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 第八章 生殖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第八章  生殖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第八章  生殖毒理学

第八章生殖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

第一节概述

一、哺乳动物的繁殖过程

--生殖发育过程,是哺乳动物繁衍种族的生理过程

生殖发育其中包含生殖细胞发生,即精子发生和卵细胞发生、配子的释放、性周期和性行为、卵细胞受精、受精卵的卵裂、胚泡的形成、植入或着床、胚胎形成、胚胎发育、器官发生(或称器官形成)、胎仔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直至性成熟的整个过程。

二、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

干扰生殖发育的任何环节并造成损害作用。

可以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性腺的作用,发生间接的影响。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也有调节作用,通过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两条途径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作用的特点

生殖发育过程较机体其他系统更为敏感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过程影响的范围较为广泛和深远

生殖毒理学(reproductive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评定方法即为生殖毒性试验。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第二节生殖毒性及其评定

一、生殖毒理学历史。

二、生殖毒性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的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退。

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失经,卵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能力的降低不孕或不育等;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

1、外源化学物的雄性生殖毒性

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

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

1)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

●棉酚影响睾丸功能的典型外源化学物

CS2 工业污染物引起睾丸萎缩,精子生成障碍;对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

●重金属铅、镉、汞、锰等

损害形态、功能,如精子畸形率↑、精子数和精子活动率↓

●农药

生精↓、精子畸形率↑、睾丸萎缩、性功能减退等

2)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精子数目、精子的发育成熟、活动率、活动能力等

3)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

性欲功能降低、阳痿、雄性不育等

2、外源化学物的雌性生殖毒性

●对卵细胞的影响

●对内分泌的影响

●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环境因素尤其是化学物

工业污染物、农药、重金属、毒素等

三、生殖毒性的评价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作用的评定主要通过生殖毒性试验来进行。

生殖毒性试验可以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对性腺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受孕、妊娠过程、分娩、授乳以及幼仔断乳后生长发育可能发生的影响。

1、雄性生殖毒性评价

精子生成分析精子计数、形态观察、状态分析

精子穿透试验精子体外受精试验

睾丸中标志酶活性测定

体外试验生殖细胞体外培养接触受试物

雄性激素检测

显性致死试验

雄性生殖细胞遗传毒性检测

雄性生殖毒性病理检查

2、雌性生殖毒性评价

体外试验

动物试验

辅助试验

第三节发育毒性及其评定

发育毒性基本概念

生殖毒性的评价

一、基本概念

1、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

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或)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出现的有害作用。

发育毒性具体表现为:

生长迟缓:即胚胎与胎仔的发育过程在外源化学物影响下,较正常的发育过程缓慢。

致畸作用:由于外源化学物干扰,活产胎仔胎儿出生时,某种器官表现形态结构异常。

功能不全或异常:即胎仔的生化、生理、代谢、免疫、神经活动及行为的缺陷或异常。

胚胎或胎仔致死作用 :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在胚胎或胎仔发育期间对胚胎或胎仔具有损害作用,并使其死亡。

2、畸形、畸胎和致畸物

畸形(malformation):器官形态的异常。

畸胎(terate):具有畸形的胚胎或胎仔。

致畸物或致畸原(teratogen):凡在一定剂量下,能通过母体对胚胎或胎儿正常发育过程造成干扰,使子代出生后具有畸形的化合物。

致畸试验:评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的试验。

3、胚胎毒性作用(embryotoxicity)

外源化学物引起的胎仔生长发育迟缓和功能缺陷不全的损害作用。其中不包括致畸和胚胎致死作用。

4、母体毒性作用(maternal toxicity)

母体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下,对受孕母体产生的损害作用。具体表现包括体重减轻、出现某些临床症伏、直至死亡。

5、母体毒性作用与致畸作用关系

具有致畸作用,但无母体毒性出现。

出现致畸作用的同时也表现母体毒性。

不具有特定致畸作用机理,但可破坏母体正常生理稳态。

仅具有母体毒性,但不具有致畸作用。

在一定剂量下,既不呈现母体毒性,也未见致畸作用。

6、畸形与变异

在胚胎或胎儿出现器官形态结构异常称为畸形。

机体的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在同一物种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子代的个体之间,有时出现不完全相同的现象,为变异。

二、外源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

—雌性生殖发育毒性评价

1、生殖毒性评价生殖毒性试验

2、发育毒性评价致畸作用

评定主要依据是交配后母体受孕情况(受孕率)、妊娠过程情况(正常妊娠率)、子代动物分娩出生情况(出生存活率)、授乳哺育(哺育成活率)及断奶后发育情况等。

检查外源化学物对动物生育繁殖机能有无损害作用。

生殖毒性的评价试验

试验方法原则

受试动物:

