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
《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

《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置身诗境(情境),找出主要意象,并指出意象之间的关联。
2、能缘景明情,理解景物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3、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深层意旨。
二、学习重点、难点掌握“缘景明情”、“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铜钲.()竹篱.()西崦.()絮.帽()饷.()2.解释下列词语铜钲:西崦:饷:3.填空苏轼:1037年—1101年,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学过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网搜索浙江富阳至新登(即诗中的新城)的地形图。
思考:诗中“我”是顺风而行,还是逆风而行?理由是什么?四、课堂学习(一)阅读诗歌(二)解读诗歌:1、圈点诗中的主要意象: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2、描绘意象的特点,找出意象之间的关联,体会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天净沙·秋思》,根据本诗中的意象填写:枯藤老树昏鸦桃树初日小桥流水人家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岭上断肠人在天涯人在道中4、阅读下列资料,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诗歌意旨。
苏轼21 岁,进京应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获第二名,一时声名大噪,名动京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新城道中》

•
(《题西林壁》)
知人论世 : 一代文宗 三苏
唐宋八大家 欧苏 苏黄 苏辛
自主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诗作内 容,把握作品主题。
• 能力目标:学会“置身诗境,缘景 明情”提升诗作的鉴赏能力。
•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了 解诗人豁达的胸怀。
激情诵读
• 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 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 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 “树”。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 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 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 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 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
• 热爱自然
快乐心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的方法
吟诵
意象
联想与想象
意境
明情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
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 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 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 情。
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 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 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激情诵读
• 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同桌对读:交流诗意 感知内容
新城道中教案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本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实际的新城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 规划、设计到实施全过程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THANKS
感谢观看
情况。
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进行认真分析和 总结,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 议。同时,教师也根据学生的成绩评定 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不
断提高教学水平。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01 02
教学内容设计
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紧密结合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知 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多媒体辅助法
制作课件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生动 、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展示讲解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课件内容, 并结合讲解、演示等方式帮助学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互动交流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与学生的互 动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
问题。
04
学生表现与评价
学生表现:积极参与,认真听讲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参与课 01 堂讨论。
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对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 02 给予关注和尊重。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与同伴合作完成任 03 务,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评价:及时反馈,调整教学
01 学生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等方式及时反馈 学习效果,为教师提供调整教学的依据。
引导探究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 本质和规律,帮助学生形 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 结构。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示范法
定义: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观察、模仿、练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 的教学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直观展示和操作演示的学科和技能领域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优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意事项:教师需要熟练掌握示范技能注意示范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 反馈和指导。
互动法
定义:通过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 等方式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课堂提 高学习效果的教
学方法。
实施步骤:. 提 出问题引发学生 思考;b. 小组 讨论互相交流; c. 课堂展示全班 互动;d. 教师 点评总结提升。
优点: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表达能力 提高课堂参与度。
应用范围:适用 于各种学科的课 堂教学特别适合 于需要探究、讨 论和互动的课题。
教学方法
第四章
讲解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诗歌鉴赏、 文学理论等知识性较强的内 容
教学方法:讲解法
优点: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 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注意事项:讲解要生动有趣 避免枯燥乏味
讨论法
添加标题
讨论法的定义:讨论法是一种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 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思考和解决问题。
艺术手法: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 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 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语言特点:语言优美、清新富有节 奏感和音乐美
诗歌的艺术手法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景物特点 拟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对比: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使诗歌更加鲜明生动 象征: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城道中教案

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作者及创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确山二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共案时间:星期:主备人:李俊使用人:【教学主题】《新城道中》【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知识梳理】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4、《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教学准备:文字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指名朗读以读促讲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板书:《世说新语》二则管宁割席聪明的王宁5、《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新城道中(其一) 》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新城道中(其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苏诗的思想感情;培养和锻炼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立足文本,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发现;教师适当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心怀苍生的情怀,并在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贯彻。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稳定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使之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内容情感等。
让学生理解作者情怀,学习其崇高精神,提升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赏析。
教学难点:乐观豁达、心怀苍生情怀的树立。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语苏轼的诗文风采绝代,他拥有众多粉丝。
当年他自海南遇赦北还,行舟运河,夹岸千万民众围观苏大学士风采,苏轼笑曰,莫不是要看杀东坡!有位少女曾经夜夜到东坡窗户下面听他吟诗诵文;有个读书人痴迷苏轼文章不管家事,最后夫妻黯然和离;宋神宗是苏轼的超级粉丝,读苏轼文章常常废寝忘食。
PPT:苏轼的诗文好在哪里?小组合作,任选角度,鉴赏这首诗,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好”。
要求:发扬团队精神,小组合作,推荐代表发言;5分钟讨论时间;小组发言限时2分钟。
活动2【讲授】二、深入探究(1)苏诗的好,还在于其中映射的作者的生命态度。
PPT:知人论世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备受排挤,于是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
诗人在杭州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在赴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的路上,写下这首诗。
(2)身处逆境怎会快乐?从《新城道中(其二)》探究苏轼此时此地的心路历程,看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PPT:新城道中(其二) 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①听溪声。
散材②畏见搜林斧③,疲马思闻卷旆钲④。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⑤。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兴趣激发——乐以向学终有得
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学法指导:
1.使用双色笔圈点勾画重点内容,并进行积累与识记。
2.请同学们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批注在空格中。
【苏轼其境】
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作者在自富阳赴新城的途中,写下这首诗。
二诗文初探——诗读三遍始知
学法指导:
1自主诵读本文至少两遍,做到“读准字
音,把握节奏”。
2请同学们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批注
在右边的空格中。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诗文研读——旨意深处最悟真
热爱自然快乐心情
方法总结
吟诵意象联想想象意境明情
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新城道中(其中)》这首诗
2选做收集整理苏轼的名句
附板书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景美热爱自
情乐然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快乐心情
比喻拟人
群学收获
:
诗中说到“西崦人家应最乐”,请同
学们以“乐”为切入点,研读诗文内容,
体会诗人情感。
思维导引
建议同学们可作如下思考:
1、“西崦人家应最乐”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2、西崦人家为什么最“乐”?
3、仅仅是西崦人家最“乐”吗?
(学法指导:研读诗作内容:明确诗人出行之时的心情;明确诗人在《新城道中》的所见景象、特点、手法、情感。
《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诗作内容,把握作品主题
能力目标: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提升诗作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诗人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方法
课时
一
独
立
学
习
二
对
学
群
学
探
究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
三
能
力
提
升
*小试牛刀—行愈笃则知益明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不妨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野外散步时的感受的。
学法指导:研读诗作内容,明确意象、手法、情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结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丝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