语用在一个语言片段,即“求同存异”。

例子:
又漂亮有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有优秀、又伤感又感性、又不可理喻又不可理解。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异语:在语言中故意插入少许异族语言。

仿讽:有意模仿特定的词语、名句、名篇的结构而更换以全新内容,即“旧瓶装新酒”。

例子:
气吾老以及人之老。

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无路可走了。

别解:在特地给语境下赋予某一词语以全新的解释,即“曲解”。

例子:
不过老眼看去,像一串不修整的流苏挂在身上,“吊儿郎当”四字足以尽之。

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

旁逸:有意离开主旨而旁枝逸出,加以风趣的插说或注解,即“话锋一转”。

例子:
两人(海瑞和严嵩)在文品上倒也旗鼓相当,不分伯仲。

要是生在今天,在文协担任一个理事之类,不会有人撇嘴,说他们尸位素餐。

歧疑:故意将关键信息暂时保留,使读者产生误解,然后再将其说出,即“抖包袱”。

例子:
有一桩事,男人站着做,女人坐着做,狗翘起一条腿儿做。

这便是----握手。

移时:故意将现代的事物用于古代,把古代的事物加以现代化,有意造成时空错位。

例子:
海瑞以辞职的办法要挟给他工作,写了一封公开信“满朝之士,悉皆妇人。


拈连:叙说中将适用于某一事物的词语由此及彼地搭配到另一事物。

例子:
直等到满天阳光被渔网网尽,渔筏儿才缓缓归航。

它们(羊群)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新绿,以及草地上边无际的阳光。

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

移就:把人的性状移属于非人或无知的事物。

例子:
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他就是长得有些太着急了
映衬:将相反、相对的两种事象组合于一处,从而相互衬托。

例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何处不知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叠字:将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地连用在一起。

例子: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转品: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词语的词性,即“词语的活用”。

例子:
整夜的大风,门响窗动,使人不英雄的把头埋在被子里。

不烟、不酒、不茶、不咖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