性成熟大鼠、小鼠或家兔

剂量分组:

一般设立三个剂量组(至少两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

染毒途径:

动物接触受试物的方法应参照人类实际接触途径

动物数:

每组雌雄各16到20只,或雌16到20只,雄8到10只

试验方案1 三代两窝

两代一窝(和一代一窝)

观察指标:

?受孕率(%):反映雌性动物生育能力以及雌性动物受孕情况

?正常分娩率(%):反映雌性动物妊娠过程是否受到影响

?幼仔出生存活率(%):反映雌性动物分娩过程是否正常

?幼仔哺育成活率(%):反映雌性动物授乳哺育幼仔的能力

?除上述4个指标外,还应该注意出生幼仔是否有畸形存在,对死亡的幼仔应进行畸形检查,可为下一步致畸试验提供参考

2、发育毒性评价

致畸作用

毒理学特点

机理

传统致畸试验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器官发生期的胚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

剂量与效应关系较为复杂

剂量效应关系复杂的表现及原因

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较为陡峭

致畸作用最大无作用剂量问题尚有不同意见

物种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

在不同动物并不一定都具有致畸作用,引起畸形的类型也不一致。

种间差异即同一物种中不同品系间存在的差异,在致畸作用中也极明显。

致畸作用机理

Wilsom(1977)提出了畸形发生的9种机制,包括突变、染色体断裂、有丝分裂改变、改变核酸完整性或功能、减少前体或底物的补给、减少能源支持、改变膜特性、渗透压不平衡和酶抑制作用。近年来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虽然胚胎有代偿机制弥补外源性化学物的影响,但是,是否产生畸形依赖于在致病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在损伤和修复之间的平衡。

致畸作用机理

干扰基因

表达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

损伤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翻译

细胞调亡

干扰细胞

通过胎盘毒性引起发育毒性

干扰母体稳态

内分泌干扰作用

传统常规致畸试验

动物选择

剂量分组

动物交配处理

胎仔检查

动物选择:

致畸试验的动物选择,除参照毒性试验中选择动物的一般原则,即食性和对受试物代谢过程与人类接近,体型小,驯服,容易饲养和繁殖及价廉外,还应特别注意妊娠过程较短、每窝产仔数较多和胎盘构造及厚度与人类接近等特点。

剂量分组

先进行预试,目的是找出引起母体中毒的剂量。最少设3个剂量组,另设对照组。

原则上最高剂量组,可以引起母体轻度中毒,即进食量减少、体重减轻、死亡不超过10%。

最低剂量组不应观察到任何中毒症状;中间剂量组可以允许母体出现某些极轻微中毒症状。

其剂量与高剂量和低剂量成等比级数关系。

一般,最高剂量不超过LD50的1/5~1/3;

低剂量可为LD50的1/100~1/30。

动物交配处理

每组动物大鼠或小鼠为12~20只,家兔8~12只,狗等大动物3~4只。

将性成熟雌雄动物按雌雄l:1或2:1比例同笼交配。每日将已确定受孕雌鼠随机分入各剂量组和对照组。出现阴栓或精子之日即为受孕0日,也有人作为第1日。

由于致畸作用有极为明确的敏感期,应精确掌握动物接触受试物的时间,必须在器官发生期。

胎仔检查

自然分娩前1-2日将受孕动物处死,剖腹取出子宫及活产胎仔,并另行记录死胎及吸收胎。一般大鼠在受孕后第19-20天,小鼠第18-19天,家兔在第29天。

下列几方面进行畸形检查:

?外观畸形肉眼检查,例如露脑;

?肉眼检查内脏及软组织畸形,例如腭裂;

?骨骼畸形检查,例如颅顶骨缺损,分叉肋等。畸形检查只限活产胎仔。

结果评定

?活产幼仔平均畸形出现数:即根据出现的畸形总数,计算每个活产幼仔出现的畸形平均数。?畸形出现率:即作为畸胎的幼仔在活产幼仔总数中所占的百分率。

?母体畸胎出现率 :即出现畸形胎仔的母体在妊娠母体总数中所占的百分率。

确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任何结果必须通过统计计算方法进行剂量组与对照组对比;必须具有统计学意义才能认为是阳性结果。

?应该掌握所用实验动物品系的自然畸形发生率。

?致畸作用中动物物种和品系差异较为显著,因此要求在两种动物进行试验。由于物种差异,对动物不具有致畸作用的外源化学物对人是否致畸的问题,应格外认真对待。

发育毒性的替代试验

大鼠全胚胎培养

胚胎细胞微团培养

小鼠胚胎干细胞试验

发育毒性的体内预筛试验(C .K.试验)

食品毒理学-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2阶段测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七章至第十二章)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食品毒理学》第七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D )时间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 B、急性毒性试验 C、致突变试验 D、致畸试验 2、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称为( A )。 A、基因组 B、染色体 C、基因 D、核酸 3、迄今为止,只有( D )可以准确判别人类致癌物的致癌性。 A、急性毒性试验 B、致畸试验 C、致突变试验 D、动物诱癌试验 4、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具有( C ),同一化学物可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对机体的免疫抑制或过敏。 A、互动性 B、单相性 C、双相性 D、累加性 5、对毒理学试验不仅要了解每项试验所能说明的问题,还应该了解试验的( D ),以便为安全性评价作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结论。 A、设计方案 B、详细步骤 C、合理结论 D、局限性和难以说明的问题 6、原位杂交是在保持组织、细胞或染色体原有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内部( A )进行检测及定位的分子生物学手段。 A、特殊核酸序列 B、染色体 C、基因 D、基因组 7、已证实,重金属铅可干扰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正常功能,主要是影响( C )的释放。 A、前列腺激素 B、睾酮 C、促性腺释放激素 D、雄激素 8、化学致突变物造成的DNA损伤,在DNA复制过程中转变为( B )的变化,导致基因突变。 A、基因组 B、碱基排列顺序 C、染色体 D、基因 9、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 D )。 A、免疫分化 B、免疫调节 C、免疫诱导 D、免疫应答 10、分子毒理学探讨众多外源化合物对生物机体组织中的各种分子,特别是( C )的作用机制。

食品微生物学第1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食品微生物学》(总分100分)第一章至第五章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巴斯德效应 答: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抑制发酵产物积累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呼吸抑制发酵的作用。 2. 噬菌斑 答:有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即为噬菌斑。 3. 伴孢晶体 答: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芽孢金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的碱溶性蛋白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4. 烈性噬菌体 答: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5. 温和性噬菌体 答:凡在吸附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组上并可以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都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6. 自养微生物 答:凡以无机碳源作为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7. 呼吸链 答: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 8. 异型乳酸发酵 答: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9. Aw 答:水分活度数值用Aw表示,水分活度值等于用百分率表示的相对湿度,其数值在0-1之间。溶液中水的蒸气分压P与纯水蒸气压O的比值,Aw=P/O。 10. 溶源性细菌

答:即在染色体上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但在细菌体内又检查不出成熟噬菌体颗粒的存在, 这样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二、图解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营养物跨膜运输的四种类型。 答:

食品毒理学

山西师范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 课程类型:□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 学时: 1 学分: 授课教师:琚利利 授课班级:工程学院 0803 授课学期:2009 至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名称:食品毒理学 参考资料: 1. 刘宁,沈明浩主编。食品毒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010年 5月 11日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第8章/第2节食品毒物的致癌机制 教学时数:1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食品毒物的致癌制剂 2.掌握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3.理解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二、能力目标 通过食品毒物致癌制剂理论的学习,对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建立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合理膳食、预防癌症发生的要求。 ※教学重点: 根据食品毒物致癌机制明白食品毒物致癌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为主,多媒体、板书和实例相结合 2.通过总结方式得出提高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教学设计 根据人们对癌症的重视,引人要学习的致癌机制,重点讲解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并具体举例说明。 ※教材分析 通过对食品毒物致癌制剂理论的学习,得出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

※教学引入: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癌症发病率挺高,并且治愈也是相当困 难的,我们现在就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了解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以得出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使我们的生活不再被癌症所困扰。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在很多国家,癌症死亡率占死因顺位的第二位,甚至第一位,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整个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癌症的病因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因素)。 一、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 1.引发阶段 引发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一阶段。引发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DNA作用,导致体细胞突变成引发细胞的阶段。在引发过程中至少有三个细胞功能是重要的,即致癌物的代谢、DNA修复和细胞增殖。Miller等提出亲电子剂学说,认为大多数有机致癌物都是间接致癌物,又称前致癌物,或先形成近致癌物,再进一步活化成终致癌物。终致癌物是亲电子剂,含有亲电子中心,可与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进而导致癌症。本身就有反应活性,不需要代谢活化的致癌物或能自发形成亲电子剂的致癌物称为直接致癌物。 引发阶段通常是一相对迅速的过程,化学致癌物对靶细胞DNA 产生损伤作用,经一次或多次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引发所确定的基因型和∕或表型是不可逆的,引发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细胞很难区别。引发是不可逆的,但并非所有的引发细胞都将构成肿瘤,因其中大多数将经历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引发细胞不具有生长自主性,因此不是肿瘤细胞。引发剂本身有致癌性,大多数是致癌突变物。没有可检测的阈剂量,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并且是累积性的。引发剂作用的靶主要是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引发阶段的个体变异、物种差异及亲器官特征是取决于细胞对致癌物的代谢、DNA修复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平衡。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引发剂。 2.促长阶段 促长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二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具有促长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促长剂,促长剂通常影响引发细胞的增殖,导致局部增殖并引起良性局灶性病理损害如乳头瘤、结节或息肉。这些病损很多会消退,仅少数细胞发生进一步突变引成恶性肿瘤。该阶段有如下特点:①引发物作用之后,促癌物的作用是长期的、慢性的;②引发物单独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肿瘤;③只有促癌物的慢性作用而没有引发物的作用也不会引起肿瘤④引发物与促癌物的作用先后次序十分重要,根据热点问题引入内容

食品微生物学第3阶段练习题答案 江南大学2020年12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正确的答案是江南大学2020年12月 考试科目:《食品微生物学》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当人受到外伤时,用红汞药水洗伤口,这种过程称为( ) (1 分) A. 灭菌 B. 抑菌 C. 防腐 D. 消毒 2. 食物中最常见的粪便污染指示菌是( ) (1 分) A. 粪肠球菌 B. 李斯特菌 C. 沙门氏菌 D. 大肠菌群 3. 下列菌种保藏方法中,保藏效果最好的菌种保藏方法是( ) (1 分) A. 低温保藏法 B. 隔绝空气保藏法 C.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D. 寄主保藏法 4. 测定细菌菌落总数时,细菌的培养温度一般是( ) (1 分) A. 4℃ B. 28℃ C. 37℃ D. 42℃ 5. 下面哪种微生物适合采用砂土管法来进行菌种保藏( ) (1 分) A. 无芽孢菌 B. 噬菌体 C. 酵母菌 D. 霉菌 6. 用微生物来检测水质有机物质含量的指标是( ) (1 分) B. COD C. TOD D. TOC A. BOD5 7. 测定细菌菌落总数时,细菌的培养时间一般控制在( ) (1 分)

A. 8~12小时 B. 24~48小时 C. 36~72小时 D. 4~8小时 8. 下列对于暗修复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1 分) A. 在黑暗中进行的一种重组修复 B. 由多种酶参与的DNA修复过程 C. 在可见光存在下不能进行暗修复 D. 是光复活过程的逆向过程 9. 在酸奶发酵时,嗜热链球菌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在一起培养时的产酸速度明显高于将 两种微生物单独培养时的产酸速度,这种关系称为( ) (1 分) A. 竞争 B. 共生 C. 拮抗 D. 互生 10. 下列哪类菌株不适合在发酵工业上提高生产效率( ) (1 分) A. 营养缺陷型菌株 B. 噬菌体敏感菌株 C. 细胞膜缺损突变株 D.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 二多选题 (共5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1. 下列哪些物质可以作为食品防腐剂( ) (2 分) A. Nisin B. 大肠杆菌细菌素 C. 亚硝酸盐 D. 山梨酸钾 E. LPS 12. 低温对微生物的作用包括( ) (2 分) A. 可以作为杀菌的方法之一 B. 抑制微生物酶的活性 C. 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D. 可作为菌种保存手段 E. 在-70℃至-179℃范围造成大量菌体死亡 1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代时长短的因素包括( ) (2 分) A. 不同菌种差别 B. 不同培养基造成的差别 C. 生长限制因子的浓度 D. 培养温度 E. 培养时间 14. 微生物培养稳定期的特点包括( ) (2 分) A. 生长速率常数为0 B. 细胞会积累糖原、异染粒等贮存物 C. 这一时间段的微生物是发酵种子的最佳菌龄时期

食品毒理学实验bk

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 食品毒理学实验 (一)毒理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有关的毒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特作如下要求: 1.课前预习实验指导,对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应有充分了解,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理论根据,作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出现忙乱和差错。 2.进入实验室后,首先检查实验桌面上的仪器、器皿、药品等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及有无损坏。 3.实验时务必安静,不能喧哗,作到整齐整洁,有条有理。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用药量,注意爱护实验动物,节约实验材料和药品。 4.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根据实验指导进行小组分工,尽可能每人都有操作机会。 5.及时地、准确地将观察到的数据和反应如实记录。实验完毕,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6.实验后整理实验器材,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实验室规则 1.实验室须保持安静、整齐和清洁。 2.实验完毕将实验台、桌、仪器、用具等擦洗干净。仪器、用具如有损坏,应报告老师,各组轮流打扫实验室。关好门窗,切断水源及电源。 3.节约实验用品,爱护器材及动物。 4.随时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一、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常用实验动物的捉取方法 小鼠:用右手提起尾部,放在鼠笼盖上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上方轻拉,此时小鼠前肢紧紧抓住粗糙表面,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颈部皮肤并以小指和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手中。 兔:捉拿时一手抓其颈背部皮肤,轻轻将兔提起,另手托其臀部。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毒理学中研究外源化学物的基础毒性主要是进行体内试验,常选用大白鼠和小白鼠、家兔。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可选用不同实验动物。例如,皮肤刺激实验,可选用家兔,因为家兔为皮肤刺激实验的敏感动物。 动物应注明来源及品系。除特殊要求外,动物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者:大白鼠、小白鼠为出生后2~3个月左右,体重分别为180~240g和18~24g;家兔为2~2.5kg,猫为1.5~2kg;狗为出生后一年左右。实验中一般均应采用两种性别动物进行试验。所用动物进入实验室后,于实验开始前应观察一周以上,以删除不健康的动物,并使实验动物适应环境。 三、染毒途径和方式 1、经口染毒 ①灌胃灌胃体积依所用实验动物而定,小鼠一次灌胃体积在0.1~0.5ml/kg体重,大鼠在1.0ml/100g体重之内,家兔在5ml/kg体重。 ②喂饲喂饲方法染毒是将化学物溶于无害的溶液中拌入饲料或饮用水中,使动物自行

食品毒理学第1阶段测试题1b

一、单项选择题 1、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2、()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3、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吸收。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肌肉 4、除了()和乙酰化结合外,其它Ⅱ相反应显著增加毒物的水溶性,促进其排泄。 A、氨基化 B、葡糖醛酸结合 C、硫酸结合 D、甲基化 5、化学物的同分异构体之间的毒性不同,一般来说,() A、邻位>间位>对位 B、对位>邻位>间位 C、间位>对位>邻位 D、对位>间位>邻位 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A、致突变毒性 B、生殖毒性 C、免疫毒性 D、亚慢性毒性 8、胺类化合物按其毒性大小一次为:() A、叔胺>伯胺>仲胺 B、仲胺>叔胺>伯胺 C、伯胺>仲胺>叔胺 D、仲胺>伯胺>叔胺 9、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还原和水解反应。 A、氧化 B、加成 C、氢化 D、脱氢 10、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 A、生物转化 B、消除 C、生物转运 D、代谢 二、多项选择题 1、危险度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可分为()。 A、间接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相对危险度 D、直接危险度 2、一般情况下,剂量-反应曲线包括的类型有()。 A、直线型 B、抛物线型 C、S型曲线 D、“全或无”反应 3、毒理学研究中常用来反映毒作用重点的观察指标可以分为()。 A、特异指标 B、形态学指标 C、组织学指标 D、死亡指标 4、肾脏对外源化学物的的排泄机理包括()。 A、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简单扩散 C、肾小管主动转运 D、肾小管重吸收 5、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下列可用于描述安全限值的有()。 A、每日允许摄入量 B、最高容许浓度 C、阈限值 D、参考剂量

保健食品-人体试食试验规程

功能学评价程序-人体试食试验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为验证保健食品各种保健作用和安全性而进行人体试食试验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2 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对保健食品的要求 2.1.1 受试样品必须符合本程序2.1对受试样品的要求,并就其来源、组成、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等提供详细说明。 2.1.2 提供与试食试验同批次受试样品的卫生学检测报告,其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2.1.3 受试样品必须已经过动物实验证实,确定其具有需验证的某种特定的保健功能。对照物品可以用安慰剂,也可以用具有验证保健功能作用的阳性物。2.1.4 原则上人体试食试验应在动物功能学实验有效的前提下进行。 2.1.5 人体试食试验受试样品必需经过动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并确认为安全的食品。 2.2 试验前的准备 2.2.1 拟定计划方案及进度,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经本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 2.2.2 根据试食试验设计要求、受试样品的性质、期限等,选择一定数量的受试者。试食试验报告中试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例数不少于50人,且试验的脱离率一般不得超过20%。 2.2.3 开始试用前要根据受试样品性质,估计试用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2.3 对受试者的要求 2.3.1 选择受试者必须严格遵照自愿的原则,根据所需判定功能的要求进行选择。 2.3.2 确定受试对象后要进行谈话,使受试者充分了解试食试验的目的、内容、安排及有关事项,解答受试者提出的与试验有关的问题,消除可能产生的疑虑。 2.3.3 受试者必须有可靠的病史,以排除可能干扰试验目的的各种因素。 2.3.4 志愿受试者应填写参加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并接受知情同意书上确定的陈述“我已获得有关试食试验食物的功能及安全性等有关资料,并了解了试验目的、要求和安排,自愿参加试验,遵守试验的要求和纪律,积极主动配合,如实反映试验过程中的反应,逐日记录活动和生理的重要事件,接受规定的检查。”志愿受试者和主要研究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志愿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后应经试食试验负责单位批准。 2.3.5 试食试验期限原则上不得少于30天(特殊情况除外),必要时可以适当延长。 2.4 对试验实施者的要求 2.4.1 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志愿受试者,以保障受试者的健康为前提。 2.4.2 进行人体试食试验的单位应是卫生部认定的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如需进行与医院共同实施的人体试食试验,功能学检验机构必须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共同进行。 2.4.3 与主要研究者取得密切联系,指导受试者的日常活动,监督检查受试者遵守试验有关规定。 2.4.3 在志愿者身上采集各种生物样品应详细记录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次数、采集方法和采集日期。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 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毒性分级: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 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4、生物学标志,种类 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 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背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毒物举例: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 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食品微生物学第2阶段练习题及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代时 当微生物处于生长曲线的指数期(对数期)时,细胞分裂一次所需平均时间,也等于群体中的个体数或其生物量增加一倍所需的平均时间。又称世代时间。 2.生长速率常数 微生物每小时的分裂代数(R),用来表示细胞生长繁殖速率 3.巴氏灭菌 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4. 间歇灭菌 间歇灭菌的方法是用100℃、30分钟杀死培养基内杂菌的营养体,然后将这种含有芽孢和孢子的培养基在温箱内或室温下放置24小时,使芽孢和孢子萌发成为营养体。这时再以100℃处理半小时,再放置24小时。如此连续灭菌3次,即可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5.抗生素 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物活动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 6.营养缺陷型 对某些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或生长因子的合成能力出现缺陷的变异菌株或细胞。必须在基本培养基(如由葡萄糖和无机盐组成的培养基)中补加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 7.转化 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 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8. 普遍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 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 8.缺陷性转导 指噬菌体只能传递供体染色体上原噬菌体整合位置附近基因的转导过程。 9.溶源转变 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二、图解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范文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 ?2010/1/3 16:55:37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 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

江南大学2018年上半年食品微生物学第1阶段练习题

------------------------------------------------------------------------------------------------------------------------------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食品微生物学》(总分100分)第一章至第五章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巴斯德效应 2. 噬菌斑 3. 伴孢晶体 4. 烈性噬菌体 5. 温和性噬菌体 6. 自养微生物 7. 呼吸链 8. 异型乳酸发酵 9. Aw 10. 溶源性细菌 二、图解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营养物跨膜运输的四种类型。 2.当环境中葡萄糖、乳糖同时存在时,E.coli的生长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3.图解细菌的一般构造与特殊构造。 4.图解谷氨酸棒杆菌在氨基酸生产过程中的反馈抑制模型。 三、问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 什么是病毒?简述病毒的特点? 2.什么是培养基?简述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3.什么是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 4.自微生物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有哪些?它们对于食品与发酵工业的意义在哪里?5.微生物乳酸发酵类型有哪些,请加以详细说明? 更多江南大学阶段测试参考答案网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食品微生物学》(总分100分)第一章至第五章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巴斯德效应 2. 噬菌斑 3. 伴孢晶体 4. 烈性噬菌体 5. 温和性噬菌体 6. 自养微生物 7. 呼吸链 8. 异型乳酸发酵 9. Aw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氯化镁的急性毒性评价 学生:x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在所挑选合适试验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称重、标记,随机分组,依据LD 50 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四个染毒组,给以不同剂量的灌胃染毒,观察实验动物中毒症状,观察中毒状态和所做的反应情况,最后统计中毒死亡数量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计算出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 求出氯化镁的半数致死剂量(LD 50)和可信限,并根据LD 50 值将氯化镁进行急性毒 性评价。 关键词:霍恩氏法急性中毒小鼠氯化镁 1、前言: 氯化镁的性质和毒性 大多数毒性物质,无非就是凝血或者破坏神经元。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卤水就是氯化镁。氯化镁溶液要妥善保管,当做有一定危险的化工产品存放。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易吸湿。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当急速加热时约118℃分解。1G 溶于0.6ml水、0.3ml沸水、2ml乙醇。其水溶液呈中性,pH约为<7。相对密度1.56。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2800mg/kg。。 2、试验器材和试验方法 2.1材料的选取 实验动物:在老师所给的动物中选用健康成年小鼠,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3-7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2.2仪器与试剂 仪器:注射器,灌胃针,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烧杯,棉棒,试剂瓶,棉纱手套,剪刀,镊子,铅条等; 试剂:氯化镁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小鼠食料; 2.3试验方法 2.3.1实验动物与分组 首选健康成年小鼠,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试

江南大学研究生微生物(食品)历年真题史上最全97~2011最新版

史上最全江大微生物97-2011历届试题 97年 一.名词解释 1.原生质体; 2.芽孢; 3.菌落; 4.诱导酶; 5.生长因素 6.回复突变; 7.诱导; 8.拮抗; 9血清学反应; 10.巴斯德效应 二.图解: 1.曲酶的细胞形态; 2.Z值; 3.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四种运输方式; 4.微生物生长与T的关系 三.填空 1微生物生长的特点是:___ 、、、、、生长旺、繁殖快。 2微生物的学名是由_____和____所组成。 3细菌革兰氏染色的主要原理是__。影响染色的主要因素是___和___,革兰氏染色后为红色的是__. 4酵母菌是__,其无性繁殖方式是____和____,有性繁殖是____和____。 5霉菌产生的无性孢子有_____、_____、 _____。 6噬菌体的特点是___、___、___,其生长繁殖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步骤。7培养基按用途可分为_____五种。 8根据生长和O2的关系,大多数酵母属于____,大多数霉菌属于____ 9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长短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等 10光复活作用是指____、___、___、___、四种情况 11染色体畸变是指____、___、___、___、四种情况 12大肠杆菌是指_食品中大肠菌群测定的食品卫生含义是_ 13影响微生物的抗热性的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_、 14 BOD是指_ 15在空气中能较长时间的微生物类群是____、_____、特点是____ 16培养时,培养皿倒置是为了_____和_____ 17平板菌落计数法结果表达中常用的“cfu”的意思是_____ 四.问答 1.如何使微生物合成比自身需求量更多的产物?举例说明; 2.如要长期保藏低酸性食品和酸性食品,通常分别采用什么温度杀菌?Why? 3.设计一种从自然界中筛选高温淀粉酶产生菌的试验方案,并解释主要步骤的基本原理; 4.下列食品如变质,主要是有什么类型的微生物所引起?说明其原因? 1〉市售面包2〉充CO2的果汁; 5.菌种保藏主要利用什么手段?原理?举例说明. 98年 一.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总学时:56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24)学分:3.5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开课学期: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机体损伤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食品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食品中化学性毒物的来源、毒作用机制及危害预防等内容,并对其引起的毒性作用进行评价,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免疫学》知识互通、互为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食品毒理学发展趋势,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掌握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本章重点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点为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食品毒理学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任务

二、研究内容 三、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 第四节食品毒理学发展及展望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俗语,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 2.本章重点毒物概念、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生物学标志、剂量、剂量-反应关系、联合度作用、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难点为剂量-反应关系及据此判断化学物毒性大小。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 一、毒物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三、毒作用生物学标志 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 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第三节联合作用 一、联合毒作用分类 第四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制 一、毒性参数 二、安全限值 第三章食品中化学物资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物膜的基本功能、外源化合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食品中化学毒物的来源,理解影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因素及意义,熟悉和掌握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及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生物转化的概念,I相反应、II相反应的概念、类型。 2.本章重点为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

江大《食品微生物学》第三次离线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上半年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食品微生物学》(总分100分)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 __ 得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大肠菌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2. 食品卫生指示菌一般将大肠菌群、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其中以大肠菌群指数(亦称大肠杆菌指数)最常使用。 3. 巴氏灭菌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4. 食品发酵细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酶促降解糖分子产生能量的过程 5. 食品腐败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食品成分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并失去食用价值的一种变化 6. 外毒素由细菌所分泌、能在局部及全身产生毒性效应的蛋白质成分 7. 发酵剂指用于酸奶、酸牛乳酒、奶油、干酪和其他发酵产品生产的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培养物 8. 酒精发酵是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如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等不彻底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9. 基因突变由于核酸序列发生变化,包括缺失突变、定点突变、移框突变等,使之不再是原有基因的现象。 10. 诱导酶在正常细胞中没有或只有很少量存在,但在酶诱导的过程中,由于诱导物的作用而被大量合成的酶 二、图解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 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2.根霉和根霉简单的子实体 3.平板影印培养法证明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 4. 免疫酶联吸附法(EL1SA)测定未知抗原(或抗体) 三、问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 什么是鉴别性培养基?举例说明鉴别性培养基的应用。 选择性培养基是通过条件的改变来筛选出来众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是在培养基中加入对其他杂菌抑制的药物来抑制其他类群的生长只留下想要的一种,或者不加其他类群所需的营养只留下这一种。鉴别性培养基只是要鉴定出混合菌中有这一种菌,通常都用鉴别的试剂

食品毒理学 第八章 生殖毒理学

第八章生殖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 第一节概述 一、哺乳动物的繁殖过程 --生殖发育过程,是哺乳动物繁衍种族的生理过程 生殖发育其中包含生殖细胞发生,即精子发生和卵细胞发生、配子的释放、性周期和性行为、卵细胞受精、受精卵的卵裂、胚泡的形成、植入或着床、胚胎形成、胚胎发育、器官发生(或称器官形成)、胎仔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直至性成熟的整个过程。 二、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 干扰生殖发育的任何环节并造成损害作用。 可以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性腺的作用,发生间接的影响。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也有调节作用,通过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两条途径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作用的特点 生殖发育过程较机体其他系统更为敏感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过程影响的范围较为广泛和深远 生殖毒理学(reproductive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评定方法即为生殖毒性试验。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第二节生殖毒性及其评定 一、生殖毒理学历史。 二、生殖毒性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的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退。 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失经,卵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能力的降低不孕或不育等;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 1、外源化学物的雄性生殖毒性 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 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 1)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 ●棉酚影响睾丸功能的典型外源化学物 CS2 工业污染物引起睾丸萎缩,精子生成障碍;对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 ●重金属铅、镉、汞、锰等 损害形态、功能,如精子畸形率↑、精子数和精子活动率↓ ●农药 生精↓、精子畸形率↑、睾丸萎缩、性功能减退等 2)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精子数目、精子的发育成熟、活动率、活动能力等 3)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 性欲功能降低、阳痿、雄性不育等 2、外源化学物的雌性生殖毒性 ●对卵细胞的影响 ●对内分泌的影响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课程学分:1 总学时:18 1 课程定位 《食品毒理学基础》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评定食品的安全性。这门课程重点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入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对这种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的进行评价;了解各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天然和污染的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以便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以及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成和污染,使学生适应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评价等工作的需要,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 2.1能力目标 2.1.1了解常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的目的,试验过程,常用指标和评价方法; 2.1.2 掌握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程序。 2.2知识目标 2.2.1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学科定义、性质、内容、任务和地位,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了解食品安全性和饮食风险概念;

2.2.2熟悉毒理学主要基本概念; 2.2.3理解毒物生物转运的机理、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理解毒物生物转化的概念、特征、意义; 2.2.4了解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实验动物的选择、染毒和处理; 2.2.5理解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经典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分级;了解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目的、试验方法; 2.2.6掌握外源化学物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法规、程序。 2.3.素质目标(提示:含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2.3.1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3.2道德素质: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 2.3.3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 2.3.4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3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3.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专业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采用“有用”的原则,即选取对学生核心课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学习有用的理论知识,学生用不到的知识不做介绍。 3.2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启发式、讨论式和提问式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食品毒理学_第二阶段练习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食品毒理学》第七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D)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 B、急性毒性试验 C、致突变试验 D、致畸试验 2、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称为(A)。 A、基因组 B、染色体 C、基因 D、核酸 3、迄今为止,只有( D )可以准确判别人类致癌物的致癌性。 A、急性毒性试验 B、致畸试验 C、致突变试验 D、动物诱癌试验 4、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具有(C),同一化学物可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对机体的免疫抑制或过敏。 A、互动性 B、单相性 C、双相性 D、累加性 5、对毒理学试验不仅要了解每项试验所能说明的问题,还应该了解试验的(D),以便为安全性评价作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结论。 A、设计方案 B、详细步骤 C、合理结论 D、局限性和难以说明的问题 6、原位杂交是在保持组织、细胞或染色体原有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内部(A)进行检测及定位的分子生物学手段。 A、特殊核酸序列 B、染色体 C、基因 D、基因组 7、已证实,重金属铅可干扰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正常功能,主要是影响(C)的释放。 A、前列腺激素 B、睾酮 C、促性腺释放激素 D、雄激素 8、化学致突变物造成的DNA损伤,在DNA复制过程中转变为(B)的变化,导致基因突变。 A、基因组 B、碱基排列顺序 C、染色体 D、基因 9、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D)。 A、免疫分化 B、免疫调节 C、免疫诱导 D、免疫应答 10、分子毒理学探讨众多外源化合物对生物机体组织中的各种分子,特别是(C)的作用机制。 A、聚合物 B、有机分子 C、生物大分子 D、生物分子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由外源化学物引起的胚胎毒性具体表现在(ABCD)等几个方面。 A、胚胎死亡 B、生长发育迟缓 C、胎儿先天缺陷和畸形 D、功能发育不全 2、化学物致突变物对纺锤体的毒作用机制包括(ABCD)等。 A、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 B、与微管上的巯基结合 C、破坏已组装的微管 D、妨碍中心粒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